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我的一段军旅记忆

回眸人生

<p>1976年的2月,位于吉林省桦甸县夹皮沟小镇依然还是数九寒冬白雪皑皑。一大早,我穿上了绿色军装,踏着厚厚的积雪来镇上报到。将近八点,戴着大红花的我,就和一起参军的同乡战友,登上了夹皮沟老矿派给的老旧大客,去桦甸县应征报到去了。随着送别的人流,伴着敲打的锣鼓,客车缓缓的驶出了小镇,车在行驶到老金厂公社的时候,又有四位老金厂籍的战友上了客车,而表现不同的是,他们除配戴着大红花,胸前还扎着白毛巾,这一装素让我至今都记忆犹新。车在傍中午的时候来到了桦甸县委招待所,然后是吃饭,接着在桦甸县那唯一的电影院,参加了全县举办的欢送新兵入伍大会,大会除了领导讲话外,还有一位新兵代表在大会上发了言,最后电影院上映了电影《第二个春天》等这些活动都进行完毕,夜幕已降临到了桦甸城,这时部队在县委招待所大院集合,然后步行来到了位于县城最北端的火车站,接着我坐上了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的火车,列车载着我一路向北,开始了我为期六年的军旅生活。</p> <p>当兵时的我:年龄20周岁、汉族、高中文化,家住桦甸县、夹皮沟镇、兴安大队、2小队。部队番号81036部队71分队,部别23军直属高射炮兵团,57营1连,历任过战士、付班长、班长、代理排长和团支部书记。1981年10月退伍回乡。</p> <p>这是到部队后在新兵连集训结束时新兵班的一张合影,上面这些人的组成由我们桦甸县夹皮沟镇来的几位同乡战友,再就是老金厂公社来的四位战友,还有就是带我们进行了一个月集训的新兵班长。前排右起李佰军(夹皮沟镇、东兴大队,五间房小队社员)秦德彬(指挥连驾驶排大连金县老兵新兵班长)张海林(夹皮沟镇、兴安大队、二队知青)王有(夹皮沟镇、云峰大队、双合小队社员)中间右起杨文胜(老金厂公社、老牛沟大队,高力屯小队社员)张玉林(老金厂公社、老牛沟大队、高力屯小队社员)魏学海(老金厂公社、老牛沟大队、高力屯小队社员)马宝贵(夹皮沟镇、金沟大队、东金沟小队社员)景日福(夹皮沟镇、兴安大队、小营沟小队社员)我(夹皮沟镇、兴安大队、二小队社员)王安金(夹皮沟镇、兴安大队、四道岔小队社员)。新兵连的生活即紧张又辛苦外加有些兴奋、新鲜变换空间的感觉在里边。每天除了练习队列以外,还要进行政治学习,可以说那是个既紧张又感觉到新鲜,既天天都在紧张的节奏中度过,一个月的训练很快就结束了,然后是下连队。我被分到了五七营一连八班,成为了一名四炮手。</p> <p class="ql-block">在连队刚入伍那二年,老乡见回面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所以见面后,大多都会去照相馆拍张照片留作纪念。那时不管你是哪个地方的,只要是一个省的或者是一个县的都称其为老乡。但要说最近面的还得说是一个乡镇的,因为大家在家就认识,有的是光腚娃娃,有的是同学,有的是一个村或一个公社的,所以平时走动这样的对象比较多。在部队老乡虽然很多,但真正走动的却就那么几个,一到节假日聚在一起,聊聊家里的事,问候各自亲人怎么样,今后回乡干啥去,对象有了吗?能否走在一起等等,等等,恍惚间已把老乡当做了亲人,当做了朋友,有什么话都愿向老乡倾诉。</p> <p>在部队每天的生活最常见的是训练。而除了训练每天都要经受的是站岗和出操跑步。站岗通常都是在岗楼子里,也有在炮阵地上,每个士兵不管你是战士还是班长,除了你是排以上干部,在部队只要是基层连队都要站岗,站岗最难熬的是夜间站岗,不管你睡的多么香,挨到你站岗了,交接岗的人就会毫不留情的把你从睡梦里叫醒,接过战友手里的枪去站岗去,站岗通常有领班和站岗之说,领班的可以流动走一走进行巡逻和负责叫哨,而站岗的就得在那里坚守不动一直到有人接你为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