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的记忆 ~ 献给沈空通信团的战友们

张志连

<p class="ql-block">  画友段守虹先生搞了一个系列专题[艺术研究]~《自画像中的我》,特向我约稿,我也欣然应允。</p><p class="ql-block"> 可是手头没有现成的东西,于是翻箱倒櫃把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部队时画的一些东西找了出来。这一翻不要紧,记忆的闸门被打开了,无数往事涌上心头,索性梳理一下与战友们共同分享。</p><p class="ql-block"> 1969年隨南空通信团从南京朱庄调防到沈空,驻扎在本溪附近的歪头山。营房非常简陋,凹凸不平的沙土路,低矮破旧的小平房,上下两层的大通铺,还有破旧的礼堂……最讨厌的是没暖气,全靠烧火墙取暖。部队南方人多,不会烧火墙,刚入冬时由于烧的过猛,火墙爆炸的事接二连三的发生。火墙一炸,滿屋全是炭灰,战士都熏成了小黑鬼,指导员在点名时还风趣的说:"我们连第三次火墙爆炸又成功了!″。从锦绣江南一下子来到冰天雪地的北疆,还真是有点难以适应。当时还处在文革期间,珍宝島战斗刚刚平息,中苏边境局势紧张,部队主力都调到珍宝岛去了,我被留下来投入营区的整顿工作。我的具体任务就是为营区门口、道路两侧、大礼堂、会议室等绘制主席像、宣传画和标语牌,当时叫"搞红化",是十分光荣的"政治任务"。我先后画了三十多幅主席像,最大的有五米多高。工作之余就给战士画像,有时自己也对镜写生,我的自画像就是那个时候产生的。</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营区一进门都竖有巨幅主席像。有时附近的友邻部队也请我去画,画得多了逐渐地也有了点小名气。直政部发现后便经常抽调我去搞创作活动,1976年又派我去南京参加空军举办的版画创作学习班。后来也经常组织下到各部队体验生活(现在叫采风)先后到过航空兵、高射炮、导弹、雷达、勤务(侦听)航校等部队,使我对空军各兵种生活有了点感性认识,为美术创作奠定了基础。当然,最熟悉的还是我的本行一一通信兵。</p><p class="ql-block"> 对于画画,我没经过专业训练,就是和大家一起边干边学,在实践中摸索提高。那阵也不懂什么画种、分科,大到巨幅油画(其实就是方格放大),小到黑板报、幻灯片,只要是工作需要什么都画。后来有机会得到沈空政治部专业创作员许基珩、黄振永、李崇龄、孙浩等老师的悉心指点,才懂得了一些画理,进步也就快了点。</p><p class="ql-block"> 画画只是我军旅生涯中的一小部分,但它确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要不是防疫宅居,也想不起打开这些封尘的记忆。只可惜原作都找不到了,只剩下这些己经泛黄的,零碎的纸片。尽管水平不高,现在就连自己看了都觉得幼稚可笑,但这必竟是我难忘的青春记忆。</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献给解放軍这个哺育我成长的大熔炉,献给曾经培育我的各级首长,献给我们一起度过青春年华的战友们!特别是沈空通信团的各位战友!</p><p class="ql-block"> 白驹过隙,岁月如歌。一晃五十年过去了,当年二十上下的热血青年,如今都成了白发老翁。我衷心的祝愿我亲爱的战友们幸福安康,阖家欢乐,宝刀不老,青春永驻! </p><p class="ql-block"> 此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敬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志连</p><p class="ql-block"> 2020.4.1</p> <p>♦️油画</p> <p>在歪头山营区绘制主席像</p> <p>习作</p> <p>肖像写生</p> <p>自画像</p> <p>歪头山营区门岗</p> <p>望滨指挥所</p> <p>望滨指挥所</p> <p>望滨指挥所</p> <p>指揮所的WC都那么别致</p> <p>北戴河鸽子窝</p> <p>♦️版画小稿</p> <p>临柯勒惠支自画像</p> <p>76年在空军版画创作学习班(南京)</p> <p>♦️宣传画小稿</p> <p>♦️水粉写生~沈阳东陵望滨地下指挥所一77年7月</p> <p>♦️水墨画小稿、作品局部</p> <p class="ql-block">军中画友</p> <p>♦️速写</p> <p>与沈空创作组在空一师采风。</p><p>左起孙浩、张东、张志连、黄福山、郭守谦。</p> <p>♦️人物肖像</p> <p>♦️自画像</p> <p>1970年于本溪歪头山</p> <p>1973年在通信团报训连</p> <p>作者近照2020.4.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