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转自网络</p> <p>毛泽东是伟人,也是普通人,他有常人的亲情世界,有三姑六舅、堂亲表戚。</p><p><br></p><p>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还是在为国操劳的和平年代,毛泽东始终保持与亲友的书信往来。</p><p><br></p><p>或以寒暄、或以家常、或以劝导、或以眷念、或以接济、或以慰问......在日常生活中。</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他是如何处理这些亲友关系的呢?</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01</b></p><p><br></p><p>裙带之门不可开</p><p><br></p><p>杨开智是毛泽东恩师兼岳父杨昌济的儿子、杨开慧的哥哥。</p><p><br></p><p>新中国成立后,杨开智写信给毛泽东,要求到北京工作。即使是这样的至亲,毛泽东仍然坚持照章办事。</p><p><br></p><p>他致信当时湖南省委第一副书记王首道:<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span></p> <p>同时致信杨开智:“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p><p><br></p><p>湖南省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p><p><br></p><p>后来,毛泽东的表兄向三立再次向他转达杨开智的这一想法时,毛岸英替父亲给向三立回了一封3000多字的长信,写道:</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来信中提到舅舅希望在长沙有厅长方面的位置一事,我非常替他惭愧......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以外,正在于此。皇亲贵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span></p><p><br></p><p>杨开智早在少年时代就跟毛泽东熟悉了。</p> <p>毛泽东是非常感谢杨开智的:他尽个人财力支持毛泽东开办文化书社,一直掩护帮助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革命工作。</p><p><br></p><p>杨开慧惨遭杀害时,毛岸英只有八岁、毛岸青七岁、毛岸龙三岁。</p><p>敌人故意把三个孩子放了,想以此当诱饵抓捕毛泽东。</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杨开智和妻子李崇德冒着杀头的危险,从监狱接回毛岸英三兄弟,在特务监视下,东躲西藏,担惊受怕。</span></p> <p>后来根据党的指示,又让60多岁的杨老太太和20多岁的李崇德舅妈扮着走亲戚的样子,冒险将三个孩子转移,坐火车前往武汉。</p><p><br></p><p>而后改乘轮船到达上海,护送到上海地下党组织,交给他们的叔父毛泽民。</p><p><br></p><p>杨开智唯一的女儿杨展,1937年12月在长沙入党,1938年8月到达延安,有学历,又是烈属。</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杨开智完全符合到北京工作的条件,但谁让他是毛泽东的亲戚呢?裙带之门,不可开!</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02</b></p><p><br></p><p>不要来北京</p><p><br></p><p>文运昌是毛泽东的八舅文玉钦的次子,早年不仅极力帮助他走出闭塞的韶山冲,到湘乡东山学校就读新学。</p><p><br></p><p>而且多方寻找各种新书报提供给他阅读学习,新知识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p><p><br></p><p>他在1925年曾以“养病”为名,回韶山发动组织农民运动。</p> <p>文运昌前来叙旧,不料,反动军阀派兵来抓毛泽东,毛有幸得以脱险,文运昌却被捕,后经多方营救才获保释。</p><p><br></p><p>1937年,文运昌因家庭生活困难,致信毛泽东,希望到延安谋一份薪水丰厚的差事。</p><p><br></p><p>毛泽东对这位表兄一直心存感激,但在回信中拒绝了这位表兄的工作要求,并指出<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家境艰难......驱除日本帝国主义,才有生路。”</span></p> <p>对于文运昌想来延安谋生的想法,毛泽东说<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span></p><p><br></p><p>解放后,从1951年至1959年间,文运昌先后六次到北京走亲戚,都受到了毛泽东的热情接待,并有多次书信往来。</p><p><br></p><p>但在文运昌试图请毛泽东帮他安排工作时,毛泽东则在给另一位表兄文南松写信时明确告知:</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运昌兄的工作不宜由我推荐,由他自己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span></p> <p>1950年5月7日、8日,毛泽东连续两天共回复了32封信,正好每天16封。12日,又回复了11封信。信中出现最多的文字是:<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不要来北京。”</span></p><p><br></p><p>《毛泽东年谱(1949-1976)》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以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资料为主要依据。</p><p><br></p><p>发表了大量未编入毛泽东著作集中的讲话和谈话,同时又使用了其他文献资料和访问材料,内容非常丰富。</p><p><br></p><p>根据统计,《毛泽东年谱》1949年10月至1953年12月底收录了毛泽东回复亲朋好友的信件大约有170封。</p> <p>从复信内容来看,请求毛泽东解决工作问题与经济困难的占了多数。</p><p><br></p><p>按照传统观念,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打下了江山,亲朋好友怎么也要沾沾光。</p><p><br></p><p>他们认为:帮忙到北京给安排个工作,对毛泽东而言,小事一桩。于是纷纷写信!</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毛泽东一一回信,言语谦逊,态度坚定:</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从毛主席回复给亲朋好友的信,信息量极其丰富,能够读出两大特点:</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其一,按规则办事,走正常程序,不搞特殊化。</span></p><p><br></p><p>毛泽东在复信中解释,他不宜出面介绍工作,推崇“有为才有位”:“运昌兄的工作,不宜由我推荐。</p><p><br></p><p>宜由他自己在人民中的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p><p><br></p><p>“吾兄出任工作极为赞成,其步骤似宜就群众利益方面有所赞助表现,为人所重,自然而然参加进去,不宜由弟推荐。”……</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其二,言辞恳切,语气谦逊,从无居高临下之态。</span></p><p><br></p><p>他常常尊称对方为“兄”,自称“弟”,信中颇多“尚乞谅之”“尚祈鉴谅”“愚见如此,尚祈斟酌”之语。</p><p><br></p><p>因求助信多来自湖南,他偶尔转给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王首道时,虽是下属,亦是商量口气。</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03</b></p><p><br></p><p>“无情”中的“有情”</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毛泽东绝非无情。</span>1950年7月19日,毛泽东给从未谋面的吴启瑞写了一封信:</p> <p>吴启瑞当时任江苏无锡师范附小低年级教员,她的亡夫王人路是湖南浏阳人,王人路的父亲王立庵,曾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时的数学老师。</p><p><br></p><p>毛泽东当时的数学成绩很差,对学数学也不感兴趣,王立庵耐心施教。</p><p><br></p><p>毛泽东后来回忆说:“立庵先生是湖南教育界知名人士,是我的老师。在立庵先生的教育下,我是受益匪浅啊!</p> <p>当时我喜欢读古文,而不爱数学,但立庵先生并不因此歧视我。”</p><p><br></p><p>毛泽东帮助吴启瑞,不仅仅因为她是王立庵的儿媳,而是因为她实在太困难了,一个单身母亲,带着八个孩子。</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毛泽东的复信,对这位艰难挣扎的母亲来说,是雪中送炭。</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最令人动容的,是毛泽东对张干的关心。</span></p><p><br></p><p>张干任湖南一师校长时,因学杂费问题,毛泽东起草《驱张宣言》,要赶走张干。张干恼怒之下,则要开除毛泽东。幸而杨昌济、徐特立等教师力保,毛泽东未被开除。</p><p><br></p><p>1950年10月11日,在指挥抗美援朝战争的紧张岁月中,毛泽东还专门给王首道写了一封信,让他关照贫病交加的张干:</p><p><br></p><p>“现闻先生家口甚多,生活极苦,拟请湖南省政府每月每人酌给津贴米若干,借资养老……”</p><p><br></p><p>毛泽东甚至特地嘱咐王首道:张干的家,在长沙妙高峰中学。</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禁止裙带关系,但有时也举贤不避亲,标准是:是否有益于党和国家。</span></p><p><br></p><p>1950年8月6日,毛泽东致信王首道,让他安排给王季范买票来京。王季范是毛泽东的表兄,毛称其为“九哥”,但他同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p><p><br></p><p>新中国成立后,他提出“用贤才、立法制、崇道德”的治国方略,供毛泽东参考。</p><p><br></p><p>王季范进京后,历任政务院参事室参事,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为党和国家做出重要贡献。</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04</b></p><p><br></p><p>“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观</p><p><br></p><p>毛泽东不但通过直接与亲人的对话劝导他们不要以“皇亲国戚”自居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还要求当地政府不要对他们另眼相待。</p><p><br></p><p>如1950年5月27日,他曾写信给湘乡县县长刘亚南:“兹有湘乡四都凤音乡大坪助文氏兄弟四人来信,附上请你看一下......</p><p><br></p><p>至于文家(我的舅家)生活困难要求救济一节,只能从减租和土改中照一般农民那样去解决,不能给以特殊救济!‘’</p> <p>按理说,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帮助有难处的亲友说句好话之类,都无可厚非。</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但毛泽东却以身作则,从不任人唯亲,从不为亲友谋取半点私利。</span></p><p><br></p><p>他还多次对身边工作人员说:</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们共产党的章法,决不能像蒋介石他们那样搞裙带关系,一个人当官,沾亲带故的人都可以升官发财。如果那样下去,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和蒋介石一样早晚要下台。”</span></p> <p>毛泽东与亲友的一封封信件,如今翰墨留香,这不仅仅因为毛泽东的这些手书灵气飞动,更主要的是,信的内容透露着浓浓的亲情,经过时间的沉淀,愈久弥香。</p><p><br></p><p>大爱无疆,毛泽东在处理公与私、国与家之间关系时高度的原则性与艺术性,令人折服,让人敬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