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张村的记忆

贺峰信

<p class="ql-block">  提起我的故乡北张村,方圆百里的地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p><p class="ql-block"> 北张村其所以有名,一是村史悠久,建村己有二千多年;二是村大人多,一个自然村分为了四个行政村,共有二十七个村民小组,人口近万,是长安区的第一人口大村;三是村民会手工造纸,是闻名的遐迩的纸乡。</p><p class="ql-block"> 北张村位于沣、洨两河交汇处的东北方,南接洨河、西临沣水、东傍沣惠渠、北望沣镐,距西安城西南只有二十公里。可谓是“面对南山阳光地,西临沣水润泽乡。”是一处地灵人杰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说起北张村的建村史,可追朔至西周时期。据史记载,西周时期,文王以民为力,在沣河以西筑台、修沼,在沣河以东现北张村处周围造囿。文王所为,民之倾力,亦为其欢乐,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谓其囿曰“灵囿”。</p><p class="ql-block"> 灵囿建成,周七十余里,四周设围,仅在南北两处各张一口,缘由“天有好生之德,人当效之,网开一面,不绝珍禽异兽。南张一面,放南山之鹿,北张一面,放沣滨之麋。”</p><p class="ql-block"> 春秋至西汉前期,关中一带,气候温润,雨量丰沛,曾出现“长安十月桃李开花,枣结实。”、“渭川千亩竹”、亚热带植物大面积生长的现象。地处关中的京畿之地,更兼“滈潏经其南,泾渭绕其后,浐灞界其左,沣涝合其右。”八水相绕,使其湖泊遍布,草木茂盛,野物甚多。</p><p class="ql-block"> 秦时,朝庭在渭河以南,修上林、杜南、息园、东园、白水等五处苑囿。其中,以在周灵囿基础上修建的上林苑,规模最大,距都城最近,皇族贵戚光顾最多。</p><p class="ql-block"> 西汉初年,因社会经济残破,从高祖到景帝,一直都采取与民修养的政策,曾开放秦的上林苑,令民耕种。由此,上林苑中的一些宫观虽然还保存完好,但上林苑已不是一块禁地,不仅有了大片良田,还有了散布各处的居民。故而,在西周灵囿的北张口处,也就有了最早的居民点。</p><p class="ql-block"> 建元三年,汉武帝不顾朝臣反对,将上林苑内的居民全部遣散它处,对上林苑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扩建后的上林苑,“南包秦岭北麓,北界细柳,东至浐水,西达田峪。”周围三百余里,规模十分宏大。上林苑内,设离宫七十所,皆容千骑万乘;又以方位、动植物命名,设二十一观;还栽植奇花异草三千,放养珍禽异兽多种,布局也十分精巧。上林苑四周设围,张十二苑门,设专门官兵把守,不许百姓进入,成了皇家游猎娱乐专用之地。</p><p class="ql-block"> 汉元帝时,王莽篡权建立新朝,加剧了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反抗,引起干戈刀兵。新莽四年,各路反莽大军将长安紧紧包围,王莽兵乏,竟放出狱中囚徒,发给武器,让他们抵抗义军。这些囚徒借机放火焚烧九庙明堂,掠夺财物,长安城南的礼制建筑尽被焚毁。时隔一月,申屠建率绿林义军攻入长安城中,击溃王莽残军,兵临未央宫北阙门下,王莽遂被商人杜吴所杀,新莽政权随及灭亡。更始帝入长安第二年,樊崇率赤眉军十万入关,又占长安。赤眉军对长安大肆烧杀抢掠,较绿林军有过之而无不及,百姓更加苦不堪言。第二年,因长安城中无以为粮,“民饥饿相食,死者数十万。”赤眉军逼迫撤离长安时,疯狂收藏珍宝,焚烧宫室市里,毁宗庙,掘陵园,长安倾刻间成为一片废墟,上林苑也由此逐被荒废。</p><p class="ql-block"> 上林苑被荒废后,几经风雨侵蚀及人为破坏,围墙倒塌,苑门被毁,便再有先民陆续进入,垦荒种地,繁洐定居。其中,在西周灵囿北张口的原居民点处,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故而后取名——北张村。由此可见,北张村建村,应始于西汉初,成于东汉初,村名则源于西周灵囿的北张口。</p><p class="ql-block"> 受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打天下时的战略方针的影响,北张村在明代初期,就修建了一圈城墙,城内面积达十万八千平米。这城墙,灰土夯打,基宽六尺,高两丈有余,并分段设有灯台,用以值守瞭望。城墙初开六门,分别为大东门、小东门、南门、西门、小西门、北门。这六座城门,一应是灰土打底,青石地面;青砖拱洞,砖刻门名;硬木门扇,上嵌铜钉,煞是气派。好久以后,为了交通便利,又开了烂东门、小北门。解放初,又在城西南角开一门,故叫解放门。</p><p class="ql-block"> 在北张村城内的东南角,还有一周长二百余丈,高三丈,上设角楼,置放土炮,外挖壕沟的城中城,村人称为“小堡子”,又叫“紫金城”。这“紫金城”,相传是在明代中期,北张村一姓马后生,上京赶考中得状元,皇帝喜爱,遂将侄女许配,封为郡马。后西部边垂外族叛乱,郡马领命,挂帅出征。这郡马精通番语,兵不血刃,就劝降了叛乱首领归顺。郡马不辱皇命,班师回朝,皇帝龙颜大悦,要为郡马加官进爵。郡马奏请皇帝开恩,准允其携郡主回乡,以尽人子之孝。皇帝准允郡马请求,并传旨,在郡马家乡北张村,建座小“紫金城”,以利郡主、郡马居住,方才有了这城中城。</p><p class="ql-block"> 在村子的东北角,还有一“北小堡”,亦有小城墙。相传为清初,一高娃户部待郎所建。民国年间,因沣河几次决堤,“北小堡”城墙才逐渐被毁。</p><p class="ql-block"> 北张村城墙,由于历经风雨,年久失修,至解放时,仅存了几个砖拱门洞,几处残破的城墙段落和一圈城根(村人称为旱台),只有“紫金城”的城墙大部分尚好。大跃进时期,为求粮食高产,大小城墙才全部被挖,用以肥田。从此,这大小城墙便没了一丝痕迹,留下的,只有那一圈的城根和老人的些许眷恋及模糊记忆了!</p><p class="ql-block"> 北张村原有主街七条,背街小巷多个。这些街巷,多以方位或同姓多居者命名。如:中街、西巷、台子后头、石家拐拐、大东门、小东门、北门、小北门、刘家巷、邹家巷、邓家巷、严家巷、小堡子等。整个街巷都呈“井”字型布局,十分的规整。</p><p class="ql-block"> 听村中老人讲,在南门路东,原来还有一毛家巷。早年,毛家巷有一人去西安城南一回民住地卖猪肉包子,侮辱了回民的宗教信仰,回民为此记恨。一八六二年至一八六五年,清庭官吏挑起回汉民族纷争械斗,一伙回民暴徒借机攻入北张村,杀戮毛姓一宗人氏,从此,毛家巷遂渐就变成了废墟,成为一片闲置之地。</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后,北张村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城墙以外又新增了大小街巷四十六条,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改善,成为长安区的最大村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北张村村东沣惠渠照片)</p><p class="ql-block"> 北张村很早以前就有了人工造纸。相传,蔡伦发明的一帘北张村在很早以前就有了手工造纸,相传,蔡伦发明的一帘多纸造纸法,还是在北张村人发明的一帘一纸造纸法的基础上改进的。</p><p class="ql-block"> 北张村造纸的原料叫穰,是用构树皮加石灰经过两次蒸制而成的,多产于秦岭腹地的镇安和柞水一带。由于两地客商常来村里销穰,很早以前在村子的中街,就有了进行交易中介的穰行。</p><p class="ql-block"> 北张村造纸的工艺十分复杂,由穰变成纸浆,由纸浆变成纸,要经过河里化穣、踏碓压番子、切番子、河里淘捣子、撸槽胀槽、操纸、晒纸、收拾整理等多道工序,构树皮才能华丽变身,成为筋绵平整的纸张来。</p> <p class="ql-block">  北张纸根据写仿、封茶封银、包点心、裱糊、卫生低等不同用途,纸张的大小可分为尺五、尺四、尺三五、尺二五、大连纸、二连纸、长连纸等七八种规格。</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北张村造纸多用白穰,造出的纸筋绵、细白、有拉力,村民称为白麻纸。安徽泾县小岭村产的宣纸,以青檀皮、沙田稻草为原料,青檀皮为骨,沙田稻草为肉。宣纸的纹理、均匀度虽优于白麻纸,但拉力和柔韧度却不如白麻纸。因此,有书画家用白麻纸写字作画,曾赞叹到:北张纸用作书画,“吃墨不滑,筋绵耐柔。”宣纸不可媲美也!</p><p class="ql-block"> 过去,北张纸近销关中西路,远至西北各地,西安西大街的几家纸店都销过北张纸。唐代至清代,北张村曾为皇宫造过御纸。抗战时期,西安“八办”的共产党人熊天楚,在北张村秘密组织村民造大张纸,曾用于延安印刷报纸和边币。</p><p class="ql-block"> 北张村造的手工纸利润相当丰厚,据村中老人讲,造一帘两张规格的纸,一张是本,另一张便是利。当时,曾有一民谣说到:“南堰人挂挂面落个黑面;北堰人编担笼挣个小钱;南张人种蔬菜换个油盐;北张人会造纸能挣大钱。”解放前,北张村相当多的家庭,都以造纸为生,纸业兴盛时,全村造纸达四百多户,这时,就会出现“户户有作坊,家家造纸忙。”的景家。公社化以后,各生产小队都设有一名副业队长,专抓造纸工作。</p><p class="ql-block"> 二OO二年,北张村造纸工张逢学,被文化部推荐,赴美国华盛顿,参加了“民族文化艺术节”的手工造纸表演。二OO八年,北张村人张逢学、马松胜两人被邀请,在北京奥运会祥云小屋,还表演了古法造纸枝艺。二OO九年,北张村的手工造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p><p class="ql-block"> 北张村在明代后期设北张镇,至清代已发展成长安县八大古镇之一。当时的北张镇,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上,有染坊、酒坊、杂货铺、药材铺、穰行、木器行、铁器行、典当行、布匹店、纸花店、车马店、旅馆、饭馆等近百家。昔日的北张古镇,也曾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人头攒动,生意兴隆,甚是繁华。</p><p class="ql-block"> 北张村庙宇也多,初解放时,散布全村各处的佛道两教的大小庙宇庵堂还有二十八座。一九五七年北张小学迁建,大多的庙宇庵堂被拆,砖瓦木料用于学校建设,现保存的仅有城皇庙、孤魂庙、北灵庙、太白庙、娘娘庙、百神堂等六座庙宇。</p><p class="ql-block"> 庙多庙会就多,北张村人过的年节,除传统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农历三月十三、六月十九、八月初四、九月十三等几个古会。这些古会,都源于村中各届庙会,后人们逐渐约定成俗,把庙会这一天,作为亲戚走动相聚的固定节日,后称为过会。北张村四个古会,除有特定的待客对象外,亲戚所送的礼品也大有讲究。三月会和八月会,娘家、舅家、姑家、姨家,所有亲戚一起待,礼品送枣糕油塔。六月会和九月会只待娘家;前者送花花馍,后者送花糕。</p><p class="ql-block"> 椐村中老人讲,过去村中的几个古会,当属三月十三的城皇庙会最为热闹。过会先一天,各地做小买卖的,要提前一两天在几条大街上,用石灰划线占地方,方能有一席之地摆摊设点做买卖。村子南北两头的大戏楼,还要同唱两台大戏,南头戏楼吼秦腔,北头戏楼唱眉户,村子西南角,还要搭台演皮影。过会这一天,集市贸易、文化演出、卖艺杂耍、走戚窜友、逛会闲浪,甚是热闹。</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过会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习俗,曾一度被当作“四旧”而屡遭禁止。过会这一天,激进的红卫兵,就常在各个村口站岗把守,摆着蒲篮挡人收礼品。怎奈这一美好的节日早已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站岗的红卫兵,等到的只有那走亲戚人的当面激昂斥责和回家后父母的一顿臭骂。</p><p class="ql-block"> 北张村人现有姓氏三十八个,充分显示了北张村人的包容与豁达。在这三十八个姓氏当中,以高、马、文、石、贺、张、蓝、邹、王、郭、罗、刘、杨、邓、严姓者居多。解放前,高、马、邹、蓝、贺、罗等几姓宗族,分别在村中都建有祖庙祠堂。</p><p class="ql-block"> 北张村人姓杂,一是源于北张村人很早以前就会手工造纸,邻村外地的失地农民因生计无着,到北张村落户依附造纸养家糊口;二是北张村在设镇后,人口稠密,生意好做,也吸引了不少的外地客商到此定居。村中曾传有“高一半,马一角,文家占着西河坡。”的说法,由此可见,这三姓人家,是村里较早的住户。</p><p class="ql-block"> 北张村很早以前就有戏班,从编剧、导演,戏角中的生、净、旦、未、丑,到文武场面的吹、拉、敲、打,各色人物都有;行头道具、幕帘乐器也是样样具全,装了好几大箱。</p><p class="ql-block"> 北张村的戏班,能演大戏几十本,折子戏也能演百十回。其中,由小东门贺瑞生编写的秦腔剧,邹家巷邹清、村北头高仰山编写的眉户剧就有十多本。戏班排演的《铡美案》《八件衣》《秃碎名顶灯台》等几本戏,在十里八乡都出了名的。解放前,好多剧团名角、江湖艺人,如陆顺子、杨金声、王文鹏、杜干勤等人,都常到北张村搭班演戏。他们的精彩表演,至今,还清晰地留在村中老人们的记忆当中。</p><p class="ql-block"> 北张村的社火也很有名,耍社火一般在元宵节后举行,连耍三天,每天两场。耍社火前先要栽高杆祭风神、祭祖先。 耍社火时,四个行政村,家家大面村旗打头,百面彩旗、百面锣鼓在前,百余座亭子、芯子紧随其后,前后连起来,足有三里之多,其场面十分宏大。社火游转一圈后,“咚咚!”几声炮响以后,在观众的惊呼声中,社火中的人物扮像还要当场变換一次,其速度之快,手法之隐秘,更是令人惊叹!社火场四周,卖小吃的、卖水果的、卖玩具的、杂耍卖艺的、看社火的,把若大的一个看场,围得是水泄不通,猎猎的彩旗、喧天的锣鼓、玄妙的芯子、拥挤的人群,真是非凡的热闹。</p><p class="ql-block"> 我是在北张村长大的,是故乡的热土养育了我,是故乡淳朴的乡风民俗熏陶了我。斗转星移,在新世纪之初的苍桑巨变中,这一古老美丽的村庄就要被拆迁了,但愿对故乡的深厚感情,能够永远保留在每一位北张村人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17年8月书于韦曲“安景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