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教育•思政】碑林思政教师读书进行时——(中学篇五)

碑林进校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时,就如何办好学校思政课、发挥好思政课教师作用作了重要讲话。根据《碑林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活动方案》, 2020年1月,在全区思政课教师中启动了主题为“让阅读成为习惯,做新时代合格教师”的读书活动,由碑林进校提供小学、初中、高中思政课教师阅读参考书目,学校、教师因校因人制定合理科学的读书计划。旨在通过读书不断提升我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更加成熟的教学思想,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br>  现将活动第一阶段部分教师的读书心得与大家分享。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读《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有感</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西安交大附中分校 文霞</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  书是精神文化、思想意识构建的世界,阅读让人的思想充实,扩展人的精神与思维。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从书籍中汲取养料,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这个寒假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们的假期延长,也省去了过年去走亲访友的时间,利用空闲,再一次品读周国平的《守护人性》,让我获益良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周国平不是教育者,更不是教育家,作为一名哲学工作者,却能结合自己的哲学领域,联系当前的社会教育体系,思考教育方面的问题,并有所成就。这对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件幸事,更是一种鞭笞。《守护人性》这本书从不同角度,用朴实而哲理的语言告诉我“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尊重人性。通读全书,结合今年让我们每个人都关注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对书中所提到的生命教育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其中珍爱生命的观点,引起我的思考。“生命是我们最珍爱的东西,它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的前提,失去了它,我们就失去了一切。生命又是我们最易忽略的东西,我们对于自己拥有它实在太习以为常了,而一切习惯了的东西都容易被我们忘记。因此,人们在道理上都知道生命的宝贵,实际上却常常做一些损害生命的事情:抽烟,酗酒,纵欲,不讲卫生,超负荷工作,等等。因此,人们为虚名浮利而忙碌,却舍不得花时间来让生命本身感到愉快,来做一些实现生命本身的价值的事情。”是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但是我们现代社会很多人却忽视了生命的守护,不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同时,珍爱生命还应该珍爱他人的生命。包括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正如书中所说“往往是当我们的生命真正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才幡然醒悟,生命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才凸现在我们的眼前。但是,有时候醒悟已经为时太晚,损失已经不可挽回。”这次的疫情起因就和人类伤害野生动物有关。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这次我们深刻的感受到这个道理。</font></h3> 在这场“抗疫”战中,我再次感受了人类生命的脆弱,一颗小小的病毒竟然可以使成千上百万人陷入生命危机,使上亿民众陷入焦虑与恐慌。惨痛的教训必须让我们意识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我们要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br> <h3><font color="#010101">  疫情蔓延,全国各学校都推迟了开学的时间,这个“加长版”的假期使得同学们拥有了将近2个月的在家时间,如何利用好这个超长假期,不论是每天刷朋友圈、通宵玩游戏,还是是每天躺尸18个小时,这其实都是对生命的无端浪费。防疫在家,适当休息的同时也要利用好在家隔离的这段时间,查漏补缺,认真钻研业务,多读书、读好书,多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书中说道:“有必要把生命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孩子开始,培育生命尊严的意识,善待自己的生命,也善待一切生命。”因此,作为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我们的职责所在。</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问心——何为人性</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167efb">——读《人性论》有感</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西安交大附中分校 吴莉平</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  不知君可有听闻“人性”二字,之前对此的理解,不过“善”“恶”罢了。可人性终究不止于此。前些天,偶得一书,名曰《人性论》,之前总是认为哲理书多半枯燥无趣,纵然略有启发,也只将其命名为“大道理”。而此书则贴实,剖析准确。这本书是休谟的著作之一,对人类思想史有巨大贡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人性论》共分三卷,其一“论知性”,其二“论情感”,结末则为“论道德”。这第一卷,主题为认知论,主要讲认知的起源和范围,人的认知能力和界限及推理的性质作用。此一卷为全书之基础,尤为重要。而这第二卷,为第一卷的延续,其主题是情感的性质和活动,为下一卷“论道德”打下基础。第三卷,则是为道德问题的全面陈述。其中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属于伦理学的内容;第二章讨论“人为的德 ”——既是伦理学的内容,也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的德”。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应着我最近的心境,及我所接触的学科,此书让我感触颇深。“善”“恶”究竟是什么?何为“善”“恶”?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是人的天性,与生俱来;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人先天的本性就是关心自己的利益,这是恶的,是造成恶果的源头;而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习得了社会属性,有了道德和法律约束,才有了善。那如此说来,善恶之间往往只隔着一条约束。</font></h3>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是个讨论了上千年也探讨不完的话题,古今中外,各家各派均有自己的观点。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是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西方对于人性善恶的论述则有霍布斯、佛洛依德,黑格尔等。多数人认为人本善,我曾经也如此认为,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了“善”的意义。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人性的“善”与“恶”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br> <h3><font color="#010101">  人性天生有欲望和贪念,但教化则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育者,我认为只要有一个好的方向、好的指引,人性才会真正向善的一面发展,我对学生们向来都是引领指导,只有人性向善,会比一切强求的规定好得多,有用得多。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道德修养。做到真正的抑恶扬善,才能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人类世界。</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福和自由</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167efb">——读何兆武《上学记》有感</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西安交大附中分校 袁琳</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  我的题目借用了葛兆光先生给《上学记》写的序言的题目,我觉得这个题目也能代表我的感受。从何兆武先生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对于西南联大,他有着非同一般的热爱。一个人青年时代最需要知识和信念,如果可以恰巧生活在合适的环境中,那么整个人一生的基调都会是宽容和自由的。何先生的青年岁月在充满自由和宽容的西南联大度过,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净化。</font></h3> 在《上学记》中,何先生说最值得怀念的时光就是在西南联大的七年,这是他一生中最惬意的一段好时光,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联大自由的风气。何先生感慨到:“一个所谓好的体制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允许人的自由。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在西南联大,学术上充分自由,我想这也是西南联大可以在短时间内培养众多优秀学生的重要条件。<br> <h3><font color="#010101">  何先生为什么会选择历史系?他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正值国难,对人类命运很关心,他以为学历史能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并且何先生学习历史并非仅仅局限于考据,对于繁琐的考据他没有兴趣。他说:“真正理解历史一定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不然只知道姓名、知道年代,你可以知道很多很多零碎的知识,但不一定就意味着你理解历史。”何先生的说法很有道理,我想这也是他以后从事思想史特别是历史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如何理解历史?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们需要有哲学的高度去把握历史,考据可以支撑根基,可是若想在历史长河中获得启迪,就需要从思想上去探求和把握了。</font></h3> 那一代知识分子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相信有更美好的世界等着他们,个人前途是光明的,他们尽管生活在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可是他们总是有一个幸福的憧憬。他们相信世界能够更加美好,并且为之奋斗。而今天呢?单纯的信仰或许早已消失,喧嚣的社会又有几人心怀天下?蝇头小利,全是为了一己的功名利禄。我们为什么常常觉得不幸福?除了社会的大环境外,我想更多的或许是内在的急功近利吧。可能,总有一些东西需要坚守,我想,何先生他们的幸福是一种有希望的生活。而今天,我们只是有生活的希望。<br> 何先生提到自己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颇似五柳先生。他说:“读书不一定非要有目的,而且最好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段话时,仿佛遇到了知音。读书的确如此,或许这是读书的一种境界。没有外在的强加,只是自我的完成。这是一种人生的享受,也是一种自我的满足。<br> <h3><font color="#010101">  “隔代亦同音”,我想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有深深的共鸣。在字里行间中,体会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福和自由,体会历史中那些鲜活的生命。</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文 霞</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吴莉平</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袁 琳</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审核:和巧云</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制作:汝 敏</div>

生命

人性

教师

读书

思政课

何先生

我们

自由

西南联大

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