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美篇

<p>从寒冬,到春天,多少人用生命守护生命。英烈为家国舍生忘死,逝世同胞亦盼山河无恙。</p><p>此刻,愿花飨逝者、春暖斯人。</p><p>白衣执甲,时代英雄。你们闻令而动,逆行千里,毅然赴险。你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英雄。</p> <p>这是我们祖国</p> <p>我们引以为傲的祖国</p> <p>我们最爱的祖国</p> <p>泪水和汗水换来的,是祖国的健康和平安</p> <p>不觉得苦,不觉得累,因为祖国是我的后盾</p> <p>国务院发布公告,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p><p>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p><p>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p><p>截至目前,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下半旗50次以上,其中30余次系为中国国家领导人下半旗,17次为外国政治人物下半旗,1次为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遇难记者,另外3次则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的全国哀悼日。</p> <p>下半旗又是什么意思呢?</p><p>《国旗法》又是如何规定的呢?</p><p>为谁下半旗?</p><p>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四条规定,下列人士逝世,下半旗志哀:</p><p>(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p><p>(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p><p>(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p><p>(四)对世界和平或者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p> <p>下半旗,并不是将国旗降至旗杆的一半处,也不是直接把国旗升至旗杆的一半处。那么,如何下半旗呢?</p><p>《国旗法》规定,在直立的旗杆上升降国旗,应当徐徐升降。升起时,必须将国旗升至杆顶;降下时,不得使国旗落地。</p><p>下半旗时,应当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降至旗顶与杆顶之间的距离为旗杆全长的三分之一处;降下时,应当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再降下。</p> <p>“志哀”还是“致哀”?</p><p>从文字意义上看,“致”是送达的含义,“致哀”就是用语言向别人传达自己对某人某事的哀意,传达的对象是确定的。而“志”是铭记、铭刻的含义,“志哀”就是以某种方式或活动来哀悼,哀悼对象不确定,比“致哀”要严重,比如:下半旗志哀。</p> <p>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致哀”是专指个别的某一次的哀悼行为,“志哀”则是集体的大型的表示哀悼的方式。</p><p>为永远停留在这个寒冬的英雄默念!</p><p>向奋战炎炎烈火中淹没的烈士致敬!</p><p>幸得有您,山河无恙。</p><p>这世间时光易逝,唯英雄永恒。</p> <p>“人死了,就变成一个星星。”</p><p>“干嘛变成星星呀?”</p><p>“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p> <p>“没有一个冬天是不可逾越的,没有一个春天是不会到来的。”</p><p>现在,冬日的阴霾已经散去,春暖花开的日子已经到来。</p><p>我们要用充满哀伤的缅怀和反思,分担同胞遭受的痛楚与磨难;用充满敬仰的感动和奋进,携手并肩迈向充满希望的明天。</p><p><br></p><p>请家长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在特殊的时间,与孩子一起默哀,并告诉孩子祖国的强大,并鼓励孩子为国争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