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

诚诚

<p>  我的故乡在山西省太谷县,在那里我度过了童年时代。姑妈家住在太谷县城的北边,在黄土堆砌的城墙边,操着满口的正宗太谷话,又高又瘦的我,率领着我的"孩子兵"日日疯狂在这个"王国",演绎过一场场"两军对垒"、制造过一起起"爬墙上树"、"鸡飞狗跳"⋯⋯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真是魔反。虽然我只是个女孩哦,想来那可能是趁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再加上当地纯朴的民风,让人性中的真我正好撒了个欢。而今故地重游,不见了记忆中堪称标志的城墙,不见了土墙瓦房,不见了养育我的亲人和儿时玩伴,而我也丢失了浓浓的乡音!乡音,魂牵梦绕,牵肠挂肚,可如今我竟卡在咽喉,结巴不成语,我还是故乡的人吗?每每思之,自觉汗颜。乡音已改鬓毛衰,可有人笑问客从何处来?想当初,邻居们口中的"交城家","黑燕燕"如今已生华发,然往事仍历历在目。</p> <p>  少年时代的我,在该上学的年龄,匆匆回到了父母身边,带着对新生活的好奇,从此我便真的离开了故乡。迎接我的是一个地处交城和清徐交界的小村庄,村里都是操着清徐话的交城人,这里没有长长的铁路,也没有那远近闻名的白塔(太谷)。那时候,我只有八岁,没有上过任何学前班,直接跨入了一年级。挑战接踵而至,我一点儿也不记得,我操着一口地道的太谷话,是怎么与小朋友们交流的?一定是有障碍的吧?会不会羞涩?会不会生分?是否有过对陌生语境的恐惧?是否有过来自内心世界的深深的孤独?如今想来,一个孩子对亲情的渴望和对求学的期盼,真是没有什么可以阻挡的!小孩子的适应能力真的超强,也许我天生就是神经大条,不久我就"缴械投降"一一入乡随俗了:在这里的七年,我最终没有抵挡住环境的压力和诱惑,彻底尘封了我的乡音,太谷腔被代之以纯粹的清徐话,两种方言差别很大,但好在同样是叠音词比较多。我的梦中的古楼和火车站,却永远清晰。无数次做梦,我流连在儿时的大街小巷,吃着儿时认为的人间美味,不觉竟流出口水来。</p> <p>  1985年,举家迁入交城县城,那年我读初三。命运又一次向我发出挑战。这是一所校门上矗立古楼的中学,校舍已很显陈旧,但校园中的几棵巨型柳树,在秋风的吹拂下,似长发,似胡须,呜呜地讲述着古老的历史。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我的纯正的清徐话,又一次使我成了另类。除此之外,可能还有我从村里带来的土气的着装和平凡的长相。好在班主任老师的口音竟然跟我一样,我仿佛在围观的众人中找到了同样乡音的乡亲--救命的稻草。已不记得上课回答问题是否曾引起过满堂哄笑?只记得热心的数学老师为我补课,我的成绩在稳步提高,几位不同口音的同学,最终成了我要好的朋友。突然发现,不同的乡音,虽使我不能快速地融入集体,但使我有了更多的时间独处,去审视自己和别人,要不就去啃书本。乡音跑不过时间,时间却在乡音上作了记号,一段段,拆开来便是故事。</p><p> </p> <p>  几年之后,大学毕业的我再次回到这个小县城,并且,扎根在了这里。对于养育你的这片土地来讲,你得懂得回馈和感恩。三十多年了,那个纠结过太谷话,清徐话,交城话的我,最终怎么样了呢?哈哈,岁月将我的口音修炼成了"四不像"或"啥也像",清徐味和交城味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候,那些介于两种口音间的词汇,说出来自己也觉得饶舌,总觉得有鹦鹉学舌之嫌。所以,在给学生上课的的时候,我是不会用方言的,倒不是我不屑,而是因为我的口音常常令我露怯,交城话多前鼻音,而清徐话多后鼻音,我实在拿捏不好。不过,这正好逼我将普通话考到一(乙)。还算标准的普通话,带我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讲课比赛,成绩还很不错呢!</p><p> 多年以后,老同学聚会,我的交城话和清徐口音的混合,他们已不再觉得突兀,乡音缩短了我们的距离,我突然觉得乡音就是一张船票,一管溶合剂,让我回归了群体。偶尔还有个别爱逗笑的同学,学起我当时的清徐话,大家便哈哈大笑,而我再也不觉得羞怯,那些,似乎都成了我们珍贵的回忆。</p> <p>  说起乡音,还有一段插曲,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1994年,经人介绍我认识了老公。老公的口音与我相似,也是交城口音中掺杂着清徐字眼,所以从陌生到相识、相知,乡音就像催化剂一样,遇到他,感觉如"他乡遇故知"般的亲切,就这样彼此靠近,走到了一起,这段乡音促成的姻缘,从95年起,一路相伴到现在,一晃已过了二十五载。</p><p> 要说到这里乡音的故事该结束了,可女儿凑过来说,这个故事应该有反转,这个反转人物就是她!她是土生土长的交城人,可是一句交城话也不会说,是不是很搞笑?女儿从幼儿园开始就讲普通话,我和老公与女儿交流时只好勉为其难地讲普通话,结果时间久了,女儿竟连一句土话也不会说了!女儿愤愤地说:从明天起,家乡话走起!我努力地点点头。</p><p> </p> <p>  乡音描绘出一个人成长的轨迹,乡音渲染着一个家庭的氛围。乡音就像身份证,随时能开启家乡的大门,随时能拉近彼此的距离。我们从不嫌弃乡音太土,太烦,即使它不合逻辑,语法有误。因为浓浓的乡音,背后是浓浓的乡情,是赤子之心,是家国情怀!那些身在异乡的游子们,听一句乡音,就可以热血沸腾,就可以泪流满面。当疫情来袭,滞留海外的湖北人,被困异国的中国人,当他们听到"祖国来接你们"这样振奋人心的话语,那想必就是烙印在他们骨髓里最美的乡音!</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