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繁殖季节的邂逅

回眸人生

<p class="ql-block">  蛤蟆,学名叫林蛙,它的雄性东北人管它叫“公狗子”,而雌性则叫牠“母抱子”。</p><p class="ql-block"> 又到了蛤蟆繁殖的季节,这天我驾车专门来到了位于夹皮沟地界红石林区的溜河森林,来看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他就在溜河森林养蛤蟆。</p><p class="ql-block"> 我小的时候,因为家在山区,蛤蟆这东西是我经常见到而且能吃到的动物。后来参加工作又回到了山区,回到了以前居住过的地方,吃蛤蟆就成了我的家常便饭。这些年,由于提前离开了岗位,离开了林场,我以很少回到家乡,回到多年工作的地方。昨天闲来无事,躺在床上翻弄通讯录,一下子见到了同学的名字,这让我萌生了想去见见他的想法,他这么多年还好吗?蛤蟆养殖的怎么样啦?还有就是那久违的那片我曾呆过的森林沟谷,还有那好久没有听到的蛤蟆叫声。</p><p class="ql-block"> 这一路走来,先是看到那眼熟的村庄,这里曾是我童年少年以及大半生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座民房,每一道河谷,无不打上我以往的记忆。特别是那高高的山岭、密密的森林、成片的庄稼地,更让我想起小时候,以及在生产队林场那暂,我所走过的人生经历。——想着想着车轮已经把我带到了溜河森林。</p> <p class="ql-block">  溜河森林一如既往的路还是那么陡峭,树木还是那么遮天避日,只是季节的原因,长在山岭沟川里的树木还没有枝繁叶茂,那光突突的枝干,加之裸露的山梁,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严峻又有些森严。这时让我想起了在林场的日子,这山顶岗梁每天都要走上它几遍,有时为了验收班号,植树造林,踏查林班,还要带上干粮在山上转悠几天。遇上森林火灾在山上打小宿那是常有的事。一路想着看着车已经穿过了溜河森林那无数漫岗,来到了同学养蛤蟆的地方——五道溜河。</p><p class="ql-block"> 这时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养蛤蟆人居住的地方——蛤蟆沟。待我一步步走近,只见一座彩板房座落在森林之下,树林和草丛把它紧紧的拱卫。旁边是一座木头搭建的仓房,仓房里装满了无数养殖蛤蟆的工具,还有一条看家的狗,被铁链子紧紧的栓在了棚子边上,一见生人它不停的叫着,那吠声像是在告诉主人山里来了客人。而再往上瞅,紧依在房子四周的森林,那里边全是繁殖蛤蟆的泡子,一个接着一个。虽然有的泡子还结着冰冻,冰碴子平躺在水面上,但已经潲出来的蛤蟆籽却错落有致的漂浮在水面上,那蓝莹莹亮晶晶的状态,让人感到了生命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见到了老同学,看到他已被岁月改变了的样子,不紧让我心生感叹!想起我们刚认识的时候他只有十七八岁,后来由于生活所困,他提前退学回到了老家,在岁月的长河里我们聚少离多很少见面,那年我调到了他所在的家乡二道沟林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说他在山里养蛤蟆,而且日子过的不错,才在大山深处见到了他。望着几年不见的老同学,虽然岁月的风霜已在他身上染上了痕迹,但在他身上仍然还会看出他当年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老同学见面免不了互诉衷肠,共诉离别的岁月。然后他领着我走遍了整个养殖基地,看着他的杰作——蛤蟆沟,以及蛤蟆沟里的浮化池、越冬池,山戗子,储存窖,行走之间让我熟悉了他大半个家底,都在森林深处,他只所以这么些年契而不舍坚持走养蛤蟆之路,一是他热爱这片森林,离不开森林,再就是这里有他一生的心血,一辈子的希望。他自从放弃了在镇上放电影工作,回家乡养殖蛤蟆就再也没有回头,把一生都交给了他所热衷的养蛤蟆事业。</p> <p class="ql-block">  一面是一望无际的森林,一面是一片链着一片的水池,这时森林里有一种声音在林间回荡,那是蛤蟆的叫声,水池里有草棵子的响声,那是公母蛤蟆在交配,看着这情景不由的让我想起了退伍回乡的一次经历。也是在这片森林,也是听到这阵阵的蛙鸣,我独自来溜河森林抓蛤蟆,由于人地两生,前路迷茫,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走出这片森林,是蛙鸣也就是这蛤蟆的叫声,让我走出了森林,走出了沟谷。想着心事一转眼来到了沟底,同学在一边介绍山里的条件,一边在讲着这几年养蛙的经历。这时让我见到的河流,冰还没有融化,溪流还藏在冰底,但那冰层底下的流水之声,已咚咚的传入我的耳骨,听着这声音让我预示着,一个春暖花开的春天很快就会来到这片森林。到那时这里一定会是充满生机的地方。抓住这样的机会,我让同我一起来的同伴拍下了我俩在森林沟谷里的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  一个多小时的会面,就在俩人的番谈中很快过去了,由于有事在身不得不说声再见,望着老同学的热情以及送给我的“礼物”——蛤蟆,我把来时带的多年陈酿红星二锅头也送给了他,虽然没有时间促膝长饮,但要说的话已经在这默默的别离中得到了表达。 在山岭中我就与他商定给他这些年养蛤蟆写点东西,回去后烛灯下不知有多少话让我尽情抒发。车子沿山路一路返回。山野沟壑仍能听到那蛙鸣蛤蟆的叫声,一阵阵一声声这叫声让我的心境仿佛又回到了大山深处,又回到了往昔曾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但我深知这以不可能了,人生曾让我有过多少落脚点,每个落脚点又怎能不是一段故事呢,在这世上我只不过是一位匆匆过客而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周文涛,从小家境贫寒,一直以土地大山为伴,1965年到了上学的时候,入夹皮沟镇老西沟村小学读书,5年学制满又去镇初高中读书,1975年在夹皮沟镇农中毕业,然后回到了家乡老西沟屯。先是一位农村社员,后去大队部当电工。半年农业社劳动,于1976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过战士、付班长、班长、团支部书记和代理排长,退伍以后,先是回家乡夹皮沟镇老西沟村待分配、做泥瓦工和走街串户做小商贩,1983年参加工作,先是在白山镇中国水利电力部一局劳资处、整党办公室、联合加工厂工作,做过定额员、整党办干事、钢筋工和制材工。1986年调到吉林省森工集团红石林业局下属林场工作,做过食堂管理员、总务、政工干事、林政股长及十几年的局中层干部,2004年提前退职,先后做过山菜和木材生意,家店经理、新疆一家矿山企业办公室主任、桦甸公吉乡一家饲料企业销售经理、江东一家矿山企业付矿长,2016年正式退休,现在桦甸市居住,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几十年的务农、当兵及工作经历深知生活的艰辛,路途的坎坷,写出了近60万字的小说、散文、杂文和手记等作品,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2020年又出版了个人散文集。</p><p class="ql-block">联系电话:1357853968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