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课”中成长(一)——第一课:人类与自然

天涯共此时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是说:人生中,一方面要从书本汲取营养,不断进步;另一方面要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获得提高。确实,人的成长不仅可以从书本中获得,也能从生活中获得。2020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2019年除夕,确切说是农历庚子年的前夜,中国人民的“抗疫”斗争开始了。如今,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而全世界范围内,“疫魔”仍然在疯狂肆虐,或许不久的将来全球疫情会得到有效控制,但“庚子疫情”将会成为几代人永远的记忆,而“疫情”这门大课也将在这些人心中留下永恒的烙印。<br><br> 灾难能带来伤痛,也能促人成长。作为一名亲历了“庚子疫情”的中国人,我们需要明确些什么,养成些什么,提升些什么呢? <p>明确观点一:人与自然既和谐共生,又砥砺成长</p> <p>我们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共生的。“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当我们还自然以青山绿水,自然就报我们以天朗气清;相反的,当我们加之自然以杀戮,自然也必将回报我们以灾难。曾经有一种说法:新冠病毒很可能源于野生动物。且不管这种说法是否真正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蝙蝠、穿山甲等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着巨量的病毒。如果我们不能管住我们对野生动物的“口腹之欲”,那么中招是必然的。我们可以想一下,随着人类人口的剧增,野生动物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近百年来物种灭绝比自然速度快了100-1000倍。据报道,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1小时就有3个物种被贴上死亡标签……”(摘自搜狐号“拱关微发布”)。野生动植物和我们一样,是这个世界的原住民,他们不仅和我们共同分享这个世界的风云雨露,同时他们也为我们生存营造了不可或缺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一旦地球生态失去平衡,那么最终遭殃的是我们人类。保护他们,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p> 其实除了和谐共生外,人与自然还有另外一种关系——砥砺成长。除了一般的动植物之外,这个世界还有另外一些和人类恩怨纠缠的生物体——致病细菌和病毒。与野生动物的斗争,人类总是以胜利者自居;但人类与细菌病毒的斗争却一直是“势均力敌”甚或“屈居下风”。 当年“青霉素”问世,人们认为找到了杀灭细菌的神奇武器,但后来人们发现,细菌竟然出现了耐药性,抗生素并不万能;当年,“疫苗”的问世,人们认为找到了对付病毒的终极武器,但后来我们发现,RNA病毒在繁殖过程中会出现错配和重组,不断改变自己的特征,因此依赖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疫苗很难有效。但也正是在与细菌与病毒的斗争中不断发展,人类将平均寿命从35岁左右,提升到70岁以上。今年的“新冠病毒”(2019-nCoV)能够在全球疯狂肆虐,正是在提醒人类,人类与细菌和病毒的斗争还将持续进行下去。 人类是这个世界的生灵,但绝不是霸主,世界因和生物的多样而美好,人类因世界的美好而更好的生存。或许学会以平等的姿态和万物相处,才是人类的生存之道。病毒、灾难给人类带来了伤痛,但同时也是人类成长的磨刀石,也正是在一次次的战胜困难的过程中,人类才不断发展壮大。或许不畏艰险,勇于战胜困难,正是人类能够成为万物之灵的秘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