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期气温高升,溺水事故也将逐渐增多,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孩子们周末及假日居家,家长上班后孩子们独自在家,防溺水教育挑战性更大。</p><p class="ql-block"> 特此提醒各位家长,在做好防范疫情的同时做好预防溺水的安全教育和监管,切实履行好监护责任。请告知您的孩子,应在家长或成年监护人的看管下参加水上活动,不允许单独或与其他伙伴一起去水边玩耍或游泳。同时,要孩子牢记以下防溺水“六不准”:</p><p class="ql-block"> ①不准私自下水游泳;</p><p class="ql-block"> ②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p><p class="ql-block"> ③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p><p class="ql-block"> ④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p><p class="ql-block"> ⑤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p><p class="ql-block"> ⑥不准不会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p><p class="ql-block"> 希望各位家长在配合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在家指导学生认真学习防溺水知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哪些情况容易导致溺水</p><p> ● 不了解水性,对自己的体力和游泳能力缺乏正确估计,进入水中便可导致溺水。</p><p> ● 即使是熟悉水性的人,由于未做充分准备活动,下水后突然遭受冷水的刺激,或者游泳的时间过长,体内的二氧化碳丧失过多等原因也会在水下出现四肢痉挛、抽搐,导致失去自主能力而下沉。</p><p> ● 安全意识淡薄,在非开放的水域游泳,四肢可能会被水底的水草缠绕而导致下沉,或者陷入泥沙而失去控制能力。</p><p> ● 在水中互相嬉戏、打闹,发生意外后又惊慌失措,导致溺水。</p><p> ● 身体不好,患有心脏病、贫血、癫痫及其他慢性病的人,可能在游泳中因冷水的刺激而引起旧病复发,从而导致溺水。</p><p>家长的监管和教育至关重要!</p><p> 请谨记以下几点:</p><p> ● 发生溺水的常见时段:</p><p>离校后、双休日、节假日。</p><p> ● 溺水发生的常见地点:</p><p> 多发生在离村庄较近的</p><p> 无人看管的池塘、</p><p> 水库等野外水域。</p><p> ●从年龄特征看:</p><p> 多发在低年龄段,</p><p> 以中小学生居多。</p><p> ● 发生溺水死亡的原因:</p><p> 在水边玩耍,下水摸鱼,</p><p> 捡落入水中的物品;</p><p> 孩子擅自下河玩水,</p><p> 三五成群结伴游泳;</p><p> 自行结伴游玩,</p><p> 意外失足落入水。</p><p> ● 对子女行踪做到“四知道”:</p><p> 知去向;</p><p> 知同伴;</p><p> 知归时;</p><p> 知内容。</p> <p class="ql-block">有人溺水时的救护方法</p><p class="ql-block"> ● 如果发现有人溺水,首先要大声呼救,叫更多的人来帮忙。</p><p class="ql-block"> ● 发现溺水者后,可充分利用现场器材,如绳、竿、木板、救生圈等救人。也可以将衣服连在一起当做绳索。</p><p class="ql-block"> ● 需要下水就溺水的人的时候,一定要大声告诉他,不要惊慌,有人在救你。</p><p class="ql-block"> ● 下水救人时,不要从正面接近,防止被溺水者抓、抱。若被抱住,应放手自沉,溺水者便会放开。救人者应绕到溺水者的背后或潜入水下,从其左腋下绕过胸部,然后握其右手,以仰游姿势将其拖向岸边,也可以在其背后拉腋窝拖带上岸。</p><p class="ql-block"> ● 施救者若不熟悉水性或不了解现场水情,不应轻易下水,应呼救或报警。未成年人不宜下水救人。</p><p class="ql-block"> 学校、家长和同学们都要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高度重视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才能减少安全隐患!</p><p class="ql-block"> 珍爱生命,严防溺水。</p><p class="ql-block"> 家校联手,呵护生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