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往事之五:样板戏趣谈

向勇

<p class="ql-block">样板戏是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的以戏剧为主的一批舞台艺术作品的统称。其代表剧目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p><p class="ql-block">当时,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被打成封资修大毒草遭到禁演禁放,全国八亿人只有八个样板戏,广播、电影、电视反复播放,所以全中国的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几句样板戏唱腔,说上几句样板戏台词。那时提倡普及样板戏,各级基层单位纷纷排演,由于草台班子不专业,出了许多笑话。下面试举几例(图片与文字无关):</p> <p>有一个《红灯记》剧组,演到日本宪兵把李玉和带走一段。剧本是:李奶奶让铁梅拿来一碗酒,递给李玉和,李玉和一饮而尽,说:“妈,有您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都能对付!”然后转身下场。</p><p>可是这时发生了意外。李奶奶说:“铁梅,拿酒去。”铁梅应声去了后台,可怎么也找不到那个道具碗,把李玉和与李奶奶晾在舞台上老半天,好不尴尬。这时李玉和急中生智,说:“妈,即便没有酒,我也能对付。”然后大义凛然地下场了。台下观众好奇地交头接耳:咦,怎么改词啦?</p> <p>《红灯记》另一场,敌人对李玉和用刑以后,日本宪兵上来向鸠山报告:“报告队长,李玉和宁死不招!”可是演员一紧张说错了:“报告队长,李玉和他招了!”一下子满堂惊愕。多亏了鸠山是个老演员,弯子转得快,说:李玉和的,共产党的这个(比大拇指),怎么会招?继续审问!台下哄堂大笑。</p> <p>《沙家浜》也有笑话。那时一个剧组要排练几个样板戏,经常轮换上演。演员由于角色经常变换,难免出错。在《沙家浜》演胡传魁的演员在《红灯记》里演鸠山。有一次演《沙家浜》“智斗”一场,应该胡传魁对阿庆嫂说: “我问你这新四军?”演员把词串到《红灯记》里去了,张口就问阿庆嫂:“我问你这密电码?”弄得阿庆嫂一头雾水。还是刁德一机灵,赶紧接上词儿:“司令,密电码的事儿暂且不提,就问她这新四军。”演胡传魁的这才回过神来,戏才得以继续演下去。 </p> <p class="ql-block">要说笑话要数《智取威虎山》最多, 大概因为这出戏最受欢迎,演得多,所以笑话也多。</p><p class="ql-block">有一场是杨子荣打入匪窟,座山雕用土匪黑话拷问他:</p><p class="ql-block">座山雕:“脸红什么?”</p><p class="ql-block">杨子荣:“精神焕发!”</p><p class="ql-block">座山雕:“怎么又黄了?”</p><p class="ql-block">杨子荣:“防冷涂的蜡。”</p><p class="ql-block">可是,演出时因演员过于紧张,座山雕张口就问:“脸黄什么?” 杨子荣一愣,“他怎么不先问脸红什么?”可人家问了,不能不回答,只好说:“防冷涂的蜡!” 座山雕也愣了:“他应该回答精神焕发呀!”但不容迟疑停顿,所以继续问“怎么又黄了?” 杨子荣憋了半天,冒出一句:“又涂了一层蜡。” 底下观众笑倒一片。</p> <p>还有一场是杨子荣与座山雕比枪法。先是座山雕举枪打灭一盏灯。然后杨子荣要过枪,潇洒地转身甩手,一枪打灭两盏灯。后台有专人管效果,拉这个闸灭一盏灯,拉那个闸灭两盏灯。可是匆忙中拉错了闸,杨子荣“啪”地枪一响,他一下把总闸给拉了,全场一片漆黑。座山雕连忙救场:“老九好枪法呀,保险丝都被你打断了!” 整个大厅笑爆了。</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岱山守备区当兵。当时部队里正流行样板戏,当兵的谁都能唱上几句。和我同一年入伍的上海兵张勇义是个京剧迷,样板戏都许多唱段他都会。来部队随身带了《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好几本样板戏的唱腔选编。新兵集训我俩在一个班,训练之余经常在一起学唱样板戏。</p> <p>张勇义,71年上海兵,后来担任情报站对空班班长。</p> <p class="ql-block">70年代初,海岛部队的生活条件还很艰苦。尤其是我们连住在高山上,全部文化生活就指望饭堂里那一台收音机了。但一般都用来收听新闻。后来上级给配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也只能收到一个浙江台,还尽是雪花点。有时因为元件接触不良造成信号中断,这时候连队文书何锦水就会用力拍打机箱盖,通过振动,让电视图像再次显示出来。</p> <p class="ql-block">为了活跃官兵的文化生活,连队经常组织教唱样板戏和革命歌曲,记得王维君、魏金发、谢和锦等都教过唱歌。我们学过《智取威虎山》少剑波的唱段《誓把反动派一扫光》和《我们是人民子弟兵》,也唱过电影《青松岭》插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长鞭哎,那个一呀甩哎,啪啪地响哎,哎嗨咿呀…</p> <p class="ql-block">饭前唱歌是部队的传统。我们连也不例外,每次开饭前,官兵们总要集中在饭堂前由担任值日的同志起头唱歌。考虑到大家饿着肚子,通常都会选择短歌,如《语录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只有四句话,十来秒钟解决战斗。有时也会唱样板戏,但一般都选那种短小精悍的唱段。如《智取威虎山》里面杨子荣的一段西皮快二六:“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四句话如行云流水,瞬间完成。</p> <p class="ql-block">但也有人故意反其道而行。有一次是王辉值日,午饭前大家饥肠辘辘地排好队,一心盼着快点唱完好进去吃饭。没想到王辉这厮居然起头让大家唱《朔风吹》:“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啊…”。哎呦妈呀,光第一句拖腔就唱了好几分钟,整首唱下来,食堂里的饭菜都凉了。</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王辉战友,1970年冬从安徽休宁入伍,收信台报务员,后来担任过连队文书,支部委员。</p> <p class="ql-block">我们连队有个传统,每逢春节、八一建军节都要举办联欢晚会,节目都是官兵们自编自演的。有快板,小合唱,相声,三句半等。</p><p class="ql-block">1972年春节,我当时分到一台才半年,台长方正华要我编一个节目。我硬着头皮写了一个锣鼓说唱,内容是赞扬连队的好人好事。唱词写好后交给诸越生(68年绍兴兵)谱曲。最后由刘宁(70年苏州兵)、姚启发、何发铸(这两位都是70年芜湖兵)和我四个人上台表演的。</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年我还和王辉搭档表演过相声,本子好像是何发铸写的。不过,最受官兵们欢迎的节目还是样板戏。在我的记忆中,连队演样板戏笑话也不少,最搞笑的有两次。</p> <p class="ql-block">一次是在连队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炊事班与连部共同演出《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片段。地点在窑洞式老食堂。</p><p class="ql-block">司务长张维生带着炊事员、通信员几个人,反戴棉帽扮演土匪,文书胡关牛扮演杨子荣,穿一件部队的绒衣,拿一个鸡毛掸当马鞭,“哐采哐采”就登台亮相了。</p> <p class="ql-block">演员阵容:</p><p class="ql-block">杨子荣—文书胡关牛(68年绍兴兵)</p><p class="ql-block">匪军官—司务长张维生(64年如东兵)</p><p class="ql-block">匪兵甲—炊事班长陈太林(70年江阴兵)</p><p class="ql-block">匪兵乙—炊事班副班长王浩忠(70年江阴兵)</p><p class="ql-block">匪兵丙—通信员姜林(71年上海兵)。</p> <p class="ql-block">按照剧情,原本应该是这样演:先是杨子荣大段唱腔:“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等唱完了,发现老虎,然后纵身跳起,甩手一枪击毙老虎。为了制造枪声的音效,事先安排人躲在后台,等杨子荣跳起挥枪的瞬间,用竹片拍一下桌面,发出“啪”的一声。</p><p class="ql-block">这些在排练时已经做到配合默契了,没有想到正式演出时却掉了链子。当时胡关牛扮演的杨子荣唱完“抗严寒化冰雪我胸有朝阳”,博得满堂喝彩。下面就该打虎了。只见“杨子荣”潇洒地跳将起来,甩手就是一枪。不料后台却完全没有动静。再次跳起挥枪,还是鸦雀无声。气得他对着后台破口大骂:TMD!怎么不开枪!不料这时后台发出“啪”的一声巨响,把“杨子荣”吓了一大跳。再看看台下,大伙已经笑得直不起腰了。</p> <p class="ql-block">胡关牛战友近照,是不是还有打虎上山的英雄气概😄</p> <p class="ql-block">另一次演样板戏的笑话,发生在与磨心生产大队举办的军民联欢会上,我们连的《智取威虎山》是压轴戏。杨子荣理所当然是王维君台长的,他在守备区宣传队就是扮杨子荣的。可是我们连除了王台长,其他人都没有演出经验。只好赶鸭子上架,根据各人的长相扮演不同角色。其中座山雕由王辉扮演。王辉脸庞瘦削,歪戴着栽绒棉帽,再把战士的无袖雨衣黑色里子反过来披上当斗篷,到有几分像土匪头子。美中不足是个子太高。王辉身高1米78,比扮演杨子荣的王台长将近高出一个头。</p> <p class="ql-block">王维君,1966年入伍,安徽安庆人,在守备区宣传队的《智取威虎山》剧中扮演杨子荣,在《杜鹃山》剧中扮演李石坚。他的无线电发报技术更是堪称一绝,在整个南京军区的通信兵中都有不小的名气。</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演样板戏,有一个“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p><p class="ql-block">按照三突出原则,舞台上必须树立杨子荣的高大形象,否则那就是政治问题。为解决杨子荣和座山雕的身高差,只能让王辉委屈一下,采取半蹲姿势。由于身披雨衣,弯曲着膝盖观众是发现不了这个秘密的。不过蹲久了,王辉双腿又酸又麻,不由自主就站直了身体,立马就对“杨子荣”形成碾压姿势。于是王台长悄悄扯一扯扯王辉的衣袖,压低嗓子说:“低一点、低一点!”王辉就蹲下身子。不一会儿,发现“座山雕”又长高了,王台长只好再次悄声提示:“低一点、再低一点!”如此这般好几回。一场戏下来,把王辉累得够呛。</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连,由于大家对样板戏耳熟能详,平时说话时常会冒出几句戏里面的对白。</p><p class="ql-block">比如,两个战士开玩笑打闹,一个说,“你干嘛抢我东西?”另一个立马说:“抢东西?我还要抢人呢!”(《沙家浜》刁小三台词)双方大笑。</p><p class="ql-block">又比如,全连官兵去山下司令部礼堂看电影,某人却被安排在驻地站岗,他就嘟囔着说:“司令结婚,请来皇军,叫我站岗,唉!真倒霉!”(《沙家浜》伪军甲的台词)</p><p class="ql-block">还有,当被人问到自己不愉快的往事,就会脱口而出:“八年了,别提它了!”(《智取威虎山》猎户老常的台词)</p><p class="ql-block">更多的时候,是用样板戏里的人物互相起外号。当然多半是用反面人物。比如,情报站就有“温其九”(《杜鹃山》里的叛徒),收信台有“三连长”(《智取威虎山》的匪兵连长)。不过,名头最大的要数“座山雕”了。王辉虽然扮演过座山雕,但座山雕的外号却被收信台69年老兵王锡生获得。</p> <p class="ql-block">王锡生,山东平度人,1969年入伍,在收信区队四台任报务员。</p> <p class="ql-block">《智取威虎山》里面的匪首座山雕,枪法了得,能一枪打灭蜡烛。而我连的王锡生的枪法也不含糊。有一次全连在磨心水库搞实弹射击,几个胸环靶插在水库大坝下方。轮到王锡生射击时,他的枪口居然右偏45度,把坝顶上的浆糊瓶(报靶员用来贴靶纸的)打得粉碎。躲在大坝底下的两个报靶员脸都吓白了。从此以后,“岱山座山雕,枪打浆糊瓶”的故事不胫而走,王锡生也就得了“座山雕”这个外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锡生其实是一个老实人。1971年夏天我从教导队学习回来,就是他带我上机实习的。他可以一个上午不和你说一句话,只是看着你抄报、发报。这样一个忠厚的有点木讷之人,与阴险狡诈的匪首座山雕原本扯不到一起,只因一枪打爆浆糊瓶而名声大噪,这也纯属意外吧。</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我1971年8月11日第一次上机值班的“报务日记”,能清楚地看到带班老兵王锡生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人进入老年就爱怀旧。这些有关样板戏的陈年旧事虽然已经过去了50多年,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忍俊不禁。常言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些当年活跃在连队小舞台上的战友,回到地方后继续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有的精彩,有的坎坷,有的酣畅淋漓,有的跌宕起伏……但不管怎样,他们为之献身的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永远值得怀念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2011年夏天,我(后排居中者)与部分战友重返部队的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