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骁将陈辅汉生平籍贯考

刘家玮

<h3>  抗日骁将陈辅汉生平籍贯考</h3><h3><br></h3><h3> 修撰/刘家玮</h3><h3><br></h3><h3> 对于抗日战将陈辅汉是新化人是隆回人还是新邵人否?其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几何,功绩又有几何?众人皆是懵懵懂懂,很少人有准确清楚的认知,然乱弹琴者居多。如此,只会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使历史离真相越来越远,误导人于万里之外。</h3><h3> 笔者出于对文史的求真态度,实事求是,根据《中华民国政府国民革命军各级领导沿革》、《新化县志》、《中国国民党九千将领》、《陈氏家谱》、中华民国政府国防部相关档案、以及蒋定明先生提供的陈将军外甥杨坤华先生,于台北撰写的《祭舅父陈辅汉将军》一文等资料为准则。将陈辅汉将军之生平籍贯,进行深入糸统的梳理考证修撰成传,做个最全面最真实最详尽的介绍,以便于人们真正了解历史的真象,了解此位爱国将领的来龙去脉与传奇人生。</h3><h3> 陈辅汉,字陆奇(六奇),清宣统二年(民国前二年即1910)十月十三日生,原湖南省新化县永固镇朴塘村小水14保梅冲人(今属新邵县铁梅村梅冲),少年时随父厚德公母李氏搬迁至原新化县永固镇朴塘村小水14保长岭客居(注:①,14保保公所,设于今小水村安合堂;②,小水:今属新邵县;长岭:今属隆回县)。父厚德公,热心公益,饱读诗书,执教乡里,桃李满园。母李氏贤淑可风,相夫教子,邻里称赞。</h3><h3> 陈辅汉将军因少年时代天性躁动,父厚德公(名智礼)将他从小水陈家梅冲带至长岭读书数年,也深感教育乏力,束手无策。于是,便不得不改变教育方式,釆取易子而教之法,忍心将他送至老家小水垛子边的伙计(知己)代为管教。可将军自随“伙计牙”(干爹)袁名灼求学生活之后,却独服其教,聪颖勤学,果敢上进。斯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使得将军愤慨难平,心生远大志向,并深得干爹理解支持。遂于民国十六年(1927),从小水垛子边出走宝庆城,投笔从戎报国。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七期(中央军校洛阳分校军官训练班第三期)、军令部西南参谋实习班、美军驻东南亚战术研究班、革命实践院。</h3><h3> 陈将军历任国民革命军少尉排长、中尉文书、上尉连附、少校参谋、中校营长、中央军校洛阳分校学生大队中队长、上校团长、旅长、少将师长、警备区司令、加中将衔等职。</h3> <h3> △“铁马雄师”之<span style="line-height: 1.8;">国民革命军第五军会战日寇</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民国二十六年(1937)三月,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直属战车营与交通兵第二团装甲汽车队,改编为装甲兵团(团长杜聿明),由军政部直接指挥。四月,陈辅汉任该装甲兵团上尉连附。</span></h3><h3> 二十七年(1938)一月,装甲兵团扩编为第200师(五团制,20000余人),原团长杜聿明担任该师首任师长,由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五月,陈辅汉升任二百师少校参谋。十月,国民党在湖南省湘潭县打造的一支“铁马雄师”出世。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也是当时唯一的一支机械化军队。这支“铁马雄师”的番号是国民党新编第十一军,由第二百师扩编组成,军长徐庭瑶,副军长杜聿明。第五军(新编第十一军)第二百师,是国民党五大王牌军主力之一的核心,王牌中的王牌。十一月,陈辅汉任该军200师599团中校营长。</h3><h3> 二十八年(1939),新编第十一军番号改为第五军,杜聿明任代理军长。第五军下辖三个师: 第二百师,驻防广西全州,师长戴安澜。三月,国民党军委会派员校阅第五军后,将它的军事训练列为全国第一。蒋 介石对这支全国唯一的机械化军视为珍宝,将它划归最高统帅部直接掌握,从不轻易投入战场使用。因此,第五军这支“铁马雄师”在国民党军界中又赢得了“天之骄子”的美称。十月,陈辅汉升任200师第599团副团长兼营长。十一月中旬,日军在防城、北海登陆,进占钦州,准备开辟华南战场,截断西南国际交通线。第五军(新22师、荣誉1师、200师第599团陈辅汉所部英勇杀敌)在桂南会战中取得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也成就了五军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战斗。这一场激战,成功收复昆仑雄关,日军损失空前巨大。</h3><h3> 二十九年(1940)一月初,所部在昆仑关经过短暂休整后,继续加入对昆仑关附近之八塘的进攻。但是因日军增加守备力量,二百师经过七天的连续冲锋,最后因部队损失惨重,被迫将防务交由第三十六军接替,二百师后撤整补。四月,该师团因在昆仑关的所受损失过重(兵员损失近三分之二),开赴湖南祁阳接受新兵整补。同月,陈辅汉任第五军第二百师第五百九十九团中校副团长兼营长。五月,陈辅汉因军功升任第五军第二百师第五百九十九团上校团长。同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在贵阳附近参加整训。</h3><h3> 三十年(1941)六月,率所部移驻贵州安顺。十二月,经昆明移防云南保山。 </h3><h3> 三十一年(1942)二月,陈辅汉率第五军第二百师第五百九九团进入缅甸,隶属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参加缅甸作战。三月下旬,为保卫滇缅路,在著名的同古保卫战中,二百师孤军与数倍于己之敌作战(日军55、56两个师团4万多人),击毙日寇5000余人,在同古坚守十二天。同时,该师成功掩护友军英缅军第一师一部逃出日军包围圈。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五月二十六日,第二百师遭遇日军伏击,师长戴安澜不治身亡,兵败野人山,率队返回滇西。</h3><h3> 三十二年(1943),第五军第二百师在遭受昆仑关、缅甸两次重创后,骨干大量损失,在昆明地区整补,陈辅汉率所部移驻近郊马街,开始了长期整补编练。</h3><h3> 三十三年(1944)八月,所部空运保山,隶属第十一集团军参加滇西抗战。为策应驻印军对日军的反攻,率所部开赴保山集结,随后开赴前线协助友军作战。九月初,加入对于龙陵的战斗。由于初到战场,未明前线形势,陡遭日军反击,陈辅汉率最先行加入战斗的第599团被日军击溃,其中两个营损失惨重,营长皆阵亡。随后该团残部被配置在5412高地,奉命以残破部队对日军发起反击,又遭日军挫败。是月中旬,200师第600团、第598团先后抵达,旋即对日军发起新一轮进攻,在炮兵的掩护下先后夺取三个高地,并收复龙陵老城和文笔坡。随后200师奉命固守阵地,并补充陈辅汉所部599团。十月中旬,200师在得到第5军军属工兵营、炮兵营、通讯营、战防炮营的支援下,开始向非吹坡、老龙潭等地攻击前进。十一月初,在相继收复老龙潭、石老虎、老粮台后向芒市迂回。于是月中旬收复芒市后在蚂蝗山遭到日军反击,在击退日军的进攻后该二百师乘胜追击,并于十二月初,收复遮放后继续向前攻击,陆续收复双坡、拉隆、邦打、拱撒、河边寨。陈辅汉率部增援保山、芒市、遮放、畹町,与驻印缅远征军会师。</h3><h3> 三十四年(1945)一月中旬,陈辅汉率所部以奇袭的方式攻占日军重要据点回龙山。随后配合友军收复象鼻山、腰子山、冷山等日军据点。畹町为友军第二军收复后,所部回驻昆明市郊。三月,新五军第二百师全部换装成美械装备。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后,率部驻防昆明。</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铁马雄师”之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二百师会战日寇</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三十五年(1946)三月,第五军各部(包括陈辅汉所率第200师第599团)开赴武汉。解放战争中,第五军主要在华东作战,大大小小无数战斗,败仗很少。单单从坚持到一九四八年底之淮海战役就可以看出来。第五军在一年里转换指挥部就达三百次以上。</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三十五年(1946) 七月,第五军陈辅汉所部开始进攻苏北解放区,参加徐州以西扫荡作战,重创豫皖苏部队,年底国军准备打通平汉线,占领邯郸,五军主攻,连续攻克濮阳、大名等重要城市,给解放军根据地造成了重大损失。</span></h3><h3> 三十六年(1947)年八月,五军和整八十四师在梁山阻击宋时轮指挥华野十纵,其表现可以分为两部分。八月初,第五军战事不利,但后来迅速扭转战局。当时五军佯装转兵南下,只留下84师继续北进。十纵准备集中兵力吃掉84师,但是邱清泉等十纵从防御转为进攻完毕之后,五军转头向北,会同八十四师合击十纵,歼灭十纵一千多人俘虏近三千人,俘虏民工二千余人。十纵丢弃武器、弹药,辎重骡马不计其数,损失极其重大,基本上所有的伤兵、后勤、医疗等单位,物资粮食全部丢掉了。期间二十六日,第整编200旅第599团陈辅汉团长在曹马集西南各村落发现解放军,前卫营游楚材营长迅速展开,时任第599团团长陈辅汉紧接着率部全面展开前进,对华野四纵第十师展开猛烈攻击,打得华野四纵第十师措手不及,战至子夜华野四纵第十师不支败退,伤亡大半。<span style="line-height: 1.8;">十一月,陈辅汉升任第70军第139师副师长,驻防济宁。</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三十七年(1948)十二月一日,陈辅汉升任第二兵团第五军第四十六师少将师长,参加淮海战役。此月,陈辅汉</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在陈官庄附近时的五军被解放军包围,困守四十多天,十日当晚解放军全线发动攻击,受解放军的猛烈攻击。是晚驻扎在孟集附近倪楼村的四十六师受到攻击,陈辅汉师长不畏炮火临阵督战而身负重伤,被送后方治疗。</span></h3><h3> 三十八年(1949)一月九日,解放军发动总攻击,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在江苏萧县被华东野战军第三、第四、第十纵队等部围歼。由于兵力差距及战略失误,第五军副军长郭吉谦、第四十五师师长崔贤文、第四十六师师长陈辅汉(陈辅汉师长身负重伤,由郭方平副师长代行职务,后郭方平投降解放军。)、第二百师师长周朗皆被俘,二百师在突围中全军覆没。国军五大主力中最后一个部队香消玉陨。期间,淮海战役官庄之战,四十六师遭到重创,蒋委座派专机接身负重伤的陈辅汉等人至上海医院治疗养伤。不久,在南京接见了胡琏、陈辅汉等将领,并当着大家的面,竖起大拇指赞扬道:“辅汉,智勇双全,勇冠三军,不愧是我的好学生好将领”。接着风趣的说:“你犹乃我党国之轰炸机也。好好养伤,还有重任要担。用孙先生的话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从此,陈辅汉在国民党军界,赢得了外号“轰炸机”的美名。</h3><h3></h3><h3> 同年三月一日,陈辅汉出任江西绥靖公署重新组建的第七十军第九十六师少将师长兼赣南警备区司令,隶属第三编练司令部。八月下旬,开赴广东揭阳炮台整补。十月一日,驻兵东莞虎门。十二月十八日,率军由湛江廉江海运台湾。</h3><h3> 将军到台后,又从军多年,治理军队十分出色,多次受到上方表彰。在即将退役前,因一生军功卓异,中华民国台湾政府为陈辅汉加中将衔。</h3><h3> 民国八十四年(1995)四月廿三日,将军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葬台湾五指山公墓将官区。享寿八十五岁。</h3><h3> 陈辅汉将军一生清廉节俭,两袖清风,身经百战,曾先后参加过境内外淞沪会战、桂南会战、昆仑关战役、同古会战、滇西战役、淮海战役等等著名的战役。历经抗战击倭,腥风血雨,出生入死,多次身负重伤,精忠报国,赤胆忠诚。律己甚严,弛聘疆场,骁勇善战,累获战功。保国卫民,整军经武,纪律严明,贡献厥伟,堪为军人之典范也。将军大陆儿子陈天月,长得一表人才,很遗憾由于种种原因,英年早逝。现如今,<span style="line-height: 1.8;">裔孙名亮、名高、华凤、雪鸾皆具祖父之遗风,均已成家立业,堪可告慰将军在天之灵耳。</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最后盖棺定论陈辅汉将军保国卫民,贡献厥伟,乃军人之典范,这是不是溢美褒奖之词?抗日功绩有多高有多大?其实还可以从国内外诸多的领袖统帅,一致对其上司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的抗日赫赫战功的评价肯定赞誉中反映出来。因</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这不仅仅只是在肯定赞誉戴将军一人之功,而是在肯定整个200师的抗日将士之功。因此抗战之功,皆是所有200师将士英勇顽强杀敌欲血奋战之功。由此可见,当时身为200师5位团长之一的陈辅汉将军,其功之赫赫,同样得到了中外诸位领袖将帅的肯定和赞誉是无疑的。如下是中外领袖将帅,对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的评价:</span></h3><h3> 蒋中正为纪念戴安澜将军赋诗:“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h3><h3> 1943年3月,毛泽东为纪念戴安澜将军赋诗《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h3><h3> 朱、彭联名诗作:上联: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下联: 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h3><h3> 孙立人称赞:“伟哉将军,战绩辉煌。”</h3><h3> 周恩来题写了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的命令中说:“中华民国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span></h3><h3> 史迪威评价戴安澜: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h3> <h3>  △&nbsp;<span style="line-height: 1.8;">“铁马雄师”之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二百师会战日寇。</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现</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对陈辅汉将军的抗日功绩与生平履历已明,那他到底籍贯何县何地人呢?根据权威档案资料和其法律注册户籍,以及众多本土老者提供的证词证据与其本人认同何处人的声明作分析如下: </span></h3><h3> 一,家庭出身,陈辅汉祖上乃小水陈氏人迁梅冲,再由陈辅汉父亲厚德公拖儿带女从梅冲首迁长岭客居(儿陈辅汉)。此性质是啥?说明厚德公陈辅汉父子乃梅冲人,属客居长岭,与毛泽东毛岸英父子、谭钟麟谭延闿父子迁外地居住工作,但仍为湖南人是同等道理。由此可见,家族世糸的亲疏,直接决定了本人籍贯哪与祖籍哪的关糸。故小水、梅冲、长岭三地陈氏的迁徒派衍干分枝糸之渊源,也就皆为原籍小水陈氏祠堂之人了。且三处相距大约2.5公里左右,长岭距今小水村江毛垴边境则更近,仅一二里路左右。古时,小水陈氏又在长岭共同拥有祖坟山、地产、房产。因而,彼此族人来往就十分频繁,乃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人,一地人。众所周知,农村地域一般都是为氏族群居单位构成,大多是一个地方,归一个氏族控制居住。小水也一样,故陈氏自志政公始迁小水以来,在2.5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便拥有几个传统氏族聚居小院落。如志政公生二子,大房景贤公后裔居小水之老虎凼、长岭、江毛垴、陈家园(小水院子);小房景良公后裔居小水之铺里、梅冲、长岭、苦竹塘、略里(寮里)、江毛垴、阳阳院子。而长岭先后由景贤、景良二公后裔中的三支居住长岭:分别为第一支大房后裔江毛垴一支首居长岭,后多数迁出;第二支为大房后裔小水老院子一支次居长岭;第三支为小房后裔梅冲一支末居长岭,此支就是陈辅汉家,也是陈将军少年时随厚德公从梅冲首迁长岭新安客居之家。据传,厚德公之所以迁长岭居住,是因父亲葬长岭,古有守孝之俗。且自己是个大孝子,知书达礼明祖制,并对父亲怀有深厚的感情,为方便祭祀行孝而迁之。由于家族血缘与地缘渊源一脉相承血浓于水的密切关糸,故陈将军生前一直以新化小水人自居或新化小水陈氏梅冲人而称之。</h3><h3> 二,历史沿革,清末民国至1952年前,梅冲、长岭、小水同属新化县永固镇朴塘村14保地域之内,保公所设小水安合堂,长岭、梅冲亦归小水14保治所安合堂管辖节制,根本没有后来的县界镇界村界之分。梅冲、长岭只不过是小水14保之下的一个小院落而已,同小水之略里、肖家、江毛垴等院落是一样的性质。就是如将省、县、镇、村行政单位省略不谈,更往小里记详细点的地址,为小水14保长岭或小水14保梅冲。总而言之,当时梅冲、长岭的上一级行政单位是小水14保,另则梅冲、长岭陈氏之根源亦在小水,此是永远不变的,故而其两地人的原籍为小水,也就更加清晰明了。<span style="line-height: 1.8;">因此,以同属一地的陈氏认同归属感而言,陈辅汉在法理伦理的地域上,乃名正言顺的小水陈氏人。</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三,法律户籍,从陈将军本人生前从学从军从商的履历,与在官方留下的个人档案及民间正统资料来看,其籍贯、户籍皆为原新化籍。而其出生地、籍贯、从军前的户籍及数代先人世居地,皆在原新化县梅冲(今属新邵县铁梅村梅冲)。并且当时梅冲、长岭属一乡一村一保,要迁至二三里路之外的地方住,根本无必要迁户口。如今天小水村很多组的人,甚至周边浒溪等村的人迁小水铺里的街市住,都无迁户口的必要就是例证。古今同理,故陈辅汉父子迁居长岭,保留原梅冲户口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应该没有太大的疑问。有些人大肆鼓吹迁居处为籍贯地,居住哪就是哪人,显然不合理的。像陈辅汉一生迁居或迁入户口于其它的地方甚多,如长岭、垛子边、宝庆城、长沙、河南洛阳、开封、云南、祁阳、广西、贵州、江西南昌、赣南多地、缅甸、上海、徐州、台北等地。假设,以这些个迁居地处处为籍贯地,岂不要成绕口令,绕也绕不过来了。因此,长岭只不过是他少年时代客居一下而已,若将此作为籍贯地人,难以成立。所以,理应是梅冲人,才是正确的。尽管其少年时代随父母首迁长岭的客居之地,在1952年后划归了隆回,但直至他1995年去世,并未对将军法律上的原新化籍贯产生任何变化。因他一直保留了新化原户籍,从未迁入过隆回县。地与人所辖不同,在本质上也就明显不同,所以,应分而区别对待,才为合理合法。而他的迁居地、财产、后裔虽划入了隆回,其后裔与地可以在法律上皆为今隆回所辖。但将军本人没有,故而,从户籍管辖的法律范围与籍贯上讲,陈将军并不是隆回人。</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因定性为哪人,皆以出生至16岁之前的法律户籍、出生地、籍贯为准则。</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直至今日,</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中国公安部有正式法律条例,</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公通字[1995]91号文件</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归定如何确定公民的籍贯界线。其实中国公民的籍贯确定之法,古今同理,皆有法可依,有俗可循</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笔者有必要举例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有助于对此问题认识不深的人理解清楚。此好比嫁女,如陈的子女连地连财产,都嫁送给你家了,其子女户口也打了迁移过去。但陈本人没有,故唯有他后裔他的地产财产,才是你家法律上所管辖的人和财物,而你家绝不可以将不是同户籍的陈大岳父,也定性为自己法律管辖权范围之内的家人,只能作为亲戚关糸厚待之。</span></h3><h3> 综上所述,明确可知陈辅汉的籍贯与户籍皆非隆回籍,而是原新化县小水梅冲籍抗日骁将也。且不管行政区域如何频繁更替无常,历史的风云如何的滚滚飞流变化万千,其为小水陈氏梅冲人(今属新邵县铁梅村梅冲)的爱国将领身份,乃成事实上的永恒。如任何人的随意改变,只能是不尊重历史真象,掩耳盗铃罢了。</h3><h3> 在此,特别鸣谢小水(陈氏家谱)纂修人之一的陈善珍先生(现已故)、朴塘陈玉昌先生等十来位八九十岁以上的本土前辈,以及小水陈明松先生、小水陈盛邦先生、藕塘蒋定明先生、陈辅汉将军两裔孙陈名亮先生、陈名高先生的热心帮助,并无私的提供了相关珍贵资料。</h3> <h3>△陈辅汉将军晚年照片</h3> <h3>△陈辅汉将军与家人合影</h3> <h3> △1984年12月2日,陈辅汉将军与亲人及新化同乡同事等合影留念。</h3> <h3> △1937年,陈辅汉任国民政府军政部直属装甲兵团上尉连附,(团长杜聿明)。1938年1月至5月,陈辅汉任国民革命军200师少校参谋,(师长杜聿明,副师长邱清泉)。11月任200师599团中校营长。上照片为杜聿明将军。</h3> <h3> △1939年至1942年,陈辅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5军第200师第599团中校副团长兼营长、上校团长。(师长戴安澜)。上照片为戴安澜将军。</h3> <h3>△日军口中的“魔鬼军队”之国民革命军第五军部分将领。</h3> <h3>△上述陈辅汉将军小传,为刘国铭先生主编的《中国国民党九千将领》所载。此书于一九九三年十月,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h3> <h3>△陈辅汉家族之小水村寮里(亦称略里),原小水陈氏祠堂处,为梅冲、小水、长岭等陈氏族人共同所建,文革时期毁。小水村垛子边,乃陈辅汉将军青少年私塾求学生活地。</h3> <h3>今小水江毛垴(新邵)、铁梅梅冲(新邵)、毗连长岭(隆回)三处,呈三角形之状,山脉相连,人脉同源。小水陈氏之梅冲为陈辅汉将军出生地,长岭则为其少年时随父客居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