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老师,我们想念你!

露桥闻笛

<p>晚年胡双宝先生</p> <p>胡双宝同志,是我在中文系读书时老师,也是我在出版社同事。他不幸于2月9日病逝,令我悲伤不已!在清明时节,学着做了一个美篇,以表寄托哀思之情。由于新冠病毒,身体有痒,只能宅家,收集资料极为困难,加上制作技术未入门,美篇未能如愿。需说明的是篇中除一张1956年和晚年照片外,主要是我自己在出版社时拍摄和一起参加活动时留下的;胡老师简历也是依据胡老师生前发我的“在家乡十四年”、“从宝钞胡同到圆明园”等回忆录编成。最后附上的我在接到胡双宝子女胡东娜的唁邮后的回邮,这是我当时真实心情的留痕。欢迎出版社各位对美篇提出建议,并提供图片,以完善此美篇。</p> <p>胡双宝简历。 胡双宝同志,1932年9月18日生于山西省文水县,1947年4月,在山西临县参加革命,曾在中共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行政处当“工务员”。1949年到北京,入101中学的前身北京师大二附中学习。195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时因工作需要,专职从事团工作。曾任101中学校团委副书记、书记。1956年7月考入北京大学俄语系学习,1957年转入中文系学习;1959年提前毕业后做留学生管理工作。后回中文系从事文字学、文字改革研究以及外系的古代汉语等课程。曾任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副主任。</p><p>1984年4月,调入北京大学出版社工作,曾任语言编辑室副主任、主任。1990年评为编审,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1997年从编审岗位离休。离休后仍承担大量的稿件审稿工作,直至2020年2月9日不幸遽然去世。</p><p style="text-align: right;">胡双宝同志无论是在教学岗位还是编辑岗位,他都忠于职守、敬业爱岗。他在编辑岗位上,组织许多优质选题、编辑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如杨周翰的《十七世纪英国文学》等,组织了国内最早的对外汉语教材和《语言学纲要》等,编辑了一批文字部头大、编辑难度大的书稿,如《历代军队政治工作资料类编》、《中国期刊大辞典》、《世界名诗鉴赏词典》、《汉赋辞典》等;他知识渊博,兴趣广泛,学艺精道。他对中国经史子集、对汉语言和文字学有独道的研究,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汉字史话》(1964年交稿,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李广 李陵 苏武》(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汉语 汉字汉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文水方言志》(语文出版社)、《语文随笔》(语文出版社)、《语言文化述评》(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繁体字 简化字异体字辨析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异体字 规范字应用辨析字典》(北京大学出版社)、《易混易错词语辨析》(北京大学出版社)等;与他人合著有:《实用公用写作》(北京大学出版社)、《歇后语词典》(北京出版社出版〉、〈中国古谚语辞典》(北京出版社)、《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等;校注有:《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胡双宝注释,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六十四卦经解》(胡双宝注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等。他晚年主要把精力用于审稿中,他曾在2009并为北大出版社社庆写下了《甘当杂家》一文,他提出“图书出版需要更多的知识既广又深的杂家型编辑”。胡双宝同志就是一位当代有影响的杂家型的编辑,他为北大出版社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也为年轻一代北大出版人做出了榜样!</p><p><br></p> <p>1956年的胡双宝。时任101中学团委书记</p> <p>1990年12 年12月19日,参加接待俄罗斯教育出版社代表团</p> <p>1990年12月19日,与俄罗斯教育出版社代表团合影</p> <p>1991年8月,全国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时与季羡林、乐黛云等在一起。</p> <p>1991年8月,在全国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时与李赋宁、乐黛云、徐京安,谢天振、陈平原、孟华、张京媛等在一超。</p> <p>1991年11月5日,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宋诗首批五册出版座谈会后,北大出版社与会者合影</p> <p>1991年11月5日,参加全宋诗出版座谈会后与雷洁琼副委员长、北京市委副书记兼北大党委书记汪家镠、高校古委会主任周林合影</p> <p>1992年参加接待斯洛伐克科学院代表团外事活动</p> <p>1992年,与斯洛伐克科学院院士高利克博士在一起</p> <p>1992年与斯洛伐克的学者在一起</p> <p>1992年8月,北戴河休假</p> <p>1993年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梁荣基数授在故宫</p> <p>1994年出版社领导与编辑室主任讨论工作</p> <p>1994年参加出版社选题讨论会</p> <p>1994年7月,与语言编辑室同仁合影</p> <p>1995年1月,全国优秀岀版社挂牌</p> <p>1996年8月参加黄崖关外语室作者联谊活动</p> <p>2003年2月,在哈尔滨。</p> <p>2003年2月,在哈尔滨。</p> <p>2006年,与101同学校友到北大游览。</p> <p>2008年10月16日,参加高利克教授留学50周年座谈会</p> <p>2008年10月16日,参加高利克教授留学北大五十周年座谈会</p> <p>2008年10月16日,与老朋友、斯洛伐克科学院院士马力安·高利克教授</p> <p>2015年12月20日,回北京一零一中参加《前进报》六十周年座谈会。胡双宝是前进报的创办人之一。之一</p> <p>晚年胡双宝</p> <p>附:致胡双宝子女的唁邮:。 胡东娜 胡东岳 胡东燕各位:</p><p>惊悉胡双宝先生不幸逝世,深感悲痛!</p><p>我和胡双宝先生相识于江西鲤鱼洲,深交于北大出版社,已有50年。他的学识、人品、为人及编辑能力,均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p><p>曾在出版社说过,胡双宝老师是出版社“社宝”,百科专家,编辑中有不懂的问题,支要找他,都能的到解决。我在退休前和退休后,和他一直有比较频繁的联系,我为审读书稿时,到他家多次求教。后主要用电子邮件联系。我从2017年3月做了肺癌切除手术后,有一段时间与他没有联系。</p><p>2018年10月30日,他给我发来了电子邮件:“这两天清理邮件,看到了我的箱。有几年没有见,你已经过了七十,各方面都好吧。我还是那个老样子,听力锐减……”由于从2015年后我开始使用微信,很少看邮件。去年2019年春节前(2月1日),无意中打开邮箱,在数百封邮件中,看到了胡老师邮件,我马上给他回了一封邮件,并告诉他2017年3月做了手术,正在与疾病抗争。在邮件中我还写了下面一段话:“我记得你是1932年9月出生,明年应该是你米寿。冯友兰先生在给88岁的贺麟先生的寿联中有“何止于米,相许以茶””,我坚信,你也能轻松过米,骐达白米!</p><p>没有想到,2月3日清晨6点30分,胡老师给我回邮件:很高兴看到你的信。腿脚不好,很少出门,有两三年没有到大楼了,不知道你做过手术。将养贵体,保持心情舒畅是很重要一环。我的生活简单,但规律。晚饭后看两集电视剧,睡觉,清晨早6点起来……戊戌年还不到两天。祝己亥年心情愉悦,阖府康泰!”</p><p>去年6月,出版社的退休人员体检,没有见到胡老师,挺想他!恰巧我手头找到几张有胡双宝身影的老照片照片,于是在7月21日,发信,传了照片,并告诉他,我读了北大中文系1956级校友回忆录《次世今生未名情》一书中的胡双宝的文章《同学汪景寿轶事》,很佩服他“用最朴素的谈谈的文字,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憨厚、耿直、风风火火又快乐风趣的汪景寿! ”他有陆续给我邮件,还发来了他的写的回忆吴小如、金开诚等先生的作品。</p><p>去年12月24日,我给胡老师发了他与同学聚会的一张,应该是101中学校友参加聚会后到北大游览时我怕的。今年1月16日,他给我来信,表示对老照片我给他的老照片“多谢“”,并说,第一次发的找不到了。他说“春节将至,祝新春大吉!”真想不到这是这胡老师给的而最后一份邮件。我原期望在2020年9月18日,恭贺他八十八米寿的美好“庆典”也将永远留在了“梦中”!</p><p>胡老师悄无声息地走了。胡双宝:一位有多种著作的语言学者,一位爱社敬业的北大出版,一位关爱青年提携后学的老编审,一位1947年就参加革命的老前辈,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p>胡双宝老师,他将与他的著作、道德文章和他编审过的几百种图书将永存于世!</p><p>再次,对胡老师家人表示深切慰问!</p><p>北京大学出版社张文定2020年2月12日</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