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清明

肥乡区常耳寨中学

<p>   今又清明。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p><p>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p><p>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成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提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p><p> 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排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p> <p>  清明节,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2008年的4月4日——第一个“清明节”法定假日。好巧啊,2020年的4月4日也刚好是清明节。今年的清明节,正值举国上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加紧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情况不同于往年。政府要求人们做好清明节前后疫情防控工作,巩固拓展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形势,避免因集中祭祀祭扫引发输入性、聚集性疫情问题反弹,倡导文明、环保、节俭、安全的祭祀新风,告别祭祀陋习,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虽然不能到坟前祭扫,但哀思和缅怀依然盘踞在心间。别样的祭祀,一样的哀思。 </p><p>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众多描写清明时节的诗词中,我最钟情于杜牧的这首诗 。也许是它勾画出这样一个画面:乍暖还寒,细雨绵绵,潮湿阴冷,行人瑟瑟发抖,只想喝酒。清明时节雨,纷纷路行人。诗情画意!这样的季节,总会牵动几许思念、几许哀愁。不由自主想起很多人、很多事,可能也只是几声离别时切切虫鸣,一缕农家黄昏的袅袅炊烟。缅怀先祖、缅怀先贤、缅怀先烈,牢记中华民族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往往此刻会思考:来到这世间,安身立命,拥有自己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忽然感觉,清明是责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静,是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是传承、是教育。清明,更像一种精神!</p><p> “祭祀是一种形式,是对先辈的怀念和尊重;文明是一种风尚,是时代发展进步的体现, 倡导文明祭祀既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时代风尚所趋。”在疫情尚未取得全胜的特殊时期,大家一定不到人群集中地方祭祀,出门戴口罩,回来勤洗手,做好自身防护,确保身体健康,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p><p> 清明追古思今,是我们共同的情感表达;推进移风易俗,是时代发展的历史要求;加强疫情防控,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让我们做文明祭祀的带头人,用积极向上的活动体悟传统,度过一个安全、文明、低碳的清明节!</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