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语寄于心·清明润于情—银杏南校二六中队主题活动

崔萌

<p>  亲爱的大朋友,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又见面啦!虽然疫情还没有过去,但是我们宅家也可以学习新知识哦!</p><p> 小朋友们,清明节快要到了,你们知道它的来历与习俗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p> <p>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同时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的到来,意味着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的开始了。通过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清明节的来历与传统习俗。</p> <p>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那么清明节是如何由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p> <p>  清明节习俗甚多,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p> <p>  在传统节日清明节这一天,人们都会去放风筝、踏青扫墓祭祖、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还有节日必吃的特色美食,下面跟着老师一起了解一下清明的习俗吧😁</p> <p> 清明节的习俗</p><p><br></p> <p>【踏青】</p><p>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nbsp;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p> <p>【上坟扫墓】</p><p> 扫墓,俗称上坟。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按照旧的风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p> <p>【放风筝】</p><p>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在白天放风筝,也会在夜间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p> <p>【荡秋千】</p><p> 秋千,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众人特别是儿童所喜爱。</p> <p>【斗草】</p><p> 斗草是一种以花草作为竞赛道具的游戏,在古代的清明节中就已经出现。斗草分为文斗和武斗。所谓文斗,就是人们采来各种花草,用种类的多和少,或用花草名称对仗是否工整,来做胜负的标准。武斗,就是用车前草的根茎互勾,谁的根茎先断,武斗就失败了。在清明节这么一个肃穆的节日里,有了斗草的欢乐,对人的情绪是一个很好地调节。</p> <p>【插柳】</p><p>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中国民间也有插柳习俗,因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p> <p>【蹴鞠】</p><p>&nbsp;&nbsp;&nbsp;&nbsp;&nbsp;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也是足球的起源。</p> <p>【植树】</p><p>&nbsp;&nbsp;&nbsp;&nbsp;&nbsp;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p> <p>【吃凉食】</p><p>&nbsp;&nbsp;&nbsp;&nbsp;&nbsp;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我们清明有吃寒食的习惯。不同地方风俗不一,在各地也还有清明吃清明果、吃鸡蛋、枣糕等习俗。</p> <p>【亿英烈】</p><p>&nbsp;&nbsp;&nbsp;&nbsp;&nbsp;中华大地上众多英雄儿女不屈于外来侵略与压迫,献出了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生命。清明扫墓的习俗,这就是我们对先祖、对先贤、对先烈的感恩和敬仰。</p> <p>  亲爱的同学们,关于清明的习俗还有许多,并且在不同地区还有很多清明节时的特色饮食,你能讲给我们听吗?</p> <p> 清明节的传说</p> <p>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p><p>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p><p>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p> <p>  在古代,有一些诗人还写下了古诗来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念一念、品析我国唐朝诗人杜牧写的古诗《清明》。</p><p><br></p> <p>品析古诗:</p><p>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p> <p>  学习了这么多知识,让我们放松一下跟张妙涵同学一起学一学《清明》古诗的手指操吧!</p> <p>互动思考:</p><p>&nbsp;&nbsp;&nbsp;&nbsp;宝贝们,你们还知道清明节有哪些古诗吗?请你拿起画笔画📝下来吧!</p><p>&nbsp;&nbsp;&nbsp;&nbsp;给爸爸妈妈的建议:</p><p>&nbsp;&nbsp;&nbsp;&nbsp;1.可以一起先了解一些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p><p>&nbsp;&nbsp;&nbsp;&nbsp;2.避免人流,带孩子们一起去踏青、放风筝,一起感受春天的美好。</p>

清明节

清明

介子

习俗

扫墓

踏青

放风筝

晋文公

断魂

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