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清明老家行

千里马

<p>庚子清明,老家探访。十人队伍,三辆轿车,浩浩荡荡。往高速行,一小时余到达良坪。移民新村,乡友出迎。眉开眼笑,倍感亲切。银凤好客,盛情款待。家乡亲人,纯朴厚道。</p> <p>一、山路弯弯 缘溪行,渐闻水声滔滔。沿途不乏秀色美景。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险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到了大樟树下往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p> <p>古樟树下 </p><p>曾经是小时候去良坪小学上学路上的一个地理标志。每次早上上学,晚上放学到了这里就是走了五里路程的一半。暑假割稻谷时,我们挑着满满一担谷子,吆喝着比赛进山时,这里是一定要歇肩擦汗休息的。村里很多好后生就在这歇一会儿,然后勇往直前一路到家,一路到大禾坪。每次路过这地方,就格外有一种亲切感。</p> <p>二、到了匡坑 魂牵梦绕的故乡。巍巍匡坑,林壑尤美,蔚然深秀。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山间朝暮。四面环山,中间一小盆地。分散居住着十多户人家,一百多人口,有林、周、刘、罗四姓。再沿溪往上五华里又有一个小山村,叫上匡坑。峡谷两边散落着五、六户人家。出生在这样的小山村里从小就在体验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如今上下匡坑在党的扶贫搬迁政策号召下,统一搬到了良坪移民新村。</p> <p>古桥留影 小时候经常在这桥上嬉戏玩耍,桥下捉鱼捞虾。夏天在潭里游泳戏水。因为还未进入伏天,所以常常因此遭到母亲的责骂,甚至于用杉木枝条狠抽。但是就在这样没不了肚脐眼的水里,我们四兄弟都学会了游泳,没有哪个是旱鸭子。</p> <p>三、上屋人家 梦里老家 美丽的山村,依山而建。我们家建在全村最高处,仿佛半山腰。本村人称上屋人家。老屋,坐东南向西北,朝向远阔。老屋,典型的客家民居,擂打夯墙的那种,跟井冈山毛主席旧居一样。老屋是1979年元月乔迁,父母亲住到2007年。当年父亲和母亲,还有奶奶,没日没夜,流血流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一边挣工分,一边挖屋盘子才把它建成。让我们7口之家终于像鸟一样有了一个栖息之所。在那艰苦的年代,为家人遮风挡雨,一路走过。随着岁月的流逝,老屋已经斑驳陆离,在寒风中瑟瑟发抖。</p> <p>老屋破败,挂满岁月的尘埃,风光早已不再,如枯黄的树叶,凋落在记忆的枝头。经常会想起,屋边的香樟门前的梨树,妩媚婆娑;经常会想起,土自来水的哗啦啦小鱼塘的游鱼,涛声依旧;经常会想起,我们外出远行时奶奶和双亲目送的眼光小黄狗的依恋,如在昨日。</p><p><br></p><p><br></p> <p>老屋见证了父母亲的奋斗史、创业史。老爸常用"人生就是奋斗''激励自己,也激励我们四个兄弟。老爸的三度造屋史可歌可泣,是我们家的宝贵精神财富。</p> <p>我们四兄弟从小接受父母的教导,秉承刘家耕读传家,忠君爱国的家训,刻苦读书,发奋图强。书山寻路,孜孜以求。山里娃有了大出息,被誉为山沟沟飞出的金凤凰。2017年老爸被中龙乡政府评为乡贤表彰。</p> <p>老大良驹。于1985年从老家大门走出,到吉安读大学。</p> <h3>老二良欢,于1986年从老家大门走出,去南昌读大学。</h3> <h3>老三良骏,于1994年从老家大门走出,到部队去从军报国。开启了长达四年的军旅生涯。</h3> <h3>老四良骊,于1995年从老家大门走出,走向人生第一处职场。</h3> <p>老屋留给我们太多记忆。我们的童年生活,少年梦想,青春追求都留在了这里。新生代江江,妮妮在这里过暑假,跟爷爷去放牛,去河里钓螃蟹。妮妮在一岁左右留在老家带。巍巍小时候在老家呆的时间最长,还学会了一口客家话。鑫鑫在老家留下的记忆不多,是太婆出来泰和带。颖颖还没有去过我们老家,下次找机会去看看。</p> <p>采摘艾叶,车前子,野山参,挖笋。走向自然,良多趣味。</p><p>清明时节踏青行,</p><p>摘艾田园采嫩茎。</p><p>米粉饴糖团作饺,</p><p>农家美味满锅蒸。</p> <p>四、告別老屋 老屋,曾经为我们全村一家考上两个大学生,老三参军摆过喜宴;老屋,曾经欢天喜地般的迎娶了四位儿媳;老屋,曾经沸腾过含饴弄孙的欢笑;老屋,我们永不忘记的根!</p> <p>尾声,以诗作结:</p><p>老家风光美,</p><p>曲径更通幽。</p><p>推门群山见,</p><p>隔窗溪泉流。</p><p>春来百花开,</p><p>秋去思念稠。</p><p>离别岁月替,</p><p>常在梦中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