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阴霾渐渐掩去,三亚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的线上教学也临近尾声。田高语文组的教师们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脱离了传统复习的桎梏,开展了新颖的教学方式。<div><br></div><h1><b>一、从读中学,从读中思</b></h1><div><b><br></b></div><h3></h3><div> 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要领。朗读是诗歌古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质量的朗读能够让学生进入诗文所描写的情境中,更好地把握诗文的情感。基于这一认识,陈素文教师便在教学中进行了良好的反思和有效的尝试。</div> <div><br></div><div> 在以往的早读中,陈素文教师主要是通过PPT和音频来带领学生朗读,在方便的同时却无法实时跟进学生的朗读情况。因此,为了更好地督促同学们朗读,加深对古诗文的记忆,陈素文教师做出了进一步的改进:</div><div> 首先先用一堂早读课的时间给学生布置任务,内容主要是以录音的形式朗读她布置的古诗文,读完后再发到作业本里,然后再听学生的朗读。根据学生作业的反映情况,陈素文教师也大致了解了学生易错字音和常犯错误,从而做到及时地纠正学生读音,并利用课余时间反复提醒学生朗读要点。</div> 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经过自己朗读,对古诗文和自己读错的读音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另一方面,学生在把握了字词音义的基础上,对于诗词古文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h5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 color="#333333">(图1、2为朗读情况;图3、4为教学实况)</font></b></h5><div><b style=""><font color="#333333"><br></font></b></div><div><font color="#333333"> 在陈素文教师紧抓学生诗文基础字词掌握情况的同时,彭春梅教师则更侧重于学生对诗文情感的感悟理解。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彭春梅教师从苏轼的写作背景出发,帮助学生从苏轼的个人经历入手,来整体感悟这首词的情感。在感悟情感的同时,适时插入对词句的讲解,使学生对于词句的理解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上,更像是在与苏轼本人对话一般。课后,彭春梅教师趁着学生若有所悟,布置了朗读作业,让学生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表现出来。</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right"><b>(图1为课堂点评,图2 为朗读指导)</b></h5> <h1><b>二、衍生教学,跳出课内</b></h1><div><b><br></b></div><div> 衍生教学要求教师在整体把握课本的情况下,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紧扣教材,来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根据这一理念,常新宇教师在讲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体悟辛弃疾的沉痛失望的感情和这首诗悲凉豪壮的情境,他引导学生将这首词与辛弃疾的另一首《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进行情境对比,让学生感受两种不尽相同的感情,纵向感悟了词人辛弃疾不同阶段的情感变化,从而使学生对课文中辛弃疾所表现的情感有了更好的认知与共鸣。</div><div><br></div> <div> 常新宇教师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进一步感受课文情感情境的同时,能够适当的丰富自身的课外知识;也希望通过对诗词作者的阶段情感对比,帮助学生摆脱对诗文枯燥无味的认知,培养学生对诗文的阅读兴趣。</div><div><br></div> <h1><b>三、教而思,思则改</b></h1> “悟从疑得,乐自苦生。”田高语文组的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时别树一帜,在课后反思中也“勉之期不止”,做到“多获由力耘 ”。<div> 对于吴毓珠教师来说,成功的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她认为,网课时间短、任务重的特性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做到精炼简洁、逻辑分明。因此,吴毓珠教师在备课时就会有所选择地提炼知识点,并在课前多次练习来力保授课时条理清晰。</div><div> 在授课完毕后,吴毓珠教师也会针对课堂学习情况来做相应的调整。如课堂气氛不活跃时,吴毓珠教师在课后便会反复观看她的课程回放,总结出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缺点遗漏,从而来更好地传道授业。<br><div><br></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333333"><b>(图1、2为教学实况,图3为作业情况)</b></font></h5>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开学的日期越来越近,但田高语文组的教师将继续认真积极的备课,做到善始善终,给线上教学工作一个圆满的收尾。此外,田高语文组的教师也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调整好开学的心态和作息,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开学后的学习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