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科整合《黄鹤楼》 千古绝唱情悠悠

悠兰

<h3>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突如其来,处在疫情暴风眼的武汉封城。她的一切,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的心!钟南山院士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武汉有什么样的人文历史呢?……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学校的跨学科整合探究项目组把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进行了项目式探究,让“根深中华”的华美学子在不同的学科学习中,一起用《古诗新韵》为武汉加油鼓劲。</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跨学科整合探究课程主题——“黄鹤楼”</font></b></h3> <h3>  在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王满英校长(名师)工作室的协调指导下,在学习借鉴了工作室主要成员(松泉实验学校音乐科组长卢雨辉老师)的音乐曲谱和歌曲演唱的基础上,根据我们华美外国语学校“根深中华,美绽世界”的办学理念和IB课程的实施理念创造性地开发了古诗项目式探究课程。本次古诗项目式探究课程,语、数、英、科、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各学科跨学科备课,开发“古诗新韵”跨学科整合课程,学生在中文课诵读古诗、品读古诗;音乐课咏唱古诗、演唱古诗;美术课中书画古诗;历史课中“史话古诗”;英语课中英译古诗;数学课中玩中学、学中玩,开展趣味古诗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从记忆背诵到咏唱古诗,到传承弘扬,再到创意创新,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h3> <h3>跨学科整合探究课程主题——“黄鹤楼”</h3><h3> 语文</h3><h3> 语文:周亚南,罗娟,蔡敏,李丹丹</h3><h3>【小学诵读古诗 初中品读古诗】</h3><h3>诵读古诗</h3><h3>① 读准、读顺、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美感韵味;</h3><h3>② 精选老师录音,用文字加音频的方式呈现,上传范读;</h3><h3>③ 学生朗读(诵读),可精选学生朗读(诵读)录音作品,用文字加音频的方式呈现,展示学生风采;有特殊才艺的学生,老师们也鼓励、指导他们进行自我创作与创新。例如401班的李鸿坤同学,通过在周亚南校长语文课上的学习感悟后,将诵读、音乐、舞蹈融为一体,自创《黄鹤楼》作品。</h3> <h3>  除了完成诵读古诗的诵读目标之外,罗娟老师的语文课堂通过“一词一文”,从“以怎样的感情去读”引入,指导学生进行仿古式诵读,再引导学生从诗人、诗题深入理解作品。再用微课、视频等方式,一起探究黄鹤楼的历史,了解诗人李白、孟浩然、崔颢的故事。在课堂中,她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探寻诗人们多情的世界。从感知理解集诗句到分析比较配诗画,从想象概括描画面到探索聚合悟情感,一步一步由兴趣的激发,到字面的感知,再到情感的领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整合思维,水到渠成探寻黄鹤楼的人文历史;赏析名著,带领孩子们吟唱、诗配画,运用荔枝电台录音,积极参与互动。</h3> <h3>&nbsp; 品读古诗</h3><h3> 抓住“诗眼”,五“读”俱全<br></h3><h3>①&nbsp;读准;<br></h3><h3>②&nbsp;读懂:诗歌意象;能解说诗歌的大意;<br></h3><h3>③&nbsp;读透:诗歌主旨;能与诗人产生共鸣,感受诗人思想情感;<br></h3><h3>④&nbsp;读美:诗歌意境;鉴赏重点精美字词和诗句,品味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方式等表现手法;<br></h3><h3>⑤&nbsp;读新:比较鉴赏,拓展思维;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独特视角或读或写或赏或辩或歌或舞或演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独到见地;<br></h3><h3>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何去品读诗词?蔡敏老师给出了锦囊妙计:抓住“诗眼”,五“读”俱全。<br></h3> <h3>  那么这一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呢?“空”“愁”。“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有何不同呢?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中有一个“愁”字, 画龙点睛,强调了诗人内心深处难以排解的无限愁思,真可谓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抒发漂泊怀乡之情。</h3> <h3>  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h3> <h3>音乐</h3><h3>音乐:咸冰心</h3><h3>【咏唱古诗】</h3><h3> 通过欣赏歌曲《黄鹤楼》MV,满足孩子视觉、听觉享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感受到古诗所蕴含的内涵和意境,使孩子们获得美的体验和感受,体悟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和情感美。</h3><h3>此外,老师教唱古曲《黄鹤楼》,让孩子通过演唱来加深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对曲谱进行作品分析,让孩子们更深刻地去理解歌曲所表达的音乐情感,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提高了孩子们的文学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h3> <h3>美术</h3><h3>美术:夏静<br></h3><h3>【书画古诗】<br></h3><h3> 夏静老师认为,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上层之作。此诗意中有象、虚实结合、气象恢宏、色彩缤纷,不仅具有极强的文学美感,还兼具了绝妙的绘画之美。崔颢的《黄鹤楼》可以被称为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中国的古诗往往都具有着极强的意境,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的古诗词被具象化,被以画的形式而流传至今。<br></h3> <h3>  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对《黄鹤楼》的赏析,能够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绘画过程中的意境表达,这样就帮助同学们能更加准确地画出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同样,通过在美术课堂中借助诗句画出《黄鹤楼》,能够使同学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涵,通过对诗歌的绘画具象化,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此时诗人的内心世界,能够对诗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培养同理心。通过绘画学习诗歌,使诗歌学习不再只是单纯的文字学习,还能促进学生美学方面能力的发展。</h3> <h3>历史</h3><h3>历史:尹世杰</h3><h3>【史话古诗】</h3><h3> 通过历史了解黄鹤楼的由来。</h3><h3> 由来一:黄鹤楼为何以“黄鹤”为名,一说是原楼建在黄鹄矶(hú jī)上,后人念“鹄”为“鹤”,以讹传讹,口口相证遂成事实。</h3><h3> 由来二:一说便是带有神异色彩的“仙人黄鹤”传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神仙之说,据传说,此地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h3><h3> 中国的神秘色彩“志怪小说”兴起于何时。为什么?</h3> <h3>  通过《黄鹤楼》这首古诗,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分析了古诗所在的历史背景,引发学习了魏晋时期“志怪小说”兴起的原因。通过老师提供方向,学生自主搜寻组织,不仅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更是把历史脉络梳理得更加清晰。</h3> <h3>生物</h3><h3> 生物:李富贵</h3><h3>【古诗中的生物】</h3><h3> 在《崔颢笔下的鹤鸟》生物课堂上,李富贵老师给学生们分享了一首崔颢的著名诗歌《黄鹤楼》,他认为,虽然黄鹤并不存在,但是学生们可以从丹顶鹤入手,结合诗句提出疑问:“为什么黄鹤一去不复还?”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由此引入可能的答案: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人为的捕猎?通过古诗的引入、学习与思考,链接到初中生物学8年级上册的鸟类学知识,复习丹顶鹤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h3> <h3>  此外,近期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蔓延之势、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发,更是让我们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的最后上升到保护野生动物以及爱护大自然的精神层面的熏陶。由此复习了7年级生物上册的知识——如何保护丹顶鹤,让他们一直存在于地球上?让学生进行思考作答,例如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建立种质资源库等,实现古诗与生物的融合。</h3> <h3>数学</h3><h3>数学:尹枝红</h3><h3>【古诗中的数学】</h3><h3>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谁能帮作者解愁?在尹枝红老师的数学课上,将古诗引入到坐标的知识点中。</h3><h3> 请根据数对在下图中标识出黄鹤楼(4,2)、龟山(1,4)、鹦鹉洲(1,1)、火车站(5,0)、码头(3,6)、武汉大学(9,3)的位置。</h3> <h3>  崔灏《黄鹤楼》诗中的数与形:诗中出现了三个数,0,1,1000,出现了三种量,此地“空”余黄鹤楼---0个人,1座楼,人物的数量,物体的数量,白云“千载”“空”悠悠---1000年,一无所有的天空,0个物体,时间的量,空间的量,白云在空中飘荡。</h3><h3> 诗中还出现了“时刻”“位置”——“日暮”“乡关”“何处”是,“日暮”大约是“18时”;诗中出现的“形”——“烟波”“江”上使人愁,“波”是一种“曲线图形”,“江”则表示“乡关”的“位置”无法确定,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漂泊的生涯,愁闷的心情。</h3><h3> 诗中还出现了数学的方法和思想,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千”对比,“千”和“0(空)”对比,“复返”则是数学中的“循环”“规律”“周期”,黄鹤是一种候鸟,在这些数和法中,这个“千(1000)”是一个概数,表示很多,而0和1表示很少,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情绪和情感。</h3> <h3>物理</h3><h3>&nbsp;科学:张琦</h3><h3>【古诗中的理化】</h3><h3>① 引导学生学会对古诗中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整合跨学科学习素养;<br></h3><h3>② 理解湖面烟波有关知识,区分烟和雾的概念;<br></h3><h3>③ 学会利用自然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br></h3><h3>《黄鹤楼》 “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江面的烟其实是空气中的水气预冷凝结成液态小水珠而成,并非固体小颗粒的烟;但是这些液态小水珠在江面上形成的朦胧的水雾,随着江水的流动也在不断地变换着形态,而正是这水雾迷茫才更让人心生哀愁。<br></h3> <h3>英语</h3><h3> 英语:季海峰,Sian Redmond</h3><h3>【英译古诗】</h3><h3>请欣赏老师学生用英文译古诗!</h3><h3>Seeing Meng Haoran Off from Yellow Crane Tower</h3><h3>Li Bai</h3><h3>At Yellow Crane Tower in the west,</h3><h3>My old friend says farewell;</h3><h3>In the mist and flowers of spring,</h3><h3>He goes down to Yangzhou.</h3><h3>Lonely sail, distant shadow,</h3><h3>Vanish in blue emptiness;</h3><h3>All I see is the great river,</h3><h3>Flowing into the far horizon.</h3><h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h3><h3>作者:李白</h3><h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h3><h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h3> <h3>  为什么开展《古诗新韵》跨学科整合探究课程?</h3><h3>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跨学科整合项目探究活动,在线教学筹备期间,学校就以项目组为教研单位,于2月12日下午,召开了第一次沙龙研讨会,对“古诗新韵”跨学科项目探究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了全面部署。项目组成员积极开展跨学科线上备课活动,进行头脑风暴,建言献策,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提供教学服务,优化教学效果。在为期一个月的在线教育时段,项目组已经组织开展了4次跨学科项目探究沙龙研讨活动,成为华美外国语学校在线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br></h3> <h3>01</h3><h3>立德树人</h3><h3> 中国传统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优秀的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学习古诗,吟唱古诗,创意古诗,感受和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情感,涵养心性,陶冶情操,立德树人。</h3><h3>02</h3><h3>提升学生综合素养</h3><h3> 开发“古诗新韵”跨学科整合课程,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品读古诗、咏唱古诗、演唱古诗、书画古诗、史话古诗、英译古诗、趣味古诗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从记忆背诵到咏唱古诗,到传承弘扬,再到创意创新,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h3><h3>03</h3><h3>践行办学理念</h3><h3> 践行华美外国语学校“根深中华,美绽世界”的办学理念。通过跨学科整合项目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促进学生感受中华古诗词和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传承中华古诗词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h3><h3><br></h3><h3> 《古诗新韵》展现了华美学子的探究精神与多学科融合学习的能力,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努力,未来将会无比绚烂!让我们一起携手,秉持共同的信念,共渡难关!为武汉加油!</h3>

古诗

黄鹤楼

学生

跨学科

探究

诗歌

古诗词

诵读

黄鹤

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