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为进一步推动书法篆刻学习交流,倡导深入传统,传承出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前几年已多次开展活动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开展走进经典活动。活动以微信交流为主,坚持临摹与创作并举,书法与篆刻并举,学术与实践并举,自学与交流并举的原则。从今年三月始,个人按照各自确定的年度书法篆刻重点学习专题,集中精力强化学习研讨。以微信形式每月推出月学习成果,包括书法篆刻临摹、创作作品,临摹创作心得及每月所读数目体会等。活动聘请蒯宪、纪君先生担任艺术顾问,以加强学术引领和指导。后面我们将每期邀请两位书法名家提供临摹创作精品以作观摩。</p> <p><b>本期名家: 蒯宪 纪君</b></p> <p>观摩作品一 :</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临摹感言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予以为甲文临创之界限可模糊淡化,临作须有创意,创作须有所本依。</span></p> 蒯 宪 <p>观摩作品二 :</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临摹感言 :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临帖与创作也可谓继承与发展,将经典牢树于心熟稔于墨方可游于艺并驰于术,所谓先推陈后出新。</span></p> 纪 君 <p><br></p><p><br></p><p>作者成果作品观摩(按作品先后提交顺序)</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比较中感悟(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王羲之《游目帖》刻本与墨迹本的比较</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作者:张其亮)</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世传王羲之《游目帖》有墨迹本和刻本两类。如图。很多人以为墨迹本是唐摹本。其实不然,通临十七帖会感到,墨迹本《游目帖》与其他手札用笔气息不一样。书法家黄君先生研究结论它是赵孟頫的临本。我通过临写完全赞成此观点。我特别注意二者的差异性,以期寻找一点王羲之的用笔特点。我们看到最好的刻本是唐刻宋拓的(要注意网上和一些出版物上有的刻本不是唐刻的),跟其他手札风格一致,所以我认为应该更接近王羲之的原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通过仔细比较二者的差异,会有很多启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刻本用笔遒劲有力,特别在转折时方圆结合,而墨迹本以圆笔为主,感觉虽润但媚。很多原帖方笔被赵孟頫改为圆笔,如两个“都”字,刻本中第一个转折用方笔,第二个用圆笔,墨迹本全是圆笔;刻帖中两个草字“卿”一方一圆,而墨迹本都用圆笔所以墨迹本更媚。</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刻本结字留白比墨迹本更胜一筹,手法与圣教序一致。如刻帖中第一个“彼”字和“蜀”字下部留白;刻帖中“在”字,上部收紧,下部拉长,而墨迹本空间处理缺乏变化;“彼”字的处理也不一样,刻帖中第一行和第九行的彼字末笔翻捺带有章草味道,墨迹本则没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3、刻本中的字势很多比墨迹本强,不少字攲侧幅度略大,如第一个“省”字,刻本略左倾,墨迹本平正。就这一点点差别,增加了灵动性。在如在结体上,刻本变化更多,如“備”“得”“理”“驰”等左右结构的字,刻本中多作上下错落处理,而墨迹本则是齐的。“领”字,刻本左边笔画粗重,右边空灵。墨迹本则用笔左右对比不强烈。</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4、节奏,刻本节奏更强烈一些,体现在对字组的运用上,刻本也比墨迹本好,比如“杨雄蜀”三字、“当告”二字本来一组,一气呵成,赵孟頫就临本完全没有了。土、山、川三字刻本更拙朴,特别是川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从对比中,可以寻得王羲之更多的笔法。临帖时不能不仔细对比、观察学习,不能不知赵孟頫已经衰减了笔法。</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p> 张其亮 许文远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临摹感言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李玄靖碑》,全称为《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碑原立在江苏句容县茅山玉晨观。据《金石萃编》载:“碑已断裂,约高一丈余,广三尺二寸五分,厚一尺四分。四面刻,前后各十九行,两侧各四行,行皆三十九字,正书。”</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刘熙载《艺概》言“凡书,笔画要坚而渾,体式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体式奇而稳,就是结体富于变化而又“平正稳定”。《李玄靖碑》结体雄浑壮美,开张舒展,平整中寓变化,趣味高古。坚而渾就是坚韧而渾劲。此碑具有篆籀笔意。用笔平正遒婉,圆健浑厚,笔画疏密得当,规整稳定。笔力深沉含蓄,临习此碑用笔上要多体味涩行铺毫和篆籀笔意的生发。观察结体、笔画的收放关系。变而贯就是变化而又融汇贯通。此碑章法字距略紧,行距略疏,布白疏朗有致,大小不一;结体略向右倾斜,又各具姿态,憨态可掬。从大章法到小章法都气脉通达,寓变化于统一中。正如梁谳《承晋斋积闻录》说的那样:“颜鲁公茅山《李玄靖碑》,古雅清圆,带有篆意,与《元次山碑》相似,乍看去极散极拙,多不匀称,而其实古意可掬,非《画像赞》、《中兴颂》所可及。”参悟点滴,简记之。</span></p> 陈其发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临摹感言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瞻,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杨无咎</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初见阴符经被其曼妙的姿态与一波三折的变化吸引住。褚遂良融隶入楷,用笔如钢丝萦结,蕴刚于柔,劲力含于笔中,线条的跃动性与衔接呼应构建了严谨的章法。通临时在对其整体的气息把握是有难度的,多一点则散,少一点则板。用笔上要有跳跃性和连贯性,阴符经的线条变化非常美妙,粗细变化非常强烈,临习时在纸上感受笔尖的跳跃非常重要,就像欲飞还顾的仙人般,要去感受笔尖飘然的感觉,又要用笔肚去感受回顾的沉静之感,运笔牵丝暗连,俯仰呼应。阴符经中线质的要求极高,在临习时,切忌疲软无力。执笔时我认为不要太用力,否则不便于体现毛笔在纸上的跃动性与调整(辅以捻管来调整笔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阴符经的结构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乍看结构偏扁,仔细推敲的话会发现偏方的要居多,在其结构安排时,时常会出现一个或者几个长笔画,撇捺开张,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宽博之感。在整体框架中,我认为阴符经在字势摆动中十分有趣,字的重心并不总在一条线上,而是随着字势的跳跃与摆动而变化,也随着上下左右的关联呼应暗含微妙的联系。其章法更为精妙,不像九成宫那样严谨,也不像颜家庙占满空间,阴符经中字距与行距各不相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以上便是我临习中思考的大致内容,尚未成熟,还望各位老师前辈多多批评指正。</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p> 刁子君 王悦伟 柴爱国 王 毅 孙宝庚 张树青 谭伟峰 鞠国杰 李志明 王清平 黄庆军 李海波 杨明远 李 峰 孙 勇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临摹感言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简牍临作,变日常实用性书写为以艺术作品形式再现,字也由小变大,故创作临摹作品时,应依据个人理解,坚持作品艺术至上原则,强化作品气息和作品诸艺术元素的有机变化统一,对所临范本的字法和章法等作适当调整,以期完成艺术再创。 而不是简单的依样画葫芦式的照搬照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将军印始于汉,至魏晋蔚为大观。其风格或雄厚、或疏旷、或劲健,刀笔合一,风神多姿,体现了任性自适、狂放不羁的魏晋风度和崇尚自然的道家精神,实乃篆刻艺术之奇葩。</span></p> 谭晓昌 <p style="text-align: right;">编制 :孙 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