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宝剑指河心,几根木桩撑桥蹾一一汝南县官庄乡这座古桥好神秘

望鸿

访古探幽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偶闻汝南县官庄乡王和店村有座古桥,即携同事驱车前往,急欲一睹为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汝南县官庄乡位于汝南西南部,臻头河由南而北,贯穿全境,河水碧波荡漾,两岸杨柳依依,风景格外迷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打听,古桥在官庄镇政府南王和店村的马庄附近。于是,我们出官庄街住南,约几分钟,即达目的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车至马庄,发现几个村民正热火朝天地喷阔儿。得知我们的来意,一个老汉乐了。他"哈哈哈"大笑后,感叹道:“一个老桥!今年一年,得好几拨人来看了!”语言里流露出对自己家乡的无比自豪。一番寒暄,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其中一个背部微驼的老汉,相当热情,他转身锁好大门,轻声招呼我们:“走,我带你们去看老黄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汉姓马,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一路上,我们叫他“老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马庄,西行三里许,有条小河,当地人叫它“黄jiang儿”(恕我实在写不出这个字)。它是臻头河的一条支流,在村子西北不远处注入臻头河主河道。而老黄桥就坐落在这条溪流潺潺的小草河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黄桥,名前冠以老字,足见其年代久远。因为没有碑记,且手头资料有限,我们没法判断它的桥龄。但老马说,他年轻时在 其他村子里曾见过这座老桥的碑记。他清楚滴记得,老桥的建筑年代为“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如果确切,那老黄桥桥龄已经超过200年了。但老马的记忆确切与否?我们不敢妄断,那万一是“嘉靖二十一年”呢?一字之差,非但不同朝,中间就差270多年。可老马对此深信不疑,我们姑且把它当成“嘉庆二十一年”吧。但不管咋说,这座古桥桥龄逾200年,毫无疑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黄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砖石结构,主桥连带两端引桥总长20米,桥孔跨径5米,桥宽5米、高7米。桥面两侧,各有三块青石栏板互围,栏板素面无雕刻。栏板间以望柱相接,榫卯相扣,十分坚固。柱顶刻有仙桃,远望生动逼真。引桥用千斤条形巨石铺就,每根石条近一吨重。这么重的巨石是如何运过来,然后又如何磊上去的,我内心深处百般不解,于是对祖先无限崇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桥为砖石结构,在桥体承重部位,以青石垒砌,白灰膏泥勾缝。桥腹部位以青砖填充,且有不少石碾排列其中。想来这是一座民间捐资建筑,有钱出钱,没钱的穷人家,捐条石碾子,也算是不小的赞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见过不少驻马店的古代石桥,但这座古桥唯一奇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有一条蛟龙暗藏桥体,同时还有一把宝剑深嵌拱顶。据老人讲,破四旧时,龙头被人敲掉,目前仅留龙尾。但那把宝剑保存还算完好,尽管已弯曲锈蚀,但它仍牢固地深入拱顶,坚不可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这把宝剑,老人还讲了个当地流传已久的神奇传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当初在建造黄桥时,工匠们在桥体雕了一条蛟龙,它藏身桥体,只露首尾于大桥两侧。这条龙,昂首怒目,威风凛凛,形象逼真。果然桥建成后,这条龙复活了。它经常趁夜里,到附近麦田里盘旋打滚,以至于把老百姓的麦子盘得大片大片倒伏。于是当地老百姓就说,这莫不是真龙下凡啦?黄庄要出皇帝了!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最后竟传到了皇帝耳朵里。皇帝听后,龙颜不悦。于是皇帝便钦赐金质宝剑一把,派人到黄庄斩龙除妖。结果这把金剑,传到巡抚手里,被换成了银剑;再传到太守手里被换成了铜剑;最后落到县令手里被换成了铁剑——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一把锈迹斑斑的弯铁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事到这儿还没完。经过戏剧般的层层“拔毛”,宝剑早已面目全非,但它毕竟是御赐之物,后来也真派上用场。龙头砍了,宝剑戳弯了,终于黄庄没出天子。但世事难料,造化弄人,黄庄未出天子,却出了不少戏子。这帮戏子最擅长的角色就是演皇帝,结果黄庄还是出了“皇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听完这个滑稽好玩儿的故事,咱还是回到老黄桥看看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和同事都是古董迷,见了老物件儿,便挪不动脚。我们发现在迎水面的桥墩处,有不少松木桩支撑着桥基石,便很感兴趣,随即围坐探究。大家知道一般人们不用木材做建筑根基,因为木头易腐朽,但这座石竟用松木固定桥基,我不禁疑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是身边的老马给我们当起了老师。他说:“水浸千年松,搁起万年杉”这是千百年来木工师傅的口头禅。意思是浸在水里的松木和放在干燥环境中的杉木,寿命会更长。所以在河底淤泥深的地方,用松木作桩,流水不腐,可以支撑千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不禁感叹起祖先们的智慧与创造。眼前的老黄桥尽管桥体破落沧桑,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存在的价值与唯美。它是中国建筑技术里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建筑历史长河里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p> <h3>迎水一侧</h3> <h3>背水侧</h3> <h3>卯隼相扣</h3> <h3>寿桃</h3> <h3>拱顶</h3> <h3>松木桩</h3> <h3>望柱与栏扳</h3> <h3>锈迹斑斑的斩龙剑</h3> <h3>龙头断裂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