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古往今的记忆,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盘点传统节日以及了解节日里的习俗,增强我们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我国古往今来文化的象征,今天我们三一班第二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开给大家展示自己要画和解说的节日!</p> <p> 首先由杨嘉易同学带来春节的绘画和讲解!</p> <p> 春节习俗传说,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没,所以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等活动和习俗。</p> <p> 郭盛杰同学带来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绘画和解说儿歌!!</p> <p> 正月十五月儿明,</p><p> 大街小巷挂红灯。</p><p> 吃完元宵观花灯,</p><p> 礼花下面猜灯谜。</p><p> 合家团聚乐融融!!</p> <p> 陶一博同学带来的清明节的解说!!</p> <p> 清明节最早是农耕节,当时还另外一个节日就是寒食节是纪念春秋时代的晋文公和贤臣介子推。当时在宫廷内发生了内乱,晋国太子的异母兄弟想除掉他,夺得皇帝之位。为了逃避被害,最后逃出宫中四处流浪,还带着最忠诚的臣子介子推等人。</p><p>就在某一日,在大山中太子和介子推等人迷路了,出现断食的程度,介子推毫无犹豫的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大家煮汤喝,暂解饥饿,太子等各位臣子都十分感动。这件事一直被晋国太子放在心里。19年后,重新回到晋国,成为了一国之君后。叫晋文公。当时很多帮助晋文公的臣子都进宫行赏了,可是却不见介子推来。</p><p>当时介子推并不想去,更没想到介子推带着老母亲悄悄的回到了老家,隐居山中。晋文公心里很不舒服,就去山中邀请介子推。可是介子推并不想回去受赏。最后晋文公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用火烧山把介子推逼出来,结果火势太大把介子推其老母亲都意外烧死了。</p><p>十分后悔的晋文公深表歉意,十分悲痛,决定把介子推其母亲埋在柳树下,称为“介山”,就在死的那天不许百姓烧火吃饭,只能是生冷食物,表示纪念介子推,定为“寒食节”。从此以后再介山的介子推坟上每到这一天就会有人按时去扫墓祭拜介子推。</p><p>于是这天寒食节又被定为扫墓,寒食节和清明节本来是属于二个节日的。到唐代的时候,二个节日很相近,就定为清明节和寒食节为同一天,于是在清明节当天就出现了扫墓的习惯。</p> <p> 王文博王文骞两位同学带来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绘画和解说!</p> <p>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p><p><br></p><p>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p> <p> 苗家乐同学给大家展示了六一儿童节的绘画和解说!</p> <p> 儿童节,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的6月1日举行,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p> <p> 下面是付子豪同学带来的七月七乞巧节绘画和解说!!</p> <p> 相传有个放牛的哥哥叫牛郎,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天上有个仙女叫织女,有天下凡洗澡,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和织女结成了夫妻,生了一儿一女,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好久不长,织女下凡的事让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派天兵天将抓织女回天庭。牛郎挑着一双儿女一直追赶,即将快追到织女的时候,王母娘娘拿下金簪一点变出银河,把他们两个远远的分开。两个人嚎啕大哭,感动了喜鹊,成千上万的喜鹊为他们搭起了鹊桥,好让他们相见!最后王母娘娘允许每天的七月初七相见一次,我们把这一天牛郎织女相见这一天成为乞巧节,又称七夕节!希望这一天大家都能获得幸福!</p> <p> 董尚禹同学带来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绘画和解说!</p> <p>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br></p><p>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p><p><br></p><p>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p> <p> 李欣琦同学带来重阳节绘画和解说!</p> <p>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古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古又称为“重九”。九九归一,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活动的重要主题!</p> <p> 张敬博同学带来九月十日教师节的绘画和解说!</p> <p> 教师节小故事:《程门立雪》</p><p> 古时候有个人叫杨时,他四岁就开始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们称呼他“小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得到正确答案就一起到老师家请教老师。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正好碰到老师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站在门外等待,等着老师醒来。过了很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站在风雪中的杨时他们二人,只见他们满身都是雪,像穿了一件雪衣,脚下的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就赶忙起来叫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p> <p> 刘梦欣同学带来国庆节的绘画和解说!!</p> <p> 国庆纪念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p><p><br></p> <p> 李沂佳同学给大家展示腊八节的绘画和解说!!</p> <p>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在中国,腊八节有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p> <p> 我们课本上也有很多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和文章,比如王安石描写春节的古诗《元日》、杜牧描写清明节的古诗《清明》、王维描写重阳节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 <p> 付子豪同学给大家带来之前课文上的传统节日的文章背诵!</p> <p> 传统节日,传统文化,让我们好好学习,把这些老祖先传下来的美德和文化发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