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四十五年前,我们这些刚满十六七岁的高、初中学生被称为有知识的青年,在一阵热闹的敲锣打鼓声中被送到了农村一广阔天地练红心去了。</p><p class="ql-block"> 在景谷县永平公社迁糯大队蛮训傣族寨子里我和另外九位相互不熟识甚至不认识的兄妹们同甘共苦生活了近两年。凡有过这段经历的人至今仍会刻骨铭心地记得我们走过的每一步,做过的每件事,常常去回忆这段特殊的知青生活与经历。那是我们人生成长真正的开启站,我们从这里开始真正品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仅学会了许多生活技能,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理还练就了吃苦耐劳勤恳踏实的工作作风,使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成熟稳重收益颇多。</p><p class="ql-block"> 我每想到那一段特别的经历,总是心绪难平,便计划将这一段知青生活一一回忆记录下来,与朋友们分享。来吧,知青兄弟姐妹们,拿起手里的笔,放飞回忆的思绪,让四十五年前的一幕幕,一桩桩再现于我们的面前,让感情的浪花再次冲击我们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青生活点滴之一</p><p class="ql-block"> 我插队的地方是一个叫蛮训的有七八十户人家的傣族寨子。它座落在半山腰上,周边用竹子编成篱笆墙紧紧圈围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由独木刻成的梯子搭在篱笆墙上,供村民们进出踩用,因为寨门只有放牛时才开启。</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青的住房就在寨子的南门边的山坡上。房前视线开阔敞亮,站在房前举目四望,由绿变黄,再由黄变绿相互更迭的稻田四季变化的景色一览眼底。较远便是一条四季不干的小河,潺潺流水弯弯曲曲不知流向何方?跳过小河中供路人过河用的石头,便是一条简易公路,每当车辆过往后都会漫天的灰尘飞扬,令人窒息。公路对面与我们遥遥相望地是另一傣族寨子,那里也住着一群知青。在夜晚我们经常相互都会用手电或马灯比划着算是打招呼致以问候吧。沿着公路北去是永平公社离我们有十多公里路程,我们去一次太困难了,几乎不轻易去。而往南走一公里就是我们的大队部一迁糯。这里因有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迁糯佛寺而盛名,可那时的佛寺属四旧被搞得破落不堪荒凉无比,只是一个赤脚医生住在那里,给村民们拿点药而已。我们倒经常去大队部拿报纸,开会,去供销社买东西或去知青户串门。</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青户有五男五女,连我有三个本届高中毕业生,而另七位是初中甚至初中都未毕业的,也一并当作是知识青年送到了农村接受再教育。我们的户长是位女的,因眼睛近视,大家都叫她“瞎子",她也不生气,属于性格开朗之人。可我从不这样称呼她,挺尊重她的。副户长是位年龄最小脾气最大的男生姓朱,可我们都相处融恰,毕竟是同命人的原故吧。</p><p class="ql-block"> 我们十个年龄不同,家庭情况更不相同甚至有的从前都不相识的年轻人就这样生活在了一个屋檐下,同吃一锅饭,犹如一家人似地在这里个大家庭度过了我们几年的知青生活。</p><p class="ql-block"> 同甘共苦让我们这群性格迥异的年轻人改变了许多也成熟了不少,还真似一家人地生活在一起,也曾吵过闹过甚至还相互打过,可最终还是过得去这道坎。尽管几年后大家各奔东西成家立业少了联系,可这份终身难忘的兄弟姐妹情紧紧连接着我们,永生让人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每逢我们相聚在一起,都格外觉得开心亲切,这种情感不同于一般的同学情,它还融合着一种亲情,只有经历过那种特殊年代特殊环境并同甘共苦过的人才会有的如此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生活的经历中曾经有过的家,它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p> <h3> 知青生活点滴之二</h3><h3> 近几天心里上火,原就隐隐作痛的牙齿更疼了,不慎又淋着雨感觉有点发烧,急忙服下药好好睡了一觉后感觉好多了。别认为我是大惊小怪谁没发过烧呀?你听过我的讲述你就会明白我为何知此敏感了。</h3><h3> 刚到农村当知青不久正值冬季。一天下午插秧归来我觉得浑身发冷,一回宿舍便匆忙洗过上床躺下了。不久便发热迷迷糊糊的,姐妹们送到床前的饭菜一口未吃尽喝水。时而又觉得冷,几床被子压上去仍是无济一事,浑身颤抖上下牙齿无法控制咬合。几位姐妹一起压住被子四角仍无法让我停止抖动而我几乎喘不过气来在作垂死的挣扎似地。过会,渐渐平息了下来但全身无力虚脱地又睡过去了。村里的草医认为我仅只是患了感冒,让姐妹们喂我点他配的草药便走了。那晚昏昏沉沉地什么都不知道,天刚亮一阵寒意袭来又重复了头一天的折腾,浑身瘫软头疼无比食欲全无,可急坏了户上的姐妹们,她们急忙请来了大队的赤脚医生。医生一看便说是疟疾病,得用奎宁这种药。而这药只能到公社卫生院才有,而我已几天未进食十分虚弱根本不可能走十多公里的路去就医的。于是三位姐妹立马就赶往十公里外的公社卫生院。傍晚她们疲惫不堪地带回了奎宁药让我服下,还真的管用,那晚便不再发作平静地度过了。</h3><h3> 第二天,我哥也赶了来(他也是知青)见我服药后不发烧了精神也好了许多,便劝我回思茅继续治病也省得麻烦户上的兄弟姐妹们。是啊几天来也忙坏了他们,不仅为我劳累还为我担心,我十分感激他们,尤其是几位姐妹的四处求医寻药日夜守候更让我终身难忘。要不是她们谁知道会发生什么?村民们都没见过这病都认为我撞鬼了。我勉强能走了,他们又为我拦了一辆货车到了县城转上客车终于回到了家。</h3><h3> 在市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终于痊愈恢复了健康。这一次生病,让我仿佛经历了一次生死劫,让我想起都后怕。在偏远交通不便的村子里,连奎宁这种普通的药都见不到,如果不及时治疗,谁知是什么后果?除了真诚地感谢姐妹们的患难真情之外,还挺佩服自己的坚强与镇定。在患病时不哭不闹也不害怕,虽远离家人孤单无助可凭坚定的意志和姐妹们的帮助度过了这道难关。</h3><h3> 说也挺奇怪的,自从那次大病后,几十年来我很少发烧,偶尔有点异样我就会不安,心有余悸呀!</h3><h3> 听了这段往事后,大家就知为何了吧?至今,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各在一方都是退休的老人了。虽然平时不常联系,但我们心里都一直念着这份知青情,姐妹爱直至永远。</h3> <h3> 知青生活点滴之三</h3><h3> 朋友们,乍一听“风景厕所"一词,恐有许多不解吧?不用急,就让我慢慢给你们讲述吧。</h3><h3> 我们插队的地方,大多是傣族寨子。而傣族人家是不修建厕所的,更无公共厕所了。他们在生活中如何解决内急呢?那就是只有上风景厕所了一也就是在山上在树林中随地解决了。我们知青无奈的称之为上风景厕所。哈哈别以为我们不讲文明故意为之,其实这也是入乡随俗不得已而为之。 </h3><h3> 刚到插队的寨子时,到处都觉得新鲜,住所不仅简陋矮小且无照明电更无自来水。尤其是当我们听说傣族寨子里没有公共厕所时这让我们更吃惊也很尴尬。忙问队长怎么办?队长指着房后的大山说,那里随你们去了。老天爷这真叫我们为难了,可也只能顺其自然吧。白天去方便,要结伴而行,大声说着话或唱着歌去以示有人来,可避免撞上在那里方便着的人。一人负责站岗,警惕性还得高,全寨子几百个人随时都有人往树林里钻,碰上了脸可丢大了。也许有人会问谁打扫呀?哈哈那些狗和猪呗。通往山里的寨门是开着的,特殊气味一传出,那些清洁工就忙得不行,傣族不吃狗肉,就在于他们认为狗太脏了。晚上要方便可又不敢上山只能按我们自己划分的区域悄悄进行。才开始可难为情了,时间长了不仅习惯了还觉得挺好的,既干净又省事空气又好。偶尔去汉族寨子知青户串门时,反而不习惯上厕所,常常容忍不了那种脏和臭逃之夭夭。</h3><h3> 当时生活如何艰苦都得适应与坚持。我们没有畏惧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渐渐适应了这种特殊的生活习惯。也只有这样,尊重当地风俗我们才可能生活在这片土地才可能与这里的劳动人民合为一体同甘共苦。</h3><h3> 怎么样,朋友们,你们觉得有趣吧?这种生活的经历,我们永生不会忘记,其中的酸甜苦辣是我们用青春的代价去尝试的,它让我们懂得了许多人生道路上难得的做人之道,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乐观豁达的知青精神。这就是我们又一难忘的知青生活往事。</h3> <h3> 知青生活点滴之四</h3><h3> 俗话说山有多高水也多高,我们永平坝子有名的昔木水库就坐落于全坝子最高的昔木山顶。每逢栽秧灌田的季节,它就开闸放水,让全公社沿渠的村村寨寨受益匪浅。</h3><h3> 我们生活的寨子里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全来自寨子边的一口水井。我们要洗衣服或洗澡常常犯难,挑多少水都不够,只有到了水库开闸放水的时候,才算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方便。</h3><h3> 我们房后不远处便是水渠,天一黑几个姐妹便相约到水边,把马灯吹灭便轮流站岗,其余下渠洗澡,既紧张又害羞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后又点起马灯洗衣服。水库的水不知经过了多少村村寨寨,上游谁知有多少人在洗衣洗澡?在那种生活条件下我们根本顾不上什么脏不脏冷不冷,能有水洗就是最好的事了,以水为净嘛。洗的过程中还时时要谨防过路人担惊受怕,也曾闹过许多笑话。说实话,作为女同胞来说,在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有着许多的不便和难言的苦衷,它让我们受了许多罪,可大家没有怨天怨地,而是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去一一解决了一个个生活难题,也渐渐适应了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h3><h3> 在当地由于没有自来水,年轻人的卫生还可以,那些中年妇女的卫生状况就令人发呕了。我们和她们在一起时经常是憋着气劳作,可难受了。我们也曾劝她们学我们经常去渠里洗澡,要讲卫生,恐怕由于习惯和忙碌确实一个家庭主妇要想讲究卫生是很困难的。不过,也难以想像,如果我们扎根了农村一辈子当了个农民妇女,会不会也变成那样的呢?</h3> <h3> 知青生活点滴之五</h3><h3> 在家里我 排行最小,上有五个哥两个姐。由于父母及哥姐们的宠爱,可以说我从小就娇生惯养,生活中的许多事我都不会做。可自从父母亲到大芦山“劳动改造"后,我那时才上小学只有跟着六姐一起开始了住校生活。这期间不仅懂事了许多,也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到了农村插队后,心理承受能力比其他同伴们稍更强些。</h3><h3> 除了那次得疟疾病外,我还经受过一次痛苦的磨难,值得一提。高中快毕业时,不知道怎地被传染上了脚气。一开始没多加注意,可到了后来愈加严重怎么治都不行,特痒特疼,还有裂口走路都因难。家在六十二医院的同学给我带来了一种药,抹擦后好了一段时间,但还是沒彻底治愈,经常复发。</h3><h3> 我刚到农村时,正是发作的时期。那时正值隆冬是栽秧的大忙季节(双季稻),我站在田边心里直打哆嗦,真不知道要怎么下田。那时的我们上进心很强,不需要谁教育什么,都会自觉地参加劳动,也不会因为一点小病而偷懒。我最终还是脱掉鞋子下到了田里,一阵钻心的疼痛过后,还是慢慢地试着移动着学习插秧。强忍着寒冷的田水对肌肤的刺激,浑浊烂泥对伤口的污染,自己竟咬牙坚持了下来。收工回来吃罢饭,浩大的清洗工作开始了。我们由于缺乏经验,没像傣族妇女那样先用绑腿布裹住腿,上田后只要洗裹脚布,待回家再仔细洗干净即可,这样可以很好的保护皮肤。所以我们即使洗干净了,腿脚仍会干裂的疼痛万分,擦抹什么都不管用。我呢,还得对脚作特殊处理:用酒精擦洗一遍,再抹上药后又用纱布缠上,疼得只吸气。同伴们劝我别下田了,可我还是坚持着去,连生产队长看了都心疼让我休息我没答应。就这样直到秧栽结束,我才算松了口气。</h3><h3> 不过,我所遭受的罪还真是值得,因为不知怎么我发现脚竟慢慢地不痒了,裂口也慢慢合拢,我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不去刻意在乎它。终于有一天我发现脚已痊愈,可以用心喜若狂来形容,一直折磨我的脚疾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好了,并且四十多年了也再没有复发过。</h3><h3> 这可是一完全意想不到的效果!是以毒攻毒,还是我的毅力与忍耐感动了上天而对我的特殊眷顾,我不得而知?</h3> <h3> 知青生活点滴之六</h3><h3> 我们知青宿舍建在寨子边。而十多米外有一片树林长得很茂盛,平时见村民去方便从不进入这片树林,甚至路过这片树林时都是小跑而过。我们观察到这现象后觉得很奇怪,又不方便问,也就没当一回事了。</h3><h3> 一次户上烧的柴不多了需要砍点备用,于是我们全部人员出动。刚出寨门,几个男同胞直奔那片树林抡起斧头就砍树,哗啦啦一下子就倒了好几棵。我们几个女的等着抬,心里还乐滋滋地认为不用费多少时间就可砍够,离家又近可省事了。正砍的起劲,队长急匆匆赶来忙叫我们停手,他只说这片树林是风景区不允许砍。此时我们见砍得差不多了就停止了砍伐,待男生断开后便抬的抬扛的扛全弄回了家。心里还都偷着乐,不用跑远路就完成了任务。</h3><h3> 不久寨子里有位中年妇女病逝,我们见帮不上什么忙,就只想凑个热闹看看傣族的葬礼是什么样的。一直到了傍晚,见村民们搬了许多柴禾堆积在那片树林前,一问才知道要举行火葬,我们听了毛骨悚然,几个女生急忙跑回宿舍关起门来发呆,再也不敢出来凑热闹。我们都是些十六、七岁的年轻人,从未听说过火葬更不用说见过了。每当说起鬼神之类的都挺害怕的,现近在咫尺烧死人,那情景真叫人不敢想像。一晚上,外边是何样几个女生不敢问只能捂紧被子睡觉了。可谓心惊胆颤,大气都不敢喘。可户上的几个兄弟胆子贼大,硬看完了整个过程。第二天他们津津乐道地讲述着火葬的细节,简直让我们心有余悸还大倒胃口饭都吃不进。壮着胆子望过去,那片树林前只留下焦黑的一片痕迹,忙问怎么处理遗骨的?他们指着那片树林说全部埋进那了。此时我们终于恍然大悟:原来那片树林是薨林。傣族是比较文明进步的少数民族。他们的人去世后都要举行火葬,后将遗骨埋入土中就算完事,不起坟更不立碑。而这片树林就叫薨林,他们从不砍伐,所以树木格外茂盛。这种风俗较汉族更文明,它只保留这片树林而不像汉族那样占据着大片的坟山。</h3><h3> 想起我们砍树一事,真是羞愧而且也后怕。好在这些傣族村民很善良而且很有智慧。他们不计较我们的无知和冒失,尤其是生产队长,不仅有分寸的劝阻了我们还不让我们感到害怕。从此之后,我们每经过那里,也和村民一样,悄无声息地尽快走过,不去打扰那些安息的灵魂。</h3> <h3> 知青生活点滴之七</h3><h3> 翻开日历才知今天是周六。这种日子还在上班时可是经常盼望的,现在退休了天天都是休息日,难怪记不清了。</h3><h3> 在四十年前,我们当知青时其实也很盼望这特殊的日子。也许你不禁会问农民也在周末休息?那倒不是,请听我慢慢叙来。</h3><h3> 我们那时的人很老实,每天都和村民们扎扎实实地学做农活,根本不知道偷懒装病不出工。虽然每天的工分值才几分,但主要是怕自己的出工率低于别人,影响不好,所以出工都很积极。记得第一年年终,扣除应分的口粮钱外,我一分收入都没有。第二年我已回思茅当老师,姐妹们汇来了我的分红,仅十三元钱。所以说,我们积极参加劳动,只是一种自觉的行为罢了,根本不可能在经济上解决什么的。既然当了知青就得与农民一样一年四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干农活。与农民稍不同的是,知青办规定我们知青每逢周六下午要集体政治学习,以提高我们的政治觉悟。所以这一天我们既可不用干体力劳动又能看看报纸听听新闻还能实惠地记上工分,哈哈多好的事。所以每到周六下午,一听到队长叫出工的声音,我们就纷纷在门口坐好,户长读报纸让大家听,一开始大家还认真时间长了便开起差来。尤其是村民们出工走后没人了,大家就自由行动了。闲聊的洗衣服洗澡的,各自为正,好自在,有时还头天就把米泡好对上熟饭磨成米浆,便到厨房里蒸米干。我们平时从未吃过像样的早点,很馋,这些米线米干之类的食品,平时哪有工夫做吃,只有在这种时候我们就把从村民那里学来的手艺付诸实践,还不错,一次比一次做得好。蒸好的米干裏上点酱很好吃.大家个个会蒸也很会吃,一下子就解决完毕。这一天是我们最清闲最惬意的时光,也是在长期枯燥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一次有正当理由的放松和休息,所以我们很期盼期盼。</h3><h3> 四十年就这样过去了,生活的记忆让我们回味无穷,是苦是甜是酸是辣?只有尝试过你才可知其中之味哦!</h3> <h3> 知青生活点滴之八</h3><h3> 我从小就喜欢写写划划,尤其到了中学,校刊宣传栏常有我的文章登出,这恐怕是我抒发内心情感,最直接最舒畅的一种方式。它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只要兴致一起,便信手开写,从不打草稿,也不惧别人的看好与否?我高兴就好。不过这一爱好我曾用它帮助过他人也间接地帮助过自己,你们相信吗?</h3><h3> 那是下乡当知青不久的一天。深夜,后山森林发生了火灾,寨子里男人们都去参加了灭火。后听说烧了好几座山林,起因却是我们生产队的副队长夜里捉石蛙不慎引起的。</h3><h3> 上级很重视此事,很快就从思茅林业局派人来调查处理。一天,队长和副队长直接找到我,让我帮副队长写一份检查。我是个乖学生检讨书之类的从未写过,真不知道该怎样写。副队长一字不识又是少数民族,这种事他根本不知所措,该怎么应付,我只好答应下来。待问清事发过程后,我连夜就写了起来,第二天便把检查交给了副队长。</h3><h3> 几天后,队里通知开大会。当我们刚坐下,队长就陪着一个中年男子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介绍说:"这是地区来的工作队队长"。那人开口就问:"那检查是你写的吗?”我吓了一跳,还以为闯祸了,忙回答:是呀。他却笑着说:"写得很好,你很有写作天赋,以后有空就多写写,将来有用呢。"我嘴上答应心里直想,每天干劳动都累得不行,哪还有时间写什么呀。随后工作队长在大会上不仅没让副队长作检查(因傣话他们听不懂,汉话副队长也说不利索)就直接宣布了处理结果:检查深刻,不再追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太不可思议!也许是那时的政策宽松,假如是今天,刑事责任是在所难免的。</h3><h3> 这件事发生后,副队长一家很感激我,队长也常夸我,认为我有文化有见识,帮了他们的大忙。其实我至今也记不得是怎么写的,不过能有那样的结果却是我料想不到的,也让我很快乐,因为我的帮助,让他一家免除了烦恼与不安。</h3><h3> 一年后,地区教育局直接到公社抽调知青回思茅当教师。各大队都先由贫下中农推荐,才有资格参加体检政审。我们大队的十个生产队队长一开会,我们队长第一个站起来发言就极力推荐了我,并且一回到寨子就马上跑来告诉我这消息。其实当时我连名都没报,因为,一个大队百把个知青想走的,家庭情况好的也多,像我这样出身的别想为好,可队长他就自作主张地为我作了主。说实话,谁不想早点回城,可父亲已去世问题没落实,政审能过关吗,我根本不敢想,在那个讲究政治成份的年代,而且竞争对手那么多,恐怕也是空欢喜吧?第二天带队干部却通知我到公社参加体检,这倒让我十分意外。虽然是二十人参加体检名额才十个。我竟然也一一过关终于如愿,回思茅当了一名中学教师。我是户上最后一个到农村,也是第一个返城的幸运者,当时还有几千人留在那里。</h3><h3> 我们十人中有四名老知青和一名本地知青,和我一届的五个知青中有两个是教育局长和地区副专员之女,我这个成份有问题的人当然是首先凭着自己在高中的优异成绩(事后听人事科长说他是到我的母校提出我的档案并到我们大队了解过我的),然后又有队长及大队部的极力推荐,才没被淘汰。虽然我并未想过当一名教师,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到思茅回归城里人的身份 ,那是许多人做梦都在想的美事啊。</h3><h3> 至今我都一直心怀感激。这些纯朴的傣族农民,我虽没为他们做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仅仅才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让他们不忘回报。真是:以善予人收之快乐,无心回馈却遂所愿。</h3> <h3><br></h3><h3> 知青生活点滴之九</h3><h3> 时值雨季,下了整天的雨丝没有停住的意思,仍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看着这难以拽住的雨丝不禁让我回想起四十年前在农村锻炼时,若遇到这种天气可最让我们高兴的了。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不用出工了呗!呵呵!</h3><h3> 那时,我们出工很积极,可是随着时间长了劳动强度增大也常常让我们觉得精疲力尽,又不便请假。遇到农忙季节更是没有休息的时间,只有遇到了这种天气,我们才有机会明正言顺地好好睡个懒觉。再就是借此机会做些好吃的东西解解馋。比如蒸米干压米线、磨米凉粉,时候好还能在村民家买到鸡、鸭来杀了一气吃个精光。那时十六七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平时蔬菜都难以吃到,更不用说什么改善生活。好些时候都是泡些米汤吃点腌菜和辣子就过,这些还经常是向村民讨要来的。无论男女,在那个时候都顾不上脸面,一见有好吃的一拥而上,嘻嘻哈哈争争抢抢,那情景那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h3><h3> 知青生活是我们这代人在人生历程中难以抹却的记忆链接,每每触碰着它,带给我们的是,有苦,有甜,有酸,有辣的滋味,而值得欣慰的是,这也算得上是难得的一段特殊的人生阅历吧!</h3> <h3> 知青生活点滴之十</h3><h3> 我们插队的寨子既无电也无自来水,可谓闭塞落后,不用说精神生活是何等枯燥无味让人窒息。可偏有一事令我至今都纳闷,七十年代我们这些所谓城市知青在城里都沒用过的对讲设备,我们竟在这贫穷落后的傣族寨子里第一次用上了,奇怪吧?</h3><h3> 我们简陋的宿舍里,除了一人一张床,没有桌椅等,空荡荡的,值钱的东西都见不着一样,唯一最显眼的就是挂在木梁上的小音箱。你别小看这不起眼的小木盒哦,这就是我们当时最先进最为宝贝的通讯设备了。</h3><h3> 生产队长每天在他家对着话筒一吆喝,整个寨子的老少爷们都洗耳恭听,大事小事派工报时都清楚明白。因为是装电池不耐用,队长尽量长话短说,可我们这群城里人却老对着音箱和队长对话。一是好奇沒用过这玩艺,二是无聊都想找点乐趣吧?队长半汉半傣的语言我们顽皮善意的玩笑每天都通过这小音箱来回传递着,直到队长强行关闭我们才罢休。</h3><h3> 那时的我们不仅生活物质匮乏,精神生活几乎一片空白。除了几天到大队部拿次报纸外几乎没什么通讯设备和途经了解外界和接触社会的。劳动之余便就是点着马灯坐在房前闲聊吹牛,心情好时扯着白嗓对着旷野大声唱歌,直到累了就各回黑屋倒头便睡。有时煤油没了马灯也点不上只得烧松树明子照明,一个个鼻子边都黑一圈,模样很搞笑的。所以有那么个小盒子偶尔得对个话,吼一吼,好像也很稀奇很开心的!</h3><h3> 这些看似枯燥无味还原始的生活状态和现在人人玩手机的现代图景有什么可比性吗?我不想做什么比较,只是感叹世界的变化科技的发展真是迅速而神奇。我们见证了曾经的落后与贫穷,经历了痛苦的磨难与坎坷,它不仅是我们丰富阅历中不可抹去的一页记忆,更是我们珍惜幸福生活憧憬美好未来的动力所在。</h3><h3> 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h3> <h3> 回忆仍会缓缓延续,故事也将娓娓诉说,这是初心的驱使也是不负韶华的青春祭奠。知青生活的蹉跎岁月,早已溶入了我们生命长河的旅途,成为了极重要的一块里程碑。</h3> <h3> 五年前,我们迁糯大队的部分知青相约回各自曾经生活过的生产队探访。</h3> <h3> 多年的期盼终成行,兄弟姐妹们其乐融融,畅谈欢聚。</h3> <h3> 曾经的大队部,现已恢复为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迁糯大佛寺。</h3> <h3> 迁糯大佛寺(一)。</h3> <h3> 迁糯大佛寺(二)。</h3> <h3> 寻</h3><h3> 悠悠四十星辰移,傣乡寻梦惊喜泣; </h3><h3>古庙神韵拽心旌,新楼旧颜情难抑。</h3> <h3> 如今大佛寺已是当地旅游景点之一,当地的农家乐生意兴旺,傣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h3><h3> 这是我们户的兄弟姐妹合影照。</h3> <h3> 部分大队知青与乡长合影。</h3> <h3> 当初返城从这里乘车离开而今天寻梦又来到了这里,不同的心境相同的地点,让我感慨万千!</h3> <h3> 这就是我们曾经生活过的蛮训生产队。</h3> <h3> 远眺蛮训的感觉好亲切。</h3> <h3> 蛮训的寺庙一角。</h3> <h3> 几位兄弟的合照,</h3> <h3> 和村民合影。</h3> <h3> 虔诚一拜。</h3> <h3> 村里老人好几位都不在了,这位曾经的副队长竟是精神矍铄的招待着我们,太难得了。</h3> <h3> 侃侃而谈,令人欣喜。</h3> <h3> 往事再现,记忆犹新。</h3> <h3> 如今村民的生活环境令我们感叹,称赞!</h3> <h3> 这些年来,村村寨寨都通了电,有了自来水。风景厕所早已成为了历史,不仅家家户户建了小楼有卫生间沐浴室,还在寨外建了公共厕所,猪鸡鹅鸭圈着养,讲穷卫生文明的行为正逐渐养成,真让我们刮目相看,不可思议。要知道,在过去的日子里,他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也许,在我的记叙中大家已了解了一些,但如今的变化真的难以想象!不由地由衷感谢党的政策,祖国的强盛,给这些边疆的村民小寨所带来的发展变化。</h3> <h3> 这是许多年前的一次回村探访集锦。</h3> <h3> 户中三兄弟合影。</h3> <h3> 兄弟姐妹。</h3> <h3> 姐妹情。</h3> <h3> 退休后的休闲日子。</h3> <h3> 四十五年后我们又相聚于普洱。</h3> <h3> 容颜改变了许多,但兄弟姐妹的那份真情依然如故。</h3> <h3> 为了知青这份情而相聚的一家人。</h3> <h3> 四十五之后又围坐在一起吃早饭。</h3> <h3> 依旧充满了活力!</h3> <h3> 仍然是开朗乐观!</h3> <h3> 共同的爱好一钓鱼。</h3> <h3> 哈哈,上钩了!</h3> <h3> 下塘摸鱼?</h3> <h3> 呵呵,又是一条。</h3> <h3> 撒网捞鱼。</h3> <h3> 咦,怎么这么多人?</h3> <h3> 大鱼上钩!</h3> <h3> 可以吧!</h3> <h3> 谁在偷窥?</h3> <h3> 公园休息。</h3> <h3> 户中唯一成功的一对。</h3> <h3> 姐妹仨的笑姿。</h3> <h3> 逛公园。</h3> <h3> 在看啥?</h3> <h3> 公园休息。</h3> <h3> 照相了!</h3> <h3> 开怀大笑。</h3> <h3> 郊外畅溜。</h3> <h3> 聚餐。</h3> <h3> 快乐的我们。</h3> <h3> 好惬意!</h3> <h3> 兄弟姐妹情。</h3> <h3> 难得的相聚。</h3> <h3> 岁月静好!</h3> <h3> 想找下当年吃饭的猛劲?</h3> <h3> 品尝野果的小金。</h3> <h3> 回忆曾经,珍惜当下。</h3> <h3> 平安健康,精神矍铄,仍然是我们的追求。</h3> <h3> 户中的兄弟姐妹们,愿我们常相聚常联系,心中相守的这份情义是无价而值得珍重的!</h3><h3> 最后,就以五年前所作《第二故乡行》美篇的寄语作为结束语吧!</h3> <h3> 兄弟姐妹们,短暂的迁糯之行让我们又感受到了曾经的岁月再现和浓浓的特殊知青之情,抒不完道不尽醉在其中…。这是我们共同拥有的一段永生难忘的历史,它记录着我们曾经的青春韶华,见证了我们的苦难与艰辛,也铭刻了我们渐渐成长的串串足迹。 蹉跎岁月感人肺腑,那都是一首首催人奋进的歌,是一首首充满激情的诗。我倡议大家都拿起笔来把这些思绪的浪花串缀一起,留作永生的纪念,珍贵无比的纪念!</h3> <h3> 岁月仍静好,难忘这份情,守望这份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