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清明,知习俗—金华镇中心幼儿园清明节活动倡议

橙子老师

<p>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p>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温馨提示 <p>尊敬的家长朋友们:</p><p> 你们好!清明节将至,为避免清明祭扫带来人员扎堆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让孩子居家期间过个安全、充实而有意义的节日,温馨提示您做好以下工作:</p><p>1、倡导文明祭祀方式</p><p> 鉴于目前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期间,大力提倡"鲜花祭祀"、"居家追思"、"网络祭扫"等文明祭祀方式,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新冠肺炎感染风险,而且远离林区,避免发生火灾事故。</p><p>2、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p><p> 随着天气逐渐炎热,即将进入孩子溺水事故高风险期,希望家长切实承担起孩子的监护责任,在家教育孩子做到:不在无成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p><p>3、持续开展居家安全教育</p><p> 在孩子居家期间,加强用电安全教育,不随便触碰电器、电线和电源插座;教育孩子不攀爬阳台、围栏、围墙等建筑设施和其它危险场所。家长不在阳台、平顶等危险区域堆放椅子、垫子等垫脚物件。</p><p>4、做好外出安全防护</p><p> 教育小朋友在疫情防控期间尽量少出门、不串门,确需出行的,要在家长的陪护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家长亦要提高自身防范意识,私家车出行中注意遵守交通规则,做到言传身教。</p><p>5、继续做好防疫工作</p><p> 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继续教育引导和帮助孩子增强疫情防范意识,提高必要的防范能力,养成勤洗手、讲卫生、适当锻炼、规律作息的良好习惯。</p><p>6、抓好节日教育契机</p><p> 清明节是中国重大的传统的节日,祭祀先人和缅怀先烈都体现出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爸爸妈妈们可以和孩子讲讲家族先人的故事,谈谈在本次疫情期间和病毒战斗的英雄事迹,这是一场关于爱和生命的切身教育!</p><p> 希望大家度过一个文明、理性、绿色、安全的清明节假期!</p> 清明节习俗那些事 <p>1、扫墓</p><p>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p> <p>2、植树</p><p>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p> <p>3、踏青</p><p>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p> <p>4、蹴鞠</p><p>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p> <p>5、放风筝</p><p>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能除病消灾带来好运。</p> <p>  因为疫情的特殊情况,我们选择宅在家中。又是一年清明时,移风易俗寄哀思。同心共筑防疫网,延缓祭扫莫聚集。让我们清明居家追思切勿聚集防止交叉感染,文明祭扫、平安清明,您的安康就是对故人最好的告慰!</p>

清明节

清明

寒食节

扫墓

疫情

居家

教育

祭扫

孩子

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