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文字 杨永寿</p><p> 图片 来源于网络</p> <p> 这是一个没有祝福话语的节日</p><p> 我的亲人</p><p> 你们在那儿过的可好?</p><p> 天堂里面是否桃花开了</p><p> 草儿绿了,蝴蝶翩跹</p><p> 鸟儿欢歌,碧空荡着云影</p><p> 你是否隐在天龙</p><p> 福佑儿孙</p><p> 今年的清明节又不能回去了,只能在外面点上一线心香,陪着远去天国的父母说说话,拉拉家常,给他们磕几个头,儿子记着他们哩!</p><p> 母亲比父亲走得早,只活了七十岁,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四人。早上总是她起的最早,泡上一壶茶,让大人的喝了上早工,张罗着孩子上学。晚上我们总是在母亲忙碌的身影中,进入梦乡。同所有的母亲一样,任劳任怨,把整个身心都操劳的儿女身上。</p><p><br></p> <p> 在我的印象中,老娘从来就没有和任何人红过脸,和谁说话都是轻言细语,生怕吓着了别人。笃信佛陀,满满的菩提心肠。哪怕是一个上门乞讨的流浪汉,也是满脸堆笑的拿出椅子让人先坐下,然后递上一杯热茶,端出一大碗饭菜。用她的话说“能帮的时候就帮帮别人,也算是为儿女积一点功德吧。”</p><p> 在外面的日子里,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回到家里,老娘总是要先忙碌着,为你炒上一碗油亮的蛋炒饭,配上一小蝶咸缸豆,那种清爽,舒适,安逸的满足或惬意,以后也只能在偶尔的慈母梦中出现了。人就是这样,这种满足换了任何人,哪怕是爱人,姐弟儿女,多少都会心存点感激之念。唯独在老娘面前,是那样心地坦然,轻松愉快。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本能,无论到多大的年纪,家里有个老娘在,便觉着自己是个被宠着的儿子,脚下有路,心中有根。要是老娘不在,这种欢乐也就没有了。自己的角色,瞬间变成了为人夫,为人父,总得努力学着去爱自己该爱的人。</p> <p> 记得有一个热天,在外面很不如意,忽然非常想念父母,二话不说买张车票就踏上归途,回家倒头便睡,半夜醒来,只见老娘拿着蒲扇,带着倦意为我扇风,驱赶着蚊子。见我醒来,就轻声说:“知道你心里不痛快,陪你坐坐,在家好好歇几天,再出去,不定事情又顺了呢。”说完又出去给我弄吃的去了。一时间我竟无语凝噎了,这就是老娘,她从来不看重你的成败得失,只在乎你的快乐平安,她没读过书,怕你烦她,唯一做的,就是无条件的爱护你,永远是你最温暖的港湾。</p> <p> 但是有一件事,老娘却是很严肃,斩钉截铁,不要去羡慕别人东西,不能沾上偷盗二字,否则走到哪里都会失去人品,人心的。谆谆教诲,彷若昨天。让我泪奔的是,细细捋来,老娘这辈子,从来就没有主动要求过我们,为她做些什么。只是默默用她的淳朴善良,尊重他人,和睦乡邻亲友,还言传身教,支撑起儿子心目中的一个大写的人字,细细品来,也就是这样的亿万绢绢细流,才得以成就千年的华夏礼仪之邦吧。</p> <p> 送老娘上山的那一天,许多相识的,不相识的。也有许多可以不来的亲朋故旧,都提着纸钱来祭奠,送老娘最后一程。我知道,这和我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这是老娘生前攒下的春风夏雨,这是老娘生前攒下的善缘福报!此情此景,任何语言文字都已经苍白无力,只有郑重地接受这一份份敬意,用男儿汉不轻弹的夺眶眼泪,用宗教信仰的庄严虔诚,五体投地,向远赴天国的老娘,表达了一个儿子的敬爱。</p> <p> 感谢我们的祖先,感谢我们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用一种神圣仪式感的节日,让我们在忙碌的人生中,有了一种途径,有了一种严肃。追忆我们的先人,记住我们的根,寄托我们的哀思,感念父辈的恩情,并且将这种暖暖的亲情美德传承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