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怀念我的“硬核”爷爷</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杨旦萍)</b></p><p> 我的童年是在爷爷奶奶身边度过的。爸爸远在县城上班,一年难得回来几次。在我眼中,爷爷才是乡下家中的顶梁柱。</p><p> 爷爷个子不高,年轻时右腿受过伤,走起路来有点儿一瘸一拐,可这一点儿也不影响他在我心中的高大形象。</p><p> 爷爷是出了名的老实人。</p><p> 听奶奶说,合作化时期,大家在公共食堂吃木制蒸笼饭,身为保管员的爷爷,总是让大家先吃,自己排到最后。先吃的人们总是拣紧实的饭装,大家挑来选去,临到爷爷吃的时候就只剩浮在蒸笼表层淡而无味的汽水饭了。一位好心的哑巴见爷爷总是吃这样的饭,内心过意不去,便趁早给爷爷留出一钵好饭,却又被爷爷端了回去。爷爷就是这样一位愿意默默吃苦的老实人。</p><p> 集体按工分分配劳动报酬的时候,有人提出要照顾爷爷,被爷爷谢绝了。尽管生产队给的工分低,但爷爷仍然披星戴月辛勤劳作,每天都是队里出工最早,收工最晚的那一位,干的活一点儿也不比健康人少。有人说爷爷太老实了,老实人吃亏。爷爷只是笑笑说:“做老实人好”。说完依然踏实做事,无怨无悔。是的,做老实人好,能吃眼前亏的老实人,才能计长远。爷爷说的没错。</p><p> 年轻时的爷爷还是一条硬汉子。</p><p> 早在合作化时期,爷爷当过生产组长。有一年天旱,两个多月没下过大雨,队里的很多稻田旱得白了泥,开了坼,再不想办法就意味着颗粒无收,整个村子的人都会饿肚子。</p><p> 爷爷心急如焚,他当即组织人马,架起三梯木制龙骨水车车水,连续奋战四天四夜,一些人因体力不支中途退出了,可爷爷一直坚持到最后,成功缓解了旱情。村里为此还写大字报表扬爷爷,号召大家向爷爷这条硬汉学习。</p><p> 爷爷只读过两年书,可珠算水平很高,毛笔字也写得好,曾经被派到外地双江村当保管员。在一次为社员分红薯时,一些手脚不干浄的人趁爷爷不注意时偷拿红薯。爷爷察觉后索性把红薯全部放进地窖,爷爷一个人猫腰蹲在地窖中一一过秤,将红薯公平地分给大家,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也从不吱声。因为爷爷做事公道,从此获得“硬脚巴子”(立场坚定、做事过硬的人)的美名。</p> <p> 爷爷的这些事,让我想起最近特别流行的“硬核”一词。但在家庭生活中,我老实硬核的爷爷也有格外温情的一面。</p><p> 听妈妈说,我还在襁褓里的时候,爷爷从到外边出工回来,第一件事就是从妈妈怀里接过我,或抱在怀里逗乐,或举个高高开怀,完全不顾劳作一天的疲惫。</p><p> 每次烧柴火的时候,爷爷总把我抱在身边,一边往灶膛里添柴,一边给我讲故事。爷爷还想出在柴草灰上教我识字、做算术的方法。现在想来,不知道爷爷是不是受了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的启发。不过,只上了两年学的爷爷,应该是不知道欧阳修的,更别提欧阳修的母亲了。爷爷教我识字没有从当时小学课本上的“日月山火土”开始,而是从“头发眉毛眼睛嘴巴”“心肺肝胆肠胃肚子”等跟人体有关的词学起,一边教一边让我在身上找到相关的位置,找对了就会抱我举高高,祖孙俩的笑声往往会引来奶奶跑来跟着一起乐呵。在爷爷的教导下,还没上学的我,已经认识很多笔画复杂的字了。</p><p> 爷爷没有接受过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这种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教育智慧,完全源于他对孙女的用心与爱心。爱,是创造的源泉。这是成年后作为教师的我从爷爷身上获得的启迪。</p><p> 爷爷有段时间在大队的农场劳动,农场有一片梨林,爷爷散工后会给孙女们拣一些掉在地上的果子回来。当时家里没有任何果树,因此,哪怕是那些长相不好还摔破皮、咧开嘴的梨子在我们小孩子的眼中也是宝贝。吃着甜津津的梨子,看着爷爷夕阳中笑得红彤彤的脸庞,觉得爷爷特别可亲,生活无比美好。</p><p>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奶奶去姑姑家呆了一段时间。暑假,就只剩我和爷爷在家。那个时候已经分产到户,爸妈都去了县城,一部分田地已经承包给别人,剩下的部分就全靠爷爷一个人了。</p><p> 爷爷拒绝我跟他一起出去劳作,理由是我在城里呆惯了,不会干农活,我的任务是好好读书跳出农门。我知道,这是爷爷对孙女的宠爱,我只好乖乖呆在家里,做饭,操持家务。每天粗茶淡饭,爷爷却夸我做得好吃。特别是我发明的肉末盐菜汤,酸酸辣辣还有点肉的鲜味,当时是爷爷的最爱。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爷爷在外出汗多,我的肉末盐菜汤解渴开胃又省肉的缘故吧。</p><p> 爷爷后来得了肺心病,爸爸接他来县城治疗。当时我们一家挤在父亲一个套间的职工宿舍里,我和妹妹跟爷爷睡一个房间。爷爷每晚后半夜咳嗽得厉害。每天晚上我只要听到爷爷咳嗽就会马上起来扶爷爷坐起(爷爷说这样稍微舒服点),给他用枕头垫好后背。倒热水给爷爷喝,期盼着爷爷早点好起来。</p><p> 冬去春来,终于熬过了一个严冬,爷爷的病情有些好转,提出要回乡下去。爸妈拗不过他,只好依从。记得当时爷爷站在宿舍前的走廊上,脱掉了棉衣的爷爷身子几乎瘦了一半,夕阳照得爷爷的银发闪闪发亮,而我的心中有一个不好的预感:爷爷也许再也不会来县城了!想到这里,我流着眼泪劝爷爷继续在城里治病。但,爷爷还是回了乡下。他不想继续给爸爸增添负担了。</p><p> 后来,爷爷没有再来我们县城的家。两年后的暑假,爷爷在乡下去世。当时爷爷已经很虚弱了,病逝前已经有一段时间不能下地劳动。爷爷每天佝偻着身子坐在亭子里,看人们进进出出劳作不息,心里应该非常失落。我当时已经读初中了,虽然能够理解他的落寞却不知道怎样安慰。只是默默地给爷爷按摩手脚、扇扇蒲扇。</p><p> 爷爷去世的前一天跟我提出要喝烧酒,并让我给他买几个饼子回来,他说村里的谁谁就是在喝了一杯烧酒、吃了几个饼以后安详地去了的。我当时不知道这是爷爷临终前的愿望,出于健康的考虑我没有满足爷爷的心愿,安慰爷爷等病好了再喝酒。</p><p> 爷爷去世那天早上心里很不舒服,没有力气,吃了几口早饭就没吃了。奶奶和我给爷爷揪痧,可怜的爷爷已经瘦得只剩皮包骨头,揪痧的时候因为气血极虚根本就不出痧了。我们只好扶爷爷躺到床上。</p><p> 后来,奶奶出去给爷爷找酒,我在后屋做事。才做了不一会儿,我的心里却咚咚敲起了小鼓。我下意识放下手中的活去看爷爷。只见爷爷在床上大口大口地喘气,试图想要坐起来。我扑过去大声哭着想要扶起爷爷,爷爷已经说不出话,只是朝我摆摆手,示意我别哭。然后,爷爷的手垂了下去,我没能扶起爷爷。爷爷就这样,在我的眼前离我而去。这个辛勤劳动一辈子的老人,从此再也站不起来了。那年,我15岁。第一次经历生离死别。爸妈和妹妹们当时都在县城,家里只有我和奶奶。消息传出,村里当晚就来了不少人,大家分工协作帮忙料理丧事。</p><p> 爷爷的灵柩在家停了好几天,我们按照当地习俗给爷爷做道场,我每天几乎没怎么睡觉,实在太疲惫了上床眯一会,眼皮合上就会梦见爷爷又活过来了。醒来却是一场梦,于是又到爷爷身边看着他慈祥的脸庞簌簌落泪。</p><p> 对于爷爷,我此生最大的遗憾是没能让爷爷在临终前喝上他最爱的烧酒。自从生病以后,爷爷戒酒已经两三年了。</p><p> 爷爷没有别的爱好,家里经济宽裕点时,他就买点本地最便宜的烧酒喝,每次喝得不多,更是从来没醉过。回想爷爷独自小酌的情景,我想,我的坚强乐观的爷爷啊,从酒中品出的一定是芳香与甘甜吧。因为,爷爷在世的时候,我从来没有听见过他哪怕一句的怨言,更没看他跟任何人有过争吵,就是他病重咳嗽气喘难眠的时候,脸上也是一副朴实安详的模样。</p><p> 可惜我当时年龄太小又是女孩,如果我是他长大成人的孙子,我一定每顿都陪爷爷好好地喝酒!不,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爷爷去世的前天,他15岁的孙女我,也一定会陪爷爷好好地喝上一顿酒的呵。可惜,我的爷爷已经回不来了。不懂事的我没能让爷爷了却最后一个朴素的心愿。每每念及,心中便后悔、痛苦不已。 </p><p> 但我知道,爷爷并没有怪我,从他去世前安慰我别难过的手势,从他去世后安详的容颜,从他一辈子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人品,我深信这一点。</p><p> 如今,爷爷离开我已经三十多年了。以前在家乡的日子,也只能清明去爷爷坟头看看。自从来到深圳,每年的清明,我就只能通过手机屏幕,通过或多或少的文字,传达我对爷爷深深的思念了。</p><p> 每当此时,我便觉得爷爷似乎没有离开,他用树枝教我在柴灰上写字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他那做老实人办老实事的谆谆教诲还在耳边时时回响,他那服务大众,敢担当能吃苦的“硬核”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熠熠生辉。</p><p> 是的,我的硬核爷爷并没有离开,他就在我头顶的星空。一直都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