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杜印象——麻 彬

宛若清风

<p><br></p><p>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认识杜旭元的,认识他时就是一个中年人,到现在他好像还是一个中年人。</p><p> 初次认识老杜是从采访他写的第一本书《桐花镇》开始的,这或许是他的成名作吧。这本带有浓厚乡土色彩的书在崇信乃至全国都引起了不小轰动。采访他时,他很紧张,也许是第一次上电视的原因,看起来有些木讷,在我不断的鼓励和引导下,他慢慢进入角色,从此他也走上了小城的荧屏,成了“电视里的人”。自从这次采访后,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p><p> 可能是太熟悉的缘故,我一直喊他老杜。老杜的出身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出生在汭河南岸的一个叫杜家沟的地方,和我的妻子是同村。由于村子小,和我妻子家里有点亲戚关系,所以我和他也算沾亲带故了。平时,嬉笑之间,他让我叫他“娘家人”,我不认,因为妻子姓朱,他姓杜。其实,按妻子娘家里的辈分,老杜和我一辈。以前听妻子说,老杜是村里的能人,会写文章,是村里的秀才。也会玩泥巴,能烧泥塑,比如鸽子、狮子,这些我没有亲眼见过。听村里人说,麦黄六月的时候,村里人都在收麦子,他不下地,捏泥塑,被人私下里叫懒汉。我想老杜生错了地方,如果生在一个大城市,也许有他发挥一技之长的地方。</p><p> 老杜是一个失败的农民,但他是一个成功的作家。在这个小县城,有很多他的粉丝。这也是他的魅力之处,老杜的文风自然,通俗易懂,接地气,写出的作品土的“掉渣渣”。他的作品曾在《湖南文学》等一些全国大刊上刊登。或许是名气大的原因,他结识了很多作家,有全国知名的,也有省内知名的,还有市县的都有。据说,他和陕西贾平凹、已故的陈忠实等名人都很熟,还存有他们的电话,时不时还让人看一下名人发给他的信息。总之,写的时间久了,认识的人多了,他的学生和追随者就多了。他乐于帮助别人,文学爱好者让他修改文章他也看,外地打工者让他修改文章他也乐意,一些妇女文学爱好者让他看文章他更是乐此不疲。就是这一点 ,很多人称他为老师,整日杜老师,杜老师叫。文学圈里的人这样叫也罢了,后来连书画圈里的人也这样叫,再后来社会上的人也跟这样叫。我听着很不理解,常常反驳道:“他是小学老师,还是幼儿园老师?在学校当过一天老师吗?”。其实我的妻子在村里还当过临时教师哩,哈哈!虽然我经常反驳,但是叫杜老师的人还是这样叫,而且叫的人越来越多,我也慢慢习惯了。这或许是他过人的一面,古人言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老杜可能具备其中一点,或者更多。</p><p> 其实,老杜对待文学有时是很认真严谨的,我在文学创作初期也经常请他看我的诗,也让他修改,有时为修改一两句诗争的面红耳赤。可是他从不计较这些,还是笑呵呵的。一根烟,一口茶,一肚子学问,这也是他的慢生活。人总是要有偶像的,尽管他不是我心目中最大的偶像,但最起码在偶像之列。有时,文学圈子里的狂生喝醉了说:“超改过,赶老杜”,这个老杜指的就是他。</p><p> 其实,我们也叫老杜“局长”,是因为他在县城靠近学校的地方开了一个书店,并且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文汇书局”,所以叫他“局长”也不为过。他的书店里大多是中小学生学习用的书籍,也不乏有一些好书,比如世界名著一类。我每次去他那聊天,都没时间去看这些书,每次去总看见他在电脑上下棋、翻牌,从来没有见过他写文章,我也不知道他的那些大作是关门后加班写的,还是周末写的。</p><p> 老杜心态很好,好像没有什么烦心事,整天嘻嘻哈哈的,和这个是朋友,和那个是哥们,总有很多应酬,有时一天赶几个场子,忙的不亦乐乎。他平时很少在书店里呆,全凭老婆,女儿在店里打理。</p><p> 老杜曾经也是个泥瓦工,未进城之前干点农村人修房打墙的事情。进了城之后,也包点小工程,例如种个草坪、修个花园,搞个绿化什么的。据人说,老杜包工程不搞预算,“段堆堆”,看着差不多就算了,也不多要钱,有时赚有时贴,他好像也不计较这些。看起来,他又是一个不爱钱的人。或者说对钱不敏感。</p><p> 老杜还是个音乐人,这是近几年的事。不知何时起,县上流行起原创音乐,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和张斌先生合作,他写词,张谱曲,写出了许多包含崇信元素的歌曲。例如,《明月如钩》、《相逢龙泉寺》、《家乡的河》等歌曲,这些歌曲由他自费制成了MV,在微信上广泛流传。其中《家乡的河》还搬上了春晚,这也是他一个文化人的特殊贡献吧。目前,他创作的歌曲已经有四五十首了。在创作的过程中,有许多人不理解,妻子说:“你一直从家里拿钱,也没有回报,图个啥?”,他总是笑呵呵的说:“这个完成就再不弄了。”其实,私下里他又偷偷地在写歌词,好像上瘾了一样。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他是一个“孤家寡人”,但他是一个有情商有情怀的人,音乐成了他的第二大爱好。最近,他好像有又两首歌曲即将面世。</p><p> 老杜也是个“公家人”,应聘于县直某单位当杂志编辑,也是某个乡镇的文化干事,也是县作协的副主席,所以平时还要“像模像样” 上几天班,我见老杜时总骂他:“没眉眼,又去上班”,有时还调侃说“老杜,又去加班啊”,听到这些话,老杜哈哈大笑而过,我想老杜也是很敬业的,一个人,一本杂志,也够他一个受的。平时,他也约我的稿,我总是很认真的投给他。很快,我的小诗就见诸小城的杂志了,这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p><p> 老杜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常没病”,外人听起来不理解,听我慢慢道来。老杜平时身体非常健康,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吃饭不胀,喝酒不醉,不仅有强大的胃,还有强大的酒量。每次聚会,喝到最后总是他一人,只见他脸红,从未见他醉过,顶多打个盹。一次在文友家里吃羊肉,我们一人一碗,他吃两碗。饭后主人切了西瓜,我们都知道羊肉和西瓜不能同食,没一个人敢吃。还是老杜第一个带头,吃了六块西瓜,还顺带喝了二两小酒。哪天我们很担心,说老杜肯定要拉稀,结果他若无其事。文友调侃道:“今天又给老杜贺了八十岁。”现在我由于身体的原因,不大喝酒,他经常贬低我说“不喝酒不叫男人”。其实,我年轻时,是端着碗大口大口喝酒的,现在是不接受酒精了,常常过敏而已。他经常喝酒,却从来没有病,从来不吃药。身体杠杠的,这就是叫他“常没病”的由头。这也是我内心由衷祝愿老杜身体健康。</p><p> 在别人眼中,我常和他“捣定子”,但我和他的关系很好,从一件小事就可以说明。2017年,我父亲因肺癌晚期在西安住院,我请了假在医院陪父亲治疗,他和忠明、金玉几个文友知道后开着车赶到西安来看我的父亲,给我父亲莫大的精神安慰。他们早上出发到西安滴水未进,晚上简单吃过晚饭后住在宾馆,第二天早上六点多钟就匆匆离开了,我至今难忘,也很感动。以至于后来父亲病重逝世,和其他文友一样在丧事期间每天都来家里帮忙,这才是真正的患难朋友。</p><p> “人各有志”,老杜的“志”在哪里,在飞扬的文采里,在旋律优美的歌曲里,在老实巴交的人品里,在生活的一点一滴里。杜家沟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成就了一个农民作家,也成就了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吧!老杜看后一定要笑,肯定会说:“这个小麻,初生牛犊不怕虎,敢写我老杜,你娃厉害”。</p><p>2018年6月5日下午</p> <p> 左一杜旭元</p> <p> 作者麻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