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自律的家庭教养规则

忘却

<p>  常常听到有些家长类似这样的抱怨: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不需要父母的管束,却能够遵守规则、乖巧懂事、主动自觉学习,学习成绩还特别好。可自家的孩子得成天盯着、管着、让人操碎了心,却依然调皮捣乱不会好好学习,不仅成绩差,还总是惹事生非……特别是疫情期间的这段“宅家学习”,有的孩子按时作息,正常学习,安之若素,与在校时无异;有的孩子,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随性而至;更有甚者,有的孩子,如脱缰之马,放纵自我,失于管控,晚上游戏,白天睡觉,网课不听,作业不做,几乎把学习抛到了九霄云外,仿佛生活在另一个时空。 家长一说学习的事,要么暴跳如雷,要么一言不发,这让许多家长焦虑不安,心急如焚又无计可施。孩子不自律,家长很崩溃。为什么有的孩子能按部就班,一如既往的用功学习,而有的孩子却因为没有学校老师的管束,不能自觉学习呢?这些原因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身上缺乏一种宝贵的品质——自律。</p> <p>  那么,什么是“自律”呢?“自律”就是“自控能力”,是孩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是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用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是一种行事要求和原则。也是孩子心理是否成熟稳定的一个标志。</p><p> 古往今来,凡成功的人无不懂得自律,自律是修身立志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条件。加强自律有助于磨炼心智,有助于良好品质的形成,使人走向成功。自律是在行动中形成的,是一个人修养的起点和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行动自由所必需的条件。而自律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要自律首先就得勇敢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自我挑战,不要轻易的放松自己,哪怕它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p><p> 对于孩子来说,自律能力比智商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比情商更有助于促进社会交往。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律能力就是孩子自我成长的“秘密武器”,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时时处处都在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这次疫情,无形中延长了许多人的假期。在这个超级长假里,一个孩子自律与不自律,反应出来的生活状态和学习质量,简直就是千差万别。自律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它能够让孩子明于自知,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孩子学会战胜自我,不断进步……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呢?</p> <p><b>  一、树立榜样</b></p><p><b> 1、父母的榜样力量</b></p><p>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孩子来讲,这一点尤其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一生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p><p> 托尔斯泰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p><p> 想要孩子学会自律,父母必须先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想让孩子不沉迷游戏,父母必须先放下手机;想让孩子多看书,父母必须先养成阅读的习惯;想让孩子好好学习,父母必须先努力工作、积极进取;想让孩子重信守诺,父母必须先说话算数、言出必行。身为父母,唯有不断强化自身的力量,才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力量源泉。父母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孩子, 父母是孩子永恒的范本,可以说从孩子身上, 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p> <p>  很多年前的一个公益广告,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广告里,累了一天的妈妈为生病的婆婆洗脚,儿子在门后悄悄看着。等妈妈给婆婆洗完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房间时,却发现儿子不在屋里,正当她要寻找时,看见孩子小小的身子,满脸挂满晶莹的水珠,捧着一盆水摇摆地向她走来,嘴里说着:“妈妈,洗脚。”这个广告之所以让我这么记忆犹新,除了孩子可爱的脸,还有一个观念从此在我心里扎了根:孩子是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当你是个孝顺老人的家长时,孩子也会变成懂事乖巧的模样,学着你孝顺老人的样子来孝顺你。如果你的孩子不如你所期望的那样好,首先问问自己做的了吗,找到自身的问题所在,孩子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p> <p>  2020年2月5日,《北京晚报》报道了北京同仁医院医生白澎,在武汉写给10岁儿子的一封信:“亲爱的儿子,你知道爸爸为什么要第一批冲上去吗?因为爸爸是一名医生,而且是呼吸内科的医生。来这里,是爸爸的职责,也是一名医生的天职。爸爸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让你明白什么叫‘担当’。这次,就是一个最好的机会,爸爸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你明白,什么是应有的担当”。我们有理由相信,爸爸的这封信,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也是最好的父教和榜样。</p><p> 可见,父母的言行、举动,都是孩子的模仿源。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因此,父母要特别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巨大影响,时时处处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p> <p><b>  2、 成功人士的榜样力量</b></p><p> 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孩子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要经常鼓励孩子阅读一些励志的书籍。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人物、以及文学、文艺作品中优秀的典型形象,都是孩子模仿学习的榜样,他们的先进思想、良好品德、充满正能量的行为对孩子有极大的感染力。特别是这次疫情期间涌现出的英雄、科学家,象终南山、李兰娟院士、还有无数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和爱心捐助者……这些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和教育题材。家长应该适时地对孩子进行引导,让孩子从小就有正确的人生导向,从而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形成自律的品格。</p> <p><b>  二、延迟满足</b></p><p>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实验者寻找一些了4岁的儿童作为被实验的对象,发给他们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就吃掉的话,只能吃这一颗;而如果等20分钟之后再吃,就能再得到一颗。</p><p>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马上就把糖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了性子,或是闭上眼睛、头枕双臂做出睡觉的样子,或是用自言自语、唱歌等方式来转移注意力,最后通过对自己欲望的克制而度过了这段漫长的等待时光,从而得到了更丰厚的收获。</p><p> </p> <p>  这就是著名的“迟延满足”实验。这个实验用于分析孩子承受延迟满足的能力,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取得更好的成绩,获得更大的利益,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p><p> </p> <p>  后来,心理学家们一直暗中对这些孩子实施跟踪研究,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最后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只吃到一颗软糖的小孩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得比较固执、虚荣或优柔寡断,当他们被某个东西所诱惑的时候,往往不能控制自己,一旦得不到满足,便会焦躁不安,无法心平气静地做接下来的事情;而那些最终吃到两颗软糖的小孩,在青少年时期也同样显示出较强的自控力,学习成绩也更好一些。所以,父母不要总是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适当延迟满足孩子欲望的时间。 </p> <p>  《好想好想吃了它》绘本中,布奇控制住了自己想吃一颗樱桃的欲望,从而成功地得到了满树的樱桃,布奇的故事不断激励着孩子们学会自我控制,学会延迟满足。</p><p> 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当孩子努力按照成人的要求“刷新”自己的纪录时,父母一定要肯定孩子,给予一些小奖励,从而让他们获得坚持的动力。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抵制诱惑、克制自己的能力,不能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最好是引导孩子懂得“付出才有回报”,比如有成绩才有奖励。这种奖赏,更多的是来自于内心的成就感与自豪感。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把目光放在关注目标与结果上。如果孩子一直把注意力放到学习或做事本身的难度上,而不考虑结果和奖赏,就很容易灰心丧气,如果沉浸于其中太久,就会觉得那是一件很痛苦的任务,心中就会企图寻找捷径。这样,孩子就很难拥有坚持的力量。所以,我们要让孩子体会到,当他认真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后,自己离目标又近了一步,同时学到和掌握了更多的东西,这就是一种进步,这能让孩子收获成就感与自豪感。这样,他才能从内心产生一种自律的力量,最终依靠这种力量去实现自己一个又一个的人生目标。</p> <p>  琪琪妈妈的做法就很值得家长们借鉴:</p><p> 琪琪妈妈很注重对琪琪延迟满足的训练。琪琪上幼儿园的时候,对于他想吃的蛋糕、想喝的果汁、想要的玩具,妈妈一般不会立即满足他,而是会先告诉琪琪不能立即满足他的原因,然后顺势提出条件:"如果你能多等一会(多等几天),妈妈就会买一个好吃的大蛋糕(一个更漂亮的小汽车)给你。"就这样,等一两个小时甚至几天后,妈妈才会满足琪琪的愿望。</p><p> 因为有了期待,琪琪在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后,总是会非常高兴,也非常珍惜。</p><p> 如今,琪琪已经上二年级了,他的忍耐性和注意力都比同龄的孩子强,不论是干什么,他都非常专心,而且能抵挡住周围的一些诱惑。比如,有的孩子在上课的时候会忍不住把零食掏出来吃,或是和周围的孩子说话,而琪琪却能忍住吃零食、讲悄悄话的欲望,将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p><p>有的妈妈认为,让孩子晚一点得到他想要的蛋糕、果汁和玩具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殊不知,孩子性格的养成就是渗透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就能发现,习惯了延迟满足的孩子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p> <p>  其次要学会拒绝孩子的要求,特别是在哭闹的情况下提出的要求,即使是合理的要求,也要拒绝,让孩子学会好好说话。当遇到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拒绝,要和孩子好好解释一下,让孩子明白,只有合理的要求才可以,不合理的要求就算哭闹也不可以。当然在拒绝孩子要求的同时,也得让孩子明白这是为什么。只要耐心的和孩子讲解,坚持自己的原则,孩子就会慢慢地明白。</p><p> 培养延迟满足的素养对于孩子注意力的持续性和耐久性都有很大帮助,不要觉得延迟满足孩子想要糖果和玩具的要求是件小事,要知道,那些能够长期专注于学习的孩子,正是从当初没有立即吃掉糖果、玩玩具开始成长起来的。</p> <p><b>  三、管理时间</b></p><p> 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离不开对时间的管理。当孩子对时间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家长就要逐渐培养孩子在时间上的自律意识。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时间做保证,不会利用时间的孩子,大多也是不会做事的孩子,每个孩子的时间是相同的,但每个孩子在相同的时间里并不是学会了相同的知识,只有那些会利用时间的孩子,才会更有可能会成为成绩优秀的孩子,也只有那些会利用时间的孩子,才可能在生活和学习中走的更远。反之,拖拖拉拉,做事不讲效率,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不仅会失去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道路上也有可能会失去更多成功的机会,所以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管理时间的能力和意识。</p> <p><b>  1、帮助孩子学会合理安排时间:</b></p><p> 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平时是怎样利用时间的,和孩子一起合理安排时间,如一个星期看几次电视,读几篇文学作品,以至于每天晚上先做作业,还是先整理自己的书房或自己桌子上的物品等,使孩子体验巧用时间的好处。同时,也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要求孩子按作息时间表学习、生活、游戏等。开始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督促孩子,让孩子逐步适应,最后自觉遵守。</p><p><b> 2、帮助孩子学会利用时间:</b></p><p> 要想让孩子利用好时间,首先得让孩子养成一心一用的好习惯。专心致志的好习惯是后天培养的,最切实可行的方法是从生心活入手。比如,穿衣、吃饭、收拾书包等生活上的事采用限时完成法,需要多长时间,事先和孩子一起设定好,然后督促孩子以最快的速度保质保量地完成。这样的计时劳动、计时阅读、计时讲故事等小活动,会一步一步的树立起孩子的时间观。形成孩子在以后做任何事都有一种紧迫感和时间观,在做事上因为心中有了时间观,就会一心一意的去做。</p><p><b> 3、帮助孩子学会计划时间:</b></p><p> 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业,父母都要注意引导,多长时间把该背的课文背会,多长时间把作业写完,这些家长都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加以引导,让孩子形成对时间的计划。就拿吃饭来说,有的孩子一吃就是一个小时,上幼儿园时,孩子跑着家长在后边端着碗跟着,上了小学,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看书,这对孩子时间观的养成都是不利的,从小就应该让孩子明白,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该做的事情,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时间观。</p><p><b> </b></p> <p><b>  4、教育孩子学会珍惜时间:</b></p><p> 把日历挂在孩子的书房,利用日历让孩子对时间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让孩子学着在日历上做标记,这样不但让孩子明白时间一去不复返的道理,更能让孩子学会坚持的精神品质,现在有不少孩子根本没有一点时间观念,做事能往后推就不今天完成,在他们心中就是过了今天还有明天,日子长着呢,日历能告诉孩子,过了今天,生命里将永远不会再有今天。</p><p><b> 5、帮助孩子安排好学习和玩的时间:</b></p><p> 孩子想做某一件特别喜欢的事情,比如看电视、上网玩游戏时,家长要先和孩子约定玩的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孩子可以尽情的玩,约定时间一到,孩子必须自觉停止。当然,中途要做适当的提醒,让他有心理准备。如果孩子不能停止,就需要对孩子适当“惩罚”,可以减少玩的次数或减少下次玩的时间,让孩子为自己的“违约”付出代价,培养孩子正确的时间观念,懂得守时的重要性。当孩子开始做一件不太喜欢的事情,比如写作业、做家务时,可以先让孩子自己制定完成的时间,告诉孩子只要认真完成,剩余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让孩子逐渐养成重视和管理时间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p> <p><b>  四、制定规矩</b></p><p> 在我们身边,对孩子管得太少和管得太严的父母屡见不鲜。一般溺爱孩子的父母认为:孩子面临的压力已经很大了,趁着现在还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放纵孩子一下也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太严格的父母则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不从生活细节上管教孩子,以后怎么让孩子在社会上立足?这两种观点听起来都有些道理,但问题就出在这些父母处理矛盾的方式不是综合考量,而是在“爱孩子”与“立规矩”之间做起了单选题。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必然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正如农民种庄稼一样,不能不浇水不施肥,但是水浇多了,肥施多了,庄稼也不能成活。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度。过度爱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没规矩,不懂礼貌;后者则让孩子谨小慎微、循规蹈矩。家长们有必要认识到:规矩和爱本来就是统一的。</p><p> 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有规矩的自由叫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放肆;不放肆叫做规矩,不活泼叫做呆板。”听起来很绕口,但理解起来却不难。比如:课间操活动时间,同学们都在操场上自由地活动、嬉戏,老师也不用去干涉,如果有的同学私自跑出学校大门外,就是放肆,老师就不得不去干涉。不出校门,这就是规矩;如果在操场上,老师却不准活动或是嬉闹,如此就是呆板了。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给孩子立的规矩,让孩子的天性受到了压抑和扼杀,那么这种规矩也是毫无意义的。所以爱孩子和立规矩,要张弛有度,不缓不急。</p> <p>  给孩子立规矩,父母不能忽视以下三点原则:</p><p><b> 1、有些事,不能惯</b></p><p> 有的家长说:“家里有规矩,但孩子耍赖也没辙啊!”这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孩子不守规矩,常常以哭闹、不吃饭来要挟父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底线。比如和孩子约定好星期天只玩半个小时游戏,但孩子一哭闹,大人就妥协了,于是又多玩了半个小时。被惯坏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要求总是被满足。第一次出现问题,大人就妥协,只会为自己和孩子的将来找来更多麻烦。</p><p><b> </b></p><p> </p> <p><b>  2、有些事,必须孩子自己做</b></p><p>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做事磨蹭,父母先帮孩子把事情做了,以后再培养也来的及。其实孩子在每个年龄段,都有他们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告诉孩子什么事情是他自己要做的。爱从来不是大包大揽,应该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帮他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爱。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间久了,他才会在成长中学会自立自强。</p><p><b> </b></p><p> </p> <p><b>  3、有些责任,必须孩子自己担着</b></p><p> 绘本《我永远爱你》中就有这样的对话:</p><p>阿力:“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p><p>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把羽毛收拾起来。”</p><p>阿力:“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p><p>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p><p> 这个故事中的妈妈做得特别好,她不厌其烦地保证,“我永远爱你”,但同时又不忘强调:孩子,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要尽可能想办法恢复或弥补,你的所作所为带来的后果。</p><p> </p> <p>  父母不能帮孩子逃避,而应该要求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言行承担后果,让孩子有面对错误的诚实和勇气。</p><p> 自律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坚持,付出的每一份努力,时光都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以另一种美好的形式,馈赠给孩子。让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不要让孩子形单影只,请父母和孩子一起前行,和孩子一起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只要不停的走,就有看不完的风景。让自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态度。让孩子在自律中学会克制、学会期待、学会感激、学会珍惜、学会奋斗,去体验成功的快乐和人生的幸福。</p>

孩子

父母

自律

时间

家长

学会

琪琪

自己

满足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