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清明至,清明是怀念先人的时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不久,在萍乡中学一同学微信群中,有幸看到了两位同学母亲九十大寿和九十五岁生日照,看着两位老人健康、慈祥和幸福的笑容,思绪万千,心里总有种想说一说的冲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高中毕业的第二年,即1976年,父亲走了;17年前,即2003年,母亲又离我们远去。同年,我岳父驾鹤西归;再过了两年,我岳母又去陪她心爱的人去了。从此,我和妻子成了无父无母的“老孩子”。父亲走得更早,他是我刚刚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资格,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时就走了的。在我记忆中,父亲除了严厉,还有严格,甚至苛求,在他跟前,我就像个长不大的孩子,说话永远低八度。母亲则不然,她长寿,走的时候已经八十五岁,我都45、46岁了。可以这样说,她至少呵护我走过了我生命的一半,所以,她给我的印象比父亲更深。在我印象中,母亲就是慈祥、包容、保护神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上世纪50年代末出生在一个人口较多的家庭,父母共生了七男一女八个孩子,我排第七,上面有五个哥哥,一位姐姐,下面还有个弟弟,大哥大我十七岁,姐姐在中间,排第四。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这么多的孩子,够难为我的父亲母亲的。可以这样说,饿和冷两个字伴随着我走过了我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期。然而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母亲总是想办法,宁肯自己少吃,少穿,也得千方百计确保孩子们的温饱。记得我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学费,都是母亲替人家带孩子,也就是现在通行的“月嫂”微薄的收入中支付的。记得小时候我喜欢读课外书,经常躲在家中三楼简易的阁楼上看书,常常错过了吃饭的时间,母亲就常常盛一碗满满的米饭,夹上一些我喜欢吃的菜,往往是比我在正常就餐“吃抢饭”时更丰盛、更可口的饭菜留给我,她还得偷偷地把这些饭菜藏起来,生怕比我大的前面两位老兄“偷吃”了!有多少次我是含着泪,就着热泪把这些饭菜咽下去的?我记不清了!记得我在萍中读书时,家里离学校较远,我经常空腹跑步去学校上课,母亲总是拿几个红薯或别的食物塞在我怀中,叮嘱说:“快点去,别迟到了。”印象更深的是有一次家中煤灶火熄了,怎么也发不着,家中早餐做不出来,我只能空着肚子去上课,课上到上午第二节课时,记得当时教几何的林老师正在上课,教室门突然被推开了,原来是母亲要我三哥和三哥妻弟及我六哥送来了几只包子要我充饥,当我拿着几个包子,感到沉甸甸的:这哪是几个包子?哪分明就是沉甸甸的母爱呀!记得恢复高考第二年我考上江西煤校后,家中经济条件也有所好转,那时候萍乡流行穿一身腈纶做的棉毛运动衫、裤,我很想拥有一套,但苦于家中还谈不上富有,只好把这个念头压在心底不说。想不到只读小学四年的母亲却像学了心理学一样,猜出了我的想法!没多久,一天下午下课后,我正往学校宿舍走,没想到二哥受母亲派遣买了一套这样的棉毛衫、裤,早早地守在宿舍大楼楼前,我都惊呆了!这套运动衫、裤,衣服早几年破烂后丟了,但裤子还在,尽管它已落伍,跟不上时尚, 有时我还是把它翻出来穿在身上。现在,我拥有多少套衣裤,我自己也记不清楚,但我总感觉,穿上它,要比那些毛衣、棉袄、羽绒服、保暖衣等更能抵严寒!更加温暖!因为这不是一般的衣、裤,这是母爱!我打算那条裤子如不能再穿了,我也得留下它作纪念,因它包含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记得我参加工作,成家后,多少次在单位受了委屈、家里闹了矛盾,我无处诉说(各位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要知道男人其实并不如你们所想象的那样刚强,男人其实就是外表刚强,内心脆弱的“纸老虎”,男人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都比女同志要差!要不然这么多夫妻俩,为什么男的总比女的要早走的多?),总爱跑到母亲跟前说说,文化程度不高的母亲到底是吃的盐比我吃的饭多,过的桥比我走的路多,算是见多识广的一位老人吧(以至后来我都常常跟母亲说:“妈,我介绍您到街道社区去搞调解工作吧?”),她常常是几句简单的道理就把纠结在心底的憋屈一一化解!真是心事重重而去,轻轻松松而回,就有那么神奇!很多,很多,母亲对我们做儿女关爱的事实在是太多了,只是放开的思绪一时难以归纳整理……母亲走了,走了整整17年,我再也看不到母亲,要见母亲只有梦中。母亲走后,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有重重的失落感!以至后来养成了一个只要有心事,就一个人上街漫无目标瞎逛的习惯,好像只要一个人在街上走一走,静一静就能化解心事一样!前段时间,我在萍中老同学群里写了几篇小文章,同学们都开玩笑称我是“才子”,“才子”我不敢当,不过各位老同学想想,在这样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不在某个方面努力并拥有一定的技能,他对得起生他、养他的父母吗?除非他弱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直至现在我都很喜欢听一首歌,叫《唱支山歌给党听》。据说这首歌的歌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雷锋,生前摘抄陕西铜川一位矿工的诗作。我一直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唱出了我们的心声,唱出了我们中华儿女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激之情!但十多年前,特别是母亲走了之后,我突然觉得这首歌的歌词有些不够完美的地方,感觉这首歌的歌词中“母亲只生了我的身”这一句中的“只”字,似乎不妥,有些绝对化,给人一种做母亲的对儿女只管生、不管养,不负责任的错觉。但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娘生父母养的,都是吸着母亲的乳汁,是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喂养大的,是伴随着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关爱和付出而成长起来的,“可怜天下父母心”说的就是做父母的不易!即使在旧社会,穷人家的父母虽然不能给自己孩子好的物质享受,甚至连温饱都无法解决,但她们对孩子的付出和心血也不是“母亲只生我了的身”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的。党和母亲在中华儿女心目中永远都是最最重要的,两者是共同体,缺一不可!正因为如此,我们华夏儿女都喜欢把党和祖国比作自己的母亲!也都喜欢把自己中的优秀分子--中国共产党党员比作“党的儿女”,这样的比喻十分贴切。《唱支山歌给党听》把党和母亲相比,个人感觉有些牵强,这在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心目中都是一个两难选择,因为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党早已就是母亲的象征和化身,已经合二而一了,我们的每一次成长和进步都是党,也就是母亲教育和培养的结果,这怎么比较?如果实在要比较,哪我感觉歌词中的这个“只”字确实多余,完全可以删掉,这样既保持歌曲的连续性,又更加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和广大人民群众热爱中国共产党的一致性!好,不管怎么说,《唱支山歌给党听》确实是首好歌,唱出了中华儿女对党的感情,尽管我认为其中有的歌词值得商榷,建议稍作修改,但丝毫不影响全中国老百姓对这首歌的喜爱!话说远了,还是回到题目。我真的好羡慕两位老同学以及千千万万个这样有父母的家庭,特别是象我们这样年纪一大把的家庭,“家有一老,胜过一宝”,父母在,福气在,好好善待你们的老人,且行且珍惜!不要象我及我类似的家庭一样,当自己家庭条件好了,可以更好地回报父母的时候,他们却走了,留下的只是亏欠和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心情有些激动,实在写不下去了,眼里含着泪,断断续续写了一个上午,烟都抽了一包多!且以此文纪念我的父母的在天之灵!但愿我的父母在天堂能看到儿子写给他们的这篇小文!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0年4月2日</p> <p>以上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