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清明节,千里祭哀思

绿茶

<p>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p> <p>  按照传统习俗,清明节前后,人们会祭祖、扫墓,还会举行一些公祭活动。但疫情让今年清明节的“打开方式”与以往不同。为避免聚集性和输入性疫情等各类风险,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全国多地发出通告,暂停现场祭扫和祭祀。</p> <p>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今天发布公告,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p> <p>  不一样的清明,不一样的祭祀。为保护我们全国上下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在此发出倡议:</p> <p>  一、弘扬新风,文明祭祀。</p><p> 疫情期间,坚持少出门、不串门、不聚会、戴口罩、勤洗手,倡导通过家庭分散追思、网络祭祀、家庭悼念(通过建立亲属微信群、微视频、讲先人故事、制作思念卡)等形式祭拜,不现场祭拜、不踏青祭拜。祭扫重在表达感情,而不在形式,不管在什么地方祭扫,只要是真挚的情感,同样可以追思亲人。</p> <p>  二、传承美德,敬老孝亲。</p><p> 疫情让我们每个人更加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百善孝为先,祭而丰不如养之厚,要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老人在世时,多尽孝道,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后,从俭办丧、文明祭奠,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无憾。</p> <p>  三、自觉践行,以身作则。</p><p> 广大学生要积极向亲朋好友和身边邻居宣传文明健康的祭祀方式,监督和阻止集聚性祭祀行为。</p> <p>防控疫情,恰逢清明。</p><p>缅怀亲人,弘扬新风。</p><p>一束鲜花,一份哀思。</p><p>网上祭奠,文明祭奠。</p><p>不一样的清明节,</p><p>一样的真诚怀念。</p><p>致敬英雄,缅怀先烈,</p><p>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