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母校——母校莆田一中记忆

陈天宇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当年我们的教室在泮桥那头的图书馆一楼</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母校杂忆</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67届高二(4)陈天宇</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莆一中的高中生活离开我们已经半个世纪了,然而当年母校留给我们的印象却始终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不会忘怀。在闲聊时,我们常常会如数家珍般地把当年那些似乎最不起眼的事讲得津津有味。</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凤凰木下的激情</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当年母校操场的司令台建在一段残留下来的城墙根上,上面长着一排高大的凤凰木,郁郁葱葱的,开花时节树上缀满了大片火红的花瓣,让人们叹为惊艳。</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作为当年住校的同学,我们每天都是在起床号声中开始的。在起床号声和生管老师的哨声中,我们手忙脚乱的穿衣着鞋,急急忙忙的赶往操场(假如在冬天,我们还会在一片漆黑中迎着耀眼的聚光灯),面对司令台,按照指定的位置站好。我们在老师的口令声中,排成整整齐齐的队伍,而后伴着悠扬的音乐,在领操员的带领下开始非常卖劲地做广播体操(记得当年我们年段黄金宝等一批体操队的同学都曾当过领操员)。广播体操之后,我们还会在翁祖烈老师的指挥下,把操场上的石头瓦片都拾捡起来,然后回教室开始每天的早读。</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记忆中,莆一中的的操场永远是充满朝气和激情的。这里的体育课都是中规中矩的,我们就在这里接受过各种体育门类的基础训练,有球类、体操、田径,甚至还有游泳知识讲授和岸上训练。课外活动期间,操场上不仅是那些体育健儿组成的各类训练队的活动场所,也是所有同学的天堂。拔河的、打球的、跳高跳远的,甚至打闹嘻戏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当年操场上竖着被称为“巨人步”的体育器械,以及司令台后面及两侧的转轮吊椅、“浪木”、“平梯”,那都是许多同学的最爱,总有不少同学有序地排队轮流参加活动。当然,也有些同学会在泮池边走廊上的乒乓球桌上施展球艺。</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当年莆一中的许多学生运动队和教师篮排球乒乓球队的水平是很高的,我们班有几位体育爱好者(也包括我)就经常在课外跟着学校的师生运动队跑,欣赏他们校内外各种比赛。</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天九湾印象</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校园后门外就是天九湾。当年母校在河对岸墨绿色的荔枝林后有一片农地。上劳动课的时候,有时会安排我们到那里干活。那时候,班级的劳动委员带着我们到管理农场的工友郭金耀那里领取工具,然后开始劳动。比较常干的活是把校内厕所很稠很臭的大粪挑到对岸田地里为庄稼施肥。当时的同学大多不怕脏不怕臭,也都觉得从这种劳动中经受了锻炼,培养了劳动人民感情。</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天九湾,是古时护城河的一段,当年河水清澈,看得见河里的水草、石头,河里鱼虾、螺蚌很多,夏天的时候,我们班有些同学会到河里摸河蚌螺蛳,那一脸盆一脸盆的螺蚌就成为我们的美味佳肴。更难忘的是当年响应号召到大江大河里去锻炼,天九湾就成了学校师生的天然游泳池,每天清晨老师就像赶鸭子似的把我们送到河里,就是冬天也不间断。冬泳的场面,确实壮观,升腾着雾气的河面上挤挤挨挨的都是靓男倩女。但是当时的政教处副主任郭淑蓉出于对女生的关心,曾经私下告诉女生要小心,不要惹出病来,文革期间还因此受到批判。记得当年在天九湾靠近学校后门的地段,还修起了蹲跳台、看台和更衣室。</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温馨“病号饭”</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当年母校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同学病了,位于体育馆楼下的医务室有校医免费开药治疗。尽管当年同学们年轻体健,但是,也会有些人伤风感冒、头疼脑热的。医务室的林锦文医生是一个忠厚长者,开完药后,会反反复复地交代怎么吃药,要注意些什么,几乎到了啰嗦的地步。他开得最多的是一种棕色的药片和几片白药片,同学们经常嘲笑他只会开那些药。可许多同学就是在吃了那些简单的药后病就好了。医务室的两位护士,给同学们的印象都特别深刻,高薇护士年轻娇小漂亮,许多同学把她和《林海雪原》小说中的白茹相比。还有一位许美玉护士,手脚虬屈,行动不便,开始有些同学不理解为什么学校会有这样一个护士,当得知她是在一次和老师们一道参加抗洪时为了抢救南门的一个伤者得了风湿病,才成了这个样子的(此事最近还得到宋福耀老师的印证),同学们开始同情和尊重她。课间操和课外活动时,是医务室最忙的时候,抹红药水的,搽松节油的,包扎伤口的,挤满了医务室。那时还会有一些女生在那里帮忙。医务室的老师会为那些病情稍重需要请假的同学开病假条,并为病号到厨房去定病号餐。</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有一次我感冒发烧,在宿舍休息,食堂炊事员送来了一碗热气腾腾上面飘着葱花的米粉,那时,真的感到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篇被贴在教室前面的作文</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高一的时候,我对作文并不太兴趣。到了高二的时候,卢金城老师担任我们的语文教师,卢老师渊博的学识、优美的板书、生动的语言,甚至他那洪亮的声音,都让同学们觉得特别提神。这一切使得我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特别是一次作文时,写的是记叙文《难忘的一件事》,当时我写的是我的一个远房堂叔在暴风雨中抢救一只生产队的船的事,由于是我亲眼看见的,把那件事真实记录了下来,有些细节写得比较生动卢老师给我的作文打了近90分的高分,还在上面用红笔把其中的一些句子划出来,在边上加了肯定的批语,然后贴到教室前面的黑板边上。这件事对我的语文学习和作文写作产生了很大的鼓励作用。从那以后,我语文课听课,课外文学书籍借阅,作文和日记写作的积极性更高了。我深深感到,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时确实是难以估量的,因此,当自己也成为一个老师后,对如何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上心。自己在教书育人生涯中能取得一点成绩,得益于当年母校许多老师的言传身教。</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亦师亦友的班主任“舍友”</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当年我们的宿舍在礼堂南面靠近围墙的地方,去年我们到母校时发现,那几栋两层楼房居然保留着。在校念书期间,我们常在宿舍里吃饭、闲聊,特别是晚饭后晚自修前、晚自修后熄灯前,那是宿舍里最热闹的时候。同班几个宿舍的同学,互相串门,谈天说地,嬉笑怒骂,甚至引吭高歌,萧笛胡吹,胡琴乱弹,我们就在那里度过了快乐的学生课余生活时光。</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最难以忘记的是我们的特殊舍友——班主任李元龙老师,他当时是年轻的党员老师,教我们的数学(三角)兼我们的班主任,为了做好学生工作,他住到了我们宿舍楼梯口的小房间里。每当我们在宿舍的时候,他常常来到我们中间,参与我们聊天。他有讲笑话的天赋,总会逗得我们笑声一片、前仰后合,可他自己就是不笑。当然,他也并没有忘记他的本行,总会不失时机的对我们进行一些思想工作。他聊的东西很多,民间趣事,时事新闻,应有尽有。我就是从他那里听到《金陵春梦》里关于蒋介石的许多趣事轶闻并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由于与同学接触多了,被写大字报的材料也就多了。文革初期,我们班同学写了七十多张李元龙老师的大字报,回避了政治,大多都是笑谈,他自己也去看了,和我们一道哈哈一笑。大概那也算是对他在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保护吧。</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细微处也存永恒记忆</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母校不仅有最好的知识传授,更有多彩的课余生活。母校的学习生活中值得记忆的东西太多了,讲也讲不完。比如,当时每年两度的下乡劳动,其中许多师生一起经历过的为老乡挑水扫地、抢收抢种、车水灌田等,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比如校园内活跃的文化生活,当年有一段时间我就曾经在原先的歌咏代表去当初中辅导班辅导员后接替过歌咏代表,在课间操时到音乐室程本星老师那里学唱新歌,然后回班级教给同学。当时不少同学的声乐器乐天赋在校园内得到了充分发挥,师生的文艺演出几乎可与专业团体的演出媲美,有些同学文革后还真的成为专业剧团的演员或乐队成员;比如,学校食堂对师生的优质服务,给学生贫乏的膳食增添了滋味,至今我甚至还能记起当年食堂工友的面容,还会记起他们当中一些人的名字:阿杰、玉荣、美英、妹子、明姐……</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母校,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当年在这里度过的青春岁月,如火的凤凰木树下曾洒落我们的欢声笑语,也曾洒落下我们青春的梦!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当年在这里的学习生活,泮池的蛙鸣曾经融入我们的朗朗书声,也曾一次次伴我们入眠!母校!我们永恒的回忆和眷恋。</b></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前些年到母校时发现当年我们的宿舍居然还保留着</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生龙活虎的操场</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司令台上的浪木</span></p>

同学

母校

我们

当年

老师

医务室

九湾

宿舍

作文

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