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肇庆,漫步端州

言西早

<p>  肇庆古称端州,自秦起至今已有2200多年。这里山水风光钟灵毓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2020年3月25日,我来到肇庆,走在街上,随处可见的旅游宣传广告是:”一府一砚三名人,山湖城江七星城”。于是,我的漫步端州就按此行进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广东唯一保留完整的宋城墙</b><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b></p> <p>  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北宋仁宗皇祐年间(1053年),是广东唯一的、全国极少见的主体及城周基本完整的宋代砖城墙。城墙体上有宋、元、明、清、民国历代的青砖,甚至保留了整段宋砖筑砌的城墙。</p> <p> 站在城楼上四望,都市的高楼大厦与城墙相映成趣,历史与现代相互交融。</p> <p> 在城墙西北段最高处矗立着一座披云楼,因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楼上的牌匾书写着:“岭表南来第一州”。</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蜚声千年丽谯楼</b></p> <p> 丽谯楼原名御书楼,又称永明宫、红楼,始建于宋重和元年(1118年)。宋徽宗赵佶14岁封为端王,以端州为封地。继皇位后,升端州为府,将端州改为肇庆,取“开始喜庆吉祥”之意。并用瘦金书体亲笔题写了“肇庆府”,作为肇庆府署门前的匾额。当地守臣在府衙前筑高台建楼宇,供奉御书,故名御书楼。</p> <p>  明代重建改为“丽谯楼”,明末,朱由榔在肇庆建都抗清,在此楼登基,改作“永明宫”。因楼体红色,现代人俗称"红楼"。</p> <p>  今天御书牌匾仍高悬在丽谯楼上。宋徽宗赐予的肇庆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这座用以供奉御书的红楼见证了古城昔日的辉煌。2018年,是肇庆命名900周年,有关部门又对丽谯楼修葺一新并免费对游人开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中国砚都</b></p> <p>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端砚,洮砚、歙砚、澄泥砚)中,尤以端砚最为称著。</p> <p>  端砚的使用始于初唐,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端砚的石品优良,质地坚实细腻,素有“发墨不损毫”、“天寒不结冰”的特质。</p> <p>  2004年,肇庆被授予“中国砚都”荣誉称号。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肇庆,不来一场淋漓尽致的“砚遇”之旅,会成为一大憾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三名人——六祖惠能、包拯、利玛窦</b></p> <p>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让这座城市骄傲的人,而肇庆却有三大名人——六祖惠能、包拯和利玛窦。</p> <p><u style="font-size: 20px;">禅宗六祖惠能</u></p> <p>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宗六祖惠能是中国禅宗的创始人,与老子、孔子并称为“东方三大圣人”,被欧洲学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p> <p>  肇庆是六祖惠能弘法之地。传说唐朝时六祖惠能喜梅,曾客居古端州城西岗,于岗上植梅,以锡杖掘井。北宋时一位名叫智远的和尚为纪念惠能,在此处建庵,取名梅庵。</p> <p>  现在梅庵的山门前,仍保存有传说为六祖惠能所掘的那口井,名为“六祖井”,井旁有刻碑记述。</p> <p><u style="font-size: 20px;">一代名臣包拯</u></p> <p>  包拯曾任端州知州三年,在任期间挖井治疫,开荒教学,兴修水利,建立粮仓,为官清廉,造福百姓。正是政绩显著的三年,使得包公被调回汴梁开封府,成为名满天下的“包青天”。不持一砚归,掷砚成洲则是包公留给端州最后的佳话美谈。现丽谯楼的大门上还有匾额“古端名郡”和对联“星岩朗曜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这是明代肇庆知府黄瑜敬仰包拯为官清正,不持一砚归的美德,亲自写的一副对联,颂扬包拯的清廉之风。</p> <p>  包拯在端州的头一年,为阻断瘟疫,带领百姓先后在城里城外打了七口水井,后人称“包公井”。七口水井现仍存二口,一口在米仓巷内,另一口在三联巷内。米仓巷这口包公井经文史专家考证后,被后人修缮并加以保护。</p> <p>  为了储粮,包公当年在府署不远处兴建了“广储仓”。时至今日,端州人将包拯建广储仓的地方称为米仓巷。 </p> <p><u style="font-size: 20px;">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利玛窦</u></p> <p>  1583年,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着自鸣钟、日晷和世界地图等代表欧洲文艺复兴的成果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肇庆是他登上中国大陆的第一站,他的西方文化传播正是从肇庆开始的。</p> <p>  利玛窦在肇庆生活了6年。在这期间,他在肇庆创造了五个“中国第一”。修建了中国大陆第一座欧式天主教堂——仙花寺、建起了中国第一所西文图书馆、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图》、与肇庆工匠一道制作了中国内陆第一座机械自鸣钟、编纂了世界上第一部中西文辞典《葡汉辞典》。</p> <p>  按着手机百度地图的指引我在西江左岸的崇禧塔下找到了仙花寺遗址。目前遗址的旁边正在施工,围挡上写着”拆迁区域”,不知以后利玛窦在肇庆的这一遗迹还能否存在下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高耸南天崇禧塔</b></p> <p>  崇禧塔位于西江左岸的塔脚路石顶岗。堪舆家认为西江水“滔滔而东,其气不聚,人才遂如晨星”,若在石顶岗建塔,可使人才辈出。明万历十年(1582年)由曾任肇庆知府的岭西副使王泮兴建。塔名寓意“文运兴旺”,“鸿福无疆”。利玛窦1583年修建的欧式天主教堂就在塔旁边。</p> <p>  赵朴初撰书“崇禧塔”匾和“七星高北斗,一塔耸南天”的对联镶嵌于山门之上。</p> <p>  崇禧塔楼阁式砖木结构,塔形八角,外观九级,内分十七层。每层塔的檐角均吊有风铃。与对岸巽峰、文明两塔遥遥相对,高耸入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阅江楼——叶挺独立团诞生地</b></p> <p>  阅江楼南临西江,始建于明宣德年间,明崇祯年间始命名阅江楼。阅江楼南楼檐下悬挂匾额,上书“阅江楼”三个大字,是清两广总督劳祟光所书。一层檐下另悬一红色木匾,上书“独立团团部旧址”,为*朱*德*元帅亲题。</p> <p>  1925年11月21日,叶挺独立团在肇庆阅江楼成立,这是大革命时期我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正规部队。全团2100多人,设三个营及两个直辖队,*共*产*党*员叶挺担任团长。在北伐战争中,一路攻城夺寨、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战功,赢得了“铁军”称号。叶挺被誉为“北伐名将”。1927年8月1日,这支部队参加南昌起义,开创了我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人间仙境七星岩</b></p> <p>  七星岩位于肇庆市区的北部。七座石灰岩山峰如北斗七星般排列在面积达6.3平方公里的湖面上,20余公里长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湖光山色,绰约多姿,被誉为“人间仙境”、“岭南第一奇观”。</p> <p><u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肇庆地标——七星岩牌坊</u></p> <p>  七星岩牌坊,在星湖最南面,座北朝南。前面正对繁华的天宁北路,后面是宽阔的广场和浩瀚似海的星湖。牌坊始建成于1959年2月,一跨三门四柱,依照北京雍和宫前门牌坊的样式建造。</p> <p>  牌坊中门上方镶嵌着朱德元帅手书的"七星岩"3个大字。</p> <p>  牌坊左右各植有四株高大的红棉树,时值春季,鲜红的花葩开得正盛。牌坊木棉,华丽庄重。</p> <p><u style="font-size: 20px;">星岩烟雨</u></p> <p>  每当雨季来临,烟雾飘渺于七星岩山水间,远处的红莲桥若隐若现,岩峰隐隐,雾霭迷漫,朦胧秀美,构成一幅唯美的水墨长卷,如入梦幻仙境。</p> <p>  近代诗人段云诗曰:晴光潋滟瑶池水,雨意葱笼七星山。执斗挹浆历桑海,道是天上却人间。</p> <p><u style="font-size: 20px;">“千年诗廊”——七星岩摩崖石刻</u></p> <p>  七星岩摩崖石刻是南中国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自唐至当代名人雅士题刻近600题。石刻文体多样,各种书体齐全,有“千年诗廊”的美誉,其中唐代李邕(北海)《端州石室记》最为著名。</p> <p>  北海碑亭。《端州石室记》刻于唐朝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撰书者为著名的书法家、文章家李邕,因曾任北海(山东益都)太守故称李北海。1957年在此碑处依岩建亭,称“北海碑亭”。</p> <p>  李邕被称“书中仙手”,继承与发展了王羲之的艺术风格,尤擅行楷。此碑是其遗世唯一的正楷书碑,当今书法界的临模标本。</p> <p>  碑文形象地叙述了石室内的奇妙景色,直言抒发了游历的感受。</p> <p>  宋朝时,碑面已有一个马蹄形损痕,故流传有“马蹄碑”的传说。在书法史上, 李邕的行书,张旭、怀素的草书,颜真卿的真、行书, 李阳冰的篆书都是享誉一代的绝骄。李白有诗云“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像李白这样一个空前绝后的浪漫主义诗仙,在他最为“浪漫潇洒”的时候还能记得这个李北海的“英风豪气”!用现在的话可以这样说:李北海是李白的偶像啊。</p> <p><u style="font-size: 20px;">步步高</u></p> <p>  在此处观着仙掌岩、蟾蜍岩、天柱岩,一峰更比一峰高,故名“步步高”。远峰为仙掌岩,因山顶平坦如掌,北侧有几根石芽高高竖起五指,宛如仙人棋盘里的手掌而得名。中峰为蟾蜍岩,因山顶有巨石,形似蟾蜍而得名。近峰为天柱岩,是七星岩最高的山峰,独柱擎天,拔地而起。</p> <p><u style="font-size: 20px;">水月宫</u></p> <p>  水月宫,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红墙绿瓦,廊道环绕,古木繁茂,环境幽静雅致,是七星岩景区内规模最大的寺院。</p> <p>  水月宫原名观音堂,因供奉水月观音改名“水月宫”。还有另一种说法,则说是取自佛语中的“镜花水月”,即“色即是空”的意思。水月宫山门檐下的“水月宫”为现代书法名家赖少其先生所题写。</p> <p>  水月宫前面的红砂岩双狮雕于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原安放于肇庆市人民政府(原明、清两广总督府)门口,于1965年移至水月宫前。双狮与水月宫相铺相成,和谐地融成一景。</p> <p><u style="font-size: 20px;">山岩入水五龙亭</u></p> <p>  五龙亭始建于1958年,风风雨雨六十年,2018年开始进行了大的维修。今天来到这里,已是新整修的五龙亭。攀上石室岩,站在峰顶放眼望去,碧波如镜的湖水映着龙亭的倒影,水光潋艳,亭阁辉煌,让人觉得那就是天宫。</p> <p>  走进五龙亭,坐在亭子下,吹着习习的凉风,只见山中有湖,湖中有山,山水相映,让人感觉进入了仙境。</p> <p><u style="font-size: 20px;">水月岩云</u></p> <p>  在前往五龙亭路口旁的岩壁上,镌刻着六十年代初,人大副委员长沈钧儒题的“水月岩云”四字。</p> <p>  站在五龙亭仰望石室岩,悬岩峭壁,高入云天,俯视湖面,水平如镜。山岩入水,景色怡人。清代陈建侯有诗云:“五岳归来不看山,料应未上七星岩。劝君放眼寻将去,更有蓬莱在世间”。</p> <p><u style="font-size: 20px;">天柱摘星</u></p> <p>  站在七星桥东侧望去,两岸翠笼,一片湖光,景色入画。</p> <p>  远处的天柱岩如擎天一柱,高耸入云,上有摘星亭,栈道高悬,常有人登高揽胜。近代诗人黄雨有诗云:“笑语随风飘下界,欢颜映日立云端。信知揽月非难事,摘得星星未肯还”。</p> <p><u style="font-size: 20px;">星岩春晓</u></p> <p>  春光三月,一棵棵宫粉紫荆含苞怒放,花儿挂满枝头,如逢蒙蒙细雨,烟雾飘渺,山映着水,水绕着山,风景定会更加迷人。</p> <p>  虹桥卧波,龙亭映碧,景物成双,一起把七星岩的山水装点得更妩媚清秀,让人有如梦如幻的感觉。</p> <p><u style="font-size: 20px;">莲湖泛舟</u></p> <p>  船在水中行,景色两岸走,如在画中游,休闲舒适、快意悠悠。自古有云:“不乘舟游湖,不知湖光之胜,枉来星岩。”</p> <p>  端城肇庆,人杰地灵。这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有看不够的风景。这里因文脉久远而灿烂,这里因星湖秀丽而灵动。区区两天,怎能看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