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9b9b9b">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时,就如何办好学校思政课、发挥好思政课教师作用作了重要讲话。根据《碑林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活动方案》, 2020年1月,在全区思政课教师中启动了主题为“让阅读成为习惯,做新时代合格教师”的读书活动,由碑林进校提供小学、初中、高中思政课教师阅读参考书目,学校、教师因校因人制定合理科学的读书计划。旨在通过读书不断提升我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更加成熟的教学思想,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font><div><font color="#9b9b9b"> 现将活动第一阶段部分教师的读书心得与大家分享。</font></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今春逢新疫 幽居漫读书</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167efb">——读《货币战争》系列有感</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西安市第六中学 宋兰兰</font></div> <font color="#167efb"> 2020年的春节是寂静的,寂静到宅在家里的我开始怀念往昔的车水马龙、人声鼎沸;2020年的春节是喧嚣的,喧嚣到最美逆行者们义无反顾地夜以继日、废寝忘食。2020年的春天是播种希望的良机,也是收获感动的吉时。春寒料峭中孕育着繁花似锦的希望,岁月静好中感恩英雄的负重前行。百无聊赖之际,于书橱中翻出了宋鸿兵的《货币战争》系列,一番奇妙的阅读体验就此开启……</font><br> <font color="#167efb"> 一、另辟蹊径 别出心裁<br> 货币、金钱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价值符号。太史公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对金钱的狂热崇拜趋之若鹜,对阿堵物粪土者也不乏其人。长久以来,货币像是一头默默耕耘的老牛,人们享受着它的辛勤付出,却鄙夷它身上斑斑污泥。<br> 《货币战争》系列从资本的逐利逻辑出发建构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叙事方式将深奥晦涩的金融案例呈现。语言流畅、角度新颖、情节跌宕,读来酣畅淋漓、津津有味,潜移默化中深化了认知能力。</font> <font color="#167efb"> 二、往者可谏 来者可追<br> 作为政治老师,分析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关系、热点事件是思政课堂的应有之义,但作为新手教师的我在时政剖析时却往往如临大敌。其实,这是缺乏历史纵深感的一种表现。当今时代的格局、形势都有其历史缘起可供梳理,当今世界的很多问题也都有其历史经验可供借鉴。知来处,方可明去处。缺乏历史纵深感的时政剖析必然根基不稳、底气不足。<br> 《货币战争》系列从金融角度回顾了一战、二战的硝烟战火;对比了中国的票号、钱庄与西方银行的异同;梳理了“宋朝梦”幻灭的缘由,也分析了“美国梦”式微的前因;揭露了国民党政权被人民抛弃的必然,也论证了红色政权天才般的金融创新……总之,它让我们对实现“中国梦”充满信心,又清醒地提醒我们做好克难攻坚的心理准备。</font> <font color="#167efb"> 三、审思明辨 行不苟合<br> 读书如品茗,浓淡自知且自得其乐。读同一本书到底收获几何,既取决于作者的学识功力,也取决于读者的鉴赏能力。《货币战争》系列专注于历史的细节窥探事件的全貌,追根溯源、旁征博引,让读者有异常刺激的阅读体验,契合读者的猎奇心理。但在某些事件的描述和分析上难免有“阴谋论”之嫌,这也就是为什么作为财经类畅销书的《货币战争》系列也同样饱受诟病的缘由。<br> 当然,我们不能对作者过于苛责,毕竟从书中汲取几何关键还在于读者自身。吾爱书,我更爱真理。而真理就潜藏在你与作者的思维碰撞之中,就藏在你孜孜不倦广泛涉猎的字里行间,更藏在你反复斟酌的质疑和批判中。</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货币战争》读后感</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西安市第六中学分校 董继云</font></div> <font color="#ff8a00"> 与地球45.6亿年的生命和人类250多万年的生命相比较,它的生命只有5000多年。它就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货币,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它,但却并不一定了解它,《货币战争》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了解货币的大门。</font> <font color="#ff8a00"> 货币的出现实现了商品交换到商品流通的跨越,人们在获得心仪商品的时候有了更便利的方式,但伴随而来的却也有血腥与暴力,掠夺与屠杀,尤其是随着科技与创新速度的加快,人们发现货币不再只是个人财富的衡量,它也成为了国家之间力量抗衡的武器。作者娓娓道来的货币发展史,对一些金融家族的发家史的剖析的确引人入胜,这让我对货币有了更进一步了解的兴趣,而且作为具备一些初级金融知识的人来看,通俗易懂是它的特点。</font><br> <font color="#ff8a00"> 它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引经据典的论证,从阻击欧洲货币的“危机弧形带”,到亚洲货币绞杀战,作者将货币战争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它利用了一些夺人眼球的名词加重渲染货币战争的紧迫与危险,我们通过一些历史事件的发展,看到了这些事件的背后货币的力量,货币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交织在了一起,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到不同家族的发展史,让我们领略到了货币的威慑力,对于当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一定启发性。作为中学思政课教师,在阅读的时候我产生了紧迫感。要把书中的一些知识观点传递给学生,使得学生除了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也要扩大阅读。</font><br> <font color="#ff8a00"> 第三我们要用辩证思想来看这本书,不能过度渲染货币阴谋论,过度的渲染会失去正确的判断,诚然货币化不加节制会诞生新的危机,全球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都是货币过度化的表现,在货币构造的错综复杂的世界,我们必须全面的、辩证的看待货币的作用,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出现就是错误的利用货币而产生的,这将是今后长期困惑人类的难题。在此次疫情发生后,我们也看到美国国内一些人叫嚣着,试图抵消美债。不论它的可能性有多大,这对我们的货币政策的制定者,都应该有一种警醒。我们应该认识到货币政策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防人之心不可无”,从警醒的作用上来看此书值得一读,但是我们更要看到金融世界的魅力,不错过发展的机遇才是中国的当务之急。</font> <font color="#ff8a00"> 一个个金融中心的崛起,也见证了一个个国家的崛起,在这变化当中,货币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未来货币还将会被赋予更加宽泛的作用,更加深厚的内涵,而货币的内涵越丰富,人们与货币的连接就越密切,货币的力量不容小觑。无论你喜欢货币还是厌恶货币都无法回避货币,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货币知识就去读读这本货币战争吧!</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探寻国家的起源与消亡 追求个体的平等与自由 </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167efb">——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西安市第六中学 张阳</font></div> <font color="#167efb">《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直是想给学生们推荐的政治学科书目之首。尤其到每级高中生高一第二学期第一课“国家”概念的阐述时愿望非常强烈,但碍于文章翻译晦涩,学生的认知发展史水平等无法全面领会只能一概而论。但讲到哲学的“唯物史观”时我基本上可以向学生们解读这本书的主要脉络了。</font> <font color="#167efb"> 一、彻底的唯物主义思想<br>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摩尔根所著的《古代社会》批语,是对以往研究古代社会发展历史的各种观点的一次批判继承,再现了马恩的唯物主义——不仅在自然观上,还在于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阶段上也是唯物的,并非史学家鼓吹的上帝创造或者有些学者认为家庭、私有制原本就有的观点。</font><br> <font color="#167efb">二、本书内容综述<br> 恩格斯指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都是一定历史阶段发展的产物,它们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一定的现实生活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他由人类生存的需要——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展开人类社会发展宏图的论述:从史前文化各阶段的具体案例包括易洛魁人氏族、希腊氏族、罗马氏族到雅典国家、罗马国家、德意志人氏族等来论证社会三次大分工造成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分离,分析氏族、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剩余产品用来交换从而使商品贸易的往来使得原有的氏族、胞族、部落扩大,随之而来的还有私有财产的确立,这些都使以前单纯的自由民对奴隶的统治,从这以后都是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对立的历史。为了使剥削者的利益的追求合法化,原先的氏族制度不再适应这一要求而必然消失,需要一种独立于两大对立阶级之上的机关来协调这种矛盾。于是国家应运而生。<br> 国家是在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也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它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作为统治其他压迫阶级的手段。因此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它表明财富差别的对立,随着被剥削阶级及对这种不满的扩大,最终也将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不论男女都投身到社会化大生产中去,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国家不再适应统治,它就会被取代,最后走向共产主义。国家因不再适合于社会的需要而必然灭亡。实现一种对就社会的扬弃,亦即辩证的否定,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font> <font color="#167efb">三、个人评析<br> 1.开发对人类社会变迁“从无到有”的发展的观点<br> 非常欣赏这本书基于当时对自然科学的总结等研究成果的整理总结的那种追求真理的品质。以往我对人类社会的认知即“本来如此”,阅读完这本书我会有人类社会各个阶段的“从无到有”的变化发展的思维准备:家庭、私有制和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未来的历史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进步。马恩哲学对此在客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做出国家消亡而进入共产主义的判断。<br> 2.教学中名词阐述更加具体、连贯、有意义<br> 对于学生来说,简单告知“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句话的效用意义其实微乎其微。不论是“阶级”还是“机器”一词从他们有限的认知里抽象理解是非常困难的。“统治”这个词语大多数情形下中性偏贬义,让思维活跃又不成熟的高中生体会,恐怕引起歧义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如果简要概述不同时期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对物质生产资料的获取引起的生产方式变迁,进而引起的社会变迁,增加了中学生对于概念的感知力、理解力,会有效提升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br> 高中政治必修二主要讲述中国当代的政治体制及运行机制。“前国家史”的论述以唯物的思想作基底,再去看中国的国体、政体,各个国家机关均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些论断和实际行动(联系实事)就显得顺理成章——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个国家机关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服务,人民接受国家机关的管理……指向的是实现人民的自由民主。<br> 3.本书的科学性、革命性及对未来社会的憧憬<br> 恩格斯在书中大量使用既往的关于人类社会的研究成果使得本书内容的论述极具科学性;作为对以往人类学的批判和继承,它的思辨性也非常突出。《共产党宣言》 中说“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是自由发展的条件”,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它描绘了一种很有希望的未来,显示了区别于以往的政治哲学的革命性,展望了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每个人与一切人”平等自由、实现自我的可能性。本书中恩格斯总结自然分工下由于男性谋取生活资料拥有更多财富后,父权制的统治,但未来随着生产力提高,所有人平等接受教育,女性回到社会化大生产中去,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包括实现自己人之为人的自由,最终实现男女的真正平等,以及自由人类社会的和谐状态。对照现实社会的国家政策以及一些平权运动,我们正在以往努力的基础上继续向这一目标前进。总之,本书使我受益良多,每次通读和给学生解读的过程里都会对我的国家,以及对人类的未来充满自豪与期望。</font>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宋兰兰</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董继云</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张 阳</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审核:和巧云</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制作:汝 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