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我可亲的外婆

岁月留香

<p>  因为疫情,因为人数限制,今年我不能亲自去塔陵给外婆祭扫。于是,我特地撰写此文,表达我对外婆的思念。外婆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来了,可她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我偶尔也会梦到外婆。</p> <p>  外婆名叫黄瑞卿,十岁就失去母亲,与父亲和瞎子奶奶三人生活。后来父亲也去世了。外婆于是就靠拣茶叶,维持自己和瞎子奶奶的生活。在茶叶店里外婆遇见了外公,外公比外婆大十六岁,之前结过婚,前妻因病去世,留下一儿两女。外公老家是安徽的,祖上从事茶业生意,后移居南通,定居石港,可因为战乱和霍乱,家业逐渐落败。外公到南通茶叶店谋生。外公与外婆结婚后又生下三儿一女。可是,在小舅五岁时,外公就因病去世了。于是,年轻的外婆一人带着四个孩子,靠揽一些家庭作坊式的活计,如手工编织竹条热水瓶壳子,含辛茹苦地艰难生活。</p><p> 为了减轻外婆的负担,两个大舅舅依然放弃读高中,选择外出读中专,早日出来工作贴补家用。1953年暑期,大舅初中毕业,被保送到黑龙江省鸡西市213技工学校,后又考取五机部沈阳第一化工学校,一切费用由国家承担,二舅1953年小学毕业,考取市一中,享受每月6元的最高助学金,1956年,二舅作为优秀毕业生,被保送到当时唯一的四年制中专——一机部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学杂费、伙食费全免。</p><p> 两个大儿子外出求学后,外婆经人介绍,又到无锡去拣茶叶,两年后,工作结束,拿了100多元的遣散费回到南通。这时,大舅开始工作,他省吃俭用,几年都不回家,每月给家里寄生活费。随后,二舅和我妈也开始工作。随着儿女们结婚生子,外婆彻底变成家庭妇女,主要任务是带孙女、孙子。十几年间,带了一个又一个。因为经济和工作调动等诸多原因,大舅的女儿,出生不久,就被送回南通,跟着外婆生活,直到结婚,才离开外婆。外婆同龄的女同胞,基本不识字,属于文盲,而外婆却认识字,认得还不少。报纸、连环画她都爱看,爱边看边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因此,她的阅读速度不快。可就是凭借这点文化,她成了孙子辈的识字启蒙老师。</p> <p>外婆与女儿、女婿、小儿子、大孙女、外孙合影。</p> <p>外婆与女儿、女婿、小儿子、大孙女、外孙、大外孙女合影。</p> <p>儿孙满堂。</p> <p>天伦之乐。</p> <p>外婆与女儿、女婿合影。</p> <p>合家欢(人不全)</p> <p>外婆和儿女合影。</p> <p>外婆与儿女合影(二)</p> <p>  外婆为人纯朴善良,言语不多,与世无争,好像从不和谁红过脸,在街坊邻居中,有非常好的口碑。邻居有困难,她总爱不声不响地帮忙。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老邻居陆续搬走,换了一批年轻人,他们工作忙得顾不上小孩,就将小孩送到外婆处托管一会儿。每逢遇到下雨天,外婆都会主动帮他们收衣服,还一件件叠好。她还经常帮他剥豆,择菜。年轻人过意不去,外婆总笑着说:“我闲着没事做,牛系在树桩上也会老。”随着年龄不断增加,儿女总叮嘱她当心,可外婆总不以为然地说:”该在刀上亡,不在绳上死,一切都是命。”</p> <p>重孙敬酒</p> <p>外孙夫妇祝外婆八十岁生日快乐!</p> <p>  因为舅舅们年轻时都在外地工作,也在外地成家立(直到退休前几年,才调回南通),所以,逢年过节、周日,外婆和表姐都在我家过。再加上彼此间离得不远,所以,我们小时候也爱到外婆家玩,我也常常在外婆家过夜。外婆喜欢猫,也爱养猫。在我的记忆里,她陆续养过好几只猫。那时南通基本是平房,卫生条件等都比较简陋,老鼠颇多,养猫除了有乐趣,其次就是能捉老鼠。可我自小就惧怕猫。每次去外婆家睡觉,第一件事就是堵猫洞。吃饭时,猫在转悠,我就吓得坐在床边,双腿盘着吃饭。</p> <p>外婆在外孙女的婚礼上。</p> <p>  外婆一生辛劳,虽然极其普通,却赢得了儿孙和亲朋邻里的一致夸赞。孙子辈对她都极好,有好吃的总惦记着,给她买各种东西,可外婆每次都说:“我没什么给你们,这怎么是好!”我为有这样的外婆而倍感幸福。常有人夸我皮肤好,告诉你,这得益于外婆的遗传!</p> <p> 又到清明,这个慎终追远的日子,总能引起我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特级教师袁卫星认为:“人生最大的需要,是被需要。社会需要你,你就有做不完的事业;他人需要你,你就有交不完的朋友;亲朋需要你,你就有享不尽的欢乐。被需要,是一种能力,也是一中担当。”外婆一生被子孙需要,她为此付出了许多辛劳,但也在付出时收获了很多的快乐。儿孙的追思,就是最好的回报。外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