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到一年清明时。 </p><p> 今天就是清明节了,以往除了祭祖,我们还会去踏青,但今年受疫情影响,大家可能不得不宅在家里。不过,虽然少了出游的乐趣,但我们依然可以过一个不一样清明节。</p> <p>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话清明 说历史</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清明节的来历</b></p><p><br></p> <p> </p><p> 清明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p> <p>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清明节这一天,东亚许多国家都有着相似的习俗。</p><p> 后来,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p><p>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逐步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p><p> 今天,清明除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这一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因此,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也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p> <p><b style="color: rgb(1, 1, 1);">清明习俗</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品清明 味经典</b></p> <p> 清明节作为最重要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随着历史长河漫漫流淌至今,不少文人墨客对此也有着不同的感受,写下一首首诗篇,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的步伐,品读经典,感受清明。也可以给小朋友们讲讲关于那时的清明节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祭清明 致英雄</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明思故人,年年踏青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庚子清明节,今日不同昔。</p><p> 2020年春,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大地,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无法用言语表达。2020年3月20日,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突发森林火灾,19人英勇牺牲。</p> <p> 国内疫情形势持续向好,但危机仍然存在,为了抗击疫情,全国各地各战线,有许多“战士”倒在了一线,他们有的是直接参与一线救治工作的白衣天使,有的是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公安干警,有的是用真心真情帮助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的社区工作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深切悼念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4月4日上午10时</p><p><br></p> <p> 我们总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古往今来,那些为了我们的安全,甘愿牺牲和奉献自己的英雄们,我们由衷地向他们表达敬意!</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全国哀悼日</b></p><p><br></p><p>1.什么是全国哀悼日?</p><p><br></p><p>当国家遇到了可怕的灾难或有重要的人物逝世时,国家会举行全国性的哀悼活动,来寄托人们的哀思,这个日子就是全国哀悼日。</p><p><br></p><p>2.为什么4月4日是全国哀悼日?</p><p><br></p><p>最近,新冠肺炎的流行对我们的国家造成了很大伤害。尽管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在国内已经逐渐稳定,但仍然有烈士牺牲、数以千计的同胞逝世。</p><p><br></p><p>4月4日的全国哀悼日,就是为了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他们的哀悼。</p><p><br></p><p>3.什么是烈士?</p><p><br></p><p>烈士是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为争取大多数人的合法正当利益而壮烈牺牲的人员。</p><p><br></p><p>在这次疫情中,那些为了保护大多数人不被感染病毒而牺牲了自己的人是烈士,是我们应该一辈子铭记的英雄。</p><p><br></p><p>昨天,湖北省14名防疫一线牺牲人员被评为首批烈士。</p><p><br></p><p>4.全国哀悼日会做些什么?</p><p><br></p><p>在全国哀悼日,全国的政府机构及驻外机构会将国旗降下一半;全国范围内都会停止公共娱乐活动。</p><p><br></p><p>在4月4日上午10点的时候,会听到很响的声音,那是汽车、火车、舰船在鸣笛,防空警报也在鸣响。响声会持续3分钟,这段时间里人们也会停下手头的事进行</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下半旗”的知识</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衣执甲,时代英雄。</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你们闻令而动,逆行千里,毅然赴险。</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你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英雄。</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今天,全国和驻外使领馆将为你们下半旗志哀。</p><p><br></p><p> 截至目前,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下半旗50次以上,其中30余次系为国家领导人下半旗,17次为外国政治人物下半旗,1次为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遇难记者,另外3次则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的全国哀悼日。</p><p> 关于下半旗,我们需要知道哪些知识?《国旗法》又是如何规定的呢?</p><p><b>为谁下半旗?</b></p><p>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四条规定,下列人士逝世,下半旗志哀:</p><p>(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p><p>(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p><p>(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p><p>(四)对世界和平或者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p><p> 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可以下半旗志哀。依照本条第一款(三)(四)和第二款的规定下半旗,由国务院决定。依照本条规定下半旗的日期和场所,由国家成立的治丧机构或者国务院决定。</p><p> 因此,《国旗法》的规定只明确了在任的国家领导人逝世时应下半旗。对于已卸任的国家领导人,是否下半旗要由国务院另行决定。</p><p> 由于领导干部终身制的废除,自1990年10月1日《国旗法》施行以来,尚无国家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在任上逝世,因此国旗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至今并未实际适用过;第十四条第(二)款关于全国政协主席逝世时下半旗志哀,也仅适用了一次,即1992年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病逝。其他享受下半旗的哀荣的领导人,都是按照第十四条第(三)款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的名义而有此待遇的。</p><p> 1990年《国旗法》通过之前,国旗在何种情况下下半旗并无明确的法律规定。1990年之后,为国家领导人下半旗志哀的标准,事实上进一步明朗化。</p><p> 共和国对逝世的外国人的吊唁,规格最高的应属前苏联领袖斯大林。斯大林于1953年3月5日逝世,3月6日,中国政府发布公告,自1953年3月7日起至3月9日在全国下半旗志哀。志哀期间,全国各工矿、企业、部队、机关、学校及人民团体一律停止宴会、娱乐。此后,以1969年为界,中国为逝世的外国人下半旗的频率和范围均有明显变化。</p><p><br></p><p> 在1969年9月9日为逝世的越南主席胡志明下半旗及之前,下半旗的频率较高,以1953年为起点,16年间共发生过12次;其范围绝大多数为“我国各地下半旗”,基本上都是为去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领导人降旗。</p><p> 而在1969年后,中国为逝世的外国领导人降半旗的频率大幅降低,其范围也不再是“全国各地”,而主要为天安门广场、新华门和外交部。</p><p> 在《国旗法》出台之前,为哪位外国人下半旗志哀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意识形态以及国际政治环境,从斯大林到胡志明,受到下半旗待遇的大都是与中国亲近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随着意识形态淡出国家政治,下半旗需要有明晰的法律制度。</p><p><br></p><p><b>如何下半旗?</b></p><p> 下半旗,并不是将国旗降至旗杆的一半处,也不是直接把国旗升至旗杆的一半处。那么,如何下半旗呢?</p><p> 《国旗法》规定,在直立的旗杆上升降国旗,应当徐徐升降。升起时,必须将国旗升至杆顶;降下时,不得使国旗落地。</p><p> 下半旗时,应当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降至旗顶与杆顶之间的距离为旗杆全长的三分之一处;降下时,应当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再降下。</p><p><br></p><p><b>“志哀”还是“致哀”?</b></p><p> 从文字意义上看,“致”是送达的含义,“致哀”就是用语言向别人传达自己对某人某事的哀意,传达的对象是确定的。而“志”是铭记、铭刻的含义,“志哀”就是以某种方式或活动来哀悼,哀悼对象不确定,比“致哀”要严重,比如:下半旗志哀。</p><p>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致哀”是专指个别的某一次的哀悼行为,“志哀”则是集体的大型的表示哀悼的方式。</p><p><br></p><p><b>下半旗的源起</b></p><p> 下半旗为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志哀方式。当某个国家的重要领导人物逝世后,以下半旗表示哀悼。这种做法最早见于1612年。一天,英国船“哈兹·伊斯”号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时,船长不幸逝世。船员们为了表示对已故船长的敬意,将桅杆旗帜下降到离旗杆的顶端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当船只驶进泰晤士河时,人们见它的桅杆上下着半旗,不知何意。一打听,原来是以此悼念死去的船长。到17世纪下半叶,这种志哀方式流传到大陆上,遂为各国所采用。从中不难看出,下半旗这一致哀方式自古有之,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p> <p>今年有太多的人值得我们记住,我们要把清明节过成感恩节。</p><p><br></p><p>感谢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关爱我们、温暖我们、陪伴我们的故去的亲人朋友。感谢那些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捐躯的仁人志士,并最终还是应该把对逝者的怀念转化为对生者的关怀。</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结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无论是战火中的英烈</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还是和平时期的英雄</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们都是一个个“最美逆行者”</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们用肩膀、鲜血和生命</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担起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值得我们所有的敬重</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