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风暴中的摆渡人——记我所90后员工郭宏宇组织“鲁磨路救援队”的战疫故事

党建宣传平台

<p>封城以来,武汉市内的公共交通都暂停了运营,私家车也禁行,这座巨型城市在一夜之间迅速从喧闹中沉寂下来,曾经熙熙攘攘的武汉街头变得空空荡荡。</p><p><br></p><p>车辆无法通行,医护人员上下班成了一个大问题。在这非常时期,有一群非常的人,身上涌动着非常的热情。面对医护人员无法上下班的困境,一个名为“鲁磨路救援队”的团队成立了,他们逆行于三镇街头,成为了医护人员和救援物资的摆渡者,而中国船舶717所质量与技术部的90后员工郭宏宇正是团队的牵头人之一。一起来听听他的抗“疫”故事吧。</p><p><br></p> 我是荆州石首人,正月二十八我就离开武汉回了老家。回到家里的第二天,我看到一个在武汉的护士朋友说她打不到车去上班,的士司机听到她是要去医院,全都拒载。我就在朋友圈帮她找了个顺路的朋友,把她捎到医院去。<div><br>帮她找车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个在做司机互助群的朋友,他把我拉到他建的那个群里,过了没多久这个群一下子人就满了。我帮朋友找到了车,也发现医护上下班的交通是件麻烦事,就觉得可以帮着干点什么。于是,当天我帮他新建了四个群,并开始对接司机和医护。“鲁磨路救援队”也就是在这天成立了。</div><div><br>群里的司机都是自己在朋友圈或者哪儿看到了征集信息后自愿主动地加入。刚开始我们是让司机在群里自己匹配医护的需求。后来我们发现信息越来越多,效率低、匹配起来也混乱,我就做起了调度的工作。首先把需求按区来划分,把可以经常跑活儿的司机、可以接送的路线、医护的需求和调度的计划整理成表格。</div><div><br>开始负责调度后,我基本上每天最多睡6个小时。早上6点左右就有早班的医护出门,有的医院两班倒,有的医院三班倒,最晚下班回家的医护夜里十二点半才出发。武汉有很多志愿者团队在做相似的事情,我们不算做得好的,就是凭着一腔热血做起来。</div><div><br>微信群人多起来后信息就开始变得杂乱,有些人不是医护,也进群发布需求,把群里的司机当滴滴用。司机们的安全也是我们特别担心的问题,我们必须拒绝非医护人员和疑似患者的出行需求。他们来求助的时候我也特别无奈,这种拒绝的难受甚至让我后来产生了一点不想做的念头。为了确保针对于医护人员的接送,我们不断完善增加着核实流程。</div><div><br>随着两天的实践,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个发布需求的流程。首先由需要接送的医护提前4个小时在群里发布需求,简单填写个人信息、出发地、工作地点之后,由负责核实的小组联系他们,核实工作证件的照片后登记,之后由司机和医护联系接送事宜。</div><div><br>有的司机朋友一天会接送十几趟,有的司机忙碌了一整天都没来得及吃上一顿饭,有的司机告诉我护士太累了,上车就睡着了。有的司机说接到一名护士,她一上车就哭了。也有司机说在去接人的路上和医护人员电话联系时被告知不用去接了,因为护士长感染了她要临时去顶班,说着就在电话里哭了。还有护士在早上上车后递给司机温热的包子和牛奶作为答谢......每一个故事都感动着团队中的每一个人。</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为司机与医护人员在车上的合影)</span></p><p><br></p> 我感觉自己像处身于一个战场,大家一起冲锋陷阵,无所畏惧。我们在做着司机医护互助的调度的同时,不断认识着更多热血的陌生人,大家互相共享消息与资源,互相帮助,我们的团队也日益扩大着。在接送医护时,我们也逐步了解到了疫情中除交通之外的迫切需求。随后,我们在大年初二开始了物资援助的工作。<div><br>最开始,买物资的钱都是我们几个朋友一起筹的,我们本身都和这个行业没有交集,没有现成的供应商资源,只能通过对网上和其他渠道共享的物资及求助信息一家一家联系,然后核实。大年初四,医疗防护用具的产能只能达到平时的40%。医护人员在上下班时,会跟我们的司机说到他们科室的物资情况。最坏的情况是,有的医院里医护是“裸体”上前线。很多医院在网上发了物资需求,我们起先想联系他们捐一批物资,但是那些电话基本上打不通,因为无数人都在给他们打电话,我们就想了个办法,通过车队对接的医护,了解他们的现状和需求,我们直接把物资送到科室去。</div><div><br>官方的物资分配是优先分配定点医院、三甲医院,其实社区医院的情况也很差,我们也给很多社区医院送了物资。为了能让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我们的分配策略是尽可能把物资均匀分到多一些医院。这就增加了司机的工作量,我这边的4个医护出行群里有一百多个活跃度高的司机,我们调出20多人来送物资,送物资比接送医护更辛苦,基本上全天都在路上,一天要跑十几趟。</div><div><br>我们自己筹钱买了一批物资后,有走得近的朋友看到我们做的事,会私聊说想捐点钱。我们本来不想发起比较公开的捐款,碰钱太麻烦了,尤其怕出差错,最后就决定小范围地接受熟悉的人的捐款。一直到1月27日我们宣布停止接收捐赠时,我们总共收到了将近40万的捐款。我们不敢乱收陌生人的捐款,原则是根据医院的需求,我们能找到多少货,就收多少钱,货到位了就停止募捐。</div><div><br>后来我们以为工厂慢慢复工,产能提高后缺物资的问题会缓解。但我们还是能从各种渠道得知物资仍有缺口,2月8日我们进行了第二次募捐,这次采购物资时口罩价格涨得太高,我们商量后决定采购其他相对涨价不那么离谱的物资,这些物资捐给了周边县市的医院。看到源源不断的求助信息,我们2月21日又进行了第三次募捐,采购了一批价格比较合理的医用外科口罩。</div><div><br>收了捐款得对这些捐款人负责,首先物资不能乱买,不然很有可能做了无用功。很多物资最后不被医院接收,是因为它们不符合医用标准,没有相关的证。这也是海外捐赠面临的大问题,有很多海外捐赠的团体,他们买的物资因为类似的问题,很多医院不认。我们就根据医院给出的需求规格,去找供应商,根据供应商可以提供的产品证明和医院的需求对应,采购合适的物资。供应商给的价格每天也都有小幅度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每天把明细都列出来,让捐款的朋友放心。</div>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为1月31日,鲁磨路救援队把火神山项目现场调度所需扩音器送达目的地)</span></p> <p><br></p><p>我们原本决定的是大年初五结束鲁磨路救援队的工作,想着初七就都要回去上班了,那时候大家还是蛮乐观的,没想到疫情会持续这么久。而且说实话,做到初四那天,我就已经有点不想做了,太累了,真正做这件事,接触到疫情最中心的那些人,心里特别难受,直面残酷的现实很痛苦。</p><p><br></p><p>大年初六,我们首先停了医护接送的车队。疫情爆发期越来越近,我们在后来那几天陆续听到其他的车队有司机感染的消息,意识到司机们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危险。正好那天公交公司宣布增开针对医护人员的专车专列,我们就赶紧对司机们说,大家撤了吧。包括我在内的调度人员陆续退群,那天心里真是挺感慨的,不过鲁磨路救援队的工作还没有结束,我们2月还在持续进行物资捐赠的工作。</p><p><br></p><p>我们都是没什么经验的普通人,凭一腔热血做志愿者的工作,到后来,我觉得我自己的心态、还有身边一些司机的心态都变了。慢慢地就感觉看到了需求,这件事也许我做不到,但也非得找资源去做,会越来越把这些责任强加给自己,觉得这些事都是我必须要解决的。后来团队里的朋友都互相开导,我们每个人都尽了全力。</p><p><br></p><p>我们这个团队里很多负责统筹工作的人都不在武汉,不能说自己沉浸在做好事的心态里,让冲在一线的别人冒风险。这一个月过得特别长,采访我们,说实话挺不好意思,有种羞愧的感觉。比起很多没有被报道的司机、默默无闻一直做事的志愿者们,我们做得比他们少得多。</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害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而是怕 但仍要去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即使身处寒冬 也不曾忘记仰望星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你们在联络接送医护人员的时候</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寻求捐助物资的时候</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每一次车轮的转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每一条无声的留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背后承载着的都是你们的抉择与勇气</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谢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谢每一个</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用自己的方式默默贡献着抗“疫”力量的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因为有你们</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武汉的春天更加温暖而美好</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