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h3> <h3> 在这美好的时节,我们老同学一行,沐浴着醉人的金风,迈开铿锵的步伐,过德州,下徐州,经宿迁,沿大运河南下,游走江浙山水,穿行在中华物质富庶、文化繁华之地,身体和灵魂同时在路上,一路畅游,一路体会。</h3> <p>一、瓜州古渡的怀想</p> <p> 京杭大运河,从北京通县到古城扬州,承载着潮起潮落的丰厚历史,让中华大地开始了经济社会发展阜美的旅程。一部扬州运河史,就是扬州一千六百年间走来的模样,几乎就是一部古代扬州发展史。运河哺育了扬州,是扬州的根脉,又是扬州的魂魄。</p> <p> 在这段运河的沿岸,各种宗教文化非常重视扬州人市井繁华和布道传经作用,因此,这里的各种宗教十分发达,各美其美,共同生长。有肇始于西汉年间的道教文化中著名的琼花观;有隋朝的佛教寺庙高旻寺;有宋代伊斯兰教的普哈丁墓园和清代的天主教堂;这里还留下了一千六百年来的历史文化见证,有扬州古港、水斗门、龙首关、东关古渡和古湾头闸等遗址。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不仅仅是一个流行千百年的普通的梦想,也印证着扬州在人们生活向往中灿烂的光芒。不仅吸引着红尘中人,还有包括隋炀帝在内的古代帝王,瓜洲古渡锦春园临水揽胜,令人留连忘返;高旻寺行宫御园和龙衣庵,留下了杨广等人一面追求物质的奢极享受一面又追求成仙做圣的渴望;名满天下的扬州盐商住宅群落,尽显当年扬州盐业运营和商埠的发达;个园、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时的文峰塔,都是扬州著名的文化留存。</p> <h3> 行游在这些古迹当中,你会让历史复活,说不清自己在哪一个时间的坐标上,这令人沉醉,也令人与古人一起共悲共乐,产生悠长悠长的思绪。瓜洲在古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处,处于扬州西南,与镇江隔水相望,王安石的名句“京口瓜洲一水间”,让它闻名遐迩。晚唐时,此地筑垒,南宋开始筑城,明代瓜洲城已具规模。清朝在此地设巡检行署、漕运府、都督府。《马可·波罗游记》第二卷第一章专列《瓜洲市》一节,对瓜洲的地理历史情况和元代盛况做了详尽描述。古运河扬州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30公里,与长江风情旅游线相呼应、相连接,从长江与运河交界的古镇瓜洲上船,经过古运河到东关古渡换船,与乾隆水上行舟线路相接,让你融于扬州之水,水上扬州。</h3> <h3> 咏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千古名句,尽是古德风神,体味意境,不觉自己也成了李白、杜牧、刘禹锡、王安石,将他们的清雄、沉郁,将他们的旷远、放达,将他们与扬州古渡的感情,化入自己的心府,摄入自己的境头。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不吹箫。一片静美的夜景,在几缕箫笛之声中,更加动人,尤其是在这晚秋的江左,让人陷入无限的沉思。</h3> <h3> 古运河的文明核心在水,当代人的智慧和功业也是立足于水,“南水北调”工程其东线的输水通道90%由京杭大运河扬州至北京段来承担。古老的运河成为当代南水北调的主渠,这大大发挥了运河的历史功能,激活了运河的文化底蕴,提升了运河的文化品味。</h3> <h3>二、此山建兰若 举国俱澄清</h3> <h3> 李白当年游天台山,又游历天姥山,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古诗,其中“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对两山做了夸张式的赞美,并极言天台与天姥山之高峻。行走吴越间,不可不游天台山,登临天台山,不可不谒国清寺。因为,无论佛俗,无论帝王将相和贩夫走卒,都曾经以此寺,寄托着渴望天下太平,举国澄清的美好理想。南宋嘉定《赤城志·寺观门二》“景德国清寺”条下称:“寺在天台县北一十里。旧名天台寺,隋开皇十八年为僧智顗建。先是顗修禅于此,梦定光告曰:‘寺若成,国即清’。大业中遂改名国清。李邕《记》所谓‘应运题寺’是也。唐会昌中废。”国清寺历史是这样的,天台宗开山祖师智顗,开宗立派之后,欲建一寺,为天台宗祖庭,但资金匮乏,无法动工。他在圆寂前遗信大隋晋王杨广称:“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杨广深为感动,遣司马王弘在八挂峰前建造国清寺。寺于晚唐毁于明火,很快得以重建。至今,由柳公权书题的“大中国清之寺”摩崖石刻,仍清晰在目。后国清寺几废几兴,每重建规模都有所发展。</h3> <h3> “文革”时期,国清寺被毁。1973年,周恩来总理顶着压力令国清寺1975年前修复完成,并拨付30万元资金,并为国清寺从北京调运了一批珍贵的佛像、法器。国清寺依山就势,随势赋形,共有六百多间古建筑。整个建筑群落为五条轴线,正中轴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还有放生池、钟鼓楼、聚贤堂、方丈楼、三圣殿、藏经楼、伽蓝殿、罗汉堂、文物室等。穿行其中,瞻仰宝相庄严,感受慈航普渡,祈愿天下太平,让人精神十分清净而圣洁,将个人体悟与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寺内有“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碑”、“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三碑相连,纪录着大功们的功业和国清寺的往来古今。三碑碑阴,是日本檀越山田是谛于1982年5月所撰敬白,铭记了法脉流传的历史,祈念中日和平亲善。碑侧的“锡杖泉”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宋代普明和尚,因寺内取水不便,在此坐禅时,以锡杖戳地云:“此处当有泉!”泉水遂涌。</h3> <h3>隋代古梅</h3> <p> 在国清寺院内,还会看到大雄宝殿右侧隋代一株古梅,此梅由隋代高僧、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至今虬劲如铁,生力旺盛,开时知清香满院,形如绽莲,一如天台宗心香一脉的续续芬芳。据考证,此梅是中国三株古梅之一,十分神奇。关于它的传说,文学家邓拓以此梅为诗:“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不须脂粉绿颜色,最忆天台相见时”。 在国清寺,喜欢书法的朋友不仅能看到柳公权的榜书,还能欣赏到明代书法大师董其昌的题匾。相传,董其昌来此避暑,老方丈闻其书名,请他书碑额,但董其昌支吾不肯。一个月夜,董其昌在放生池纳凉,困而入梦,此时鱼珠、乐珍、国珍三仙女前来,为董其昌载歌载舞,吹奏玉笛。董其昌梦觉吟诗一首:“鱼珠妙歌喉,乐珍柳枝腰;国珍金玉笛,游梦实逍遥。”被方丈走来的方丈听到,微笑着说:“香光妙句,如句首字相联,岂非“鱼乐国游”?”董其昌会其美意,终于写下“鱼乐国”和“清心亭”榜书,至今仍神采奕奕,颇具风范。</p> <h3>三、戚侯创“健跳”美誉满琴江</h3> <h3>健跳,古为沿海屯兵之所。名含“将健兵勇,活跃蹦跳”之意,故名健跳。</h3> <h3> 健跳,一个劲健而动感的名字,让人们对健跳镇充满了遐想,感受到了战斗的勇猛和搏击的活动。实际上,正是如此,公元1455年和1561年,倭寇泛海侵扰相继台州三门,第二次来袭时,戚继光以制胜之略和精妙战斗法率部抗御,全歼倭寇,戚家军毫发未损,军民极为振奋,为纪念戚继光的丰功伟绩,人们在健跳镇为其造戚公祠;公元1576年,立“大都督南塘戚令公去思碑”。健跳,既是戚家军作战的勇猛动作,又描述了勇健的兵将作战时的神态,非常形象生动,此镇由此得名。</h3> <h3> 从三门县城出发,向东南沿海驱车26公里,即可到这个县的健跳镇。此镇为海防重地,公元1387年,朱元璋派信国公汤和在此建垒,驻以重兵;公元1650年,此地沦为海贼巢穴,顺治派提督田雄击破,后禁海迁民,遂成废墟;公元1685年,康熙令改设台寨,后置宁海左营守备;公元1730年,左营守备改设健跳汛水师;第二次鸭片战争之后,甲午海战之前,公元1875年,此地归海门卫管辖。此地既是军事重地,又风光秀美,此地有“四面青山皆入画,一年无日不看潮”之联,极言其海潮山水之胜。</h3> <h3> 今天的健跳港,已成为三门湾繁华的天然良港,西起横渡镇下罗山,东至健跳镇狗头门,埠长17公里,港湾狭长有致,极易纳货泊船。奔流入海的琴江,还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传说。金国侵略宋朝的兀术元帅,得知赵构在临安建都,恢复已在开封被灭的宋朝,就兴兵南犯,奔长江杀来。赵构一面命岳飞、韩世忠等人迎战,一面暗中派秦桧媾和。为防兀术攻下临安,赵构还在谋图南迁之策,于是召见朱国师,令其寻找合适的苟安之地。朱国师报上的数十个地方,都没有令赵构满意。当朱国师在方舆上指到三门湾畔健跳镇一带时,启奏 道 :“此地为风水宝地,西南有湫水山可为屏障,进可以直指吴越腹地,北上抗金,恢复中原;退可入海,与敌周旋,或命水师取道余杭运河,直捣东京。”赵构对朱国师的军事构想很中意,但更中意的是他还说了另外一句话:“此地山水形胜,可修行宫,以图安乐。”赵构大喜,遂令在此健跳建行宫,造皇城。皇家大兴土木,当地百姓不堪其苦,适逢大旱,百姓死伤无数,沸反盈天;而赵构不管这些,仍然带着文臣武将、嫔妃宫女,在中原的战火硝烟之外,在纵情山海,逍遥自在,完全忘记了恢得大宋江山、迎回徽钦二帝的心愿了。 </h3> <h3> 一个月明星稀之夜,赵构乘画舫畅游健跳江,至沙木渡时,赵构兴致勃发,命人抬出古琴,独奏一曲《凤求凰》。曲罢,见一块美人形巨石,便问老艄公美人石来历。老艄公原是大宋官员,因不满辞官归田。他慢悠悠道:“这是孟姜女石。她哭倒长城,埋怨秦朝恶政猛于虎,不顾百姓苦。万岁,健跳筑皇城,百姓也不堪其苦啊,现如仿饿殍遍地。若金兵破临安,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健跳失守,就在旦夕。请万岁以江山大计为重,亲忠良远小人,率军抗金,恢复大宁啊!”赵构听罢不悦,将古琴投入江中,传令取道海上回临安。奇妙的是,古琴掷入江之后,健跳江江水更加悦耳动听了,清清泠泠,叮叮咚咚,如琴弦拨动,如怨如慕,如诉如泣。后来,人们便 把这条江叫琴江了。</h3> <h3>四、宁波天一阁,藏书天下闻</h3> <h3> 做为中国侨乡之一,美丽富饶的宁波是我们此行的重要一站,而来宁波,不得不去拜谒这里的文化地标性建筑——天一阁。</h3> <h3> 在宁波市海曙区,置身天一阁下,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他巍峨而雄浑的建筑风采,还有那洋溢其中的书卷之气,那留驻在数万之巨的古籍缮本儿中的灿烂的文化信息。天一阁悠久,藏书甚巨,以民间藏书论,甲于天下。天一阁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至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为大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历经五年所建私家藏书楼。范钦一生好读天下奇,也喜收藏各种书籍,尤以方志、政书、科举录、诗文集为盛,平生所藏竟达7万余卷。几经兴衰,历代文人志士有所捐集,至今,天一阁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h3> <h3> 天一阁自从打门家族自读之偏见,迎纳大学者黄宗羲登临阅读以来,与万斯同、全祖望、袁枚等著名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他们饱览书典、精研学问的重要胜地。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1982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书阁为木结构的二层硬山顶建筑,通高8.5米。底层面阔、进深各六间,前后有廊。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此外,还在楼前凿"天一池"通月湖,既可美化环境,又可蓄水以防火。天一阁名字由来,主要是因考虑防火问题。范钦在翻阅碑帖时,读揭傒斯所书《龙虎山天一池记》,该帖上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句,范钦知其句出于《易经·系辞》,遂名此楼为“天一阁”。为此,范钦在楼前开凿“天一池”,环植竹木,池与楼旁月湖暗连,以作消防。</h3> <h3> 近年来,天一阁创新理念,发挥功能,收藏现代作家铁凝、黄亚洲、叶辛、高洪波、雷达、王宏甲、王剑冰、韩作荣、陈源斌、王旭峰、叶文玲、陈祖芬等12位作家书稿,计14部23卷,以藏之名阁,传于后世。</h3> <h3> 在天一阁,我们还有幸看到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又一载体——捐赠的家谱。有新昌县王世朝、王世恒赠送的《天姥王氏宗谱》一箱十册;《吕氏宗谱》、《史氏宗谱(八行堂)》、《荒里郑氏谱族》、《张氏宗谱》、《兰风邵氏宗族》、《河南鹿邑丁氏宗谱》、《范阳卢氏支谱》、《墙头蒋氏宗谱》、《左原王氏史料集(宗谱类)》;《滨江张氏宗谱》、新昌金樟兴《彭城射圃金氏宗谱》等。阁中家谱的已近550部,有一百余个姓氏。</h3> <h3> 70岁的宁波人秦秉年先生遵父遗愿,将家藏101件珍贵明清竹刻捐赠天一阁。仅瓷器就包括国家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31件,如明崇祯青花人物莲子罐、清雍正豇豆红盘、清龙泉窑贯耳壁瓶等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h3> <h3> 天一阁月湖深幽处有东明草堂,范钦最早藏书楼,以范钦别号为名,又名“一吾庐”。林木蓊郁,敞阔雅致。天一阁藏书为主,也建有明州碑林,共有碑173方。宋碑8方,刻有钱公辅、王安石、司马光诸人诗作20首。林内大多为明清碑,均有较高书法价值,值得流连揣磨,会书法之妙趣。</h3> <h3> 另有天一阁东南的东园,竹木猗猗,石亭、铁牛、石虎置于其中,有江南园林风致,古风古韵,令人赏心悦目。南楼园林位于天一阁正南,以水为主,水岸相依,水石精巧玲珑,简洁中体会闲适,雅趣中获得平静。而1925年的秦氏支祠,却是天一阁中气势恢宏的传统祠文化建筑,此为甬上富商秦君安出资为祭祖先而建,时耗银元二十余万。祠堂汇萃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传统民间工艺,是中国建筑艺术集大成之,流光溢彩,巧夺天工。流连其中,体会工艺之精巧灿烂,无疑此祠为天一阁中最经典、最具体的一个标本性实体收藏。</h3> <h3> 祖国东南一方的天一阁,聚纳文明,栉风沐雨,启迪着世人,化育着世人,而天一阁本身,也以其开放性、共享性、公益性,在人间熠熠生辉。</h3> <h3>京都之峰:视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