上海教堂巡礼 制作 朱立卫

朱立卫

<p><b style="font-size: 20px;">  基督教大规模传人上海时,正值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上半叶。随着信众和教徒的逐步增加和洋人侨民的需求,建造教堂的势头日益迅猛,至1949年解放前,上海各类教堂达到300多座,因为各国的特色不同,教堂建筑也花色繁多。本篇通过精选主要的教堂展示,希望能对基督教与教堂有所了解,作为观尝教堂建筑的起步。</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天主教16世纪第二次拆分成天主教与新教,拆分后的天主教与新教不同之处(简要):</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1.天主教没派别,全世界只有一个教宗(以前译教皇);新教有加尔文宗,路德宗,英国教派三大主要教派,共分出100多个分支派别。</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2.天主教圣经73卷;新教圣经66卷。新教相信圣经是唯一的信仰权威,</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天主教相信除了圣经,教会传统(尤其是教宗的权力)是与圣经并行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3.天主教敬圣父,圣子,圣母;新教只认圣父圣子,不认玛利亚,新教教堂不设偶像。</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4.对教会与神职的认识不同。天主教认为,人必须通过教会并由神职人员才可以与神沟通。新教则认为,人可以凭借信仰与神沟通,不必通过教会与神职人员,教会只是教徒的团体,神职只是承担教会工作的教徒。</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5.对神职的要求不同。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不可以结婚,须为男性,女性只可为修女。东正教原也如此。新教的神职完全可以结婚,女性也可以为神职。</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6.神职的称谓不同:天主教为教宗(教皇)、枢机主教(红衣主教)、主教、神父。新教称牧师、长老(加尔文宗)、主教。</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7.圣事不同。天主教有7件圣事,即圣洗、坚振、圣体、告解、神品、终傅、婚配。新教只保留了两件圣事:圣洗、圣餐(圣体)。</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8.从信仰的角度来看,天主教徒的「望弥撒」和基督教徒的「做礼拜」基本上并没什么不同,两者都是对上帝和耶稣的祭拜仪式与活动。弥撒(拉丁文 "Missa")以通俗易懂的用语来说,就是礼拜,特别是指天主教的礼拜。</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由于翻译的关系,中国把新教翻成基督教,一般现在讲的信仰基督教,往往指的是新教。因为翻译用词不当,很容易混淆,新教译成基督教,那么与早期的未曾拆分的基督教混淆不清了。</b></p> <p>下组图</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 徐家汇天主教堂</b></p><p>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中国著名的天主教堂,位于中国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蒲西路158号,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称为“圣依纳爵堂”,堂侧有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府,修女院,建筑风格为中世纪哥特式。</p><p>这座主教座堂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动土兴建,清光绪三十六年(1910年)9月大堂落成。整幢建筑高五层,砖木结构。法国中世纪样式。大堂顶部两侧是哥德式钟楼,尖顶。高50米。大堂内圣母抱小耶稣像立祭台之巅,俯视全堂,为整座教堂之中心。教堂占地面积2670平方米,建筑面积6670平方米,可容纳3000余人。</p><p>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p>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p><p>为纪念天主教耶稣会创始人,故教堂正式名称为圣依纳爵教堂。</p><p>依纳爵·罗耀拉(1491~1556)天主教耶稣会创始人。西班牙贵族。1540年在罗马教皇保罗三世的支持下创立耶稣会,并任总会长。制定“会规”,强调会士必须绝对服从会长,无条件地执行罗马教皇委派的一切任务,使耶稣会成为教皇反对宗教改革、扩张天主教势力的重要工具。曾创办罗马学院和德国学院。</p><p><br></p> <p>下组图</p><p>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予以整个建筑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p><p>尖塔顶上的十字架,文革中被拆除锯断。1982年8月,各重13吨的铁十字架,重新安装在钟楼上。</p> <p>下组图</p><p>室内上方可看出尖肋的拱顶,可以髙度和跨度不受限制,而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这是哥特式的第1特点。</p><p>图1.通道北侧的坐席虽有点偏,但柱子上挂着电视屏幕。</p><p>图2.这是教堂十字平面横轴上的南北两个耳堂之一。</p><p>图3.连接柱子和拱券的柱头。</p><p>图4.苏州产金山石雕凿的64根植柱,每根又有10根小圆柱组合而成。</p><p>图5.教堂的中间通道铺着花砖。</p><p>图6.周末,教堂有很多人。</p> <p>下组图 </p><p>图1.主祭坛位于教堂十字平面的中心位置,是1919年复活节从巴黎运来,祭台正中安置有圣依纳爵及八位圣人雕像,雕刻精美,色彩鲜明。</p><p>图2 .内部的二层回廊,没让游客上去。通过独特的网状设计结合传声原理,保证在教堂的任何一个地方用平常声音说话能传到教堂的任何一个角落。所以不能在这里喧哗。</p><p>图3上面是漂亮的花窗,大园窗在哥特式建筑中称为玫瑰窗。</p><p>4.另一个耳堂是唱诗班在练习,很多中国人在赞颂敬拜神。</p><p><br></p> <p>下组图 </p><p>除上面提到的主祭台外,四周墙边共有18个小祭台。</p> <p>下组图 两侧墙上还有画和雕塑。</p><p>图1.2是苦路十四的画。当年耶稣在古罗马被判死刑后,也是在巡抚比拉多的命令下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走过了这条路,一路上祂停留了十四次,这十四处地方就是“苦路十四站”。这段记载耶稣走向各各他(骷髅山)到受难被杀的史实,让人感受到耶稣为人类受难时的痛苦。</p><p>基督教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称为原罪)。耶稣受苦难而死是为了替人类赎罪,而苦路十四就是具体的体现。</p><p>图3.4.是耶稣一家和圣毌哀伤的塑像。</p><p>图5.是约翰为耶稣施洗。</p><p> 约翰是耶稣的表兄。他是耶稣的开路先锋,约翰事事必然要比自己的表弟先行一步做准备,即使他只比耶稣大了半岁,两人儿时也常一同玩耍,但是约翰衷心愿意做耶稣的奴仆。所以他为忏悔的人们施行洗礼(洗去罪恶),因为他要“行在主的前面”,替有罪的人施洗,让上帝原谅他们,然后让他们追随耶稣的脚步。</p><p>图6.穿着中国服装的传教士和明相官员在一起。</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7.8.尖拱的门和窗,是哥特式的第6特点。</b></p> <p>下组图 </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花窗玻琍髙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是哥特式建筑的第2特点。</b></p><p>文革时花窗玻琍损坏贻尽。现在的是中国式花窗玻琍1980年后重配上去,並绘上圣经故事。</p> <p>下组图 </p><p>图1.大门内上方是复制品《最后的晚歺》。耶稣与十二门徒晚歺,耶稣当众宣布,你们中有一人出卖了我,告发了我,明天将会被捕处死,门徒听后惊呀,交头接耳议论。这就是画面内容。左第四人是告发者猶大(位置最低,面孔较暗)。</p><p>图2. 大门上的尖拱圈层层往内推进,对于即将进入大门的人,彷佛有着强烈的引力。耶稣像后面的大园窗,称为玫瑰窗。这些是哥特式建筑的第5个特征。</p><p>图3.聖毌像,跪着的应是艾特玛丽。</p> <p>下组图 </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哥特式建筑第3特点,建筑平面呈十字型。</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飞扶壁 承接屋顶对墙的侧压力,並把倒压力传递到另一墙上。这是哥特式建筑的第二特点,</b>但在徐家汇天主教堂的建筑中未,体现出来。</p> <p>下组图 </p><p>二 沐恩堂 基督新教教堂</p><p>上海沐恩堂位于上海市西藏中路九江路口,面对人民广场,属基督新教美国卫理斯教派, 又名“慕乐堂”。该建筑外观是美国学院复兴哥特式。砖木结构。大堂西南角有塔楼地座。。“沐恩堂”,意为沐浴于主恩之中。前身是美国教会监理公会设的监理会堂,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p><p>由于在创建时,美国监理会得到了一名叫慕尔的美国信徒巨额捐款,所以1890年改名为慕尔堂,以表示对他的纪念。1929年,该教堂向西迁移,建造了现在的这座教堂:教堂坐东朝西,占地面积为134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138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担任建筑设计,邬将建筑平面和造型设计得自由组合,外墙以凹凸红砖相拼,体现了他设计的特性。1936年有位美国教徒捐款,在塔楼顶部安装5米高的霓虹灯十字架,底座装了马达,可使闪亮的十字架四面转动,使教堂名气更大。</p><p>1989年9月25日,沐恩堂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优秀近代建筑。</p> <p>下组图 </p><p>1.2.位于汉口路侧面的建筑和门。</p><p>图3.尖拱层层内缩和图4尖拱的窗框,是哥特式建筑的最明显特征。</p> <p>下组图</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新教教堂的室内装饰饰置比较简约,一般没有耶稣塑像,而只有一个十字架。需特别指出:新教不承认圣母,所以在新教教堂内和外,肯定没有玛丽亚的像。</b></p> <p>下组图&nbsp;&nbsp;&nbsp;&nbsp;&nbsp;</p><p>三&nbsp;&nbsp;&nbsp;东正教圣毌大教堂</p><p>圣母大教堂 地址:新乐路55号</p><p>&nbsp;&nbsp;&nbsp;新乐路有这样一栋童话城堡般的建筑,这就是1933年建造的圣母大教堂。这座教堂是东正教上海教区主教维克托尔(白俄)向东正教徒和白俄侨民集资兴建的。</p><p>1931年日本侵略我国东北后,外籍东正教徒纷纷从全国集中到上海,为满足当时的需要,一共在沪上建造了7个教堂。建国后外籍侨民纷纷离境,东正教徒逐渐减少,这些教堂里仅存圣母大教堂保存完好。古朴圆浑的堂体造型,五个鼓形穹顶带着些许俏皮,再配上美丽的孔雀蓝,与奶白色的墙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当然,这个教堂除了独特的造型,还有9幅因2007年修复而重见天日的精美壁画,也吸引了无数的人前来观看。根据史料记载,教堂内四壁布满俄罗斯教堂内常用的油彩画条装饰和各种圣像画、圣经故事画。2007年采用特殊的修复工艺,在不破坏原壁画及原来基层的基础上,使被多层涂料淹没了近半个世纪的9幅精美的壁画重放异彩。</p> <p>下组图 </p><p>这个教堂除了独特的造型,还有9幅因2007年修复而重见天日的精美壁画,也吸引了无数的人前来观看。根据史料记载,教堂内四壁布满俄罗斯教堂内常用的油彩画条装饰和各种圣像画、圣经故事画。2007年采用特殊的修复工艺,在不破坏原壁画及原来基层的基础上,使被多层涂料淹没了近半个世纪的9幅精美的壁画重放异彩(见图1.2.3.)。</p><p>图4.5.穹窿顶下部的情况。</p> <p>下组图 </p><p>1.2.外形拜占庭式</p><p>4.是进入的门。</p><p>3.教堂内部。</p><p>教堂占地面积为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30平方米。呈十字形布局,它的造型古朴完整,外形线条简洁,半圆的水泥黄沙粉刷墙体似多面体交错重叠在一起,充满活力,富于变化。教堂的穹顶是以木构架支起的一层金属外壳包裹,浑圆而又饱满,底部略为收缩,状似洋葱头,外表包以铜皮。主穹顶高达35米,另由4个小穹顶拱卫,装饰孔雀蓝色的穹顶群和蔚蓝色的天空融成一体,显得端庄、肃穆,顶尖和十字架涂贴金色。教堂大门朝北开,黄沙水泥粉刷的厚厚的墙体上,配有蓝绿玻璃相拼的狭长窗户。教堂内部宽敞,挂有许多油画,东面墙上镶嵌有一幅巨大的圣子圣母画像。前台可容纳300人的大型合唱队,大堂可供2500名信徒做礼拜。</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东正教堂的特点是没有塑像,而只有墙上的壁画。另一特点是没有坐椅,信徒都是站着祁祷的。外形多数是拜占庭式“洋葱头”。</b></p><p><br></p><p><br></p> <p>下组图</p><p>四 董家渡天主堂。</p><p>董家渡教堂 地址:董家渡路185-1号</p><p> 董家渡天主教堂是是1950年代以前天主教江南教區的主教座堂,是中國第一所能容納2000人的大型教堂,是現存上海最古的一所天主教堂。教堂始建於清道光1847年,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歷史。教堂位於董家渡路和萬裕街的交匯處,設計者是范廷佐神父,仿照羅馬耶穌會總會的聖依納爵大教堂建造,屬於巴羅克風格。該堂奉十六世紀耶穌會派到東亞的第一個傳教士聖方濟各·沙勿略為主保,故又稱聖芳濟各沙勿略天主堂,現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p><p>兩層磚木結構的董家渡天主教堂有著典型的西方教堂建築的特色,卻又融合了許多中國元素。教堂正立面為三段式,教堂內部採用文藝復興時代的風格,平面呈長十字形,中央主廊較高,兩測較低,為三廊型巴西利卡式,極為寬敞。室內浮雕呈現中華民族圖案,如蓮花、仙鶴、雙錢、地坪鋪大方磚,為早期天主堂延襲中國裝飾習俗品範例。</p><p><br></p><p><br></p> <p>下组图</p><p>巴洛克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多为椭圆,色彩强烈的内部雕刻看起来富丽堂皇,外部形状自由。 一、离经叛道、放荡不羁</p><p>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奇形怪状。 二、富丽华贵、具有神秘色彩,炫富和追求神秘的特点建造的富丽堂皇,神秘气氛强烈。</p><p>三、设计新奇、庄重活泼巴洛克建筑外型上十分自由而内部多为椭圆形空间。</p> <p>下组图</p><p>1.祭台顶上的藻井为图案式,这是沿袭中国式庙宇的建筑思路。</p><p>3.4.椭园孤的顶,是巴洛克的特征之一。</p><p>2. 室内尽显大气豪华气派,也是符合巴洛克的特点。</p> <p>下组图</p><p>有圣父,圣母,圣子。特别是有圣母塑像是天主教堂的特征。</p><p>中国元素体现在塑像放在龛内,两旁配有楹联,如同庙宇里的菩萨一般。</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天主教与基督新教在教会上有何不问?</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天主教只有一个教会,其头领是教皇,有世界性的统一领导机构——罗马教廷,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教区、教会一般都隶属“罗马教廷”领导,教会组织结构严密。</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而新教则认为:基督徒只要聚集在一起读经、祷告、敬拜神就是教会,所以各国各地区自行推选各自的教主。也因此新教分成几个宗派,大致有路德宗,妀革宗,安立甘宗(圣公会),长老会,卫斯理宗,公理宗,浸礼宗;其他派别有科普特教会,基督教科学派,基督复临派,耶和华见证人,摩门教,普救教,一们论派。等。</b></p> <p>下组图 </p><p>五. 圣三一教堂 地址:九江路219号</p><p> 现存红礼拜堂是由基督教安定甘会(在上海又称规矩会)建造并专供英国人做礼拜用的。其外形为英国哥特式,1866年5月24日奠基,由番汉公司承造。1893年在教堂的大堂左侧,又增建尖塔式钟楼,使整座教堂气势更加雄伟,曾闻名于整个远东地区。</p><p>1.整体</p><p>2.3.窗为尖拱形,即由此便可判断为哥特式。</p><p>4.大门。 </p> <p>下组图</p><p>哥特式建筑“圣三一堂”的建筑群包括教堂、钟楼及附属办公用房,总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现是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的新会所。圣三一堂被列为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近代优秀建筑。</p><p>外观大体上属于哥特复兴式,设计了许多带有哥特风格的元素,如遍布教堂各处的尖券,只是在入口门廊处却采用了半圆券。整座教堂的室内外均采用清水红砖墙面,因而圣三一堂又俗称为“红礼拜堂”。教堂内外两侧皆为尖券排柱长廊;不过并未采用哥特式教堂中常见的束柱,而是采用显著柱帽的单根矮柱,柱帽上面顶住连续尖券拱廊。圣三一堂的建筑平面符合教堂规范,为拉丁十字式,长约47米,宽约18米,堂身高19 米。后部的至圣所符合圣公会规范,为古安立甘式半穹顶结构。</p><p>英国把基督新教定为国教,而新教中的安立甘宗即圣公会则又是主流。</p> <p>下组图</p><p>文革时教堂尽遭破坏。图3的讲台是后来修复时重新建的。</p><p>圣三一(Trinity)即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一体三位。上帝是爱,上帝的本性是爱。上帝圣父是此绝对爱的自我给予。上帝圣子是此绝对爱的自我接受与答复。上帝圣灵是此绝对之爱的自我合一。 三位一体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础。</p><p>圣三一中没有圣毌,新教不承认圣毌,认为玛丽亚只是凡人,而不是神。世界各地凡是名称是圣三一教堂,都是新教教堂。</p> <p>下组图</p><p>室内佈置。</p> <p>下组图 </p><p>六 佘山圣毌大教堂(天主教)</p><p>佘山天主教堂又叫做佘山圣母大殿,坐落于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西佘山山顶。教堂于1871年由法国传教士始建,1935年落成,罗马教宗于1942年敕封该教堂为宗座圣殿,使它成为远东地区的天主教朝圣中心,因此有“远东第一教堂”的美誉。</p><p><br></p> <p>下组图</p><p>1966年“文革”中,大殿遭到严重破坏,钟楼顶上的圣母托小耶稣铜像、彩色玻璃窗以及经折路上的十四次苦路像和耶稣山园祈祷像都被作为“四旧”被摧毁。</p><p>1981年5月24日,山顶大殿举行有5000人参加的复殿大礼弥撒,开始大修,至1984年结束,1985年举行复祝圣典礼。</p> <p>下组图</p><p>此堂为欧洲“巴洛克”风格建筑,融希腊、罗马、哥特建筑艺术于一炉,部分建材与装饰采用中国传统。</p> <p>下组图 室内</p><p> 佘山天主教堂是中国天主教徒的朝圣圣地,也常有众多新人来此举办婚礼,即使你不是信徒,也可以入内感受一下神圣肃穆的宗教氛围。</p> <p>下组图 </p><p>从山顶的圣毌大教堂到山腰中的中山圣毌堂,中间是“之”字形的路,上有三圣亭广场和苦路十四个亭,教徒都要一一参拜:</p><p>1.圣心亭 2.若瑟亭 3.圣毌亭</p><p>4.苦路亭共有十四个 载有耶稣受难的经历。</p><p>5.中山圣毌堂。</p><p>山顶的佘山圣毌天主堂,现在巳成为旅游景点,而非教徒活动场所。通常,朝圣是先到山顶参观大教堂,再之字形路下山,一路朝拜三圣亭和苦路十四,直到山腰的中山圣毌堂进行教徒活动。</p> <p>天主教与新教在教会活动上有何异同?</p><p>基督教堂叫礼拜, 天主教堂叫望弥撒。 无论如何 ,核心价值都是为了纪念主耶稣基督, 为了传播天国的福音, 为了永生的平安、喜乐 为了万民归主而来的。</p><p>弥撒和礼拜有什么不同</p><p>「弥撒」为音译名词,来自拉丁文 "Missa",在中文里为天主教所专用,基督教 ( </p><p>新教) 不用这个名词,一般是用「礼拜」或「崇拜」。其实从信仰的角度来看,天 主教徒的「望弥撒」和基督教徒的「做礼拜」基本上并没什么不同,两者都是对上 帝和耶稣的祭拜仪式与活动,同属于德文所称的 "Gottesdienst" [70] (礼拜、敬 神),两者的教堂也都是「礼拜堂」。</p><p>&nbsp;&nbsp;所以,弥撒,以通俗易懂的用语来说,就是礼 拜,特别是指天主教的礼拜。 但是,弥撒既是礼拜,为何要将礼拜称为弥撒呢?将礼拜称为弥撒有何特别意义或 特殊之处呢?</p><p>天主教将礼拜称为弥撒,其传承从使用拉丁文开始,由于距今大约已有一千 六百多年之久。因为这个名词至少可追溯至礼拜行将结束,主祭 (礼拜仪式的主持者;主礼) 对 参与礼拜的信众 (信友;会众) 所宣布的那一句话:"Ite, missa est。&nbsp;&nbsp;",其中就有 "missa" 一词。以后就逐渐演变为"missa" 来代表整个祭拜过程。</p><p>&nbsp;&nbsp;" </p><p><br></p> <p>下组图</p><p>七&nbsp;&nbsp;&nbsp;&nbsp;国际礼拜堂</p><p>地址:衡山路53号</p><p>国际礼拜堂是上海规模最大的基督教堂。建成于1925年。整幢建筑呈“L”形。屋顶呈交叉形木屋架。大门朝北,两边设尖拱长廊,窗框为弧拱形,镶嵌梅花纹玻璃。堂的左侧为3层楼房,底层为牧师办公室,三楼是小礼堂。近代哥德式的砖木结构。国际礼拜堂曾以优美的圣乐而斐声沪上。礼拜堂的一大特点是这是不分教派、国家的基督教礼拜堂。</p> <p>下组图</p><p>1.是绿色玻琍窗</p><p>2.3.4.唱诗班。</p><p>为什么要有唱诗班?</p><p>基督教宗教仪式中,唱诗是个重要部分,赞美诗可以代替朗诵圣经,除了能听到神的话以外,也能让会众的音乐能力逐具雏型,并且对教会圣工发展也有许多帮助,逐一探讨如下:</p><p>1.诗歌有助于福音的传播。</p><p>2.根植真理:圣诗的作者将重要教义写于歌词中,基督徒反复吟唱,较容易将真理永志不忘,因此唱赞美诗成为教导教义的方法之一。</p><p>3.唱诗也是一种祷告方式,我们藉着唱诗使自己的心与神紧紧系在一起,而神也藉此向我们施恩。因此唱诗有助于祈祷,唱得好,等于加倍的祈求。</p><p>4.诗歌有训诲力:古希腊人相信音乐可以取悦神,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柏拉图曾说:“运动可以健壮身体,音乐可以健壮灵魂”。藉着音乐向父神发出赞美与敬拜,我们更有力量过得胜的基督徒生活。</p><p>5.教会中的关怀服事:信徒中的婚丧喜庆里,常会请诗班在典礼仪式中献诗,显示教会同灵间的关心与彼此服事,藉音乐在这些事上发现服务的本质。</p><p>6.诗歌能加添信心:如古圣徒在受逼迫、被鞭打甚至下监时,仍然没有停止唱诗。我们软弱忧愁时,唱首快板的得胜诗歌,精神便会振作,加添信心。</p><p>7.使更多人有服事主的机会:就如儿童诗班的成立,使小小年纪的孩童也能参于圣工行列,这是蒙神悦纳的。</p><p>8.藉着音乐的特性,可调整教会秩序:如会前唱诗或奏序乐,可让会众准备安静的心,悟性祷告奏背景音乐以及圣餐里的唱诗或奏乐,均可帮助会众默想。</p><p>9.藉着诗歌使初次来到教会的慕道者除去陌生的羞怯。</p><p>10.增加同灵对事工的兴趣,联络信徒之间的感情与爱心。</p><p>11.唯祷告与唱诗才能宣泄情感,尽情表达内心共鸣。</p><p>天主教、新教、东正教,都有唱诗班,可以说整个基督教就是歌唱的宗教。</p> <p>下组图</p><p>八&nbsp;&nbsp;&nbsp;&nbsp;沪东堂,前身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中华总会会堂”,创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是老式洋房砖木建筑结构。沪东堂新堂为三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结构,呈哥特式现代建筑风格。</p><p>1966年文革中被关闭。1982年圣诞节重新开放,恢复礼拜。此后信徒逐年增多到5000多人。于是在1996年到国和路政立路口易地重建新堂,1997年12月22日落成,可容纳1800信徒聚会,建筑面积237O平方米。堂高24米,钟楼高42米。新的沪东堂为上海1949年以后新建的最大教堂。</p> <p>新教的教堂内布置较为简单,前面一个十字架(图2),没别的了。不像天主堂,要有祭台和耶稣塑像,四周还有圣毌像等。</p> <p>下组图</p><p>九 复兴中路诸圣堂地址:复兴中路425号</p><p>诸圣堂是一座基督教新教教堂,由美国圣公会建造于1925年。诸圣堂建筑采用圣公会高派教堂格式,红砖,三角形屋顶,门柱为混凝土雕刻艺术,门廊上设有圆形玫瑰窗,西北角附方形塔楼。1958年,诸圣堂幸运地被保留下来,作为卢湾区的联合礼拜教堂。</p> <p>诸圣堂为尖顶木结构建筑,属于典型的17世纪圣公会高派教堂。红砖,三角形屋顶,屋架暴露在外。屋顶有圆形大玫瑰窗 宏大而富有美感。方型钟塔与主楼分离顶部四面均设三联拱券窗屋顶十字架也是该堂建筑特色。它的建筑样式和做工一点也不逊色于任何其他的基督教教堂,毕竟它是上海仅存的罗马式基督教教堂,它的存在,让上海教堂的建筑形式愈加多样。</p> <p>下组图</p><p>十 &nbsp;傅家玫瑰天主堂 地址:浦东大道1115号</p><p>傅家玫瑰天主堂又名“玫瑰圣母堂”,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920年,法籍神父惠济良增建哥特式教堂一座,奉玫瑰圣母为主保,因堂址在傅家宅内,教徒多为傅姓,故称“傅家玫瑰圣母堂”或“傅家天主堂。</p> <p>玫瑰圣母的由来 </p><p>当十六世纪,土耳其的阿拉伯人在地中海拥有庞大的海军舰队,企图横扫欧洲,消灭基督文化。对于迫在眉睫的危机,道明会教宗碧岳五世呼吁全世界基督信友念玫瑰经,为战胜回教势力祈祷。并号召联军御敌。但是联军舰队力量薄弱,与敌人军队势力悬殊。欧洲的政治家们和教会彼此之间争论不休,教宗只有呼求天上的母亲助佑,希望能因此改变情势。十月七日,清晨两方舰队抵达勒邦太海峡,这是决定性的一役,联军将士都在热心念玫瑰经,达三小时之久。战争开始了,原来有利于回教舰队的风,忽然转向,变为有利于联军。使得阿拉伯军队大败。</p><p>经此一战,他们的海上势力从此一蹶不振,最后彻底瓦解,而信仰基督的世界终于得救。领军的将领唐琪把这场胜利,归之于玫瑰圣母的大力转求。为了感恩,他们把这一天称为圣母胜利日。威尼斯议院事后文告各路联军说:「给我们胜利的,不是将士,也不是武器,而是玫瑰圣母。」</p><p>因此,教宗订十月七日为圣母玫瑰瞻礼,以纪念圣母的救助,并且以玫瑰经恭敬圣母。以后透过教会把这个敬礼推广,十月,变成玫瑰月了。 </p><p><br></p><p>:</p> <p>下组图</p><p>十一&nbsp;&nbsp;露德圣毌堂</p><p>位于唐镇老街、曹家沟东。早在一百五十余年前,唐墓桥已有天主教教堂(会口)。清咸丰元年(1851年),已有育婴堂。到咸丰三年(1853年),唐墓桥会口已成为天主教浦东北部的中心,内部中心为南汇的汤家巷。这座人口密集的堂口,方圆三四华里,有众多的虔诚的教徒,小堂口拥挤不堪,很有盖造一座大圣堂的必要。同治十三年(1874年),唐墓桥本堂神甫鄂劳德之母弃世,把十万两遣赠上海教区,教区主教倪怀德即以此款供鄂劳德在唐墓桥营造大圣堂用。新堂址择在现处。0.67公顷。此时,有一名叫玉贞女(宠姓)的为造大圣堂捐地。堂址共2.67公顷。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六日动工,四月十四日举行奠基典礼。大堂于1898年初竣工落成。历时二年另八月余。因仿照法国露德山教堂式样建造,故名为露德圣母堂。</p><p>大堂及附属房屋建筑面积达8550平方米。大堂长61米,宽40.6米,高近30米,正厅8间,祭台间两侧带翼,总面积达2500平方米。高大宽敞,气势宏伟。可容2000多人。大堂东端为祭台间,西端为大门。大门上为高47.4米的钟楼,沿螺旋形扶梯登楼,东可眺大海,西可望上海市市区,方圆十几里外,可望见钟楼顶。钟楼每日按5时、12时、19时报时。钟声响彻七八里外,大堂外南侧,有一座假山,假山内供圣母,假山周围其用天主教色彩的铸铁栏杆围住。假山东侧为五上五下二层楼的神父楼。</p><p><br></p> <p>下组图</p><p>十二 &nbsp;&nbsp;景灵堂 地址:昆山路135号</p><p>景灵堂(现名景林堂)是中国上海一座颇有名气的基督教堂。1922年,这座教堂就以同时容纳一千五百余人活动的规模,打造了当时上海最大教堂的名气。</p><p>这座教堂知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宋庆龄姐妹三人都是景林堂的信徒,她们的父亲宋耀如曾是该教堂的教员,宋美龄曾参加景林堂唱诗班。1927年,蒋介石和宋美龄在沪举行婚礼,宋母曾请景林堂牧师江长川在宋宅为蒋介石施行洗礼。</p><p>教堂彩绘窗</p><p>说说景灵堂的特色,教堂现在每周有查经聚会、青年聚会、祷告会、老年团契、读经识字班、唱诗班练唱活动等。景灵堂的唱诗班成员有100多人,各个经过严格训练,合格者才能上台。</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天主教没有派别,就属罗马教皇统一领导(凡人要与神耶稣或上帝沟通,必须通过神职人员)。但基督新教由各国各地区自主立一个教主,(新教认为无需经过神父,自己就能沟通)这样无形之中就形成很多派别,大致来讲有以下几种:</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1.路德宗(Lutheran Church)</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2.改革宗(Reformed Churches)</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3.安立甘宗(Anglican Communion)(圣公会)</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4.长老会(Presbyterians)长老会在</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教义和组织形式上和改革宗完全一</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致,只不过名称不同,英语国家一般</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为长老会,法语、德语国家一般为改</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革宗。</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5.卫斯理宗(Methodist Church)</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6.公理宗(Congregationalists)</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7.浸礼宗(Baptists)</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在英国,安立甘与长老合併,所以实际是6宗派。</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新教的教派在信仰上是没有分别的,如果在信仰上有分别,那就成了异教。新教的教派只在礼仪和做事原则上有所不同,就如;浸信会主张浸礼,长老会主张点水礼。都是无关紧要的,从大原则上说;基督教是不分教派的。</b></p><p><br></p> <p>下组图</p><p>十三. 鸿德堂 始建于1925年,1928年10月落成,系长老会沪北堂的新堂,为纪念美华书馆负责人费启鸿,取名“鸿德堂”。该堂为极少数采用中国古典式建筑风格的教堂。</p><p>长老会即长老宗,也称归正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以加尔文的宗教思想为依据,亦称加尔文宗,”归正”为经过改革复归正确之意。在英语国家里,该宗因其教政特点又称长老宗。归正宗产生于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与安立甘宗和路德宗并称新教三大主流派别。</p><p>(安立甘宗是英国的国教,在英国称为圣公会)</p><p><br></p> <p>下组图</p><p>十四 怀恩堂</p><p>地址:陕西北路375号</p><p>怀恩堂是上海一所知名的基督教堂,系区基督教联合礼拜场所,由美国南浸会派宣教士乐灵生创建于清宣统二年。该堂大堂由1幢中3层楼房、2层的楼房组成,东南角有一高耸的钟楼,另设小教堂,大堂的礼拜实况用闭路电话传播到各小礼堂。礼拜时可容纳2000人以上,是上海各基督教会可容纳人数最多的教堂之一。</p> <p>下组图</p><p>十五 洋泾滨圣若瑟教堂</p><p>若瑟堂位于上海四川南路36号,是属于天主教上海教区的一座天主教堂。该教堂始建于1860年4月15日,次年6月29日投入使用。该教堂的建筑风格为仿哥特式。奉圣若瑟为主保圣人。该教堂在1920年代以前是上海法租界内唯一的天主教堂,法国驻上海领事在该教堂内有专用的座位。</p> <p>圣若瑟(希伯来文:יוֹסֵף,Yosef,希腊语:Ἰωσήφ,英语:Joseph)又称为纳匝勒的圣若瑟、劳工的圣若瑟、大圣若瑟等,圣若瑟是天主教的译名,基督新教译作约瑟,是达味家族后裔,是耶稣的养父,圣母的净配。</p><p>主保的意思是特别助佑者(请求他代为祈祷)即保护者,并且也设为特别效法的对象,之所以中国天主教尊圣若瑟为中华主保,是因为中华民族以勤劳俭朴著称,而圣若瑟在世时是木匠工人。主保的取法一般凭借被助佑者的特点和准备选择的圣人有些相似或关联,依此而选取的。</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天主教与基督新教的异同 (天主教和东正教是原始教会,保留了耶稣的传统.两个原始教会礼仪,圣经都基本一样)。天主教与新教不同之处以下22处:</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1. 历史 2. 圣经 3. 教义来源 4成义得救 5. 圣事 6.教务行政 7. 礼仪 8.对其他教派看法 9. 对玛丽亚态度 10. 恭奉圣像 11. 神职人员 12. 祭祖 13.教会对基督信仰统一看法 14.教义 15.崇拜</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16.活动时间和名称 17.对 神的称呼 18.经典 19.祷告 20.圣体和圣餐 21. 洗礼 22.十字架</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我们不是研究者,大致上了解一下即可,详细的不列出了。(有一种说法是,“新教是天主教的简化版)。我认为,新教不崇拜偶像,可以作为区分教堂的依据:新教教堂里没有偶像。</b></p> <p>下组图</p><p>十六 大田路小德勒撒教堂</p><p>圣女小德兰(德肋撒)1873年元月2日生于法国亚林松一个虔诚的教友家庭,自幼 丧母,体弱多病。婴儿耶稣德肋撒是她入会的名字。10岁时,曾患过重病,昏迷竟达 三个月之久,梦到圣母向她微笑,而忽然病好多了。圣女原是一个感情脆弱的女子,但在13岁时的圣诞节日(即1886年12月25日),蒙受了天主的特赐恩宠,开始“全面皈依”,她的童稚时期彻底结束,达到感情成熟而度起了更浓醇的宗教生活。15岁入加尔 默罗圣衣会。五年后当了初学导师,终因患肺病,于1897年9月30日蒙主宠召,享年仅 24岁半。</p><p>小德兰死后,所显的圣迹多不胜数,1923年教宗碧岳十一世宣布德兰为真福, 1927年罗马教廷钦定圣女为传教主保。与东方宗徒沙勿略齐名并列,1997年10月19日(世界传教节)被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宣布为教会爱德的圣师。位于南通启东的德勒撒堂 便是以圣女小德兰为主保。 </p><p><br></p> <p>大田路天主堂据说是为了纪念法国里泉尔圣衣院圣女小德肋撒而建,所以又被叫做“圣女小德肋撒堂”。 这座教堂采用的是罗马式建筑风格,宽敞的楼宇围廊,祭台上方的圆形穹窿,都让人忍不住按下快门。教堂内装饰精致,石柱、地砖、灯罩等都标有纪念小德肋撒玫瑰图案的特殊标志。这座教堂也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教堂建筑惨遭破坏.文革之后,政府对教堂进行了修缮,终于使小德勒撒教堂恢复了原貌。</p><p>图1中 上是耶稣受难像,下左是圣毌,下右是圣女小德勒撒像。</p><p>教堂内或外,看到有圣母雕塑像,那一定是天主教堂。</p><p>图2.中间园形为玫瑰窗。</p> <p>下组图</p><p>十七 尼古拉斯教堂</p><p>在马斯南路(现思南路)转过弯,不消几步就上了高乃依路(现皋兰路)教堂体积不大,小巧玲珑、造型也很别致,算是一座比较典型的俄罗斯东正教建筑。</p><p>这座建筑在空间布局上遵循拜占庭建筑形式,用集中式及相互垂直的两条中轴线来处理建筑形象。在外形上,正中最高以一个圆顶统帅整个形象,然后对称地向前、后、左、右降低下来,形成美丽的图案式的形象。在墙面处理上,多处用圆尖顶式的形象作为墙顶,分不同的大小、高低,装饰其间,很有个性。每个墙面多是中间设垂直形窗,窗顶用半圆拱作为结束,窗框、窗格多用铸铁花、彩色玻璃,很有宗教感。</p><p>“文革”期间被毁掉上部的圆尖顶,改为一家工厂。20世纪末,这座教堂作了大修,面目一新,修复了上部的圆尖顶。</p><p><br></p> <p>下组图</p><p>东正教堂内只有壁画,而没有立体雕塑像。</p> <p>下组图</p><p>十八 息焉堂</p><p>地址:可乐路1号</p><p>息焉堂,邬达克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25年竣工。钟塔带有罗马风,有哥特式的尖拱窗。平面十字形。水泥砂浆饰面,作鱼鳞状纹饰,尖劵门窗。大堂四角四根束柱,上承帆拱与穹顶。楼塔与主楼分设。</p> <p>息焉堂,原称圣母升天堂,息焉堂全名“息焉公墓圣母升天礼拜堂”,这座教堂是信徒们举行安葬仪式祈祷时使用的教堂(以前教堂拥有墓地)。位于长宁区。始建于1931年,设计者是乌达克,是中国大陆少有的拜占庭式教堂。内部采用哥特式窗户。</p> <p>下组图</p><p>十九 西摩会堂 在陕西北路</p><p>西摩会堂早己停止使用,目前是一座被层层藤蔓包围的大型建筑,原为上海犹太侨民协会欧黑尔·雷切尔犹太会堂会址,1917年动土,1920年落成,建筑风格为新古典主义,具有希腊神殿式风格的呈长方形的砖木结构建筑。是目前在上海建成时间最早、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犹太教会堂。</p><p>神庙式屋顶,感觉转眼肃穆。</p> <p><b style="font-size: 20px;">西摩会堂是犹太教堂,为什么这里要列出来呢?</b></p><p><b style="font-size: 20px;">早期基督教是从犹太教中演化而来的。早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巴勒斯坦一带的犹太人就信奉犹太教。犹太教是一种神教,笃信“救世主”,认为“救世主”是上帝的儿子,他降临人间是为了拯救所有受苦受难的世人,补赎一切人的“罪”,指引世人摆脱苦难,进入一个与基督“共享福乐”的“千年王国”。基督教正是吸收了犹太教的某些教义而逐渐形成的。</b></p> <p>西摩会堂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为三段式划分。主入口以贯通两层的一对爱奥尼式柱和一对方形壁柱形成门廊,从门廊内的三个拱门可以进入会堂,礼拜堂内部空间为穹形拱顶,两侧有二层廊柱,柱间的小拱顶与讲堂拱顶垂直相交,可容纳5-6百人。堂内有汉白玉祭坛。</p><p> 西摩会堂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希腊神殿式建筑,是犹太教在中国的代表作品。犹太教堂在希腊语中指“聚会的场所”,一般由一个主要的祈祷房间和几个学习犹太教《圣经》的房间组成。不仅可以祈祷,还能用于公共活动、成人和学龄儿童的教育。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父亲,年少时曾就读于此教会堂,故克林顿夫妇来沪时曾来此拜谒。</p> <p>下组图</p><p>二十 新安堂</p><p> 新安堂是一座非常醒目的教堂,位于圆明园路北口处。由于外滩源是英国进入上海开始租界史的地方,因此这座教堂也是历史的见证。现在教堂门口设计了一个很大的广场,很多人来这里拍婚纱照</p><p>南苏州路107号,面向北侧的苏州河,东侧与外滩33号,即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相邻,西侧则紧邻圆明园路的北口,以及苏州河上的乍浦路桥。新天安堂所处的地段,是位于苏州河汇入黄浦江的河口段的南岸,正是上海租界乃至上海近代城市发展的起点,在2002年以后,这一区域被称为外滩源,上海市人民政府计划在这一区域进行一项野心勃勃的城市重建项目。</p><p>新安堂已拆除,2010年教堂已重修,预作为他用。目前不开放,也未作教堂用,复建仅是作为外滩原的历史见证。内部情况不得而知。现今是摄友及婚纱的拍摄目标地。</p><p><br></p> <p>下组图</p><p>二十一 圣伯多禄天主堂</p><p>圣伯多禄堂位于上海市重庆南路270号,1933年由法国华侨集资兴建。该堂建筑式样别致,正门上面有头戴皇冠的圣伯多禄宗徒石像浮雕,系由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抗战胜利后,伯多禄堂就作为上海教区的国际性活动场所。从2002年5月26日开始,上海教区的英文弥撒从原来较小的君王堂调换到较大的圣伯多禄堂举行。这既增进了中国人民与外国朋友之间的友好往来,同时也对外宣传了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起着十分重要的民间外交作用。目前,圣伯多禄堂也是上海教区光启社和上海天主教知识分子联谊会的所在地。</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圣伯多禄</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伯多禄(新教译:彼得),(公元1年-68年),希伯来语:כיפא‎ 希腊语:Πέτρος 意为磐石。</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伯多禄是耶稣的大弟子,也是耶稣最喜爱的得意门生,耶稣曾对他说“你是磐石,我要在磐石上建立我的教会!”。同时,伯多禄为基督宗教最早的领袖(天主教第一任教宗),葬在今梵蒂冈城的圣伯多禄大殿。</b></p> <p>1933年,天主教上海教区在上海法租界内的吕班路震旦大学(原址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旁建造该堂,主要供震旦大学师生使用。次年落成,拜占庭风格,堂内无支柱。为可容千人以上的大型教堂。奉宗徒圣伯多禄为主保圣人。11966年文革中被关闭占用,建筑与风琴等设施均遭严重破坏。1995年1月因建设成都路高架,向西移址重建。现为浦西东区总铎座堂。</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以上就建筑风格特式来说,大致上有罗马风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1.罗马风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多用厚重的三角形山墙和坚实的半圆拱。外窗面积较小,多为圆拱形,高而狭,整个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处处显示教会的权威。教堂内光线幽暗,更塑造出神秘的宗教气氛,给人一种肃穆庄严的压迫感。这种厚重坚实固然是与当时的建筑技术相对应的,但同时也给人以敬畏和可以依托灵魂的信赖感。</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2. 哥特式教堂远观宏伟壮丽,近看则细巧灵动,大量使用尖尖的拱券作为骨架,而且将骨架显露出来,柱子更是故意做成一束细柱尖细的钟塔直刺苍穹,建筑外表也布满了锐细向上的装饰,仿佛整个建筑不再是凡间的,而是已战胜了重力,随时可脱尘世而去的。置身其间,高敞的空间显得人是那么的渺小无助,世间的一切烦恼忧伤更是无足轻重,唯有把自己的灵魂轻轻地托付于高高在上的天主。透过彩色玻璃花窗的光线,朴朔迷离,更平添了一股神祕的气氛。随着唱诗班悠然高扬的歌声响起,人们的整个灵魂彷佛也在随之飞升,越过那尖尖的塔顶,融入天国圣灵的光辉之中。</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3.巴洛克式的教堂建筑则反映出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想的崛起,淡化了宗教对精神的压抑感,外表大量运用流畅的曲线、涡卷和椭圆,加上精美的装饰,造就出一种轻经盈流畅的动态。扭动流转的线脚在光线的照射下,更营造出一种如幻似真的迷醉,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配合精美绝伦的工艺技巧,给人以金碧辉煌之感。</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4.上海的东正教从俄罗斯传来,因此其拜庭式建筑风格带有浓郁的当地特色,墙体厚重,外窗窄而高。高耸在建筑顶端的穹窿顶</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火焰跳动般的拱券,都是迥异于俗世的建筑符号,渲染着独特神秘、远离尘世的宗教气氛。</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里共列出主要的21座三种类型的基督教堂,其实还有很多,</b></p><p><b style="font-size: 20px;">根据上海教区2013年《礼仪手册》刊载的“上海教区堂区”名录,上海现有教堂140座(包括清真寺)。在1949年前的民国时期,共有教堂300多座。</b></p><p><b style="font-size: 20px;">总结一下,三家教堂的特点与区分:</b></p><p><b style="font-size: 20px;">1.教堂内沒有座位椅子,墙上有壁画而教堂内无塑像,建筑外形拜占庭式(俄罗斯洋葱头式),肯定是东正教堂</b></p><p><b style="font-size: 20px;">2.教堂内有耶稣塑像,有祭台,特别是有圣毌塑像的,一定是天主教堂。</b></p><p><b style="font-size: 20px;">3.教堂内没有偶像,正前方一个十字架(或什么都没有,只有管风琴和唱诗班的),绝大多数是新教教堂。</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到欧洲旅游,主要就是看建筑,旅游界有句俗话叫“宫爆鸡丁”:”宫“是宫殿,很好理解;”爆“是堡的谐音,就是城堡;“鸡”的谐音是基,也就是基督教堂;”丁“的谐音是厅,即是市政厅。这四类建筑,构成了欧洲游的主线。与本篇有关的是第三类,因为基督教的教堂分为三种,你进入教堂,看看很辉煌,但不知是哪一家的。教堂门口的牌子,如是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就未必看得懂。现在你看了本美篇之后,对你分清是哪一家的教堂,应该会有很大的帮助,至少来讲,你已达到了入门级。虽然外国的教堂要比国内漂亮几百倍,但基本原理是一样的。</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世界上教堂最多的地方是欧洲,而欧洲最美的教堂是……</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教堂都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雄伟、最美丽的建筑之一,它们或高贵典雅,或雍容华贵;或处于都市,或隐于郊外,构成地球上最震撼人心的景观。</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全世界共有1520座宗座圣殿,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欧洲。网上介绍欧州最美教堂:</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1.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 拜占庭式</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2.德国科隆大教堂,它的全名是“查格特·彼得·玛丽亚大教堂”,又称“圣彼得大教堂” 哥特式典范 濒危世界遗产</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3.西班牙圣家族大教堂 哥特式</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4.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文艺复兴建筑)</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5.法国巴黎圣母院 典型的“歌特式” </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6.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哥特式 </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7.莫斯科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俄罗斯民间建筑风格 </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8意大利.锡耶纳大教堂 罗马-哥特式的建筑风格</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9.西班牙塞维利亚大教堂 由清真寺改建成哥特式 </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10.布拉格圣维特大教堂 哥特式</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以上全部是世界文化遗产</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