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时,就如何办好学校思政课、发挥好思政课教师作用作了重要讲话。根据《碑林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活动方案》, 2020年1月,在全区思政课教师中启动了主题为“让阅读成为习惯,做新时代合格教师”的读书活动,由碑林进校提供小学、初中、高中思政课教师阅读参考书目,学校、教师因校因人制定合理科学的读书计划。旨在通过读书不断提升我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更加成熟的教学思想,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h3><h3> 现将活动第一阶段部分教师的读书心得与大家分享</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接上童气》读后感</font></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碑林区东关南街小学 姚辉</font></h3> 疫情期间,在汝老师的带领下,我拜读了高德胜教授编写的《接上童气》这本书,读完后我对《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编排有了新的认识。《接上童气》的核心主题是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如何“接上童气”、教育如何到达儿童。全书共有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从教材的伦理学转向、对儿童经验的处理和教材的文本策略三个方面研究课程、教材如何到达儿童;第二章以法律教育和传统教育为实例来探索教育、教材到达儿童的方法与策略;第三章研究统编教材的一个突出特征——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第四章研究德育教师的身份与道义动机。在阅读和交流中,我有以下几点思考:<br> <h3><font color="#010101"> 首先,《道德与法治》课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聚焦学生的真是问题。鲁洁教授一直提倡“走近儿童,走近些,再走近些”。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在解读教材时我们就要细心留意,我们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是不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是不是以学生为本确定学习主题,是不是真正关注了学情。要想提升课程的实效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还要聚焦学生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只有聚焦了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课程才能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价值。因此,我们要重视对每个学习主题之下学生真实问题的研究,并据此开发资源,设计活动,引领教学。</font></h3> 其次,重新认识道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在现代学校道德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共同学习道德的过程中的同路人,同行者,二者的关系与其说是教与学关系,不如说是道德学习共同体的关系,有经验的人引导、帮助初学者或经验较少者,在道德教育领域中,也许根本就不存在道德教师传授道德给道德学习者的问题,而是教师作为有经验的道德学习者,尽可能帮助学生转变为真正的道德关心者、道德学习者的问题,基于此人们完全可以重新想象教师在学生道德成长中的身份,重建师生之间的道德教育关系,因为在道德教育中,每个个体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br> <h3><font color="#010101"> 最后,我们要重新建立教材和教师的关系。用书中的话说,我们手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不仅仅是引领教学的一种途径,它是符合教育逻辑的“学材”。从单元的问题域,到正文,到不同类型的栏目,都是以教室中的儿童和学习活动为核心进行设计的。这就决定了我们传统课堂上的说教式结构在新教材的实践下行不通了,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引发行为转变的必然性指向。这就要求使用这本教材的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而教师与教材的关系,也不能是教师简单的按部就班教材,而是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延伸和拓展,甚至可以进行地域化、校本化、班本化的设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感谢汝老师为我们创造的这个机会和从专业角度对我们的引领,让我沉下心来读完这本书,但是想要真正读懂它,还需要在教学中去实践和探究。这本书不仅让我们接轨教材,了解内容,而且还能接轨教学实践和学生生活,道德与法治教师们值得一读!</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font></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碑林区南门小学 王雨萌</font></h3> 作者写这本书,前后花了9年。我读这本书,前后断断续续,也读了1个多月。一来作者是在四十年代书写,语言表达和当代有差别,就得逐字逐句地认真读;二来关于文化的话题,本身就很大,之前了解的少,驾驭不了。<br> <h3><font color="#010101"> 何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中国文化之博大,辐射四邻。作者列举了中国文化的十四个特点:1.广土众民;2.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3.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4.一面明明白白有无比之伟大力量,一面又的的确确指不出其力量在哪里;5.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6.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7.家族制度在其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8.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9.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法律不见形成;10.道德气氛特重;11.中国不属普通国家类型;12.兵文化;13.孝文化;14.士文化。</font></h3> 在中西文化对比中,由于中古宗教的影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为集团式,近代西方迅速发展,也是对这种禁锢生活方式强力反抗的结果,所以西方人看重个人和团体;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大家族为单位,受周孔文化影响,看重家族和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基本单位的家族,一下跨越到天下,中间缺少如集团等的过度。<br> 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使得中国并不同于普通的国家。政治上,常人可以通过读书学习进入上层,不能形成阶级对立;经济上,由于遗产均分等传统,使得资本无法集中,总是小工小商,亦不能形成对立的阶级。国家消融在社会里面,社会于国家相浑融。<br> 中国式的人生,最大特点莫过于他总向里用力。一个人生在伦理社会中,要负起无尽的伦理义务,摆脱不得,其所求者,却无非彼此感情之融和,便有“反省,自责,克己,学吃亏等”传统教训。在一般老百姓,寡欲知足,安分守己,并非领会了孔子哲学,由社会构造中锻炼出来。<br> <h3><font color="#010101"> “士”,原初专指执干戈配弓矢的武士,后来却变为专指读书议论的文人。中国旧日社会秩序的维持,需要自我维持的“乡治”.在整个自治过程中,教化所以必要,则在启发理性,培植礼俗,而引生自力。这就是士人之事了。士人居四民之首,正为他“读书明理”主持风教,给众人作表率。同时对于君主,则时常警觉规谏他,要约束自己少用权力,而晓得恤民。对民众则时常教训他们,要忠君敬长,敦厚情谊,各安本分。在整个社会中,士人居于中间向双方做功夫。</font></h3> 中国文化的早熟,是主要的一个特点,但亦是一重要缺点。过早向内寻求,导致对外物控制的欲望减少,从而限制了生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竞争减少,在己则易于知足自得,在国家则不主动扩展版图。这恐怕也是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br> <h3><font color="#010101"> 文化是个大的话题,读完此书,也仅仅略知一二,这本书是需要重读的,也许以后读出来的感受会不一样。</font></h3> <p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姚 辉</h3><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王雨萌</div><p style="text-align: right;">审核:汝 敏</h3><p style="text-align: right;">制作:汝 敏</h3></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