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全国哀悼日,孩子们必须明白的几件事!

西港路小学 张雪

<p>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今天发布公告,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p> <p>  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p> <p>  白衣执甲,时代英雄。你们闻令而动,逆行千里,毅然赴险。你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英雄。</p><p> 4月4日,全国和驻外使领馆将为你们下半旗志哀。</p><p> 截至目前,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下半旗50次以上,其中30余次系为中国国家领导人下半旗,17次为外国政治人物下半旗,1次为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遇难记者,另外3次则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的全国哀悼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什么是全国哀悼日?</b> </p><p> 当国家遇到了可怕的灾难或有重要的人物逝世时,国家会举行全国性的哀悼活动,来寄托人们的哀思,这个日子就是全国哀悼日。</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为什么4月4日是全国哀悼日?</b></p><p> 最近,新冠肺炎的流行对我们的国家造成了很大伤害。尽管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在国内已经逐渐稳定,但仍然有烈士牺牲、数以千计的同胞逝世。</p><p> 4月4日的全国哀悼日,就是为了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他们的追思。</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什么是烈士?</b></p><p> 烈士是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为争取大多数人的合法正当利益而壮烈牺牲的人员。</p><p> 在这次疫情中,那些为了保护大多数人不被感染病毒而牺牲了自己的人是烈士,是我们应该一辈子铭记的英雄。</p><p> 4月2日,湖北省14名防疫一线牺牲人员被评为首批烈士。</p> <p>  关于下半旗,我们需要知道哪些知识?《国旗法》又是如何规定的呢?</p> <p>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四条规定,下列人士逝世,下半旗志哀:</p><p>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p><p>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p><p> (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p><p> (四)对世界和平或者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p><p> 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可以下半旗志哀。依照本条第一款(三)(四)和第二款的规定下半旗,由国务院决定。依照本条规定下半旗的日期和场所,由国家成立的治丧机构或者国务院决定。</p><p> 因此,《国旗法》的规定只明确了在任的国家领导人逝世时应下半旗。对于已卸任的国家领导人,是否下半旗要由国务院另行决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如何下半旗?</b></p><p> 下半旗,并不是将国旗降至旗杆的一半处,也不是直接把国旗升至旗杆的一半处。那么,如何下半旗呢?</p><p> 《国旗法》规定,在直立的旗杆上升降国旗,应当徐徐升降。升起时,必须将国旗升至杆顶;降下时,不得使国旗落地。</p><p> 下半旗时,应当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降至旗顶与杆顶之间的距离为旗杆全长的三分之一处;降下时,应当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再降下。</p> <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下半旗的源起</b></p><p> 下半旗为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志哀方式。当某个国家的重要领导人物逝世后,以下半旗表示哀悼。这种做法最早见于1612年。一天,英国船“哈兹·伊斯”号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时,船长不幸逝世。船员们为了表示对已故船长的敬意,将桅杆旗帜下降到离旗杆的顶端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当船只驶进泰晤士河时,人们见它的桅杆上下着半旗,不知何意。一打听,原来是以此悼念死去的船长。到17世纪下半叶,这种志哀方式流传到大陆上,遂为各国所采用。从中不难看出,下半旗这一致哀方式自古有之,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p> <p>  “让所有的伤痛都化作春风,每一次的离别都装满最初相遇的感动;每一次的坚守,抚慰那疲惫无助的眼眸。” 愿因为这次疫情而逝去的烈士们安息吧;愿目前还战斗在一线的最美逆行者们早日凯旋归来;愿这次疫情赶快结束,我们可以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