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悬壶济世丹心厚载</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记榆阳区政协委员、榆阳区中医医院院长 孙成军</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文|叶虹</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庚子年的春节是一个充满恐慌且异常静谧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我们宁静如水的生活。我们居家隔离却每天都在关注着疫情消息,与此同时,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这座塞北古城,在榆阳区中医医院也就此打响。</b></p><p><b style="font-size: 20px;">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即是生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榆阳区中医医院于大年初二立即召开疫情防控紧急会议,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对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的30名人员进行集中医学观察是该院重要工作。疫情档口,方显白衣战士英雄本色。医务工作者们闻令而动,主动请战向集中隔离病房集结,形成了一支敢战斗、勇担当、高素质的疫情防控专业队伍,在庚子年的春天书写了动人的故事。</b></p><p><b style="font-size: 20px;">新婚医生安小翠:“我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就是感染病学,现在国家需要,患者需要,我不去,让谁去?”。隔离病房内安大夫耐心为一名原本就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做心理疏导。值班医生为隔离人员送去生日蛋糕,共同唱响生日之歌。院长充分发挥该院“治未病”之中医特色,熬制了预防新冠肺炎的中药汤剂,亲自送到每一位隔离人员手中......越在艰难时刻,越能彰显作为一名医者的使命与担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中医医院94名白衣战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黑夜点亮黎明的曙光,以满腔的大爱情怀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担任这场疫情阻击战总指挥的就是该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孙成军。没有哪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哪个春天不会来临,而在这个庚子年的春天,孙院长带领他的团队与疫情抗战的故事,将永远镌刻在这座古城的记忆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孙成军,榆林市榆阳区中医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他是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肿瘤经方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委员,陕西省中医学会理事,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榆林市名中医,榆阳区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人民网举办的全国“最美中医”候选人......</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中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对生命、自然、健康和疾病的实践总结和智慧成果,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所蕴含的博大精神和深邃哲学思想,不止是治病,更是我们做人、做事以及我们对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凝集与升华。孙成军大夫正是深刻领悟中医这一核心思想,在他参加工作至今,始终秉承医心仁,医道和,医术精,医德诚的核心理念,把治病救人,传承中医作为自己毕生的价值追求,用自己近30年的嘉言善行为我们诠释了一名中医人的使命与担当,仁爱与奉献。</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成长背景</b></p><p><b style="font-size: 20px;">让我们乘坐时光机回到20世纪六十年代,回到米脂县龙镇安寨村,回到那个坐落于圪柳梁山腰上一个有着三孔土窑洞的小土院。那是一个不怎么大的土院儿,院子中央有石碾子、石磨、豆腐磨;院子下边儿的半坡上长着两颗又粗又高的榆树,坡底下有些桃树、果树、梨树,还有数十棵有些年头儿的枣树。小土院在这些桃红柳绿不同树木的环抱下,伴随着季节的更迭交替,更换着五彩缤纷的霓裳。</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七月是一个迷人的季节,因为它不仅有着对绚丽夏日的眷恋,更有着对硕果金秋的期盼。1968年农历七月初三,在这个金风送爽的七月,小土院的主人孙万昌迎来了他的第三个儿子孙成军,小生命的降临让孙万昌的欢喜之情素,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也给这个原本就温馨的小土院增添了更多生机和希望。</b></p><p><b style="font-size: 20px;">孙万昌,一个出生在二十年代,成长在三十年代,参加工作在四十年代的革命进步青年。他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只在绥德党校集中培训过一段时间,但对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却有着一种大情怀,大格局,在新中国解放战争中为中共地下党组情报工作做过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新中国成立后,孙万昌在米脂县郭家砭镇工作,虽说是国家干部,但始终保持着农人的本色,勤劳朴实肯吃苦,半月二十天在乡镇忙工作,回到家也是一阵儿也不闲着,喂牲口,锄草浇地,还在屋前院畔栽种了各类果树,因此,在那个饥饿贫穷的年代,孙成军姊妹起码有瓜果梨枣可以充饥。孙万昌还喜欢读书,不仅自己读毛主席语录,还经常让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比赛抄写毛主席语录,看谁抄的又好又快就给奖励小糖果。除此之外,他还特别喜欢读中医书,专门花钱买了《赤脚医生书》和一些经典中医书籍,买了艾灸棒、针灸针、拔火罐等一些中医医器,一有空儿就拿着医书反复研读,认真学习。因此,孙万昌的家人、亲戚、左邻右舍、附近村民、单位同事等人,如遇感冒、发烧、肚子疼这些小毛小病,根本不需要专门找医生治疗,都是由他给免费医治。他常教育子女们,做人要诚实本分,与别人打交道共事不要总想着占小便宜,凡事宁让自己吃点亏也不要让对方不舒服。</b></p><p><b style="font-size: 20px;">孙成军的母亲是一位普通农村妇女,没念过书,不识字,但性格温和心地善良,见不得别人受苦受难。同村一位新媳妇患了白血病,据说服用藏红花有效果。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不止是交通不便利,整个社会条件比不得今天,那家人四处奔走却怎么也买不到藏红花。孙成军母亲得知后二话不说将自己珍藏多年的藏红花送了去,那还是她弟弟,也就是孙成军的舅舅从新疆带回来的,那家人要给钱,她说:“不提钱,救人要紧”。孙母经常教育子女,多做好事,做善事,头上三尺有神明,因果有轮回,善恶有天道,不要怕吃亏,吃亏是积德、吃亏是积福。”</b></p><p><b style="font-size: 20px;">家长是原件,孩子就是复印件。孙成军姊妹几个从小就是在父母亲向上、向善、向好的为人处世思想中成长。用孙成军的话就是:“父亲母亲做人做事的态度以及他们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是我们终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思想始终指引着我们生活的航向。比如现在来找我看病的患者,在我眼里他们都是来找我求救的难人,我理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最简便的方法,用最便宜的药材,为患者祛除病痛。患者本就遭受着病痛折磨,如果医生只为满足自己那点自私的贪念,开一些无谓的检查单,昂贵的药物,对患者无异于雪上加霜,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正常的人,于心何忍?”</b></p><p><b style="font-size: 20px;">孙成军就是这样一位以仁心仁术为行医准则的中医大夫。一次,有一位农村来的患者带钱不多,买药的钱不够了,患者当时急得直抹眼泪,他当即从自己口袋里拿出钱递给患者。患者激动地热泪盈眶并连连给他鞠躬道谢,他一把扶住患者说:“赶快去买药,不要误了回家的班车”。</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成长经历</b></p><p><b style="font-size: 20px;">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这本书中既讲述着这个人的平凡琐碎,也记载着这个人的卓尔不群。让我们还是从孙成军的童年故事说起。</b></p><p><b style="font-size: 20px;">如前文所述,孙成军是孙万昌的第三个儿子,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特别喜欢读书。他把逢年过节、过生日时,父母亲给的三角五毛这些零花钱积攒起来,都用去买书,如《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格林通话》《三国演义》《封神榜》等书籍。那个年代,有一种叫“小人书”也叫《连环画》童书非常盛行,64开版本,里面内容是黑白画面,每页插图下面有一两行小字,讲的是本页内容梗概。每遇龙镇集会,街上就有许多卖小人书的摊位,摆满各种类型的小人书,书摊被孩子们围的水泄不通。小人书的故事内容广泛且丰富,有讲述童话故事的、有讲述历史人物的、有讲述神话传说的、有讲述江湖武打的、也有讲述抗日战争故事的。孙成军那时候最爱看抗日战争故事,看到精彩处那叫一个激动啊,恨不能自己抡起机关枪和手榴弹消灭小日本鬼子!</b></p><p><b style="font-size: 20px;">当然了,孙成军并不是只贪恋小人书的孩子,他8岁开始在龙镇小学读书。安寨村离龙镇小学很远,那时候大多数家庭没有钟表,不能准确掌握具体时间,每天早晨,他和哥哥们凭着看天上星星的亮度,大体判断去学校的时间。他们需要整整翻过一座山,再穿过一道沟,才能到学校,每天如此。即便是这样,孙成军整个小学期间考试成绩从没下过99分。他经常用三天时间就把每个寒暑假的作业全部做完,剩下的时间可以尽情地玩儿,尽情地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寒假期间,他和同伴儿们玩滚铁环、打碗儿、冰滩上溜冰车。暑假里,他和同伴们在河沿里“打澡水”、捞鱼,或者和哥哥姐姐在自家枣树下“搭棚棚”玩捉迷藏游戏。孙成军从小就是个比较懂事的孩子,无论在哪里玩,玩什么,到回家时就像十分钟课间活动结束上课铃响了似得,规规矩矩回家,属于根本不需要大人操心的那类孩子。</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寒窗苦读</b></p><p><b style="font-size: 20px;">1980年至1983年,孙成军就读于距离安寨村约5公里远的龙镇中学,每天需要步行约10公里的山路,非常辛苦。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学习成绩,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每科成绩都在班级和年级中名列前茅,唯有英语似乎是他的坎儿,每次都不及格。在米脂中学读高中期间,原本理科就出类拔萃的他,上高中后更显现出理工天才的聪慧天赋,数理化各学科成绩始终在年级前列,当然,他的语文成绩也很不错。他经常用一个课时,就将各科目一个礼拜的课程全部掌握,剩下的时间都用来学习英语,可英语成绩仍然经常不及格。</b></p><p><b style="font-size: 20px;">孙成军从小就喜欢探索,喜欢动手创作,比如小时候和同伴儿们一起玩的冰车、滚铁环的用具、水枪等玩具都是由他自己动手制作而成的,他还用小木板儿做了好几个小凳子。家里刚买回一台缝纫机,面对那些机器零件大家都不知所措时,刚上初二的孙成军不一会儿就把缝纫机安装好了,还用废布料给自己缝制了一条裤带,在缝纫机上给家人们做了许多鞋垫儿,还耐心地教母亲和姐姐如何使用缝纫机。</b></p><p><b style="font-size: 20px;">1986年孙成军参加全国高中统一考试,陕西省理综成绩(百分制)最高分是90分,孙成军考了87.5分,而他的英语却只考了34分。也正是英语成绩影响了他的整体高考分数,当他拿到“陕西省中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全家人以及亲戚朋友们都为他欢呼雀跃表示祝贺时,他却一脸懊恼沮丧,他想把录取通知书直接撕掉,再复读一年考取他喜欢的理工科学校。因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励志要将书读到顶尖,励志要当一名科学家。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农村娃能考上小中专就被公认为鱼跃龙门,他却励志要上高中,上大学,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创造发明一些开创性的科研项目,这才是他意识里成功人生的定义。没想到英语始终是他过不去的坎儿。他自嘲地说:“也许在我脑神经系统压根就没有负责学英语的那根神经”。他这么说时,让笔者瞬间想起几个国学大师尴尬的高考成绩单:康白情,国文考了第一,数学0分;罗家伦国文满分,数学0分;钱钟书国文第一,数学15分;朱自清国文满分,数学0分。也许,孙成军就是这样的“偏科奇才”吧。</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就在他灰心丧气犹豫是否要去陕西省中医学院的时候,一件事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姜良铎医生,回米脂为时任米脂县县委书记和县长、副县长们看病。这时,他的高中老师、亲戚朋友们都劝他:“这个姜良铎医生是咱米脂县姜兴庄人,他就是从陕西中医学院毕业的,你看人家现在,连县委书记都找他看病。当一名医生,尤其是中医这行业是很稳妥的职业,越到老,医术越精湛”。你一言我一语,在大家极力劝说下以及记忆中父亲自学中医为村民们看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孙成军最终放弃了复读的念头,选择了去陕西中医院就读,专修中医临床专业。</b></p><p><b style="font-size: 20px;">由于孙成军是一名理科生,而医学又并非他喜欢的专业,刚上大一时他就觉得“阴阳五行”这类学说都是不切实际的形而上学,甚至是胡说八道的巫术。因此,上大一时,他没怎么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他告诉自己,只要每个科目的成绩保持及格就行,“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是他当时真实的想法。但一年后他的理性思维让他明白,既然选择了学医这条路,就必须得把这门学科学透、学精,否则何谈治病救人。所以,从大二开始孙成军一贯爱看书,爱学习的劲儿头又占了上风,他的成绩也一跃班级前列、年级前十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91年,孙成军从陕西中医学院毕业以后,就在榆阳区中医医院参加工作。虽然他的中医药专业成绩非常好,但他对中医的认知仍然是出于理性的,或者说是强迫性的,而绝非兴趣使然。20世纪90年代正是西医盛行中医沉睡的时代,原本就对中医没多少兴趣的孙成军决定开始学西医。“做啥像啥,卖啥吼啥”一直以来积极上进,理性自律,好胜心极强的孙成军,一头扎进西医中,对枯燥乏味且系统繁杂的西医又是一番刻苦钻研。他说,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外科学等好些知识要点,直到现在他都能背诵下来。因此,孙成军在参加工作最初几年是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为患者看病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积极上进,向上向好,凡事追求完美的人无论干什么工作,对自己的要求都是严格到近乎苛刻的程度,而孙成军应该就是这样的人。随着临床工作经验的积累,他对中医药学有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甚至越来越喜欢中医,迷恋中医。这时候他想起了父亲自学中医为村民治病的乐趣所在,那是一种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随着他不断地学习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他开始以纯中医的方式为患者看病。于此同时,他开始反复研读中医经典名著,有些经典医书他反复读十几遍,最少也要读够五六遍,认真探索其奥妙,深刻领悟其精髓。</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不辱使命</b></p><p><b style="font-size: 20px;">工作中,他特别善于以中医角度去探索医理奥秘,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他总是对内科一些疑难杂症、疑难性发热、男性性功能障碍、慢性前列腺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慢性萎缩性胃炎、男女不孕不育症等诸多顽疾顽症患者的症状体征反复推敲,不断思考,结合经典中医文献资料和一些特殊病例的治疗方案,得出一些新的理论观点。</b></p><p><b style="font-size: 20px;">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做别人所不能做的事,就能获得别人所不能获得的一切。2004年1月,经院委会研究决定,任孙成军为该院医务科科长,2008年起担任该院业务副院长,2012年起担任该院党支部书记,2018年至今担任该院党支部书记、院长。</b></p><p><b style="font-size: 20px;">几十年来,他坚持门诊、查房和院内外会诊,坚持开展疑难病讨论,他的遣方用药简单精炼,却能对久治未愈的顽疾顽症屡起沉疴。他的诊室内每天都人满为患,找他看病的患者遍及榆林十二个县区,以及来自延安、内蒙古、山西等地。他坚持每天提前一小时上班,推后N小时下班,用他爱人李莉娴的话:“他总是披星上班、戴月下班,整个人都被卖给医院了。”这话貌似抱怨,实则是对其丈夫</b></p><p><b style="font-size: 20px;">更高境界的爱和支持。从1991年参加工作至今近三十年了,想想,他爱人那句话:“整个人都被卖给医院了”似乎还是有点道理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传承岐黄</b></p><p><b style="font-size: 20px;">1999年经陕西省中医学会考核评定,当选为陕西省中医学会第二届男性病专业委员会委员。2012年,他的“益气活血汤治疗脾胃虚弱血瘀型胃炎”获榆林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14年起,担任陕西省县级中医临床技术传承骨干培训指导老师,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患者第一的服务理念,主张完整系统全面地学习、继承、弘扬中医药,提倡学习经典和灵活应用经方。2016年5月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荣誉称号。</b></p><p><b style="font-size: 20px;">孙成军始终坚持辩证结合、以人为本,强调中医整体观,以辩病与辩证、宏观与微观以及多维度相结合身心同治的施治理念。在健康养生方面突出心理调摄、运动指导、饮食调理及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具有中医特色的防病治病理念。他还编写了《传统中医进家庭》,担任榆阳区健康教育讲师,曾在我区多个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开展了《不治已病治未病——干预亚健康》中医科普讲座70余场次。坚持利用工作之余下乡镇、进社区,为基层干部和社区居民讲授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硕果累累</b></p><p><b style="font-size: 20px;">博采众长,虚怀若谷。为更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医药学治未病健康养生理念的应用和推广,从2012年到2016年,孙成军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师从国医大师孙光荣和姜良铎、阎小萍、李曰庆等国家级名老中医。在此期间,他精读了《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中医经典专著6部,做读书笔记约21万余字,撰写学习感悟39篇。他还通读了《脾胃论》《景岳全书》《丹溪心法》《医学心悟》《医宗金鉴》《医学衷中参西录》《内外伤辨惑论》《医林改错》《血证论》《临床中医内科学》《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等古典医籍11部,做读书笔记32万余字,撰写学习感悟36篇。他曾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经典理论学习专题培训讲座7次,参加国家级和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活动15次,其中9次作为主讲人之一授课12学时。</b></p><p><b style="font-size: 20px;">此外,他在省级重点学科和局级以上重点学科的临床实践时间累计约232天,临床研修笔记约28万余字,撰写学习感悟22篇、学术论文7篇。总结中医临床医案64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出版专著1部。完成临床科研课题3项。撰写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方案1项、结业论文1篇、策论1篇。他先后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南京、成都等地,通过随师门诊、查房、会诊等方式,研究和领悟了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诊疗疑难疾病的能力得到更高的提升,同时提升的还有群众和患者对他的认可度和美誉度。</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讲述中医故事,传承中医文化</b></p><p><b style="font-size: 20px;">重医风,讲医德;以情动人,春风化雨。讲故事是弘扬传统文化最好的途径,也是最能让人接受的一种传播方式和方法。几千年来,那些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价值信仰,往往就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代又一代流传、弘扬、传承下来的。讲述真实的中医故事,弘扬伟大的中医药文化。今天,关于孙成军,关于中医药学,我们不需要煽情,我们只需将客观事实说出来,讲出去,即可展示一个中医人的回春妙手,即可彰显中医药文化的伟大魅力。</b></p><p><b style="font-size: 20px;">患者马某,结婚后在怀孕四十多天时无任何诱因即流产,半年后再次怀孕,可孕期不到五十天时又出现自然流产。夫妻两着急困惑,到处寻医问药,他们走遍了一院、二院、北方医院、星元医院等榆林各大医院 ,私人诊所,西安妇幼保健院等多个医疗机构。按医生的吩咐把该做的检查都做了,各项检查结果显示夫妻双方身体均无异常,医生开的中药西药也服用了很多,就连民间许多偏方也没少服用,但都毫无效果。</b></p><p><b style="font-size: 20px;">人一旦患病其遭受的折磨不止是躯体的,更是心理的。几年艰难求医路在耗费掉这个普通工薪阶层家庭五六万元之后却毫无疗效。这让马某夫妇的心理蒙上一层沉痛的阴影,特别是马某本人更是变得沉闷寡言,敏感多疑,严重失眠,神经衰弱。在慢长的深夜透过月光看着身边熟睡中的丈夫,她的眼泪无由头地就扑簌簌直流。虽然丈夫一再劝说她,开导她:“别怕,现在先进的医疗技术使不孕症患者也能完全治愈受孕,何况咱又不是不会怀孩子,只是由于不小心流产罢了。”她当然明白这是丈夫在安慰她,已是三十几岁的丈夫又何尝不想拥有自己的孩子呢?她也明白孩子于一个家庭和婚姻来说意味着什么,那是夫妻情感的凝集,是夫妻生命的延续,更是婚姻结实的塔基。没有孩子的婚姻,再美好的爱情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在现实人间烟火中渐渐变得黯淡无光。</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她曾试着与丈夫商量领养一个孩子,可丈夫却坚定地对她说:“不要放弃,我们一定会有自己的孩子。退一万步说,即使没有孩子,我也绝对不会嫌弃你,绝对不会抛弃你的”。丈夫的一番话让她既温暖又酸楚,婚后不停地寻医问药,不停地服药治疗,然五年内流产五次所带给一个女人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是常人根本无法体会到的。她整夜整夜的失眠,大把大把的掉头发,往往是在服用镇静剂后勉强睡着刚一会儿就又被噩梦惊醒,她感觉自己的婚姻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上,她和丈夫随时都有可能分崩离析。</b></p><p><b style="font-size: 20px;">有一次去西安检查,为节省费用,他们夫妻两乘坐火车硬座整整坐了一整天。第二天早晨丈夫去单位上级部门送报表,她一个人在西安妇幼保健院排队、挂号、抽血、化验,空腹情况下做完各类相关检查后在返回医院对面酒店的天桥上时,突感头晕目眩,天旋地转,双腿发软,她看到所有的人和物都是重影,她想蹲下来在天桥栏杆上靠一会儿,可她又觉得自己一旦坐下来可能就彻底站不起了。就这样,她模模糊糊地站在天桥上望着桥下熙熙攘攘的人潮,来来往往的车辆,她突然怀疑自己活着的意义何在?她想,她怎么就把自己的人生搞得如此狼狈不堪?她想在车水马龙中从天桥上纵身跳下去结束自己的生命,结束自己失败的,毫无意义的人生,她这样想着的同时也在使劲向栏杆攀爬着。然而就在这一刻,她想到了38岁便守寡的母亲,想到了还没成家的弟弟和妹妹,她犹豫了,停止了,回到酒店后扑在床上嚎啕大哭。</b></p><p><b style="font-size: 20px;">自此,她不再相信医生,拒绝服药,逃避现实。用她的话说:“那些年,我就像鸵鸟一样把自己的头深深地埋起来”。</b></p><p><b style="font-size: 20px;">她变的性格孤僻,畏惧生活中一些正常的同事聚餐和同学聚会。当同学同事们谈论家庭,谈论谁家的孩子会说话了,会走路了,谁家的孩子多么精灵古怪等话题时,她便转身离开。她的神经变得敏感多疑,很多时候,往往是同事或邻居不经意的一句话,她就认为人家话里有话,是在讽刺她,埋汰她不会怀孩子。原本坚强乐观的她变得异常脆弱,广场上一个扎着朝天小辫儿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幼童喊叫“妈妈”的样子,便让她瞬间驻足呆呆地望着那小孩儿,满面泪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就在她彻底失望,决定放弃治疗时,一个朋友向她推荐了榆阳区中医院孙成军大夫。起初,她像往常一样拒绝再去任何医院检查看病,可耐不住家人和朋友们的好心相劝,她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甚至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往孙成军大夫的诊室。</b></p><p><b style="font-size: 20px;">孙大夫在耐心细致地倾听了她的看病治病经历后,边为她把脉边微笑着说:“这又不算什么大病,看把你负担的,按我开的药方服用一段时间会顺你心愿的。”与所有中医大夫一样,在一番望、闻、问、切之后,孙大夫为她先开了七剂中药,并在她离开时再次嘱咐:“放下心理包袱,按这药方调理即可。”经过约五个月的中药调理治疗,马某再次怀孕,当孕期至四五十天时,她简直紧张坏了,又向单位请假在家绝对卧床,动也不敢动一下。可孙大夫告诉她:“不要过于劳累就行,正常上班。”于是整个孕期她都以愉悦地心情正常上下班,正常生活。在孙大夫为她身心调理治疗下,马某终于在2017年5月29日顺利生下7.4斤的大胖小子,面对呱呱坠地、姗姗来迟的儿子,马某夫妇相拥而泣,喜泪长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对患者马某的采访接近尾声时她说:“五年多来,我走过不少医院,见过不少中西医大夫,像孙大夫这样具有仁爱之心的医者从没见过,孙大夫不仅能治病,更能治心。还好,我没有放弃,还好,我遇到了好大夫!”</b></p><p><b style="font-size: 20px;">患者高某,也患有不孕不育症,婚后十多年没孩子,为此夫妻两四处奔走寻医问药,榆林、西安、北京等城市一些知名医院都走遍了,钱没少花,中药西药也没少吃,但就是怀不上孩子。民间有个说法“原本不孕不育的人,领养个孩子就能怀上”,高某与丈夫及家人商量后也领养了一个男孩,希望这个男孩儿能给他们夫妇带来好运,然而,事情并没能遂他们的心愿,仍然怀不上孩子。后来高某听别人说榆阳区中医院有个叫孙成军的中医大夫看不孕症看的好,高某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独自前来找孙大夫,孙大夫一边为她把脉,一边像久未谋面的老友一样问这问那的和她拉家常,这让怯懦略显自卑的高某少了些许胆怯,多了几丝温暖。孙大夫在为她开药的时候说:“不要过于焦虑,治病得慢慢来,要有信心,要坚持。”,之后,高某每次服完药再来复诊时,孙大夫总是在为她把脉的同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渐渐地,高某的性格也开朗了许多,见了孙大夫就像见到自己亲人一样眉开眼笑的,积极配合孙大夫的治疗。经过约十个月的中药调理施治,高某终于怀孕了,当她双手捧着B超检查单再次走进孙大夫办公室时,咯噔一下就给孙成军大夫跪下了,泪如泉涌,泣不成声:“孙院长,您就是我的大恩人!”孙大夫见状赶紧上前一步将她扶起来,亲切地怪嗔道:“你这是干啥,千万不敢太激动,小心动了胎气。” 彼时,孙院长诊室里其他待诊的患者们也都无不为此泪目动容。我们不难想象一个没有工作的农村女人,婚后十几年不断地服药治疗仍然怀不上孩子,她所承受得是怎样一种心理压力和负罪感,甚至有来自家人的冷言冷语,社会的流言蜚语。因此,当高某怀孕后再来检查时就有其丈夫陪同,而之前十多个月的检查都是她独自前来的。对此,孙成军大夫对高某的丈夫进行了一番教育批评和心理疏导,之后夫妻两拿着药方开开心心地离开诊室。</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患者胡某,男性,2017年10月突感浑身发困无力,食欲不振,晨起眼睑水肿,双下肢及脚踝处出现凹陷性水肿,前往榆林市第二医院肾病科检查,被确诊为肾病综合征。这个诊断结果于正值壮年的胡某来说简直是当头一棒,他才刚40岁,两个孩子、年迈的母亲、没有正式工作的妻子以及整个家庭生活之重担,都需要他以强健的体魄为生活奋斗奔波。而这个病的“三高一低”即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血脂,低蛋白血症等这些典型临床症状,使患者全身浮肿无力,连正常生活都不能自理,严重时坐都坐不起来,显然这个家的顶梁柱倒下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胡某被安排住院治疗,经过半个月集中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但效果很不理想,低蛋白血症仍然得不到控制,瘫软无力,全身严重水肿。接着在家人陪同下他又去往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肾病科检查治疗,然而病情还没有好转迹象。人常说病急乱投医,他们听说河南郸城有一家医院是专门治疗肾病的,胡某和妻子又坐火车前往河南郸城肾病医院,在那里也是常规输液配合口服一些中成药,住了半个月花去将近三万元却毫无效果。</b></p><p><b style="font-size: 20px;">直到此时,胡某似乎向命运低头了,他对自己的疾病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用他的话说“我这辈子就完了,判了死刑了。”从患病到四处求医救治,除了将原有的那点积蓄花光之外,还向外欠下不少债务,而治疗效果却等于零甚至是负数,他的病情逐渐在加重。</b></p><p><b style="font-size: 20px;">面对我的采访胡某是这样说的:“人们常说病人都有强烈的求生愿望,我认为那是没有病痛到极限,当一个人被病痛折磨到极限时,最强烈的愿望不是求生而是求死。”从河南回来后他拒绝一切治疗,他觉得他活着就是一种罪过,就是这个家最大的负担。患难时刻见真情,“亲戚陆人和曾经要好的哥们儿弟兄们,打电话不接,发信息不回,都害怕我向他们开口借钱。人啊,哪有什么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他有些哽咽地说道。妻子提出把房子卖掉为他治病,但他坚决反对,他说,他很清楚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一旦把房子卖掉这个家就彻底完了。他说,所有人对生命都是珍惜的,但是生死不由人。他想,有那么多事业成功者和知名企业家,也还不是因病早早就离开人世了吗?自己这样一个普通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呢。他开始锻炼两个孩子学会自立,训导他们洗衣服、做饭、拖地、扫院、倒垃圾等家务活儿,看着刚满十岁的女儿系着围裙洗碗拖地的样子,他鼻子发酸,喉咙发紧。妻子对此不能理解:“别人家孩子都捉金当宝的,为什让咱的娃娃这么小就承担这些家务?”他没有直接回答妻子,他想,躺在病床上的自己对这个家唯一能做的就是教导两个孩子尽快成长起来,学会自立,学会面对,如果自己某一天离开了,他们娘仨也不至于措手不及。</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胡某彻底绝望时,有人为他推荐了榆阳区中医院孙成军大夫,也是在家人们的再三劝说下,他和妻子来到孙大夫的诊室。胡某说,孙大夫和别的医生最大的区别就是首先他就给患者渗透好的希望,生的希望,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信念。他不像大多数大夫那样首先就把疾病最最严重的后果冷冰冰地告诉你,然后是程序性、机械性地让原本就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及家属,在迷茫无望中做一道单项选择题。而初见孙大夫,就让他在灰烬中看到了燎原的星火与希望。</b></p><p><b style="font-size: 20px;">孙大夫在为胡某把脉时说道:“人常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你这肾病得慢慢治,你要有信心,要有坚持服用中药的心理准备,一年后你的病就会好的。”听孙大夫这么一说,胡某当然信心倍增。就这样,在孙成军大夫的精心治疗下,胡某的肾病综合征通过中医辩证施治,身心综合调理,病情逐渐痊愈。胡某说:“虽然孙大夫说尿蛋白还有一个加号,没有达到预期的疗效,可我现在感觉自己的病完全好了,和正常人一样能吃、能睡、能锻炼,浑身是劲儿。孙大夫让我再继续服用一段时间,就不会出现尿蛋白了,我信心十足,因为我相信孙大夫,我一个粗人,没啥文化,不会说什么感谢的话,就是打心眼里敬佩孙大夫,是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不仅治了我的病,治了我的心,还挽救了我的家。”</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张某,男,是一位退休多年的科级干部,患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咳、痰、喘慢性支气管炎伴随他几十年,经常是一边抽烟,一边吃药。他说:“我整整抽了五十多年烟了,我不得这种病叫人家谁得,人也老了,咋就药也吃着,烟也继续抽着,觉得挺正常的,没把它当成什么大病。但有一次发作时喘的一口气也上不来,差点要了命,自此心里害怕了。”老张也是走了多家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中药西药没少服用,效果都不满意,只能起到控制作用。经亲戚介绍他来到榆阳区中医院孙成军大夫的诊室,孙大夫第一次也是给他开了七剂药。他说,中药太神奇了,孙大夫太厉害了,他能把药效直接打到病灶上,以前多少年一直口干、眼干、鼻子干、喉咙干,干的都快着火了,可服用了孙大夫开的第一剂药后,咳痰喘就明显缓解,七窍也不怎么干了,居然还有鼻涕了,他好多年都没有过鼻涕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在发病最严重到处找医生看病服药却毫无疗效的那些日子,他也不知自己哪来的一股邪气,经常无由头地对儿女和老伴儿发邪火儿,尤其是对老伴儿,莫名其妙摔盆子掼碗是常有的事儿。他老伴儿看起来一脸的慈祥温和,也因患有慢性脑梗说话时有些口吃。当笔者问她:“阿姨,叔叔平白无故对您发火儿,您不委屈吗?”她说:“受屈了么,怎能不受屈呢,但又盘算,就当他憨着了,不过对一阵儿又还精着呢。我一辈子没工作,他是正式干部却从来没嫌弃过我,挣回来工资由我怎么花,现在他发邪火儿还是病痛的原因。等他的火气泄了我就给他说,你要和疾病像打仗一样斗争,你把疾病打跑了你就赢了,你的病就好了。”老张笑呵呵地说:“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太婆说出来的话却跟哲学家似得。经过三个多月调治,像老伴儿说的一样,这一仗我打赢了,不是我厉害,而是孙成军大夫厉害,是咱的国粹中医厉害!”</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患者王某,间歇性发热症,每天下午2一3点就出现不明原因体温升高,第二天凌晨降至正常,到下午同一时间体温再次上升。最初他以为是感冒,服用感冒类药物后不管用,发热持续了五天以后体温自然将至正常,他也就没太在意。然,过几天后又出现同样的规律性发热,并伴有严重的发困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症状。就这样发烧几天停几天,几天后体温又升高且一下就窜到39度以上,反反复复持续一年多。为此,他走遍榆林、西安、北京等地好多家医院,钱花了好几万,却丝毫没有效果,反而因长期高烧的折磨,让他好几次都有自杀的念头。后来,他也是经人介绍来到孙成军大夫的诊室,来是来了,但他没抱多大希望。可当服用了孙大夫第一个疗程的汤药后就见效了,又巩固治疗两个疗程后竟然彻底治愈了,王某双手握住孙大夫的手感激涕零泪如雨下。反复发烧一年受尽病痛折磨,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毫无疗效,而孙成军大夫用中医帮他度过了难关。攻破不明原因发热这个世界性难题,既展现了孙大夫的回春之医术,也彰显了中华医学神奇之魅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患者李某,女,于2008年以腹痛、月经量过多之主诉,在米脂县医院就诊,经一系列相关检查后被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病症。主要症状是月经量过多,经期过长,失血过多导致低血红素,患者表现为严重贫血病容,严重时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几年来,患者先后分别在米脂县医院、米脂欣康医院、榆林市一院、二院、北方医院、星元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交大附属医院等医疗构检查治疗,各个医院的治疗方案均是通过手术摘除子宫。一听到“手术”这个词汇,相信多数人会有程度不等的恐惧感,同样,李某也不愿做手术,才在十多年内辗转于省内外各大医院,看能否通过保守治疗驱除疾病。</b></p><p><b style="font-size: 20px;">同样是经知情人推介,李女士来到孙成军办公室,一见面才发现他们居然曾是小学同学。李女士说:“孙大夫耐心细致地询问我的发病治病过程,态度热情,语气温和,几十年不见的同学还这么热情,让我非常感动。”在孙大夫的精心施治下,李女士的病情逐渐好转,经过一年多的中药治疗,困扰她十多年的妇科顽疾彻底治愈。</b></p><p><b style="font-size: 20px;">李女士说,先开始她以为是因为孙大夫与自己曾是同学才那么热情温和,但在一次次复诊期间,她发现孙大夫对每一位患者都非常热情,他不仅关心患者的病情,还从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疏导安慰,让每一位患者都有一种亲人般的感觉。不像其他医院其他医生,一去了就让你将常规化验检查做个遍,患者往往是排了一上午队而结果只是拿到一厚沓各类化验单。再就是孙大夫能体谅患者的心,体谅患者的病痛,在他诊室里排队待诊的患者,好些都是来自各县区的,有的自己带车,也有的是买票坐班车,坐火车来的。为了给患者节省时间,使他们当天就能带上熬好的中药回家,往往到中午一两点钟了,他的午饭还没顾得吃呢。为了不让排队的患者等太久,他经常就医院附近随便吃碗面条或喝碗杂碎,就又匆匆忙忙上楼继续为患者看病开药。每天找他排队看病的患者都非常多,而每天,他都要把排队的患者看完才肯下班,因此,提前上班和推迟下班成了他的工作常态。在开药方面,孙大夫真正诠释了什么是职业道德。不像有些大夫,有用的药没用的药都给你开,可谓“海陆空”都上。而孙大夫则是在同等药效下,捡最便宜的药开,他的确是穷苦人的好医生,是老百姓的好医生。对来自外县的患者,他总是反复嘱咐让患者实在不行就住一晚,反复嘱咐患者路上注意安全,回家记得给他报平安,面对这样的好医生谁不感动,谁不感恩?李女士说着说着又一次湿了眼眶。</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苦读中医数十载,悬壶济世为苍生。孙成军大夫这些可圈可点的生动故事不胜枚举。凭着心中的责任和使命,凭着一个中医人的慈悲和仁爱,这样的故事在孙成军身边每天都在上演,几十年来,救治了无数人,感动了无数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医院迁址</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榆阳区中医医院始建于1955年,几十年的发展,凝聚着几代中医人的心血和智慧,见证了一个由“联合诊所”逐步发展为国家级二级甲等医院的辉煌历程。为进一步深化医疗改革,根据(榆区政发[2020]4号)《榆阳区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前期项目计划》总体部署,榆阳区中医医院拟迁至榆阳高新区李宁小镇,预计今年完成主体建筑,2022年投入使用。届时,将建成一所以中医药、治未病、康复、康养为特色,集智慧型、舒适型、花园型、开放型为一体的全国一流圆林式中医医院,对此,孙成军院长以及榆阳区中医医院全体职工信心十足。他要求全院上下积极响应管委会提出的“开局就是绝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号召,以“不负韶华、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迎接中医院美好的明天。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弘扬中医</b></p><p><b style="font-size: 20px;">悠悠五千年,泱泱大中华,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历经雨雪风霜,但从来都是越战越勇。这场全民抗疫阻击战,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考,也是几千年中医药文明的正身、正名之战。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但是古老的中医智慧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东汉建安年间,疫病流行,张仲景博采众方,著称《伤寒杂病论》。明代吴又可经历了瘟疫,写成了《瘟疫论》。还有叶天士的《温热论》、薛生白的《湿热条辩》、吴鞠通的《温病条辩》,这些中医经典著作都足以证明,中医自古就是疫病的“死对头”。而今天,新冠肺炎抗疫阻击战,让我们更加笃定,中医乃抗疫之“利剑”。</b></p><p><b style="font-size: 20px;">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医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中医药到底行不行,疗效就是“金标准”。3月10日,湖北一位本来非常排斥中医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第一天服用中药后就觉得有精神了,坚持服用五天后,血氧饱和度达到100%。当医生来查房时,这位患者说:“你们可千万别减我的中药!”。在这次战疫中,凡是中医药介入早、参与率高的地方,患者死亡率就较低,中医药参与率超过90%。在疫情初期,患者对中医的反应是半信半疑,有的甚至直接拒绝。但在一些重症患者经中药治疗病情迅速改善后,中医药用疗效有力地证明了它的实力与魅力。</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最为耀眼的文化瑰宝,中医人则是守护人类健康的忠诚卫士。在采访孙成军院长的这些日子,让笔者触动最深的是他曾多次说的一句话:“不管把我调到哪里,不管让我当多大官儿,如果把我看病的权力剥夺了,那我不干。”医术、医道、医德,医术可暂行一时,而道德则流芳千古。孙成军院长可谓集医术、医道、医德为一身的中医人。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在这座塞北古城,有孙成军这样的中医药领跑者,疫情何惧?疾病何惧?</b></p><p><b style="font-size: 20px;">乌云遮不住东升的太阳,疫情挡不住春天的脚步。春风化雨,大地回春,天地间生命万物一切都在“重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