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追思

覃嘉乐

<p>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p><p>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p><p>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p><p>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一一题记</p> <p>清明节(别称:踏青节,英文名:Tomb-Sweeping Day)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日期一般在公历4月5日。 国人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每年一到清明节,很多地方都会以不同的形式,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来缅怀革命先辈,纪念战斗英雄。</p> <p>清明节扫墓祭祖礼俗的源流与信仰、祭祀、历法以及划分出的节气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清明时节,大地呈春,阴阳转化,吐故纳新,生气始盛,万物皆洁齐,正是春祭好时段。同时郊外踏青也是古人们的节气主题。古时代农业是传统社会的主业,为了农事的丰收,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还得请祖先保佑,并且国人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经历史发展演变,清明节吸收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p> <p>清明节习俗甚多,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将节气与民俗融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p> <p>清明节的由来</p> <p>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p><p>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p><p>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p><p>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p> <p>清明节前夕,爸爸妈妈带我。踏着山路上的荆棘,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奶奶的墓前。面对已逝的前辈,我们所有人都肃然起敬,对着他们的坟墓深鞠躬。爸爸递给我一根点燃的香,看着那袅袅上升的烟雾,奶奶的音容笑貌仿佛浮现在我的眼前,回想起他们对我的疼爱,我十分难过。</p> <p>接下来,我们又给他们烧了很多纸钱,净是“亿元大钞”,我们衷心希望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得无忧无虑!一边烧,爸爸一边说:“给您给点钱,自己买点吃的喝的,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最后,爸爸插上了清明吊,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鞭炮开始放起来,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我们下了山。</p> <p>我们在下山的途中,走了一条近道,一路上又看见几座坟墓。走近一看,有的墓碑上还有一个红十字:是一位逝世的医生,但是颜色已经淡化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代表为国捐躯的烈士。爸爸告诉我:“这次疫情中许多医生护士,舍小家护大家,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要永远纪念他们”。我的心里异常激动,满山的杜鹃花也仿佛看懂了我的心思,此时开放得更加鲜艳。妈妈说:“杜鹃花又称清明花,它之所以在清明时节开放,是为了安抚亡灵的”。</p> <p>正是,今天是个十分特别的清明节,神州大地共同为在疫情中牺牲的医护和其他工作人员,及因为疫情而去世的中国公民致以深切的哀悼。</p><p>部分在抗疫期间被授予烈士的人员</p><p>慎终追远,民归德厚,我们不能忘记这些英雄对我们做出的巨大贡献,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才使得我们今天能够在这里的对他们平静的哀悼,而不用陷于对疫情的恐慌。</p> <p>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在抗疫一线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加油!抗疫必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