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大J小D,原作者大J</b></h5><h5>这个周末就是清明节了,今年的清明节比任何时候对我来说更有意义,更特殊。</h5><h5>过去的两个多月,我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新冠病毒带来了一场全球的抗疫行动。</h5><h5>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改变,我们失去了很多人。至今每一天,新冠病毒的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在增长。<br><br></h5><h5>财新网:3月26日下午,武汉汉口殡仪馆,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走过,当天排队家属队伍长达200米</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lef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5><h5 style="text-align: lef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图片来源:财新网</span></h5>那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也许是某个和我们一样普通家庭的“心爱人”,也许是为了保护更多人的逆行者。<b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我想,没有哪一年比今年更值得好好过清明节,好好和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了吧。<br></span>死亡教育是需要结合孩子认知发展一步一步来的。<b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如果此刻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想和孩子聊这个话题,但又并不确定孩子是否准备好了,那么绘本肯定是好帮手。</span><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1</b></div></span><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什么是死?</b></div></b>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从春节开始,变得异常关注新闻了,家里谈论疫情也变多了,也许不经意,我们就会提起“死亡”这个话题。<br>我推荐<font color="#ff8a00">《外公》</font>这本绘本,它的色调温暖,全文并没有出现“死亡”这两个字,非常适合作为“死亡教育”的启蒙。</h5><p></p> <h5>《外公》大概是小D 3岁多读的,讲的是小女孩和外公相处的各种细节,非常愉快温馨。<br>慢慢等到冬天来了,外公开始咳嗽,桌面上出现了药瓶。本来小女孩和外公约好,等到春天来了,他们一起去非洲。<br>可是,春天来了,外公不见了,只剩下一把泛旧的青苔色沙发椅,那是外公之前常常坐的椅子。</h5> <h5>第一次读这本绘本的时候,不需要把“去世”强加于孩子,读到最后可以问问孩子,外公去哪里了?<br>有的孩子马上会说,外公死了,那么我们就能顺水推舟聊聊死亡教育;而有的孩子也许就会说,外公消失了,远行了,那么我们就知道孩子并没准备好,那也没关系。<br><font color="#ff8a00">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样,是保持对话,不断推进,而不是一蹴而就。</font><br>如果你的孩子能认识到“死亡”,但还是懵懵懂懂会问你,“死亡”是什么意思?<br>那么我们就可以对孩子描述“死亡”,<font color="#ff8a00">不要用那些隐晦的比喻,不要以为这样可以让孩子像我们一样感受好一点。</font></h5> <h5>就好比我小时候妈妈说的“睡着了”,这就直接让我联系到了自己每天睡觉的行为;<br>还有的父母会说“离开了”,这就会让孩子担心父母外出购物离开一会是不是也就“死了”。<br>这样反而引起无谓的恐惧和混淆。<br><font color="#ff8a00">最好的解释就是提供更加具象的身体到底发生了什么</font></h5><h5><br><b>XX死了,她不能再呼吸、吃饭、走路、说话了。</b></h5><h5><br></h5><h5>3岁以后的孩子对基本生存需求非常明白,这样的解释更容易让他们接受理解。<br><font color="#ff8a00">提供简单却清晰的回答,就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font>之后,我们可以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根据她的新提问,慢慢帮助孩子扩充知识库。</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2</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妈妈,你什么时候死?</b></h5><h5>当孩子第一次接触“死”这个话题后,他们的小脑袋就会开始自我消化吸收。<br>然后我们就会遇到孩子问的很多奇怪,甚至非常粗鲁的问题,比如,“妈妈,你什么时候死?“,常常会让我们很生气,甚至觉得这是在“咒我们死”。<br>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学龄前孩子问这个问题时,他们对于“死亡”还是一知半解。<br><font color="#ff8a00">他们认知里的“死亡”是暂时的,也许就像奥特曼没电了,充一下电就又复活了;或者像海绵宝宝那样压扁还能再站起来。</font><br>这对他们来说,“死亡”是件很酷的事情。所以他们蠢蠢欲动想了解,什么时候妈妈可以像“奥特曼”那样,什么时候自己可以像“奥特曼”那样。</h5> <h5>另一种可能性是,现实生活中发生事让他产生担心了,比如这段时间大家看完新闻后的家庭低气压,他看到了大家都很伤心难过。<br>他开始担心自己。<font color="#ff8a00">他真正想问的是,妈妈死了,谁来照顾自己。</font><br>当我们解读了这个问题后,其实就不难发现,孩子不是“咒我们死”,而是真的有不理解。<br>这时,如果我们简单粗暴地回应,不准问这样的问题,谁教你的啊,就不利于孩子对于死亡的理解了。不管是基于怎样的原因,当孩子问了这个问题后,我们可以这么回答:<br> </h5><h5><b>妈妈还会活很久很久,妈妈会等到你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后才会死。</b></h5><h5><br>如果你感觉到孩子是担心无人照顾他,可以多加一句:</h5><h5><br><b>即使妈妈死了,你还有爸爸、XX、XX,他们都会照顾你的,大家都会很爱你的。但是妈妈一定还会活很久很久。</b></h5><h5><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3</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妈妈,生病了就会死吗?</b></span></div>这也是很多孩子会有的困惑,因为很经常的,我们会告诉孩子,“XXX生病了,所以他死了”。但孩子无法理解,原来生病也有轻重之分。<br><br></h5><h5>于是当他们发烧感冒时,会出现特别大的反应了。有时,父母就会疑惑,孩子小时候并没那么娇气啊,为什么大了,一点点小毛病就各种虚弱闹脾气呢?<br></h5> <h5>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生病唤起了孩子之前还并不怎么理解明白的“死亡”概念。<br>之前我们随口的回答就像种子一样埋在孩子的心里,现在当他经历“生病”,他突然就把这两者联系了起来。</h5><h5>尤其是最近,大家都会在谈新冠病毒,所以孩子很有可能会担心,自己生病就要死了。<br>所以和孩子谈“外面有超级病毒,会让我们生病,不能出去“时,请一定多加一句:</h5><h5><br><b>只有生很重很重的病时,人才会死。大部分人都会活很久很久的。<br>现在科学家们和医生护士们都在想办法对付这个超级病毒,他们一定有办法战胜这个病毒,保护好我们的。</b><br><br>当然,利用生活中更多的机会也可以多和孩子聊聊“生命”和“死亡”。<br>死亡教育远远不该当真的发生家庭变故时才开始的,很多孩子从1岁半开始就接触到“生命”:地上的落叶、死去的昆虫、或者是自己的宠物离世了。<br></h5><h5>这都可以是是我们第一次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机会。</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4</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死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好好活过</b></h5><h5>小D的死亡教育在3岁不到时候就开始了,她非常明白“死亡”的含义。</h5><h5><br>这周我们又重新拿出了一本绘本,通过读绘本来纪念我们想纪念的人。</h5> <h5>这本《獾的礼物》买了很久了,是小D接近3岁时听的绘本。这本都是小动物的形象,而且全文没有提一个“死”字。<br>讲述的是獾在临死前给每个小伙伴都留下了礼物,大家想起这些礼物,就觉得好像獾并没有离开。<br>整个绘本也是非常温馨积极,也很适合2、3岁低幼孩子作为死亡教育的第一步。<br>我们又拿出来重读的一个原因是,我很喜欢这本绘本的寓意,<font color="#ff8a00">“记住所爱之人,那么对方就不会离开“。</font><br>是的,今年有太多的人值得我们记住,不要忘记。所以当我们在重读的时候,我和小D讨论了:<br><font color="#ff8a00">这次在打击超级病毒的过程中,哪些人我们需要记住呢?他们留给我们的礼物是什么呢?</font></h5> <h5><p></p></h5><h5>这些提问不仅仅是给小D的,因为以她目前的年龄,她只能说出医生护士这样笼统的职业。<br></h5><h5>这些提问更是给我自己的,请不要忘记,<font color="#ff8a00">不要忘记这段时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为什么而流过泪,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做过的事情、说过的话。</font><br>不仅仅是今年的清明,而是接下来的每一天,都请不要忘记。</h5><h5><font color="#ff8a00">趁着这周,记录下他们留给我们什么礼物,带着这些礼物继续上路。<br>这个世界不会自己变好,我们理应点亮黑暗,改变世界,请不要忘记!</font></h5><h5><b></b></h5><h5><b><br></b></h5><h5><b>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大J小D,原作者大J</b></h5><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