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劳动大学,我们心中的大学(恩师篇)

建华

<p>1973年9月我们跨进了这个校门,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哲学班学习。</p> <p>当时的安徽劳大,聚集了一批教育界的精英,这可是一群在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界的马拉松赛跑中一直属于第一集团军的领军人物啊,他们的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学子。一张摄于八十年代的老照片,记录下了这批老师及弟子的音容相貌。今天这批老师大部分已经作古,我们致敬逝去的老师,并祝健在的老师节日快乐🎆🍾️🎉🎊🎈</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前排左起:李良瑜(政治系共运史老师,外号:李矮子,晚辈叫他李矮子叔叔)、蔡德麟(政治系哲学老师)、潘筱培(政治系经济学老师)、郑寒芬(政治系党史老师)、陈道源(他和妻子王秀云都是政治系经济学老师)、文秉模(他和妻子张贞淑都是政治系哲学老师)、刘哲静(政治系哲学老师)、江大钧(数理系数学老师,曾任安徽教育学院院长、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古克武(政治系经济学老师)、潘海山(工农兵学员,劳大政治系经济学专业毕业任教)。</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中排左起:邵长兴(马列室经济学老师)、荣民泰(政治系共运史老师)、王昭干(政治系副主任)、王生生(印刷厂)、祝国华(劳大第一批经济学研究生)、张华镛(政治系经济学老师,主讲工业经济学)、郑盛华(耳背,外号郑聋子,政治系经济学专业老师)、朱宗炎(他和妻子马越华都是政治系经济学老师)、季益品(政治系党史老师,外号:季大吹,传说他能把死人吹活)、徐家文(政治系哲学老师,妻附小老师刘贤然)、金志国(工农兵学员,劳大政治系经济学专业毕业任教)、颜期增(数理系物理老师)。</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后排左起:林世昌(劳大第一批经济学研究生)、张宗根(数理系物理老师,主讲无线电,妻子校医务室医生李玉珍)、陈华东(劳大第一批经济学研究生)、何惠生(教革组科研组长)、蒋会成(政治系经济学老师,主讲农业经济学,妻子劳大政治系资料室曹荣珠)、张剑锋(政治系经济学老师)、任吉悌(政治系副主任)、乐寿明(政治系哲学老师,一脸络腮胡子,外号:大胡子)、符群(政治系哲学老师)、金隆德(政治系哲学老师)。</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前排右起:张贞淑、蔡德麟、江汉亮、徐家文、姚传旺 ,<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后排右三是文秉模,右四是乐寿明</span></h3>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李良瑜(共运史)、蔡德麟(哲学)、陈道源(经济学)、郑寒芬(党史)、刘哲静(哲学)</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哲学老师徐家文、文秉模、乐寿明、任吉悌、付群、金隆德</p>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蔡德麟 (1935一2017)教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哲学、文化学者,原深圳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深圳市杰出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广东省第七、八届政协委员、深圳市第二届政协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2017年2月去世,享年82岁。</h3> <h3>当年在学校蔡老师是学校学报负责人,我、蒋年云(劳大首届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员,曾任广州社科院院长)赵振华(曾任安徽省委党校教授、哲学教研室主任)被学报约写文章。蔡老师把我们请到他家,亲自指导,帮助修改。他那渊博的知识,亲民的作风,谦虚的态度令人难忘。他原爱人刘哲静也是北师大高才生,与蔡老师同学,专业上很有造诣,可借她与蔡老师婚姻没有走到头,令人遗憾!</h3><h3><br></h3><h3><br></h3><h3>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蔡德麟老师</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安徽省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于1989年12月18日至20日在安徽大学召开成立大会,安徽大学常务副校长蔡德麟(中)出席会议。</span><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3>蔡德麟(右)和朱宗炎老师</h3> <h3>2017年2月,获悉 蔡德麟教授不幸病逝,我们73级哲学班自发写了唁电,发往深圳大学。唁电说,蔡先生与我们这届学生相处有三年时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思维敏锐,眼界开阔,勇于开拓,富于创新。在创办巜安徽劳动大学学报》,从事马哲史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与教学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一生坎坷,但从不畏困苦。他胸怀坦荡,乐观开朗。他为人谦虚谨慎,待人诚挚可亲。不愧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为失去了这位可敬、可爱、可歌、可泣的好师长而感到无比痛心!蔡先生永在我们心中! </h3><h3><br></h3><h3><br></h3><h3>蔡老师手迹</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吉悌(1933~2019 )教授。 当涂县人。1958 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历任贵州师范大学、安徽劳动大学政治系副主任,安徽大学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社联副主席。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西方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西欧近代哲学史》(合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合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吉悌 后排站立者</p> <p class="ql-block">任吉悌手迹</p> <p>当年的学习资料</p> <p class="ql-block">任老师是我们大学政治系副主任,也是我们的哲学老师。对我们这代人的培养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记得刚入学的时候,我们组进行入学教育,同学们都认真发言,谈感想。任老师听到有同学发言夹着粗话,他当场提出严厉批评,他说你们都是大学生了,要讲文明礼貌,一定要克服讲粗话、脏话的毛病。有位同学给大学学报写了文章,但久久不能发表。一打听是任老师卡住了,他说文章里面有些段落是抄袭的,他正在认真找出处,不宜发表。还有一次班级在屯溪开门办学,任老师来检查工作,听说我是屯溪籍的,便去我家看望一下。恰好我父亲也在家,他们聊了起来。最后聊到两人都在芜湖工作过,而且曾同属一个支部。那天他们聊的非常开心。任老师这种注重细节和亲民的作风使我们受到很大的启迪和教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乐寿明,教授。1935年7月生,江 苏省盐城县人。曾任安徽大学哲学 系副主任兼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 任。 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 学系。先后在安徽大学政治系、安 徽劳动大学政治系和安徽大学哲学 系任教。1979年6月升为讲师,1981 年10月升为副教授,1986年4月升 为教授。1988年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乐寿明 后排站立者</p> <p class="ql-block">由劳大乐寿明等老师和部分73级哲学班同学参编的巜戴震哲学著作选注》,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p> <p>乐老师手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乐寿明曾任安徽劳动大学哲学系老师,他课上的好,科研也做的好,对学生也特别关心。在校期间,我曾在乐老师指导下参加了评注戴震著作的工作,受益颇多。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乐老师还为我作了证明,肯定了我评戴时的工作。我十分感谢乐老师的提携。</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正是乐老师年富力强的壮年时期,粉碎四人帮以后他的科研激情被大大调动出来,成果累累,常在《哲学研究》和其它顶级杂志上发表文章,他被学界誉为中国哲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是在1978年学校首次评选定职称时,乐老师却连讲师也没评上,1979年才评上了讲师。这对乐老师是相当不公的,乐老师心里也有着诸多的不满。</p><p class="ql-block">19 79年有一天我去劳大校园看望我弟弟,也到乐老师家里看望老师。分别几年,他见到弟子显得十分高兴。但谈到1978年的评职称,他火冒三丈,他说不评我职称,可是我有文章呀,接着他翻开《哲学研究》和其它杂志,让我看他近期发表的文章。我想他课上的如此之好,发表的文章质量如此之高,竟连副教授职称也没评上,确实是有点过分了,我当时安慰了乐老师。</p><p class="ql-block"> 不久评他被学校评上了副教授。后调到安大不仅评上了教授,而且还当上了安大哲学系副主任和哲学史主任,业务上发展的非常好,说明是金子总会发光的。</p><p class="ql-block"> 我曾想去安大看望功名成就的乐老师,可是不久传来了一个噩耗,就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老师,由于条件艰苦,拼命工作,大大损害了健康,19 88年不幸英年早逝,时年只有5 3岁。消息传来,令他的弟子们唏嘘不已,也使我抱憾终生。</p> <p class="ql-block">参加评戴的老师和73级哲学班部分同学在黄山合影(后排右一为乐寿明老师)</p> <p class="ql-block">参加评戴的老师和73级哲学班部分同学在黄山合影(后排右一为乐寿明老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钱广华 教授。1930年出生于安徽省巢县(今为巢湖市)。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作为副博士学位研究生留校,先是师从洪谦先生研究逻辑实证主义,后师从郑昕先生研究康德哲学。1959年研究生毕业即留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室编译员。1963年在安徽大学任政治系教员。1965年在安徽劳动大学(宣城叶家湾)任政治系教员。1978年在安徽劳动大学提升为副教授。1982年,安徽劳动大学撤并,调回安徽大学,任西方哲学硕士生导师,主持安徽大学第一个文科硕士点的工作。1986年升任教授。曾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1990-1998年连任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1999年9月至2001年6月,作为访问教授去美国中部华盛顿大学讲学一年。长期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外国哲学课程教学工作。</p><p class="ql-block">出版学术专著《西欧近代哲学史》《西方哲学发展史》《现代西方哲学评析》《近现代西方本体论学说之流变》等四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外国哲学》《学术月刊》《复旦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50余篇学术文章。参与翻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逻辑经验主义文集》《自然哲学》《分析的时代》及《哲学译丛》等各类文章近20万字。</p><p class="ql-block">2023年1月11日不逝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br></h3><h3><br></h3><h3><br></h3><h3>在劳大就读的那几年,钱老师的名字如雷贯耳。他教过我们的黑格尓小逻辑,这深奥难懂的巨作,钱老师总能进行深入浅出讲解,使我们受益匪浅。当时提倡工农兵学员上管改大学,学校总是要组织一些科研项目,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参加。那一年,我们班同学参予了两本著作的选注,中国哲学史方面是戴震著作,而西方哲学史方面是则是黑格尔小逻辑。由于小逻辑晦涩难懂,道理深奥,学校决定由熟悉西方哲学特别是熟悉黒格尔哲学的钱广华老师领衔。由于工农兵学员外文基础差,老师就一段段疏理黑格尔小逻辑的内容,并结合列宁哲学笔记分析论述,概述其内涵,使大家很快入了门。这本选注后来经历了文革结束等重大历史事件,是否能正式出版,本人尚不清楚,但那个编撰过程,我们班同学亲生经历过的,我们班同学也在那时与钱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锴泽兄回忆说,<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劳大时吾曾到钱老师家拜访过,钱老师不仅学术造诣深且为人谦和,没有什么架子令吾印象颇深矣。</span></h3><h3><br></h3><h3><br></h3><h3>上世纪八十年代钱广华老师(中)</h3> <p class="ql-block">年愈90的钱老师喜读弟子文章</p> <h3>劳大在1973年编辑的《西欧近代哲学史》(由商务出版社出版)作者:钱广华、任吉悌、文秉模、金隆德。钱老师是主要作者,这本教材是文革中出版的,是文革中高校文科罕见的自编教材,是我们当年哲学专业的教科书。由于教材内容客观、全面,观点准确鲜明,使其成为文革后国内大多数哲学系通用的一本教科书,影响重大而深远。安徽<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劳大的历史是一部光辉的创业史,在那种艰难的条件下创造出国内同等条件下高校无出其右的学术成果,可叹可敬。如《西方近代哲学史》出版后,其编写组名扬国内外哲学界。文革结束后,面临着院系调整,当时的校领导希望该编写组能整体迁到一所高校,这支队伍不能散,并希望能为中国哲学界再作贡献。然而这一想法因种种原因落空了,这支队伍散了。这也许是后来再也写不出《西方近代哲学史》这样鸿篇巨制的原因之一吧,不能不说这是哲学界的遗憾,也是劳大人的遗憾。去年是钱老师90大寿,我们遥祝钱老师身体健康,生活幸福。</span></h3> <h3>当年我们学习黑格尔逻辑学的油印教学材料</h3> <h3><br></h3><h3><br></h3><h3><br></h3><h3>古克武 ,196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安徽省工作。1962年至1991年,在安徽工作三十年之久。1962年至1983年历任安徽大学政治系、安徽劳动大学政治系、安徽大学经济系教师和教研室、系领导工作。1983年至1991年历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第一副院长(正厅级)、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副校长(正厅级),海南省委党校校长。</h3> <p>古老师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师,在学校里交往就比较多。他也是我弟弟的恩师,我弟弟由安大考入武大研究生曾得到古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八十年代初期,古老师调入安徽省委党校担任副校长,我当时在屯溪市委党校担任领导,和古老师又成了上下级关系。在筹办屯溪市委党校中专班过程中多次得到古老师的帮助、指导和协调。后来古老师调入海南省委党校担任校长,而我调入上海工作,我们的接触就比较少了。有几次到海南旅游想去看望他,但由于跟团游抽不出时间只能作罢。古老师安徽人情结很深,退休后义务担任海南徽文化研究会会长(创会会长),为宣传光大徽文化,为在海南的安徽人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德高望重,大家都十分尊重他。现在他老人家身体尚好。我衷心希望远在海南的古老师生活幸福,健康长寿!</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古克武老师和宁家瑛老师(附中数学老师)夫妇</h3> <p><br></p><p>古克武 左</p> <p>经济学家古克武老师一家人</p><p>古老师爱人宁家瑛并非科班出身的数学老师,她农学专业毕业后在家乡广东从事农技工作,为了家庭团聚调来安徽,先是在宣城洪林中学,后到劳大附中,改行教数学。她讲课得心应手,好评如潮,可见其明才智非同寻常。古老师爱人前几年不幸离世。</p><p> </p>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文秉模(1933一2008) 教授 ,朝鲜族人,1933年3 月19日出生于朝鲜平安北道龙川郡,祖籍黑龙江省海 林县。2008年ro月17日因病逝世。 文秉模教授1953一1954年在东北师范大学政教 系学习,1954一1955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 学习,1955一1960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学习, 1960年回国后分配到合肥师范学院任教;1970一1982 年在安徽劳动大学政教系任教,曾任教研室副主任、安 徽省学术委员会委员;1982年调到安徽师范大学政教 系任系主任,1987一1993年任副校长、《安徽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安徽省职称评审委员。</h3> <h3>文老师手迹</h3> <p>文老师曾是校排球队指导,带领校排球队参加芜湖地区第三届运动会,并取得优异成绩。前排左三为文秉模。</p> <h3>文老师学识渊博,爱好广泛,待人诚恳。早年曾在莫斯科大学就读。据悉,1957年毛主席接见莫斯科大学中国留学生那段著名讲话,即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他就是现场呤听者和见证者。他上课语言幽默,谦虚谨慎,他曾说,我虽然是大学哲学老师,但讲什么是物质,我没有中学老师讲的具体,不如中学老师。实际上,文老师抽象思维能力十分了不得,例如最难懂的列宁哲学笔记、黑格尔逻辑学等都是他亲自给我们授课,他俄语好,总能找到恰当的中文词汇,深入浅出给我们释疑,让我们受益匪浅。可以说对我们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帮助最大的老师文老师当之无愧。记得有一次上课忘带书及教案,他就凭一枝粉笔侃侃而谈潇洒自如即兴发挥(现在不少中青年教师上堂则是照本宣科,乏味)。文老师还是个孝子把年迈父母接到身边伺候并为二老修了(火)炕(北方人生活习俗),文老师在家里总是细声细语与二老用朝鲜语交谈,使每个去他家的同学都顿生敬意。文老师对四人帮的倒行迹施十分厌恶,对敬爱的周总理十分崇敬和爱戴。1976年1月的一天,周总理不幸去世了,那天正轮到文老师给我们上哲学课,开课前,他提议我们默哀三分钟,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然后介绍了周总理的丰功伟绩,释放了大家沉痛的哀思,那节哲学课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仍然不能忘怀。</h3>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冒怀辛 (1924年一2009年)教授,生于北京,祖籍江苏如皋,著名学者冒广生之孙,195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政治系。继承家学1959年考为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研究生,曾任安徽大学副教授,后调安徽劳动大学任教。1978年经侯外庐先生经国务院调回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易学史与宋明清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并给予很高评价。 冒怀辛先生学问精粹,品行端方,在中国思想史研究方面做出了宝贵的贡献。2009年11月5日上午7点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h3><h3><br></h3><h3><br></h3> <p>少年冒老师(右站立者)和他祖父冒广生合影</p> <p>冒老师是个大儒,出身望族,系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后裔,明末清初“四公子”之一,古邑如皋冒辟疆后人,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说:“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清兵入关后他就隐居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冒老师他祖父冒广生,曾列名“公车上书”,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著名学者。毛泽东、陈毅对其尊敬有加,曾虚心听取他的意见,称其“是一条道路上的人”。</p><p> 冒老师出生在国学世家,从小接受了国学熏淘,国学基础扎实,对文献学有深厚基础与广博知识。这方面的博涉,殆为近今学者中所罕观。</p><p> 在大学里,冒老师给人一种书呆子感觉,不修边幅,不讲究生活细节,但十分平谊近人,大家都爱和他交朋友。他人品师德好,为人处事单纯得象个孩子,不圆滑不势力(眼),心底善良童心未泯,冒老师夫人毛景华女士也认为怀辛不懂人情世故,根本不问世事,打小任何事情都是由爷爷和奶奶打点的,自己根本不要动任何脑子,生活上完全由人代理,根本不要自己操心。从小一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直到冒广生去世。</p><p> 冒老师是我们中国哲学史老师,记得我们几位73级哲学班同学参编《戴震哲学著作选注》一书曾得到冒老师巨大帮助和指导,他以渊博国学知识、文言文知识为我们释疑解惑,他的耐心、热情、中肯、细致入微使我们终身难忘。在去戴震故乡徽州的考察中,冒老师又结合徽州名胜,介绍起徽文化,他从程颐、程灏、朱熹、一直到戴震,如数家珍,委委道来,使我们同去的人深受教育和启发,也使我这个徽人第一次对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有了较全面的了解。锴泽兄回忆说,在劳大时冒老师还是位单身贵族,他曾对我说他惟一的爱好就是看书而且是古书典籍对娱乐之类不感兴趣,我曾对他说难道你不喜欢女人嘛?冒老师笑而不语焉。有一年署假冒老师赴淮南访旧友,我请他在我姐姐家吃饭,(淮南电厂)但姐姐闻知冒老师中年未婚就提出把电厂幼儿园园长(女方乐意)介绍给冒老师,但冒老师王顾左右而言他,姐姐后来对我言你的这位冒老师是个可爱的老夫子。冒老师后调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足见其学术功力之深厚也。冒老师晚年终有了幸福的归宿一找到一位相濡以沫的伴侣,苍天不负好人矣!每忆劳大诸位恩师音容笑貌仿若咋日……</p><p><br></p><p><br></p><p>晚年冒老师(左)和夫人毛景华合影</p> <h3>冒老师手迹</h3> <h3><br></h3><h3><br></h3><h3><br></h3><h3>金隆德 (1937—1994)教授 出生于湖北京山县的当代著名哲学家金隆德先生,1961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安徽劳动大学主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著作选读》、《形式逻辑》、《马克思早期哲学著作选读》等课程。1983年9月任安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91年调任北京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科学协调组主要负责人。之后转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研究,成为这一学科的带头人。199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成立,当选为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1994年8月29日因突发交通事故不幸去世,年仅57岁。</h3> <p>劳大学报的三大编辑。左起:金隆德(哲学)、许锡文(中文)、蔡德麟(哲学)。</p> <h3>金隆德老师朴实无华学问渊博,他不善言辞但文字功夫十分了得,这在劳大无人匹敌,他为人谦和没有什么架子,当时工农兵学员不少文化低、文字功底差,写的文章不够通顺,投到劳大学报上,金老师总是细心指教和修改,尽量挽救一些文章,使这些文章能够见报。金老师给人的印象,是个本本份份、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h3><h3>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老师声名鹊起,在1978年10月16日即粹碎四人帮后在安徽芜湖市举行了第一次全国西方哲学学术讨论会(历史上称之为“芜湖会议”),在讨论会上,劳大在1973年编辑的《西欧近代哲学史》(由商务出版社出版)的四作者各提交一篇论文,即《论作为认识史的哲学生》(钱广华)、《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文秉模)、《德波林学派对黑格尔矛盾学说的歪曲》(任吉悌)、和《西欧近代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的论争》(金隆德),这4篇皆被收录于会议文献。</h3><h3> 这次会议上,金隆德的表现可谓突出,特点有二:1)在所有递交论文中,他结合当时论争的论文是唯一直挑“真理标准”敏感问题的两篇之一,2)他的论文宣讲安排在第二,他也就成为讨论会上谈及“真理标准”的第一位学者。金隆德的发言对后来的论文宣讲人是个莫大鼓舞,使得“芜湖会议”真正地活跃了起来,众多学者在后来的论文宣讲中也都或多或少地加上了有关“真理标准”的内容。金隆德可以说是中国哲学领域相当早向“两个凡是”开炮的学者之一,他所表现的敏锐和首先闯禁区的勇敢,被誉以“真理标准的论争”的尖兵可谓当之无愧。金隆德的这篇论文被当作“芜湖会议”最重要的论文经推荐和进一步修改后,发表在《哲学研究》1978.11期上。在“芜湖会议”中,劳大作为发起单位之一,表现突出,金隆德成为了中国哲学界新的领军人物之一。</h3><h3> 1980年,劳大作为主办单位之一,金隆德等又组织了第二次全国西方哲学史研讨会(称之为“黄山会议”),并进一步深入“大讨论”。金隆德特别邀请了他的北大老师和诸多国内的理论权威参加,这对劳大以至后来安大哲学系在全国的影响都有很大助益。多年后,有人评价这次会议开启78年后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很多新领域,同时在国内高校,哲学系以北大、人大、南开、南大、武大之外,劳大成为一支很重要的力量。作为组织全国性理论会议的牵头单位之一劳大,这两次学术活动对劳大政治系有很大宣传效果,也是至今安徽大学哲学系很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h3><h3> 1983年金隆德担任安徽社料院副院长后,更加关注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他经常邀请国内理论权威和领军人物来安徽讲学和出席会议。在八十年代中期,一次哲学界盛会在安徽省屯溪市举行,当时全国辨证唯物主义协会会长肖前,历史唯物主义协会会长王正平等都出席了会议。会上我见到了久别的金老师。他询问了徽州地区的有关情况,并说,要宣传安徽,推动安徽哲学和社会科学发展,召开学术会议是个好方法,你们人头不熟,我们合作来办,我来邀请国内外来宾,你们来组织会场,这个地方(徽文化和黄山旅游)大家都願意来,有很大的吸引力,一定能把这件事办好。我也答应了金老师的请求。可是后来我由于工作变动,离开了徽州,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只能对金老师说声对不起,这也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遗憾。但是金老师初心不改,他极力争取在徽州或屯溪召开各种哲学学术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在徽州(主要是屯溪)召开的全国性真理问题讨论会就有四次之多,还有一次全国青年哲学工作者成果交流会,极大的提高了徽州及屯溪的知名度,推动了徽文化和安徽哲学的发展,培养和提携了一批哲学领军人才。</h3><h3><br></h3><h3><br></h3><h3>金隆德和孩子合影</h3> <h3>金老师手迹</h3> <h3><br></h3><h3><br></h3><h3><br></h3><h3>徐家文 教授 安徽太湖人。早年安徽劳动大学教治系哲学组组长,1987年任安徽教育学院政法系哲学副教授,曾任安徽教育学院政法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原著选读。在《安徽日报》、《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戴震哲学著作选注》(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以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等著作和教材多部,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教育学院首届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主讲《哲学原理》及《中国哲学史》等课程。</h3><h3><br></h3><h3><br></h3><h3>徐家文(右)</h3><h3><br></h3> <p>  作为政治系哲学组长的徐家文老师是我班哲学原理的主讲老师。他讲课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特别善于把抽象空调的哲学原理讲得生动活泼。徐老师为人豁达,从不摆什么架子,总是热心为学生答疑解难。徐家文老师是巜戴震哲学著作选注》一书的主要撰稿人,也是统稿和定稿人之一,我们几位同学曾参加了该书初稿的写作,记得那是1975年夏季,天气炎热,蚊虫叮咬,由于我们文言文基础薄弱,我们轮番轰炸(请教)几位指导老师,把老师们麻烦的够呛,但徐家文等老师总是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巜戴震哲学著作选注》一书,约二十万字,从1975年编写初稿,到1979年出版,历经四个寒暑,从同学们词不达意的第一稿到一部能正式出版的正稿,徐老师、乐寿明等老师殚精竭力,呕心沥血,他们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令人难以想象。书出版时我们已经毕业,分配到各个不同岗位,但是,徐老师等老师们还是没有忘记我们这些弟子们的微小贡献,他们仔细打听到我们的工作单位,把书邮寄到我们手上。捧着这本老师们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著作,我们情不止禁地流下了热泪。</p><p> 锴泽兄回忆说,更令他感动的是徐家文老师上世纪中叶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还为他写了一份参加评戴工作的证明,结果使他评上了个副教授,他心里非常感谢徐老师的提携。大约是1997年的一天,他到合肥出差,晚上到省教院看望徐老师,并向徐老师致谢,未料到徐老师已坐在轮椅上。徐老师告之,因到外地主持一个研讨会,事无巨细,忙里忙外,过于辛苦,加之天热,累得病了(脑溢血),虽然徐老师话说的轻松,表情乐观,但他却感到心情沉重,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果然不久就传来了徐老师过世的噩耗,使他很难过。</p><p><br></p><p>巜戴震哲学著作选注》后记</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江汉亮 教授。1931年生于长汀。1947年长汀县立初级中学初中毕业。大学毕业后,曾任安徽劳动大学老师,后调任合肥经济技术学院,担任马列主义教研室负责人。</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安徽省哲学学会理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研究会理事等。著作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副主编)、《德育论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撰写哲学论文10余篇。其中《认识过程阶段性原理分析》获全国优秀论文奖。曾获安徽省高校育人先进个人二等奖。</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江汉亮(中)</h3> <h3>江老师是我们的哲学原理老师,虽然他的福建普通话有点难懂,但他平宜近人,诲人不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这届学生,大部分同学做学问是一般一般,没人超过老师,但宣讲起党的方针政策来却是一套套的,毫不含糊。记得那年在肥东宣讲,当时有肥东县委党校老师参加,他们是老大学生,他们自认为不如我们,其实群众反映也是如此。终其原因,是我们在学校得到了老师的真传。如1975年一次开门办学,内容是批判资产阶级法权,由江汉亮老师带队,我和赵振华(后任省委党校教授,哲学教研室主任)等同学组成宣讲小组,到屯溪市进行宣讲,江老师仔细指导我们,解释宣讲难点,审核讲稿,听取试讲,待讲稿成熟后由我们再去基层宣讲,由于准备充分,讲稿生动活泼,观点鲜明,再加上同学们流利的口才和现场发挥,每场宣讲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有一次我主讲,参加对象屯溪市一中全体老师和同学,一中团委书记叶枝光等也参与听讲,那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事后叶书记对我表示感谢。大学毕业几年后地委提拔干部,当时已担任地委组织部长、地委副书记的叶书记极力推荐我,任命我为屯溪市委党校副校长,成为当时徽州地区最年轻的党校副校长,并作为地委候备干部进行培养。我非常感谢地方党组织对我的培养,但我同时认为大学江老师等老师帮我们打下的良好基础是不应该忘记的。</h3><h3><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江汉亮和张昭才(原劳大附中副校长、化学老师)夫妇</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h3><br></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哲静 (女)教授 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师范大学,曾任安徽劳动大学老师,后调任安徽大学哲学系任教。</p> <h3><br></h3><h3>刘哲静 老师 前排(左)<br></h3> <p class="ql-block">刘哲静是我们大学哲学原理老师。她课讲的好,人又长的秀气,常常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刘老师年轻时学习成绩优异,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学校,她酷爱锻练,是学校的优秀运动员,百米赛跑曾经跑出不错的成绩。后来她嫁给了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蔡老师,两人互帮互学,学问也提升很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们合著的论文巜毛泽东热论析》,对当时中国大地上涌动着一股毛泽东热提出应该正确看待和引导,影响很大,起到了很好地作用。</p><p class="ql-block">&nbsp;&nbsp;晚年的刘老师比较孤独,从照片上看,她比较憔悴和衰老,正应了那句话,时间是把杀猪刀,刀刀催人老。不过他们的子女却继承了父母的天份,也是学霸,考取了好的学校,并有一份不错的事业。这对刘老师是个不错的安慰。</p><p class="ql-block">据悉,20 23年9月刘哲静老了师突发心梗,在医院做完手术努力了半个月后于9月29号上午不幸在深圳去世,享年88岁。</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张照片是蔡德麟、刘哲静老师一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合影。后排左一是保姆,大家都叫她阿姨。蔡家人很好,和保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搬迁合肥后,把保姆接来家生活。调深圳大学后,带着保姆一起去。</p><p class="ql-block"> 保姆年龄大了,叶落归根,想回家乡合肥,可她已经不适应在农村生活了,于是去了敬老院,刘老师和孩子们每月寄钱,负担全部费用。蔡家人善待保姆,大家交口称赞。</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左一、左二是蒋会成(政治系经济学老师,主讲《农业经济学》)、曹荣珠(劳大政治系资料室主任)夫妇,左三是刘哲静老师,左四是孙永珍老师</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季益品(1940年 一一 2022年6月5日),安徽无为人。安徽大学政治系历史专业毕业留校任教,安徽劳动大学政治系党史老师,安徽大学党史老师。</p> <p>季益品老师曾是我们大学的党史课老师。由于季老师上课嗓门大,口才流利,表情丰富,接地气,他在学校得了个雅号:季大吹。同学们背后说,季老师能把死的吹成活的。其实,这是同学们对他欣赏和敬佩,也是对他的尊称。有同学回忆说,有一次上课,季老师讲到皖南事变时候,两眼发光,声泪俱下,全班鸦雀无声,仿佛眼前新四军的人马在被杀、被俘,那个枪杀项英的叛徒正从山上悄悄溜走。老师的声音有点沙哑,有理有据,抑扬顿挫,说得同学们心里服服帖帖的。季老师不仅课上的好,和同学们关系也很好,没有架子,非常热心为同学们服务,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2007年10月即我们毕业31年同学聚会有幸请到季老师参加,那天天气比较热,季老师准时赶到会场,参加了会议。同学们当面对季老师还有王昭干、余乃康等老师致敬,对老师们当年的辛勤付出表示由衷的感谢,并祝老师们身体健康,晚年生活幸福美满。</p><p><br></p><p><br></p><p>季益品老师(左)、王昭干老师(中)、余乃康老师(右)</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当年我们在学校学习的党史课本</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脉飞老师绩溪人,1965级(秋)政治系毕业留校任教。劳大撤并后,张脉飞老师前往安庆师范学院任教,担任政教系主任(是劳大政治系哲学专业毕业校友张洪波的前任),被评为教授。我们在校时他和徐家文老师(后到省教育学院,任政教系主任)搭档,徐教“辩物”,他教“历物”,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2019年五一期间大学部分同学相约到安庆看望老师,我们因故没有去成,老师闻讯还专门询问我爱人情况,使我们深受感动。先生对我们恩情,永远铭记。</p><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4日下午张脉飞老师仙逝,享年85岁。</p><p class="ql-block">中间为张脉飞老师,右一为张洪波同学</p> <p class="ql-block">附录:</p><p class="ql-block"> 安庆喜见张脉飞老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刚到安庆的头一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洪波说,张脉飞老师在安庆,明天晚上我请他过来,大家陪他吃个饭,好不好?</p><p class="ql-block">好!好!好!这样的机会真难得!</p><p class="ql-block">不但要吃饭,还应该有个仪式。</p><p class="ql-block">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很快就统一了意见:仪式简洁明快,给老师献上一束鲜花。</p><p class="ql-block">叫谁献花呢?当然是女同学。于是,献花任务历史地落在了张利华、薛凤珍两位女同学头上。</p><p class="ql-block">张、薛二同学大概从未做过这等雅事,第二天晚上,当张脉飞老师在洪波和师大办公室陈主任的陪同下,步入宴会厅时,两位献花使者竟像小女孩一样羞羞答答,倒是张脉飞老师大方随性,愉快地接过鲜花抱在怀里。</p><p class="ql-block">张老师今年八十有二,却耳不聋,眼不花,谈吐清晰。我们大家一个个主动自我介绍,报上名姓,张老师每听一个,都会说“哦,有变化。”或者说“嗯,还有点老样子,”然后再说上几句想当年如何如何。大家都惊叹于张老师的记忆非凡。</p><p class="ql-block">但是轮到我时,当他听到我的名字,眼珠转了转,愣是说不出一句想当年。我明白,我有一年多时间在徽州批朱小组公干,他的课我只听过一两节,对我没印象正常,真要说出一串想当年,反倒不正常了。</p><p class="ql-block">张老师说,他印象最深的是纪成助。当年到生产队,成助披着一件蓝色大衣,正要从车上下来,徐家文老师用手一指:“喏,那个同学叫纪成助,他是你的绩溪老乡。”老乡见老乡,此情此景难忘。</p><p class="ql-block">成助一听大为感动,连忙踮儿踮的打的去敬酒。</p><p class="ql-block">张老师说,他还记得施波,今天没来吗?</p><p class="ql-block">敬波回答说,施波和冯建华是两口子,他俩原本是想来的,临行前改变了主意。他们要是知道您在这儿,肯定会来的。</p><p class="ql-block">这话是真是假,我不清楚,反正静波是好好先生,喜欢把事情望好里说。从张老师的表情看,这个回答,他基本满意。</p><p class="ql-block">我们都夸张老师身体好,张老师说,表面现象,仪器一检查,毛病多着呢!他笑言:我已很知足,超过了国人的平均寿命。</p><p class="ql-block">难怪张老师这般潇洒,知足常乐,青春长留。</p><p class="ql-block">有同学提议,等到张老师90大寿时,我们来为张老师祝寿。大家欢呼通过。</p><p class="ql-block">相约安庆,再过七八年,我们再相会。</p><p class="ql-block">(欧玉文执笔)</p> <p>(部分材料来自网络或由群友诗意及锴泽学兄提供,在此一并感谢!)</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xl7hxm4"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安徽劳动大学,我们心中的大学(同学篇)</a></p> <p>(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