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时常想起故乡的夏夜,它很有夜的味道,也时常想念那个慈祥的爱钓鱼的老人,他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了。</p><p> 当夕阳隐去最后一点红晕,大西山只留下一个黑色的背影,夏夜突然变得热闹欢腾起来了。聒噪的青蛙时时从稻田里跳出来,瞅个究竟,蟋蟀则在暗处窸窸窣窣低调地歌唱。乡村人喜欢这些声音,他们还喜欢挥舞着大蒲扇,坐在当街的青石台阶上,伴着这乡村夏夜绝好的小夜曲,天南海北聊个痛快。在这样的夜里,如果杨校长家煮着一锅飘香的鲜鱼汤,就再好不过了。</p> <p> 杨校长是我爷爷,爷爷爱读书看报,知识渊博又善良慈祥,屋里有一大柜子的书,他最喜欢邀我们姐弟几个到他屋里读书,然后笑眯眯地看着我们,眉飞色舞地讲他童年、少年时有趣的经历。爷爷退休以后,迷上了钓鱼。他订了好几种有关钓鱼的杂志,又买了各种各样的鱼钩、渔具,他乐此不疲地收集最新款式的鱼钩。有时,赶上亲戚出远门,问他捎什么不,他总是要人家给他捎鱼钩。</p><p> 爷爷钓鱼比上班还辛苦,他每天在晨光熹微中,就戴上一顶凉帽,登上一辆旧自行车出发了,他常去附近的水库钓鱼。就是最热的天,他也坚持去钓鱼,家人怕他中暑,都劝阻他说:家里那么多鱼,也吃不完。今天别去了,这么热的天。爷爷摆摆手说,我不是为了吃鱼而钓鱼。原来,钓鱼不是为了吃鱼,那是为了什么呢?!村里人能理解这话的人应该也没有几个,但都爱喝杨校长家的鱼汤。</p><p> 等到夕阳刚下山的时候,我和小弟欢欣地跑到村边等待爷爷回来。他骑着自行车,一看到我们,就笑着从车上跳下来,摘下凉帽递给小弟,露出黝黑黝黑的脸。我们迫不及待翻开爷爷的鱼篓,看到里面卧着几条大鱼,就拍手欢呼起来。一路上,我们放开嗓门嚷嚷着:我爷爷钓到大鱼喽!这时,家家户户的窗口都透出红晕的光,温暖而宁静。</p><p> 终于到家了,我就把鱼一条一条地从鱼篓里捞出来,扔进比我还高的大水缸里,鱼儿一到水缸里就活蹦乱跳起来。村里有好些听到我们声音的人,都跑来看个热闹。爷爷钓鱼的技术越来越高了,有时,一天能钓十几条鱼,大多是二、三斤重的鲤鱼,草鱼。最少时也能钓四五条,奶奶就把家里最大的水缸腾出来,专门放鱼。我家里几乎每天晚上都煮鲜鱼吃,吃不了的,就分给别人,那年月,我家最充足的就属鱼了。</p> <p> 奶奶先把灶上的大铁锅刷干净,再从大水缸里捞出几条没有精神的活鱼递给我,大家一致认为我最适合收拾鱼,理由是我喝的鱼汤最多。我用剪刀把鱼收拾得干干净净,弄得满身满脸都是鱼鳞,笑嘻嘻地把鱼递过去,奶奶就把鱼撒到大锅里。做法极其简单:先把油炸开,放上葱姜蒜和花椒大料,洒些酱油,然后倒入一锅水,把鱼放进后,又依次放入盐、白醋和几个大红辣椒。</p><p> 一会儿,煮沸的大锅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扑鼻的鱼香味就出来了,飘到院子里,飘到当街。奶奶赶紧招呼我过来:给你大太送一大碗,赶快回来,还要给隔壁的五奶送去一大碗。我虽然馋得直吧嗒嘴,也屁颠屁颠地先给大太和五奶送去,她们是家族里孤单的老人,每次炖鱼一定要给她们送去。</p><p> 黑暗中,我还听到奶奶大喊一声:大家尝尝鲜鱼汤来!当街乘凉的二哥,大叔,大爹他们纷纷都放下蒲扇,从自家端出一个大碗走向我家的院心,等我端着鱼汤到了大太家黑咕隆咚的小屋,赶紧把碗放下,撒丫子就跑。大太在屋里发出瓮声瓮气的声音喊:丫头,把碗拿走。我边跑着,边说,大太,明天我取碗来,鱼汤快喝没了。然后又急忙再端一碗鱼汤给五奶送去。</p><p> 等送完一路小跑到家,才发现,院子里有好些人,大家有坐着的,有蹲着的,他们有滋有味地喝着鱼汤,我悄悄地盛了一碗米饭,舀了一碗鱼汤,拎个小木凳在一个角落里嗞嗞地喝个没完。那种又香又辣的美味是无法形容的。大叔看到我喝鱼汤贪婪的样子,用手指点着我笑我,那孩子真是一只小馋猫。大家听见后,哈哈笑个不停,又天南海北地聊了起来。我从不理会他们说什么,依然嗞嗞喝个没完。</p><p>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喝过那样好喝的鱼汤,再也没有遇见那样迷人的夏夜,什么东西染上了光阴和故乡的味道,是什么都比不了的啊!</p> <p> 杨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在《秦皇岛日报》发表《家有红书柜》,在《农家女》杂志发表《致故乡的女孩》,在《中国文学》发表《老蒿媳妇》,在《文学报》发表《宋词中最销魂的几笔》,在《教育文汇》杂志上发表《那些事只有风知道》《回到那片柳树丛中》,在《师资建设》发表《语文课本中最美的一篇》,在《教学随笔》发表《在山的那边》,在《教学月刊》杂志发表《为什么被贬的人会写诗》,在《师资建设》杂志发表《课堂冷场时不妨用用“无厘头”》《榕树花啊榕树花》,在《作家与作品》杂志发表《我和女儿都爱李清照》,在《华夏散文》上发表《黑夜也有黑夜的芬芳》,在《阅读》杂志发表《那些年,我的读书梦》,在《教育文汇》发表《学生的发现》,在《师资建设》杂志发表《我们班里出现了李清照现象》,在《攀枝花日报》发表《握不住的温暖》,在《中国国土资源报》发表散文《那一锅满屋飘香的大蒸饺啊》,在《中学生作文指导》杂志发表《如何写出古香古色的高分作文》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