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家乡,是一个刻入我们骨髓里的名词,是一种纠缠不清的甜蜜情结。一直想带着孩子们做一个有意义的“人文与社会”实践课题,思来想去,选定“吾乡吾土竞风物”这个题材,聚焦家乡,发现美!在小小的心灵里种下热爱家乡的种子,还有建设家乡的愿望!</p><p> ————题记</p> <p> “家乡好,好处是三春。白白红红花面貌,丝丝袅袅柳腰身。锦绣底园林。行乐事,都付与闲人。挈榼携壶从笑傲,踏青挑菜恣追寻。赢得个天真。”家乡是午夜梦回里那片绵延不绝的大山,怀抱着温婉的小城,朴素的村庄,翻山越岭的柏油路,还有那纵横交错的山道,路边蓄满夜雨羞涩低垂的杜鹃花。</p> <p> 茶香,是记忆里家乡的味道。那一片片望不到尽头的茶园,从这个山头一直蔓延到那个山头。早出晚归的采茶女孩而今已然长大,客居异乡,手捧一杯浅绿澄澈的清明雨前茶,微微腾起的雾气里,深吸一口那熟悉的青涩与甘醇,恍若母亲倚门悠长的呼唤。</p> <p> “桑树鸣鸡深巷犬,南山磵水北山云”。家乡美,美得自然,除了漫山遍野的茶园,还有桑园遍布田间。当第一缕春阳洒向田野的时候,一个个桑芽从冬的沉睡中醒来,追光而出,一朝染绿田间地头!乡邻开始孵蚕,迎接那大片大片肥硕的新叶。于是,隔壁婶子,对门大爷,坳上小夫妻家放学的孩子……穿行在渐渐茂盛的桑园,采摘盛夏那挂满蚕山粒粒雪白的致富梦想!</p> <p> 家乡美,美得悄无声息。稍微留意一下,你会发现秃了一冬的大山悄悄换了容颜。春草,野花,新芽,嫩叶,刚孵出的不知名的鸟儿……好一派春占枝头的景象!</p> <p> 山里的早晨,总是来得比城市早。当第一声鸡鸣响起,晨光未吐,农家已然冒起炊烟。在锅碗瓢盆的叮当声里,隐约夹杂着孩子稚嫩的读书声。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你在路上不只是能碰见背着茶篓的采茶人,也能碰见叽叽喳喳的小学生,他们或许在攀比着昨天放学后谁采的茶叶卖钱多呢!</p><p> 宁静的校园在阳光里温柔的注视着从各条山道汇集而来的孩子们,连同他们的欢声笑语一起搂进怀里。朗朗的读书声唤醒了房檐下贪睡的紫燕,也跟着欢唱起来。</p> <p> 被南广河温柔拥抱的家乡小城,散落在游子的记忆深处。柔和的街灯下,父母妻儿的身影渐渐模糊在思念的泪光里。每一个异乡就着烙饼的清晨,咽下的却是家乡清粥小菜的味道,那是一种香甜、惆怅交织在一起的味道。</p><p> 老街,老屋,老牌坊,还有那拾级而上的青石板路,一群群欢蹦乱跳的红领巾身影里,有自己的童年,也有自己的孩子。</p> <p> 后记:那些散落在记忆深处家乡的碎片,再次被孩子们的镜头拼接在一起,渐渐清晰,深深爱恋!孩子的眼睛是这世界上最干净的视角,在这次“人文与社会”实践课程里,我们再看家乡,感受她的美丽与温柔,奋进与蓬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