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大海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选自清明上河图全图,本人制作</span></p><p><br></p><p> 又到了清明时节,内心的思念像潮水一样彭湃汹涌!往年的清明我都会回故乡祭祖扫墓,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有对我恩重如山却已故的亲人。这个清明节,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尽量减少外出的缘故,只好在远隔千里之外遥祭故去的亲人了。</p> <p> 又是清明春雨茫,万千思绪忆亲人。音容笑貌今犹在,缅怀故母泪满裳。每当此时总忍不住思念想写一些怀念母亲的文字,却又不知从哪里写起。母亲2000年去世,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二十年了,多少次在梦中见到母亲,她依然是那样地慈祥。</p><p><br></p><p> 我父母亲都是出生于1930年。母亲从小家境贫寒,14岁嫁给我父亲。可我的父亲也是穷苦人,4岁的时候牵着我的祖父(瞎子)要饭,6岁的时候祖父殁了,不久后,祖母也殁了。父母从兄弟家分了出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盖了三间茅草屋,过起了生活。</p><p><br></p><p> 我母亲从没有读过书。她一生只认识三个字——她的姓名,只会写一个字——她的姓,因为姓氏笔画少,名字笔画多。有一次我拿一根木棒让母亲在地上写姓名,她歪歪扭扭地写出了姓,却不会写名,我补充写出母亲的姓名后,她读了出来。</p><p><br></p><p> 我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她懂得如何相夫教子,做一个贤妻良母。她有着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善良、忠厚、勤劳、纯朴……她几十年如一日,起早摸黑,忙里忙外,默默无闻,操劳一生,毫无怨言,为我们这个家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p> <p> 我母亲一生共生养了八个孩子,两个夭折,最后剩下我们姐弟六人。她含辛茹苦把我们哺养成人,对我们慈爱有加,关怀备至。1960年5月,母亲生下我三姐后不几天,所在的公共食堂着火,母亲听到喊声后连鞋子都没穿抱着我三姐冲出了火海。</p><p><br></p><p> 我母亲心地特别善良。记得我小时候,和我家相隔不过100余米的塘湾里有一老奶奶,无儿无女,是五保户,我母亲叫她四婶,我们叫她四奶奶,是我唯一见过的“三寸金莲”裹足老人。老人家行动不便,我母亲经常为她砍柴挑水、洗裹足布等。</p><p><br></p><p> 此时我母亲娘家已没有亲人了,她父母早亡,唯一的弟弟也不幸溺水而亡。后由于在母亲娘家所在地兴建大型水库,她父母和弟弟的坟墓迁往何处或未迁,无从得知,这是我母亲终生的痛。母亲常说,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能为她的父母和弟弟扫墓。</p> <p> 所以我母亲待四奶奶如亲娘,把对长辈的关心和照顾放在四奶奶身上,尽量挤出时间力所能及地去帮助老人,那时我母亲三十多岁,老奶奶七十多岁。俗话说“老太太的裹足布又臭又长”,可我母亲并不嫌赃嫌臭,多少次拿着老奶奶的裹足布去小溪里清洗。</p><p><br></p><p> 有几次,我母亲与父亲拌嘴吵架,赌气跑到四奶奶家过夜,父亲知道后也就放心了。四奶奶病后,母亲更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她,老奶奶几次抱着我母亲痛哭流涕。不久后,老人家去世了,走得很安祥。因为我那时候小,总是跟在母亲身后,这些情景于我仿如昨日。</p><p><br></p><p> 我母亲为人忠诚宽厚。七十年生涯里,她总是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她帮助别人从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一切都很稀松平常,从不放在心里,更不会挂在嘴上。她有一张慈祥的面孔,从没有和左邻右舍红过脸、吵过架。邻里都称她是个阿弥陀佛的人。</p> <p> 我母亲勤劳一生。由于不识字,所以她不善言语,在我们看来她就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但她却是一个“讷于言而敏于行”之人,她不管是干农活、家务活、针线活还是烧茶做饭,样样都做得干净利落。她不会讲大道理,只会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勤劳,长大后才会有出息。”</p><p><br></p><p>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时候农村穷,破衣服舍不得扔,鞋子没钱买。母亲除了白天下地干活、洗衣做饭外,晚上还要在黑黑的深夜里,挑一盏孤灯,缝破补烂做针线、纳鞋底做鞋。每到新年,我们的脚上总能穿上一双由母亲用目光和爱,细细密密缝制的鞋子。</p><p><br></p><p> 我们去上学,母亲经常嘱咐我们:“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和同学不要打架骂娘。”“不要说谎骗人,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不要欺负同学,就算有时候被同学欺负了,也要尽量忍让。”“常记人家的好,不记人家的仇。”母亲一句句亲切的叮嘱,让我铭记于心!</p> <p> 有一次,母亲给了我一个梨,我放在书包里几天都舍不得吃。那天放学后和同学嬉戏打闹,把同学绊倒,膝盖上摔破了皮,流了很多血,我同学很坚强,并未怪我。我将那颗梨给他,他不要,我说书包里还有一个,他才收下。我将此事告诉我母亲,她夸我做得对。</p><p><br></p><p> 当时我很小,大约10岁左右,也不知道什么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骨子里得到了母亲的先天遗传基因和后天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的影响。每当回忆起这些生命里的过往,总能带给我许多温馨和感动,鼓舞着我不断前行。</p> <p> 母亲的一生,经历了重重困难和千辛万苦,却不屈不挠,无怨无悔,乐观的性格让她的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笑容,她从不向困难低头。特别是在我们小时候生活困难的时期,母亲总是起早贪黑下地干活、操持家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p><p><br></p><p> 记得我父亲早上干活回来,母亲总是为他打一个鸡蛋泡米汤,她对我们说:“父亲干活要靠力气,这样可以补充营养。”她也时不时在炉火里烧一个鸡蛋给我们吃,但从没有见过她自己吃过一个鸡蛋。为了我们能够吃饱穿暖,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p> <p> 母亲有一颗菩萨般的心肠。虽然她不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含义,但她却是这样做了,她对待四奶奶这样的老人不只一个;对待别人家来我家玩耍的孩子也尽量拿出一些好吃的食物相待,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尊老爱幼这一美好品质的内涵。</p><p><br></p><p> 母亲为我们这个家倾注了毕生心血,凭着惊人的毅力,把我们六个孩子拉扯大,一个个成家立业了。她本可以幸福地生活、得到儿女更好的孝敬的时候,本可以开开心心含贻弄孙、享受更多天伦之乐的时候,竟然撒手人寰匆匆而去,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子欲养而亲不待 ”啊。</p> <p> 2000年12月25日,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个万分悲痛的日子。那天吃过晚饭后,71岁的母亲突感身体不适,要我父亲扶她到床上躺一会。近处的亲人们闻迅赶来,侍奉在母亲的床前,聆听母亲那些亲切而又模糊不清的最后的声音。</p><p><br></p><p> 可我在400多公里外的城市工作,当晚9时许接到弟弟的电话,说母亲病了快不行了。我的泪水漱漱的流出来了,今生想见母亲最后一面恐怕难了。那个时候车程十多个小时,村里不通路,还得走几个小时。当晚12时左右接到弟弟的电话,母亲走了。我止不住放声痛哭。</p><p><br></p><p> “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 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母亲含辛茹苦,为我们操劳一生,可离开我们的时候又是这样的急急切切、匆匆忙忙,以至于我们在外地工作和生活的亲人都不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怎能不让我们撕心裂肺!</p><p><br></p><p> 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晚上了,母亲没有等到我们回来见上最后一面,没有为我们说上最后一句话,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跪在母亲的灵前,任由泪水哗哗流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啊,儿子还是回来迟了,竟然没有送完您人生的最后一程啊。</p> <p> 最后告别母亲的时候,看见母亲的面容,还是和生前一样那么安详,那么温和,我知道母亲走时没有忍受什么痛苦,是带着欣慰走的。但一想到再也见不到慈母,我们又是放声大哭,哭声撕破了寒冷的夜空,可任凭我们怎样千呼万唤,也换不回母亲的一声回应了。</p><p><br></p><p>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我们按照母亲的遗愿,把母亲葬在对面的山坡上。这既是母亲以她的方式来陪伴着我们,希望每天都能够看到我们,保佑我们平安、快乐;也是我们每逢月明之夜,听见杜鹃啼鸣时,寄托对母亲的思念。</p><p><br></p><p> 根据父亲的意愿,在母亲的墓旁,立了一冢父亲的空墓,墓碑上刻上了父亲的姓名、出生日期,只是空出了卒年,待父亲百年之后葬在此处,与母亲合墓。“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就是父母“万爱千恩百苦”人生的最好见证。</p> <p> 母亲去世后,父亲健康生活了二十年,现已九十岁,儿孙绕膝,四世同堂,安享晚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如今母亲坟前左右自然生长出两株大树,这都是母亲生前积的功德所致。每到清明节,我们都会来为母亲扫墓,表达思念之情。</p><p><br></p><p> 清明时节雨纷纷。又是一年清明节,天幕下飘起了蒙蒙细雨,和着轻风悠悠吹来,雨在这个日子被演绎得最为淋漓尽致,常常勾起我们对亲人的思念。我用最简单的文字诠释着母亲最普通最平凡而又最光辉的一生。母亲虽然去世二十年了,但母亲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p>