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冰心奶奶这样说过:“真正孩子的写作,就是天使在说话!”,其中饱含对儿童的关爱和呵护。第一次听到这样界定儿童写作,心中涌来莫名的感动和温暖。天使的话,肯定是悦耳动听,美妙无比的。用它来比拟孩子们的写作,可爱之处在于它的天真、自然、朴实。而守护儿童天性,放飞儿童心灵、使其自由表达,是小学阶段儿童习作教学的初心所在。</p><p> 4月3日,祥云县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一坊以儿童习作为重点,开展2020年第五次“云学习”活动,通过“中国教育梦名师直播课堂”在线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潘文彬老师的讲座《守护天性:让儿童快意地表达》,重新审视核心素养下儿童习作的培养方向。</p> 儿童天性的守护者 <p><b>潘文彬</b></p><p>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现任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校长。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劳动模范”等称号。致力于儿童“问学课堂”的研究,形成了“灵动而朴素”的教学风格。笔耕不辍,在《江苏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著有《潘文彬讲语文》、《守护儿童的天性——潘文彬讲作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潘文彬教学主张与实践智慧》、《灵动而朴素地教语文——潘文彬微格教育生活》、《让“语文”成为语文——潘文彬语文观》、《为了儿童的深度学习——问学课堂的建构与实施》、《潘文彬:实实在在教语文》等。</p> 核心素养下的习作教学解读 <p> 潘老师以核心素养为基石,以语文学科立德树人使命为支柱,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则,以“习作是什么、儿童为何怕写作、如何让儿童快意地表达”三个问题为着力点,融合儿童写作实例和统编教材教学案例为我们解读儿童习作的特点及要义,分析儿童习作教学存在的误区,指导我们如何从习作的动力转化、思维转化、言语转化三个维度引导孩子们乐于表达、易于表达、准确表达。更重要的是,潘老师的讲座给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带来了有益冲击,有些习作教学理念甚至是种颠覆性的重建,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儿童才是习作的本体,生活才是习作的源泉,需要才是习作的动力,尊重才会让儿童收获习作的快乐!</p><p><br></p> 思维碰撞下的顿悟 <p> 我们在传统教学的围城里,深刻地理解潘老师儿童习作教学的方法和思想。我们体悟着,思考着。在这围城里,我们感受到了思辨的快乐,体会到了品味的美妙,也看到了思维与思维碰撞的火花;触摸到了摩擦产生的电流,流遍过周身最终汇于大脑……</p> <p><b>周晓琴:</b></p><p> 说起写作文,不管对孩子,还是对于我们教师也是很头疼的事,学生头疼不知道如何写,老师头疼不知如何教学生。其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也就是说,学生写作文,应该心里有什么,笔下就写什么,儿童作文要避免成人化,适当降低难度,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变写作为儿童最快乐的事,让儿童尽情的享受童年和世界的美好,只有体验到了,有感受了,慢慢才能感受习作所带来的快乐,学生才能主动参与进来!守护儿童天性,让儿童成为快乐的表达者。因为:儿童写作就是天使在说话!谁会愿意错过与天使的对话呢?</p><p><b>陈维美:</b></p><p> 潘老师的讲座对我们的习作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既有理论,又有深度,既讲方法,又很实用。</p><p> 作文教学对我来说是语文教学中的最大难题,“作文,作文,作起来就头疼",不仅学生头疼,老师一样头疼。①不会教。每次习作前,老师只要讲了习作段落结构、开头、结尾,或者读过一篇范文,就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②教不会。对于识字很少的学生来说,写一句通顺的话都困难,更不用说写一篇作文。③瞎编乱造。为习作而习作,为字数去凑数,缺乏真情实感。</p><p> 今天听了潘老师的习作讲座,顿悟不少。第一,习作是让儿童自自然然地表达。心里想什么,笔下就写什么,是一种快乐和享受。习作是一种练习,我们应该要降低习作的难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儿童的习作兴趣,当对某一事物或某个话题产生表达的欲望,并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清晰的图像,然后提笔遣词造句,用恰当的语言展示出来。第二,上好每一册中的习作单元。精读课文学习表达方法;交流平台梳理提升;初试身手练习实践;习作例文范例模仿;习作练习成果展示。第三,珍视儿童的独特感受。儿童天真的心灵自然会产生空灵的想象,清通的语言,别样的表达方式,多读、多背、多写,重积累,重实践,让鲜活的规范的书面语言呈现于儿童的习作中。</p><p>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激发儿童的写作兴趣,重视阅读量的积累,让阅读和表达并重,这样,儿童的习作水平才会有提高!</p><p><b>史玉莲:</b></p><p>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习作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课标根据不同的学段,提出不同的写作目标。尽管课标明确了习作的要求和目标,但对于老师和同学来说,习作依然是教和学中的一大难题。老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不知如何写。在这样一种难教、难写的状况下,学生的习作往往是空洞的、乏味的、缺乏真情实感的,甚至还有同学为了完成任务直接从作文选、网络上摘抄。而潘老师的讲座给了我很多感悟,让我对习作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教学中要学会变教师的要求为学生的需求,实现学生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想写、乐写、爱写。同时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练习,做到多阅读,多练笔,读写结合。老师在批阅的过程中坚持多就少改,尊重学生习作的主体性,加强习作过程的指导。</p><p><b>罗银幸:</b></p><p> 聆听潘老师两个小时精彩的讲座,对我就如何理解小学生的习作、如何教小学语文习作、如何更好地教好语文等方面带来了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很大帮助。自我从教小学语文以来,如何教习作一直困扰着我,自己也在不停的摸索中,今天通过听潘老的讲座,我似乎开始摸到了那根线,思路已经逐步明朗。潘老师从习作是什么、儿童为何怕写作文、如何让儿童快意地去表达、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对于表达的两点突破等方面,深入浅出地就如何教好语文习作给出了指导性的建议。</p><p> 感触颇深的几个精彩瞬间:</p><p> 1、如何考量和评价学生的习作(让我重新反思平时对学生习作的评价标准)。</p><p> 2、如何转化思维,让儿童易于表达(此片段中在讲场景时,让我进一步明白了场景不是空荡的,细节可能是一系列的微小的东西,要善于抓),把模糊思维转化为具体思维。</p><p> 3、如何教习作单元时,精批细改片段中,错别字的修改真的可以借鉴老师说的自改、互改,让我反思我平时的习作教学应该更加大胆地放手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提高更快。</p><p> 守护儿童的天性,让儿童成为快乐的表达者,我在持续努力践行中……</p> <p><b>白琴:</b></p><p> 习作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最怕的一个内容,记得我小的时候也是很害怕写作文,现在的学生也是这样,每次听到写习作都害怕得很,听了潘老师的讲解,让我对习作教学有了一些感悟。要想孩子们不再害怕习作,那么首先要让孩子们乐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不是老师强迫他们去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是强迫学生去表达。其次,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表达,很多时候孩子们表达出来的文字会被老师直接修改,因为孩子们的想法和老师的想法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有时候我们觉得孩子写出来的内容与现实或者与老师的看法不一致,我们就会直接帮他们修改掉,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不会再去根据自己的意愿表达,而是去推测老师的想法来表达,因此孩子们的习作出现“失真”。最后,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动口动笔,培养孩子乐于表达的这种习惯,对于他们所写的东西我们应该更多的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这样孩子们才有信心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p><p><b>杨桥宝:</b></p><p> 潘老师从习作是什么、儿童为何怕写作文、如何让儿童快意地去表达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p><p> 儿童作文应该是儿童洒落、自然的流露!是童眼观察世界,童心感受世界,童言表达世界的一种自然倾吐!教师应该,心怀赏识,多就少改。确立生活第一,关注儿童生活,想方设法解放儿童,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写作即是他们记载实践生活的需要!完成动机、思维、语言的三转化,才能让儿童乐、易、准确的表达!</p><p> 总而言之,学生要多读,多写,多实践!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研究如何提升孩子的习作能力、守护儿童的天性、让儿童成为快乐的表达者!</p><p><b>陈灿娇:</b></p><p> 聆听潘文彬老师的讲座,拨开了我心中的云雾,让我对儿童习作也有了很深的认识,收获满满,豁然开朗。</p><p> 儿童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往往不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更主要的是“怎么写具体”。这也是让我们老师头疼的地方。没能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真实的生活,更别谈写生动。潘文彬老师讲到,我们要让儿童把作文当成一种练笔,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降低儿童作文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能让儿童真实的反映自己的生活、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儿童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根据需要,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让孩子多倾听、多阅读、多模仿,总之,教师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积极链接课内外阅读活动,不断优化习作教学中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逐渐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p><p> 但愿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能不再惧怕写作,让儿童“溢”出来写而不是“挤”出来写,把“要我写”变为“我要写”。</p><p><b>李智刚:</b></p><p> 习作是一种生命的对话,是流淌着儿童智慧的溪流;学生应该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当学生手不释卷、腹有诗书、胸藏万汇的时候,习作就会变得简单容易起来;对于从事语文教育的我来说,习作教学自然必不可少,而如何上好习作课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潘老师关于习作教学的讲座给了我思路,首先,习作来源于生活,习作要遵循自己内心的意愿,敢于去表达;其次,习作是一项学生主观能动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习作时,老师应该尽可能的尊重学生合理的想法,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思想;最后,语言文字的积累对于习作来说也至关重要,有语感、有积累,才会有习作的灵感!</p><p> 总而言之,习作要唤醒童心、呵护童趣,要放飞想象,让童心飞扬!</p> <p><b>王君:</b></p><p> 潘老师的讲座既有深度又很实用,使我深受启发。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写作时不知道写什么,无话可说,不爱作文,内容千篇一律,作文素材缺乏,不新颖,语言积累匮乏,写作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文章缺乏真实性,口语化严重等问题。听了潘老师的讲座,我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导下进行写作训练会事半功倍,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读写结合,达到练笔的目的。让学生学完文章后,在缩写、扩写、续写、改写、写读书笔记等多种教学环节中,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从中找到作文的乐趣。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可通过拓展课文内容,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真正做到多读多写多实践。</p><p><b>李海翠:</b></p><p> 潘老师对习作的深刻认识和分析让我们听课的老师茅塞顿开。说起习作,不管对孩子,对于我们教师也是很头疼,学生头疼不知道如何下笔写,老师头疼如何教学生,也有头疼改学生的作文,尤其是那些“流水账”,看到这样的作文真是火冒三丈。潘老师的“三怕”我深有同感。那么习作为什么让学生如此头疼和后怕呢?我想应该是学生没有素材写,不知道如何下笔写。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我们是发展书面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就是说,作文应该是儿童自己本身的,通过自己观察世界,感受世界,表达世界所生成的书面形式。那我们老师在这之中,需要把教材运用好,再结合生活一点点地启发孩子,慢慢地把习作渗透到儿童的全部生活当中去,使儿童对习作能够产生一种持久而稳定的动力,孩子有兴趣,有想法,愿意表达,又怎会怕写习作呢?</p><p><b>李光媚:</b></p><p> 习作是语文的综合运用,学生怕学,老师也怕教。言为心声,要让学生写出来,必须“胸有成竹”,需要教师平时引导,积累素材,做到时刻观察、积累,发乎于情,写出来的才不空洞、不虚假。“快意表达”,就是心里想着什么写出来什么,心里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可是,习作有法,不是随意而行的,那我们怎么办?听了讲座,我知道了,要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守护天性”,需以儿童之眼、之口、之思来观察所感兴趣的事物,并以儿童之手、之言、之趣表达出来,细写出来。习作教学,非朝夕之功,习作训练,非一日可成,习作成功的喜悦,非下苦功夫、付出努力不可。</p><p><b>杨云雄:</b></p><p> 语文是很重要的学科,但有些学生谈及语文就有三怕:一怕文言文 、二怕周树人 、三怕写作文。尤其是写作文,老师难教,学生难学。很多学生一看到作文,最头痛的就是不知道写什么内容。</p><p> 今天潘老师不仅从理论高度,还通过具体的事例从"习作的是什么?儿童为何怕写作文?如何让儿童快意地表达?"三个方面解决了我习作教学中的许多困惑。用一句话说,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好儿童作文,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为第一观念,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考量和评价儿童的习作,真正做到让儿童能够快意的表达。</p> <p><b>严平:</b></p><p> 习作教学难,难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写;教师怕教,学生怕写;教师教不好,学生写不好;成效不明显;方法不得当,陷入死胡同。究其原因,在潘文彬老师的讲座中可窥其一二。</p><p> 其一:习作要遵循儿童真实感受自然地表达。降低要求,让内心自然流于笔端。不说学生,我自己也如此,我的个人公众号刚开始时,逼着自己一天一更新,那个难度可想而知,后来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不再痛苦了,写作成了一种享受。对学生也如此,乐于表达,勤于动笔,学生的习作一般不会差。</p><p> 其二:习作尊重儿童感受。学生有自己的世界也有自己的想法,很多老师都犯了成人化、视角化教学习作。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有老师不少的“功劳”,往往以成人化、程式化、考试格式化、八股文结构化天然套在孩子身上。降低难度多练笔,贴近学生多表达,培养兴趣多阅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展示头脑图式即可。我在教学中逐渐减少长篇习作数量增加练笔次数,或称“百字文”甚至50字,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p><p><b>李玉华:</b></p><p> 一直以来,习作都是语文教学的最大难题,投入最多却收效甚微。提起“习作”,老师们都头疼不已。潘老师的讲座“守护天性,让儿童快意地表达”为老师们解开了习作教学的困惑:习作姓“小”,习作是属于儿童自己的,是儿童自己的一种生活需求,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批判孩子们真实而稚嫩的生活感受。只要我们确立了“生活第一”这一理念,我们才会关注儿童的生活,切实减轻儿童的学习负担,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焦虑。当然,阅读应与习作并行,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语言,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在阅读中提高习作能力。我认为,习作并不是在习作课上学会写的,习作的材料来源于生活实践,习作的表达方法来源于阅读。阅读与习作并重,都不可放松。只要我们珍视孩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充分调动孩子们每一次稚嫩的情感体验,降低评判标准,就能降低孩子们畏惧习作的心理,让孩子们快意地表达。</p><p><b>雷娟:</b></p><p> 今天听了潘文彬老师《守护天性:让儿童快意地表达》的讲座,满满的干货,收获颇多。《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但是,实际的教学中,许许多多的问题就不断的凸现出来,比如:老师精心准备一节习作,课堂上也讲得井井有条,学生似乎也明白要怎么写了,可是,一拿起笔无从下手,不知从何写起。听了潘老师的讲座之后,茅塞顿开,知道了其根源是我们老师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教习作,其实,学生写作文,应该心里有什么,笔下就写什么,要避免成人化,适当降低难度,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儿童尽情的享受童年和世界的美好,只有体验到了,有感受了,慢慢才能感受习作所带来的快乐,学生才能主动参与进来!守护儿童天性,让儿童成为快乐的表达者。其次,让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老师是否需要精批学生作文,潘老师的建议是与其老师花费时间、精力去精批每一篇习作,不如让学生们互批,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因为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相通的,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以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也打算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借鉴这些好的方法。</p> <p> 先秦时期的《中庸》开篇即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样的开篇即是要把儿童当做儿童来教的主张。因此,呵护儿童天性,引领儿童走进生活,走进阅读,走进自己的内心,用文字与自己对话,与世界对话!心里有什么,笔下就写什么,从脑中流到指上落到笔端,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天真烂漫跃然纸上……这样美好的天使言语,又有谁愿意错过呢!</p><p><br></p><p>编辑:庞琼焕老师</p><p>图文:工作坊小伙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