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老红军

欣可儿

<p>  小时候爸爸在我眼里就是个大英雄,他个子不高,身材偏瘦,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操着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周围的人都亲切的称他“老红军”。我为有老红军爸爸感到无比自豪。</p> <p>  我的祖籍四川南充,这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地方。是一代伟人朱德、张澜、罗瑞卿和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的故乡。 在中国近代史上,南充更是演绎了元帅与士兵的佳话——朱德元帅和“天下第一兵”张思德同出生于南充仪陇县。直到今天,仪陇人仍骄傲地称家乡为“两德故里”,自豪地告诉世人——当兵,要么当“天下第一兵”,要么就当“元帅”。</p><p> 南充还是红四方面军兵员的主要来源地。也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1934年底,红四方面军壮大到5个军8万人时,仅南充地区就有5.2万人参加红军投身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有3.8万南充籍红军战士在抗日战场上为国捐躯。英勇的南充儿女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上演了一段段红色传奇。我的父亲就出生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p><p> </p><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p><p> </p><p> </p> <p>  父亲张良先,1921年5月21日出生在南充仪陇县柴井乡(原南部县),一个叫陈家湾的贫穷小山村。在他4岁时我的爷爷去世了。因为家里穷,只有7岁的父亲,去地主家做了放牛娃,经常被人欺负。</p><p> 1933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经过我的老家,在那里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父亲听说红军宣传打土豪分田地,解放受压迫的穷苦人,12岁的父亲在红军到达第五天,瞒着家人跑去报名参加了红军。</p><p> 从此,跟着红军走上了革命道路。这一走离开家乡就是20年,而且越走越远,靠着两条腿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直到1953年底抗美援朝回国后,才与家里已经70多岁的老母亲(我奶奶)取得联系。</p> <p>  父亲参加革命时因年纪小,被分配到红四方面军的第红30军模范营。这个营全部都是18岁以下的小孩(四川话叫小鬼),去了以后,每人发给一支红缨枪,每天轮流站岗放哨,逐渐也参加一些小型战斗。</p><p> 1934年3月,父亲调入红四方面军的红4军医院(红4军曾二次翻越雪山,三次走过草地)。</p><p> </p> <p>  由于王明、博古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致使红军在蒋介石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红军被迫退出了根据地,实行战略性转移。为了摆脱敌人的包围,保存有生力量,1934年10月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p><p> </p> <p> 这里是北川马槽乡红四军总医院遗址。红四方面军曾在这里打响了千佛山战役。</p><p> 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为迎接转战北上的中央红军,突破敌人封锁,从苍溪、阆中、南部一带,以强渡嘉陵江拉开了长征的序幕。为摆脱不利处境和争取北上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在西出北川峡谷时,打响了千佛山战役,红军和北川人民与敌人展开了浴血奋战,几乎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战士受伤。红四方面军就将北川县马槽乡的邱家大院,作为红四方面军临时总医院。千佛山战役最后红军大获全胜。</p><p> </p><p> </p><p> </p><p> </p><p> </p> <p>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突破重重包围,到达岷江峡谷后,为夺取松潘,经茂县松坪沟翻越了“红军棚子”。这座因群众口碑而得名的雪山垭口海拔4097米。而后红四方面军为接应中央红军,又相继翻越了虹桥雪山(海拔垭口4556米)、巴朗山(垭口海拔4484米)、鹧鸪山(垭口海拔4243米)。也就是说,在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之前,红四方面军已经翻越了4座雪山。</p><p> 长征期间,红四方面军翻越的雪山就超过了20座,累计翻越雪山次数根本无法统计,其中红军棚子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党岭山是长征中遇到的海拔最高、翻越条件最困难的雪山。</p><p> 党岭山,垭口海拔4810米。是红军长征中翻越最高的雪山,也是自然环境最恶劣、红军付出牺牲最大的雪山。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风暴、雪崩不断。红4军翻越党岭雪山是在1936年3月,白天气温都在摄氏0°C以下,到了夜晚,气温更是降至零下30°C,红军战士大都身着单衣,不少战士只穿了一双草鞋,为御寒红军战士只能靠吃辣椒,喝些烈酒、姜汤抵御寒冷,而越往上爬,越憋得喘不过气来,严重缺氧导致很多体质差的战士,一坐下来就再也爬不起来了。父亲年龄小,是靠拽着首长的马尾才爬过了雪山。</p><p> </p> <p>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接连翻越4座雪山后,与红一方面军在西康的懋功会师。之后,横跨黑水河,到达毛儿盖一带集结,准备进入草地。</p><p> 在进草地之前,红军要想尽一切办法筹集粮食。当时要搞到粮食非常困难,因一无根据地;二无后方;三无群众基础;加之国民党对当地人的反宣传,人都跑光了。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庄家(青稞麦子)有的刚放黄,有的还在扬花,战士们只能到地里捡青稞麦,回来用火将麦芒烧掉,然后再用手搓(包括当天的口粮)。父亲是一边搓一边吃,一天下来搓不到2小碗麦粒,搞了一个月搓的麦粒也不足10斤,这里还包括为伤员准备的粮食。因粮食的不足,太多的红军战士没能走出草地。</p><p> </p> <p>  爬雪山、过草地,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死亡行军。</p><p> 1935年8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两军混编,共同北上,开始进入草地。茫茫草地一望无尽,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跳到另一个草甸,或者拄着棍子探深浅,几个人搀扶着走。每年的5月至9月是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进入草地的。</p><p> 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越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被污泥吞噬;二怕下雨,草甸本来就难走 ,如果下雨,脚底下更软、更滑,稍有不慎就会摔倒,掉进泥沼;三怕过河,草地上有不少河流,草丛河沟交错,河宽流急,不下雨还好,遇到下雨,河水暴涨,瞬间就有被洪水卷走的危险。</p><p> 草地气候十分恶劣,一日三变,雨雪、冰雹来去无常。中午还是晴空万里,下午往往就会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冷雪、冰雹轮番降临。红军过草地时正值盛夏,白天温度高达30°C,夜晚气温又会骤将至0°C,非常寒冷。最难的是没柴,尽管草地满眼都是草,可那些草就像红军战士身上的衣服,罩着寒气,湿漉漉的,甚至到了夜晚宿营也找不到一块干净的地皮,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战士们只能挤在一起背靠背以自身的体温相互取暖。</p><p> 草地还没走过半,粮食就吃光了。在漫无边际的草地里,只能靠吃野菜、草根、树皮维持生机,甚至皮带、皮鞋也煮着充饥了。父亲进入草地时带了点盐,肚子饿急了,就喝2碗盐水充饥,也就是靠的这点盐救了他的命。即使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还要一边行军,一边打仗。</p><p> </p> <p> 父亲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的第4军和第30军,由于受张国焘右倾逃跑主义和分裂主义错误的影响,长征历程更为曲折和艰难,单是草地就过了3次。每一次的过草地都是在与死神打交道。</p><p> 第一次过草地是开始北上。1935年8月,张国焘故意延宕阻挠,致使红军丧失了消灭胡宗南部夺取松潘的有利战机,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只好决定红军改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草地北上。编入右路军的红四方面军第4军、第30军,于8月底前走出草地,到达班佑、包座地区,于此同时,左路军先头部队也开始进入了草地,但受张国焘错误影响,不久即被迫停止了前进。</p><p> 第二次过草地掉头南下。红军右路军走出草地后,占领了包座,可本应向班佑靠拢的左路军却迟迟没有动静,张国焘又耍起了延宕北上的把戏。9月8日,张国焘电令徐向前、陈昌浩,命令右路军南下。15日,张国焘以红军总政治部名义发布《大举南进政治保障计划》,称这才是真正的进攻路线。随后,又命令左路军先头部队和右路军之第4军、第30军等分别从阿坝、包座南下,向大金川流域马塘、松岗、党坝一带集结开始南下。这样,红4军和红30军就不得不第二次进入渺无人烟的草地。二次过草地,使红军又付出了巨大牺牲,仅30军就由原来8个团变成了6个团。</p><p> 第三次过草地再次北上。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卓木碉(即今马尔康县白莎寨)宣布另立“中央”。突然南下的红军,趁国民党军没有防备,取得了绥崇丹懋战役的胜利。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张国焘,要求部队继续向南推进。11月19日,在百丈地区遭遇到国民党军十几个旅阻击,经7昼夜激战,终因寡不敌众,撤出战斗,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也标志着张国焘南下创建川康边根据地的计划宣告破产。 1936年7月1日,红2、红6军团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师后红2、红6军团与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两军会师后的共同任务就是迅速北上,与中央红军汇合。1936年7月初,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分为左、中、右三路纵队开始了北上。</p><p> 这又是一次极其艰苦的行军,为此,那些已经二过草地的红四方面军第4军、第30军不得不第三次穿越一望无际、满目苍凉、绵延数百里的大草地。再次面临过草地的行路难、御寒难、宿营难和饥饿等生死考验。这次过草地,粮食更是严重不足,大家以野菜、草根以至马皮、皮带充饥。经过将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红二、红四方面军终于走出了草地,于1936年8月上旬到达班佑、包座地区,取得了北上的重大胜利。</p> <p>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终于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三大主力会师向全世界宣告长征胜利结束。</p><p> 在两年中,红军辗转14个省 ,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史诗。红军长征史上,红四方面军是红军长征历时走的时间最长,一年零七个月。许多红军战士牺牲在漫漫征途上,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p> <p>  红军胜利会师陕北后,为抗击日寇,部队进行整编。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下辖385旅和386旅。</p><p> 父亲随红4军整编为385旅第769团,在团部给首长当勤务员,团长是大名鼎鼎的陈锡联,769团由129师直接指挥。1937年9月底,部队东渡黄河,父亲跟随主力部队开赴华北抗日前线。</p><p> 1937年10月,日军华北方面军一部向太原发动进攻。八路军第129师769团在团长陈锡联率领下,向山西省原平东北山区挺进,部队到达山西省府_太原市郊代县,距太原90里待命。19日夜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部队隐蔽地进入阳明堡附近(飞机场),夜里11点左右,769团以一个营的兵力突袭飞机场,经过1小时的激战,击毁飞机24架,歼敌100余人。</p><p> 这一仗,削弱了日军进攻忻口的空中力量,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国民党军作战。不久,又在沙黎公路上伏击了日本鬼子,将满载军火的180辆汽车全部炸毁。</p><p> </p><p><br></p> <p>  1938年129师奉命布防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边区。129师进入该区域后,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看到队伍不断壮大,认为培养军事指挥人才成为紧迫之事。1938年2月,129师为培养军事人才,在山西省黎城县组建了随营学校。学校所招学员都在17-28岁,级别以连级、排级干部为主,其中也有少数营级干部。学员所学科目有投弹、射击、刺杀、爆破和习用各种常用武器,利用地形设伏击战,以敌强我弱情况下应用游击战、运动战等。在学术上,学习由刘伯承在1937年底为教育和武装部队所编写的《抗日游击战四个基本任务》、《抗日自卫队三个基本任务》和论文《论游击战与运动战》等军事著作,及对日军、蒋介石作战的研究。随营学校的开办,为年轻干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军训场所。</p><p> 随营学校在入校前,对学员审查把关比较严格。由旅团军政首长及司政后领导机关核定,再经各级党组织部门严格审核后,限一个月内选送到随营学校。1938年4月,父亲由团首长推荐进入129师随营学校学习。父亲从小是放牛娃,12岁跑出来闹革命,能进入学校学习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因此父亲特别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学习上非常刻苦用功,在文化学习和实战训练中表现都很出色,受到随营学校的物资奖励和嘉奖。并于1938年8月经随营学校李鱼彩同志介绍,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无候补期)。这一年父亲17岁,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先锋战士。1939年9月父亲学习毕业后,分配到385旅第2团任测绘员,并参加了粉碎日军对晋冀豫的大“扫荡”和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攻的作战。</p><p> 测绘员——战时的特种兵。为保障指挥和作战需要,为中央军委总部和八路军、新四军千方百计收集资料,冒着炮火硝烟调查兵要地志,精心绘制军事地图,为党中央、军委总部和作战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测绘保障,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要的历史性贡献。</p><p> </p><p> </p> <p> 1940年5月,父亲调到冀南军区司令部,在司令员陈再道身边担任测绘员。测绘员要保证五万分之一的军事地图带在身边不能损坏、不能雨淋,要向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军事地图。父亲经常背着地图跟着首长跑,首长每天要看几次地图,都要随叫随到。行军打仗时给首长看地图,要准确标会出抗日根据地、作战态势和作战部署,要保证军事要图的准确性,要为战场上的指挥员提供及时有力的测绘保障。1940年8月,父亲跟随司令员陈再道率领的冀南部队10个团,参加了百团大战。</p> <p>  1941年5月,父亲奉命调入冀南六军分区司令部一股。1942年敌人大肆进行“扫荡”,使革命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和摧残。这一年的3月,父亲所在的部队在河北省枣强县遭到日军的突袭,正在工作的父亲与8名战友不幸被俘。在狱中父亲经受敌人的数次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始终没有吐露半个字,保持了革命气节。一个半月后,日本鬼子将父亲一行9人押送到东北抚顺煤矿。</p><p> 同年6月,父亲和战友们一同逃出了抚顺煤矿,为了躲避敌人追赶,大家都跑散了。经过2个多月的艰辛万苦,最后父亲一个人终于在当年8月回到了原部队。由于被俘期间和组织失掉了联系,后经组织的严格审查,经冀南军区政治部和六军分区政治部的调查,2个月后父亲恢复了党籍和工作。之后,派往冀南陆中和太行陆中学习。</p> <p>  抗日战争结束后,父亲先后调入东北合江军区司令部任参谋;东北六纵16师教导团团部任政治指导员;东北野战军炮兵一师测绘大队特种兵任政治指导员;武昌特种兵政教队学员;中国炮兵一师后勤处任政治指导员。直至全国解放。</p> <p>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保家卫国的脚步并没停歇。朝鲜战争爆发,父亲又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8月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一师入朝参战。父亲在炮一师后勤处任政治协理员(正营级),负责炮一师的后勤保障工作。抗美援朝战争实际上是一场立体战争,没有前方和后方之分,仓库都是野战仓库,会经常受到敌机的“光顾”。物资运输线经常被炸毁,每一场战役能否取胜,靠的就是后勤保障。父亲在朝鲜战争中,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英勇贡献,2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部队嘉奖。抗美援朝胜利后,父亲于1953年10月回到了祖国,回国后直接进入军委炮校工作。</p><p><br></p><p> </p> <p>  我的父亲母亲,相识于抗美援朝期间,他们的结婚也可以用闪婚来形容,父亲大母亲整整15岁。</p><p> 听母亲说,1952年12月,父亲第一次从朝鲜战场回国进行休整,当时部队驻扎在母亲的外婆家,一个叫代仟的小乡村。父亲刚回到部队驻地,他的老战友赵秀峰连长就跑来给父亲说媒,说是房东的外孙女(我母亲)。当年我的母亲年轻漂亮,大大的眼睛,梳着两根又粗又长的辫子,还在读高小。父亲约定要和母亲见面时,母亲还不知情。当时外婆让母亲去学校请假,也没说相亲的事,只说是带她进城买衣服。母亲很高兴,跑到学校请好假,跟着我外婆出了门。但是出门后并没进城,而是去了母亲的外婆家(母亲的家与外婆家是邻村)。一进门母亲瞧见一位首长坐在屋里,转身就出来了,拉着我外婆就要走。这时太外婆问父亲,“这是我外孙女,你看怎么样啊? 如果同意你就陪着进城去逛逛吧!”父亲听了太外婆这么一说,起身就去追赶我的母亲。到了城里父亲给母亲买了二套衣服,其中一套是红色衬衣。第一次见面,这就算定亲了。父亲与母亲见过面后,不久跟随部队又返回了朝鲜。</p><p> 1953年3月父亲第二次回国,奉命回来接电话班去朝鲜,这也是父亲与母亲的第二次见面。3月19日部队为他们举行了隆重而简单的婚礼,此时父亲32岁(军队干部28岁前不允许结婚),母亲芳龄17岁。新婚后的第2天,父亲就告别了年轻的妻子,再一次踏上了朝鲜战场。</p><p> 1953年5月,母亲和一些志愿军家属作为祖国慰问团,前往朝鲜去探望父亲。部队派人前来接她们,事先换好了志愿军军服,由警卫员负责带队,先从沈阳乘火车到达安东(今丹东),然后再换乘军车,经鸭绿江进入朝鲜。听母亲说,在父亲炮一师后勤驻地,敌机轰炸是常有的事,经常能听到战场上的枪炮声和敌机扫射的轰鸣声。母亲曾二次去朝鲜,有过一次最难忘的经历,讲起来像电影一样。</p><p> 朝鲜自开战以来,就进行过几次和谈, 谈谈打打、打打谈谈,谈不下去了就打。一段时间敌机的轰炸非常激烈、频繁,部队驻地和运输线经常被炸,父亲在一次敌机轰炸中也被埋在了废墟中,是警卫员把他从废墟中救了出来。部队首长怕志愿军家属有危险,决定派人护送她们先行回国。当时母亲她们一行有十几人,有的还带着孩子,大家坐在伪装的军用卡车上,卡车沿着盘山道行驶,道边就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大家都不敢睁眼往下看。为躲避敌机,车子也是经常走走停停,但还是被敌机发现了,美军的敌机贴着地面疯狂轰炸扫射,子弹像下饺子似的,敌机追着你的屁股跑,炸弹就在车子前后轮番爆炸,孩子吓得不敢出声,大家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越过一座山后,白天不敢走了,护送人员决定让大家先住下来,晚上再走。警卫员去找当地高丽人与他们协商,看能不能在防空洞里躲一躲,可是他们就是不同意,怎么协商都不行,最后气的警卫员拔出手枪,问 :“我们来这里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帮助你们我们才来的吗”? 他们这才同意让大家住进了防空洞。 </p><p> 傍晚天刚黑,大家就赶紧上车赶路。一路上到处断壁残垣、硝烟弥漫。就这样,白天找地方住下,夜晚星夜兼程,经过几个昼夜的赶路,终于到了鸭绿江边,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车子一进入安东,所有的人都欢呼起来,到家了!到家了!回到了祖国终于安全了。</p><p> 1955年5月父亲母亲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我的哥哥在部队出生了。</p> <p>  父亲12岁参加革命,从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起,先后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为革命出生入死,立过功、受过奖。在1947年的南下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3次荣立三等功。</p><p> 1955年1月,军队干部由供给改为薪金制,父亲工资级别高干13级(准师级)。</p><p> 1955年9月军队授衔时,因父亲正接受肃反委员会的审查,受此影响,授衔级别不升反降。父亲革命了一辈子,生性好强,心想在哪里不是干革命,一气之下要求到地方。此时正直全国支援军工建设,父亲响应国家号召,到东北支援军工搞建设。1956年10月父亲转业到沈阳黎明航空企业,当时叫410厂,是前苏联援建中国156项工程之一,中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三个完善的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美国、苏联、中国)。五十年代410厂干部配备的级别都很高,车间主任都是正团级,父亲担任410厂基建处党总支书记,行政级别:仍是国家高级干部13级。</p> <p>  父亲戎马一生,作战勇敢,不怕流血牺牲,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为中国革命事业取得最后的胜利,做出了英勇贡献。荣获三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华北解放纪念章”、三级“朝鲜国旗勋章”和“抗美援朝纪念章”等......可惜,因搬家和二弟的原因,父亲的很多证书、奖章和照片都遗失了。</p> <p>  如今翻看爸爸的遗物,看到那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一枚枚奖章和军功章,我的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静,五十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父亲,心里还是那么痛,那是因为我的身体里流淌着父亲的血液,父亲永远活在我的心里。</p> <p>  中华人民共和国勋章证书。</p><p>  </p><p> </p> <h3>  “三级八一勋章”证书</h3> <p>  三级 “八一勋章”, 是父亲作为1933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最高荣耀。</p><p> 八一勋章,是经过全国人大批准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工农红军时期(1927年8月1日_1937年7月6日)参与战斗有功人员的勋章。</p> <p>  中华人民共和国奖章证书</p> <h3>“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证书</h3> <p> “独立自由奖章” 、“解放奖章”</p> <p>解放华北纪念章</p> <p> 朝鲜三级国旗勋章证书</p> <h3>国旗三级证书</h3> <p> 荣获抗美援朝三级“国旗勋章”。</p> <p>  中国人民志愿军胸标</p> <p> 朝鲜颁发给中国人民志愿军银质军功奖章。</p> <h3>抗美援朝纪念章</h3> <h3>赴朝慰问志愿军“和平万岁”纪念章</h3> <p>  “祖国解放纪念章”是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出朝鲜时,朝鲜政府授予志愿军官兵的纪念章。</p> <p>  爸爸的预备役军官证</p> <p>  我的幸福童年——爸爸、妈妈、哥哥和我。</p> <p>  全家福,一张最珍贵的照片,记载着我们儿时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快乐。</p> <p>  父亲至今离开我们已经整整52年了,他当之无愧的称呼是“老红军”,我为自己的父亲是老红军感到骄傲,我们永远怀念他。</p><p> 明年是父亲诞辰100周年。我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老红军”,纪念父亲的英灵永垂不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