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我的父亲生于1930年,享年67岁,20岁跟我母亲结婚,共同养育了7个儿女(五女二男),我在家中排行第六,所以我跟父亲生命重叠的时间也只有28年,但是父亲那看似平凡但又有些传奇色彩的一生,却深深地影响着我,我的内心很多时候情不自禁地为他骄傲!</p><p><br></p><p> 因为我跟父亲年龄差别比较大,所以他的前半生我只能当故事,从家人的回忆中得知。父亲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奶奶共生养了六个子女,父亲是最小的“老生子”,上面有三个姐,两个哥。他出生时自己的大姐已经出嫁,因此他比自己的两个外甥年龄还小。由于父母年迈,家里条件又差,跟他比较亲的就只有临近的小姐姐。</p><p><br></p><p> 父亲虽然出生在贫苦人家,但是他聪明勇敢、努力好学,乐观向上,穷苦人家的孩子没机会上学,他就去普及文盲的夜校学习,而且还自己从墙壁的标语上认字,听家人说,13岁的他就参加了儿童团进行革命,18岁就入了党。20岁那年父亲把母亲娶进了家门,当时的冯家是一穷二白,父母婚后就住在村外的一间破土房里,母亲娘家的生活还算可以,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的时候,母亲就会回娘家拿点吃的接济一下。</p><p> </p><p> 后来父亲到外面参加工作,母亲一个人在家操持,这段记忆我听讲的故事比较少。但后来讲的比较多的就是爸爸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石家庄市钢厂的党委书记,还曾经接见过到钢厂视察工作的周恩来总理,这应该是父亲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时刻。但我的父亲一生清廉,从不沾国家一点便宜。那个时候我们家的条件并不好。因为那是60年代初,国家正是最困难的时期,全国人民都在挨饿。为了救活差点被在家饿死的二姐,母亲带着三个孩子来到钢厂。母亲是个勤劳善良,又聪慧能干的女人,她经常帮那些工人做一些家务营生,因此工人们看他们生活条件差就会给一点食物救济,就这样一家人算是都活过来了。虽然还是清贫,但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也算是开开心心了,只盼着日子会越过越好。</p><p><br></p><p> 然而,好景不长,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的运动改变了父亲的后半生,根治海河,他被派去带领大部队驻扎在海河驻地,一走就是几个月,母亲只好又带着三个儿女回到了农村。</p><p> </p><p> 如果一直住在城市,那时候可能就不会再生下我们后来的四个孩子。但接下来的上山下乡闹革命,农业学大寨运动,我的父母又回到了农村。我就是生在60年代末。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又开始了,十年浩劫,我的父亲就是在那个时候又被红卫兵抓起来批斗,是母亲的坚强支撑他度过了那个艰难的岁月。</p><p><br></p><p> 文化大革命结束,那时的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记忆,在我的眼中父亲有非常棒的领导能力,他在村里当了支部书记,他还很有艺术细胞,带领村民搞生产的同时,还大力开展和丰富乡村文化,他本人就是扭秧歌高手,他还成立了村艺术队,编演了多部农村特色的戏剧。我印象最深到现在我还会唱几句的是《永刚相亲》,因为那时候我家院墙外的那片空地就是排练戏的地方,我是耳濡目染就学会了。</p><p><br></p><p> 后来父亲被平反,县委要他恢复工作,但钢厂当时已经解散,他于是选择了到公社的一家棉站工作,再后来成为了公社修造厂的书记。那段岁月我对父亲的记忆最深刻。因为我那时正在上高中,他的单位就在我们学校门前马路的对面,上高中的第一年,很多时候我周五放学和周一上学都是坐父亲的自行车,他用自行车载着我要骑行12里的农村土路才能回到家,那是我跟父亲在一起最长的时间,父亲喜欢唱歌唱戏,他会一边骑车一边嘴里哼着小曲,那是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光。其实他那个时候已经有很严重的膝关节肿痛了。我知道他每蹬一下车都会疼一次,所以每次回到家我都会让他躺在土炕上,然后我跪在他的身边给他按摩腿,因为那是我仅能对父亲做的一点点儿报答。</p><p> </p><p> 父亲不仅在外面有领导能力,农民出身的他也有一手的好农活,打场、锄地、种田,样样都很棒!我总能想起农田承包到户后,他亲自带领我们一家大小割麦打场日夜奋战的热闹场景,虽然大家都被尘土和着汗水变成了成“泥巴脸”,但大家都洋溢着满脸的笑容,这是一家人最快乐的丰收时刻。</p><p> 高中毕业,我考上了承德师范大学,家里几个上大学的孩子中,我读书的地方不是最远(二姐到长春读大学),但我是父亲唯一亲自送到学校的一个。那是因为以前从没出过远门的我,上学前一天发生了一点小事故。</p><p> 父亲带我和弟弟到石家庄西焦公园去玩儿,我和弟弟两个坐公交车时没到站就下了车,等父亲到站后发现不见我们两个了,着实吓到他了。还好我俩儿发现下错站了,紧接着又上了下一躺公交车,才又到站找到了父亲。就因为这件事 ,父亲原本是打算从石家庄送我到北京火车站,帮我办理了续签到承德的火车票手续后就让我自己坐火车到承德的,但最终他还是改变了注意,直接续了自己的票送我到学校,而且帮着我办理了所有的入学手续后,在学校的招待所又陪我住了一晚,第二天又交代了很多要注意的事情,才自己又坐车返回。我在给家里的第一封回信中写道: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我的眼模糊了!”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我是多么爱我们的父亲,父亲对子女的爱始终就像大山一样,就那样默默地伫立在那里,关键时刻他会无私的奉献给自己的孩子们!谢谢你,我的父亲!</p><p><br></p><p> 父亲的年龄逐渐大了,腿疾也越来越严重,后来就不再到公社上班,又回到了农村的家里。他虽然不再做村支部书记,但始终还在尽心尽力地为村里服务,村里的大事小事都是要跟他商量。上大学后,我跟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就更是越来越少,后来毕业又参加了工作,结婚生子。</p><p> </p><p> 我是生了儿子后在娘家做的月子,并跟父母一起在家住了3个月。那段时间父亲还是在经常为村里的事忙着。还在家里组织了一个老年人健身操锻炼班,每天都有十几个老人家来我家院里一起锻炼,另外还组织了年轻一点儿的妇女舞蹈队,我还负责教了她们几节舞蹈,后来这个舞蹈队还在弟弟结婚时做了表演。除此之外,因为父亲腿不是很好,晚上走路不方便,很多时候村领导干部的会议都在我家开,有时候经常开到深夜。这年是1995年,五月份我准备离开父母带着襁褓中的儿子南下广州,因为父亲不放心我自己带小孩一人坐车,于是让当时已经是特警的弟弟送我到广州。临行前父亲对我说:“这一走那么远,我以后就没你这个女儿了!”我瞬间泪奔,我以为是父亲嫌我走说的气话!我现在才体会到,这其实是父亲当时有多么的不割舍啊。</p><p><br></p><p> 1996年初夏,父亲被查出患了肺癌,暑假前做了部分肺切除手术。那年暑假我带儿子回家,但因为孩子小,又水土不服,总是不吃不喝,肚子涨的像小鼓,我根本无暇照顾父亲,父亲看着孩子受罪,也不忍心。跟母亲一起说:以后还是少回来吧!别让孩子受罪!暑假没结束,我就又返回广州。然而不到一年,就在1997年的春天,传来噩耗,父亲病危。我立刻请假回家,看着躺在家里床上根本不能进食面黄肌瘦的父亲,这那里还是我印象中高大结实的父亲,我的心理极度恐慌,难道父亲真得要离开我们了?那几天父亲病床前的我什么都帮不了他,看着他被痛折磨着,听着他的呻吟声,我唯一一次能做的就是他对我说:他想吃小女儿亲手做的疙瘩汤。听到他对我这唯一的要求,我含着泪到厨房为他做了一小碗儿,并亲自端着一勺一勺送到他的嘴里,他那时已经吞咽的很艰难。但他对我说:“这是我这一辈子吃到的小女儿为我做的最好吃的疙瘩汤了”。我忍着泪说:那你好好活着,我以后多给你做!”</p><p> </p><p> 可是父亲并没有再给我这个机会,第二天他永远离开了我们。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了他这平凡但又有些传奇的一生。</p><p><br></p><p> 这就是我的父亲!</p><p> 我记忆中的父亲!</p><p><br></p><p> 2020年4月4日清明节</p> <p>四姐看了我的文字,觉得我了解父亲不够全面,于是根据她的记忆和从母亲关于父亲的叙述中整理了下段文字。</p><p><br></p><p> 父亲一开始从村里做团书开始,然后到端固庄乡做乡长。父亲那时的工作非常艰苦,那时候的人们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部都是靠两条腿走路。为了工作父亲总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曾经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突然他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两个非常亮的发着绿色光的圆点,父亲的第一反应就是狼,当时他也是吓出了一身汗,还好那只狼没有发现他,或者是因为他不敢动,狼也不想攻击他就走了。父亲到家了还在后怕当时的遭遇,好在逃过一劫。</p><p><br></p><p> 父亲是先根治海河,后到钢厂工作的,当时父亲带领3千多人的队伍,驻扎在海河驻地,连续奋战,终于使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海河得到治理。由于父亲超强的工作能力,上级于是调父亲但石家庄市钢厂担任工作。</p><p><br></p><p> 父亲的一生多次受到迫害。在四清期间也受过迫害,</p><p>还在劳教农场干过,那时我的姐姐和哥哥由于父亲被劳教批斗,经常受到他人的欺负。父亲也在乡工办干过,还被贬到农场养牛,他的一生几起几落,但他能屈能伸,不管什么困难,什么委屈,他都能用他乐观豁达的态度抗过去,而且工作做得相当出色,他领导的铸造厂从开始最差最后变成明星企业。</p><p><br></p><p> 父亲非常多才多艺,由他导演的现在样板戏《忆苦思甜》在为军人表演时恰好遇上大雨瓢泼而下,可军人们在雨中看戏纹丝不动。那个演大恶霸的演员,由于演的太真实了,到其它村演出时,村民竟然不让那演员吃饭。扮演受剥削受压迫的穷人家女儿的演员,让人心疼的都不知怎样才能宽慰她!从这些就可见父亲做导演水平那是绝对“杠杠的、一流的”。因为最好的评价来自观众,来自于最真实的人民生活的,父亲才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父亲还会作词作曲虽然他不会写,但他都是通过口传,曲谱由他自己哼唱后,然后教给别人学唱。</p><p><br></p><p> 父亲也是非常心灵手巧,又很有创意的人,每到过年时,我们最喜欢父亲亲手用细竹条棒绑好骨架然后用彩纸糊的风筝,还有用高粱杆通过煤油灯火烤软后弯成灯笼骨架,然后再糊上红纸的灯笼。他通常会做两个大的,吊在家里的大门口,整个街巷我家的灯笼最漂亮,还会做几个小的给我们这几个孩子用竹竿撑着玩儿。我印象中就玩过好几个,但每次都会由于不小心,点燃的蜡烛倒了,把灯笼点着火而损坏。</p><p><br></p><p> 父亲为人真诚厚道乐于助人,所以父亲结交的朋友那都是至交,最终会变成成亲人一样,并延续到晚辈,我记忆中到高中时我还要每年都去给那些伯伯们(都是父亲的至交好友)拜年。</p><p><br></p><p>父亲还是格外注重形象的人(当然也来自于母亲的心灵手巧,总能给父亲做出非常合体的衣服)。那时的父亲就留着大背头,乌黑的头发,还有些自然的卷曲,一看就非常有领导范。据别人说父亲在乡里当乡长时,骑着自行车,穿一身白色礼服,简直就是当时的明星偶像,帅呆了!从这张照片上看父亲披着羊毛大氅的范,那自是当时最时尚最有派头又最大牌的时尚达人了。事实上我们很多的特点都是父亲给我们养成的,我家的孩子们由于父亲的影响比其它农村的孩子更多的注重形象,因为父亲每次出差都会给我们带一些当时比较时尚的衣服回来。八十年代初广州改革开放,他给女儿们带回去时尚的“八角帽”,大红的“体恤衫”,蓝色的类似真丝的面料,都被巧手的母亲给我们做成漂亮的夏装衣裳和裙子,我们穿着这些出门,那些小同学不知投来多少羡慕的目光。</p><p> 另外虽然我们后来家在农村,但我们是最早知道外边世界的人家,我家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都是村里第一个拥有者,记得那时候每天晚上都有半院子的人来我家看电视,还有每天中午大门筒里一起听评书《杨家将》《岳飞传》的邻居。可以说是父亲引领我们最早开阔了视野。</p><p> </p><p> 父亲的一生是非常立体的一生,虽然经过艰苦的年代,但他的一生活得充实而丰盈,他在跟命运抗争中不屈不挠的活着,他是那个时代生命和生活的引领者,是具有时代特色的代表人物。所以父亲去世后村里专门为他举办了追悼会,原来县里和乡里的领导,还有跟他一起共过事的老同事也在没有专门通知的情况下,听到消息后前来悼念。</p><p> 这就是我的父亲。</p> <p>再补充:</p><p> 我们的父亲是前卫的、时尚的、乐观的、豁达的、艺术的、有生活情趣有血有肉的,他见多识广、改革创新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引领者。</p><p> 我家的沼气池,是秸秆再利用提供新能源的尝试,父亲牺牲自家,第一个做尝试,虽然失败了,但给我们留下了重笔浓彩,这“实验田”也成了我们儿时玩耍的最好去处。那封闭但有个小小出入通道的沼气池,地下有个大圆坑,是用四周都是用水泥抹的,冬暖夏凉。夏天是很好的避暑地。雨季到了,又是自然储水池,我们用筒淘里面的水洗衣服。冬天把水淘干,做地窖可以储存大白菜和红薯、萝卜等。</p><p> 父亲经常出差,买回当时最时尚的商品,各种家电缝纫机、电视、收音机、手表,各种时装翻毛鞋、呢子大衣、军用大衣、秋衣毛裤、彩色雨衣、绒绒童衣。他给外甥女和孙女买的黄色绒绒衣,那个可爱 简直不要不要的啦,父亲购物审美那是一流的。我家用的最早的钢管床、钢管梯子,那是生活用品的真正升级迭代。父亲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最大的快乐和优越感。</p><p><br></p><p> 父亲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是绝对的基层文艺工作着,他编排地节目充分反映农民生活,形式多样。快板、二胡、秧歌、锣鼓、韵律操、大戏。父亲热爱生活,自制花池鱼池,养花养鱼,总是把生活营造的有滋有味、丰富多彩,给我们在家制造美好乐园,我家简直就是小花园。</p><p><br></p><p> 父亲很有家长作风,有时很官僚、脾气有时也很燥,但这也树立了他“严父”的位置和形象,让我们不得不敬畏。父亲很“懒”,那是因为每次吃饭的时候他都是坐在家里堂屋方桌东边的圈椅上(主人位),从来不会自己去盛饭吃,都是我们给他盛好饭和菜,放到他面前的桌子上。如果那次我们忘了给他拿筷子,他就会只喝稀饭吃干梁,不吃菜,等我们发现了,自然会再去帮他拿。这其实不是父亲懒,而是我们家养成的“家风”,我们做孩子的一定要主动给父亲盛饭倒茶。我们家吃饭时大人和孩子是分桌吃饭的。孩子们是要在堂屋中间的矮地桌上吃饭,不能上高方桌吃,但我们的眼睛是要时不时地观察一下高桌上的父亲是否吃完了碗里的饭,我们要及时给他续饭,否则他就不再吃。</p><p><br></p><p> 这种家长作风也表现在父亲乐意帮人,但他绝对不愿意求人,尤其是到别人家借农具,他是绝对不会去的,所以这时候都是我们这些孩子去代劳,或者是母亲去。但父亲在农田干活的时候从来不惜力,做得又快又好,绝对是大家的带头人!</p><p> 这就是我的父亲,让孩子们喜欢,也让孩子们敬畏!</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