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安四隅十八都面貌

浙赣恒

<p>  在我们老遂安人心中,“都”同各地语言、风俗、饮食紧密相连。提起一个村名,都会在前面加上几都;听到一种口音,都会说这是哪一都的腔。</p><p>  都,是明清乃至民国时期通行于南方地区县以下乡村组织单位,大约发端于北宋的保甲制度。宋元时期的都一般隶属于乡。明清以后,各地有所不同。遂安县于清雍正后实行“一乡一都”,乡都的范围完全重合。民国以后,随着基层行政区划的调整,乡的管辖范围时有变化,都也在正式行政区划中消失,但都的概念则依然在民间广泛流行。</p> <p>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今天,本美篇通过九零后生蒋建坤老师的授意,并转载他近期在淳安发布“复原遂安县四隅十八都的面貌”。</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民国遂安县四隅十八都总图</span></p> <p>  一都、二都是遂安县陆路的东大门。这个东大门的门户是一都界首村,由界首村往东北是去淳安县淳城的大道,往东南则是去港口镇转水路的要道。此外大塘严家、玛璜、松源、康源也都是一都的代表村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界首乡玛璜村</b></p><p>  二都以东亭和十里铺两个大村为代表。东亭镇是遂安县四大古镇之一,位于淳遂大道和东亭溪(燕溪)的交叉口。往县城方向更近一点的是一个珠渊余氏聚居的大村子,正式村名叫十里铺,正好在县城东十里的位置。铺,是古代传递文书、转运物资的机构,古时每隔十里设一个铺舍。在遂安狮城前往淳安的淳遂大道上,依次有十里铺、班山铺(二十里)、樟岭铺(三十里)、界首铺(四十里)这四个铺,只有十里铺作为村名一直沿用下来。值得一提的是,在十里铺和班山铺之间,有一个沈家的小村子,在这个村子附近有大名鼎鼎的萝蔓塘,各地称作“萝蔓世家”的余氏正来源于此。</p> <p> 一都大致对应民国东亭乡部分,二都大致对应民国乐峰乡部分。</p><p> 两个都的非淹没区大致为今界首乡西半部一带。</p> <p>  四隅、三都、十八都一带是遂安县核心区,也是整个遂安县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四隅专指县城狮城城内和靠近狮城的区域,即东隅、西隅、南隅、北隅的合称。在遂安县,四隅独立于十八都之外,与老淳安县的情况不同(老淳安县城区属三十六都)。历史上,遂安四隅的范围曾有所扩大。狮城南门过武强溪以南有南门桥头,即三都村。三都村至南边的殿边村这一带在民国村落表中显示为四隅。但在更早时期,这几个村应都属于三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原遂安县县城狮城镇</b></p><p>  城南南门桥头这一带属于三都畈。三都畈是遂安土壤最肥沃的田畈。由于紧邻县城,这一带的几个村子都以生产各种农副产品闻名:其中的上任家周边有大片菜园,以“菜户”出名;附近的横路村则大量种植甘蔗;再往南为殿边村,这是一个以鸬鹚捕鱼、竹排运输闻名的大村。当时有俗语:“殿边鸬鹚横路梗(甘蔗),陆家缸舂任家菜”,说得就是这个情况。武强溪再往上游的堨下、织岭上、倪家、富江均为三都代表型村落。</p><p>  县西十八都虽近城区,但多为山区,以鳌山、黎墅杨家、鲍祈洪家为代表。</p><p>  有意思的是,遂安县东有叫洙渊(即洙水)的三个大型村落:章家、吴家、余家(十里铺),这三个相邻的村落分属十八都、三都和二都。</p> <p>  <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四隅大致对应民国狮山镇,三都大致对应民国武泉乡,十八都对应民国郁社乡和乐峰乡部分。这一带今基本为湖区,未淹没的为姜家镇和界首乡沿湖的极少区域</b></p><p>  四都是一个可以叫鱼米之乡的地区。它地处凤林港下游,北临武强溪(此段又称遂安港),是遂安县两大河流汇合之处。沿着两条大河,分布着游畈、茂璜、台甫、田蓝、岩村、湖村这几个大村。四都西南角的姜家墈村是一个地处遂安至安阳要道的山村。村子虽小,却是一个三、四、六这三个都的交汇之处,地理位置非常显要,当年解放军由遂安进入衢州就从这一带经过。由于四都沿河区地势低,当年遂安县最早开始移民的村子就在这个都。</p> <p> <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四都相当于民国安阳乡北部区域,今几乎全部沦为湖区,东部少数区域归里商乡</b></p><p>  五都、六都一带属于现在安阳乡的中、南部一带。按照传统上一都对应一源来简单理解,五都大致对应罟网溪(今上梧溪)流域,六都大致对应下莱溪(桐川溪)流域。这两条河流几乎同时汇合注入凤林港,而在这三溪汇合之处就是安阳畈,畈上就是四大古镇中的安阳镇。安阳镇不仅是整个遂东南水系汇合之处,也是遂安经由㟪岭南下衢州的必经之路。水库移民之后,安阳居民后靠虎山坪。有意思的是,安阳属五都,而南边近在咫尺的虎山坪却已经是六都的地域了。</p> <p> 五都、六都大致为民国安阳乡南部区域,今仍属安阳乡</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安阳乡三井尖</b></p><p>  七都是凤林港三大源头先后交汇之地。据清末和民国地图显示,凤林港以白马溪为正源,西部汇入的铜山溪为西凤林港,东部下游汇入的上坊溪(古称儒水)为东凤林港。其间分布着儒高(山后王家)、大墅、雅墅(下姜)、枫树岭、沙坑这几个著名村落。</p> <p>  <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七都对应民国协和乡北部,今属大墅镇北部和枫树岭镇东北部区域</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枫树岭镇下姜村凤林港</b></p><p>  八都位于东凤林港(上坊溪)和凤林港(白马溪)上游。这一带位于千里岗山脉中心区,交通不便。两大流域又各自分为上、下这两个八都,分别以白马和上方(上坊)为核心村落。其中的白马,地处白马一带的北部山口,是南部盆地乃至常山、衢州地区通往遂安县城方向的必经之地,因而在过去为“白马市”,这个“市”指的是民间集市的集散地。</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上八都对应民国乳庄乡,今属枫树岭镇(原白马乡);下八都对应民国协和乡南部,今属大墅镇</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枫树岭镇白马村</b></p><p>  九都大致对应的是前溪、后溪流域。南部的铜山一带虽位于西凤林港流域,但在交通上通过潘洪岭古道可以更加便利的到达后溪流域的铜山口村,故也属于九都。铜山因出产铜矿闻名,这里是遂安县最早发展矿业的地方,存有唐代的矿冶遗址。在九都源口与武强溪汇合处是一个叫洋村的地方,这个村是一个一前一后(前洋村、后洋村)分布的湖峰王氏大村,又称作王村,过去又通行有杨村这一谐音写法。由于处于水路交通枢纽,历史上的洋村一带多有战乱。清代的耿精忠之乱、太平天国运动均有波及。</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九都对应民国洋村乡和大同乡,今大部分区域为枫树岭镇,但不包括原白马乡。</b></p><p>  十都是以华溪流域为主体的区域。遂开大道(后为淳遂开公路)和武强溪从北边横穿而过,沿华溪往南也可通开化。在这个“T”字形交叉口处就是著名的横沿镇诸村,包括武强溪南岸的横沿、后村、中宅、蒋家村、前门和北岸的直街、桥头等几个村落,为余、姜、蒋三姓聚居区。横沿镇,古称宏贤(再古为挥扬),虽未列于县志的四大古镇,但最迟在清乾隆年间就已经称横沿镇,这个“镇”是乡村自然集镇。移民前,各村人口总和超过三千,商业繁荣,店铺相连。十都源之内有陆家(陆乡)、龙源、宋村(宋京)这几个著名村落。其中,与宋村毗邻的湛川村在历史上属开化县,至1953年方才划入遂安县,并非传统的十都地区。</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十都对应民国横沿乡一带,后历属龙源乡和百亩畈乡,今并入汾口镇。其中,湛川村原属开化县,1953年并入。</b></p><p>  十一都是遂安县人文荟萃的两个都之一(另一个为十四都)。这个都的中心村落是远近闻名的毛家村,民国以后这一带的泮川乡、毛家乡的乡名都离不开毛家。据传,光是毛家村在历史上就有三十多人在外担任县级以上要职。明代的毛一公、毛一鹭、毛一瓒,以及清代有“浙中三毛,文中三豪”之称的毛际可,都是远近闻名的人物。</p><p>  此外,十一都还有童沂、下洲(夏洲)、百亩畈这几个大村,可谓是村落密集。值得一提的是,十一都也有一个大墅,与七都大墅不同,这是一个詹项姜三姓聚居的村落,水库移民大部分在开化坝头,村名简化为了大市。</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十一都对应民国泮川乡,后为毛家乡,移民后为百亩畈乡,今并入汾口镇</b></p><p>  十二都是今汾口镇的核心区。一马平川的汾口盆地,武强溪从中部穿过,溪水南北均成了肥沃的田畈。在武强溪沿岸密集分布着前洲(仙居)、寺下、畹墅畈、昏口(汾口)、洋溪坦(杨旗坦)、三堨底、水南、宋祁、龙山街几个大村。十二都一带是遂安县的老底子所在,因为遂安县(当时称新定县)最初的县城就在十二都一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汾口镇武强溪畔</b></p><p>  新定县城在使用了414年之后,才于唐初迁往了下游的狮城。尽管这段历史众所周知,但是老县城具体位置却暂时成了一个谜,旧志简单描述了一个“木连村溪北”这个笼统的方位。此后通过《康塘洪氏宗谱》的一幅简单的墓图确定了古城址在溪北茅山脚下的仙居至水碓里(舒翠)的这一块大致范围。由于目前并没有可靠的城址考古进展,新定县城的位置未来仍是一个值得去探究的问题。</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十二都对应民国汾口、龙驾、南化三乡局部,今为汾口镇核心区</b></p><p>  十三都地处遂安县最西端,属浙皖交界的山区。十三都区域较为稳定,现今的中洲镇也非常完整的继承了传统的十三都区域。除了零星几个小村外,变动最大的是樟村上游的札源、木瓜等几个村落。这一带原来自成札源乡,历史上属于安徽省歙县廿五都,建国后短暂划入休宁县,直至1957年3月才正式划归遂安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中洲镇黄巢坪</b></p><p>  十三都以樟村、余家、中洲、叶村为代表村落,余家附近的武强山是武强溪得名之源。历史上曾有黄巢起义军屯兵于此。近代以来这片浙皖交界的山区由于其特殊位置成了革命热土。红军部队穿梭其间,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十三都对应民国武强乡,今中洲镇。今札源、木瓜一带古属安徽省歙县二十五都,1957年才划入。现今大部分遂安县1957年前复原示意图均将此区域归于十三都,这是错误的</b></p><p>  十四都是面积最小的都,也是可与十一都齐名的人文之都。其中有出了“祖孙进士”(余思宽、余乾亨、余乾贞)的赤川口村,还有出了崇祯时期陕西三边总督汪乔年的汪家桥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汾口镇赤川口村</b></p><p>  如今还保存着的余四山(余乾贞)墓、龙门塔以及颁给汪乔年的圣旨。十四都也是遂安县的西南门户,遂开大道贯穿全境,是遂安进出开化最频繁的要道。历史上遂安西南方向袭来的军队多由此入境。</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十四都对应民国南化乡南部一带,今属汾口镇</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余四山墓</b></p><p> 十五都以仙溪(龙溪)流域为主体,兼有大连岭溪(浪川溪)流域中部及霞源山一带。虽然地处山区,可它却是遂安县的西北门户,有遂徽要道,通过十五都翻过大连岭就可以直达徽州屯溪。历史上朱元璋曾途经此道。明清时期,徽商也曾往来不绝。光绪十七年(1891年)曾不惜资金和民力,在高高的连岭上重新修缮拓宽山路,可见此道的重要性。</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十五都对应民国龙驾乡和新安乡一带,今属汾口镇部分和浪川乡部分</b></p><p>  十六都是遂安县面积最大的都,地处遂安北部山区。十六都主要由大连岭溪(浪川溪)上游和连溪(郁川溪)上游两大片区域构成,分别称为上十六都和下十六都。上十六都以马石桥和芹川村为代表,下十六都则以郭村为核心。其中的郭村是遂北重镇,也是四大古镇之一。当年朱熹讲过学的瀛山书院就在附近。</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上十六都对应民国芹岭乡,今归浪川乡;下十六都对应民国瀛山乡,后为郭村乡,现已并入姜家镇。</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瀛山书院遗址</b></p><p>  十七都是今姜家镇的核心区,境内连溪(郁川溪)、灵岩溪和龙溪三大溪大致平行流过,是遂安县城西北方的护卫之地。十七都东侧是扼守龙溪出口的龙源村,西侧是交通位置极为重要的大路口村。大路口(包括路口张家、路口洪家、九门桥),是遂安县“九口十三村”中最重要的一个“口”。此村位于灵岩溪和连溪(郁川溪)交汇之处,水路便利。但更重要的其实是陆路:来自北方、西北方向由安徽延展而来的古道进入村中;村南方向则是遂开大道,经过著名的钓璜桥(旧名路口桥,俗称九门桥)与狮城北门相连。因而,这个村实际上是整个遂安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各都的陆路汇集之处,人员往来络绎不绝。水库移民之后,这一带交通的优势不在。当年的宏山姜家一带成了原狮城居民的后靠点之一。如今,此地复制新建了当年狮城和奎文塔。尽管离水下真正的狮城仍有十五里的直线距离,但它仍然不失为一处追忆当年狮城盛况、怀念遂安文化往昔的中心。</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十七都大致对应郁社乡和龙泉乡,今为姜家镇南部区域</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姜家镇奎文塔</b></p><p>  当然,大家都知道老遂安县有十八都,老淳安县有三十六都。今天,小编先带大家了解遂安十八都,淳安三十六都的资料仍在整理中。</p><p>  欲知三十六都如何,请听下回分解!</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发布号:15216264998/18270944011</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蒋建坤</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片:淳安发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来源:淳安发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期数:浙赣〔2020〕第39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电话:15216264998</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编辑:王恒</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